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能力与压力型立法 被引量:136
1
作者 吴元元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基于媒体话语的压力型立法是立法者信息能力不足的产物。在信息的视角下,如果立法者的信息能力不能有效应对现代法律规制活动的知识挑战,那么将无法抵御媒体话语的过度渗透,导致立法与媒体之间的关联过于紧密,形成一旦媒体热议、立法积... 基于媒体话语的压力型立法是立法者信息能力不足的产物。在信息的视角下,如果立法者的信息能力不能有效应对现代法律规制活动的知识挑战,那么将无法抵御媒体话语的过度渗透,导致立法与媒体之间的关联过于紧密,形成一旦媒体热议、立法积极跟进的压力型立法现象。法律制度是具有恒常性的规则,而压力型立法往往失却应有的冷静、客观、慎重与全面,展现出背离理性立法的内在机理的决策特点,引发一系列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再分配效应。压力型立法凸显了信息能力在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中的重要性,应当实施立法绩效评估制度,以此为立法者重塑信息能力提供充分的激励,促成立法者积极转变信息获取模式,确保立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能力 媒体话语 压力型立法 利益再分配效应
原文传递
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被引量:81
2
作者 邵斌 回志明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33,共6页
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西方新闻媒体视野中的"中国梦"到底是何形象?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之展开实证研究。本文从"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 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中国梦"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西方新闻媒体视野中的"中国梦"到底是何形象?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之展开实证研究。本文从"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提取西方媒体对"中国梦"的英文报道,自建"中国梦"语料库,通过索引行、搭配网络等语料库分析手段,从实证角度探索西方媒体对"中国梦"的解读、评价和话语建构。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中国梦"多持肯定态度,将其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相关联,但也不乏媒体对其持有否定和偏见,将其与"军事扩张"等相关联。本文还发现,西方媒体常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和"非洲梦"等进行比较,从而展现"中国梦"与其他地区人民梦想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批评话语分析 语料库 媒体话语
下载PDF
美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研究——以“美国退出TPP”相关报道为例 被引量:66
3
作者 汪徽 辛斌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38,共7页
根据批评话语分析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国家形象是建构出来的,其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媒体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中经常采用隐喻这一强大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退出TPP"事件的82篇... 根据批评话语分析和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国家形象是建构出来的,其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有决定性的作用。媒体在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中经常采用隐喻这一强大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退出TPP"事件的82篇报道为语料,运用批评隐喻分析法和语料库研究法,分析了美国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的隐喻以及通过隐喻建构的中国形象。分析显示,美国媒体在相关报道中通过隐喻建构出了"美国的敌人"、"美国的竞争对手"和"意欲抢夺美国主角地位的配角"等负面的中国形象,与中国试图树立的和平发展的积极的中国形象存在较大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中国形象 媒体话语 美国退出TPP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库的“历史语篇分析”(DHA)的过程与价值——以美国主流媒体对希拉里邮件门的话语建构为例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敏 符小丽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7-85,共9页
Ruth Wodak的历史语篇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简称DHA)关注政治领域,强调政治话语的社会历史语境并追踪话语事件的历时演变轨迹。本文以DHA为理论框架,结合语料库方法,从命名策略、述谓策略和视角化策略出发,通过关键词... Ruth Wodak的历史语篇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简称DHA)关注政治领域,强调政治话语的社会历史语境并追踪话语事件的历时演变轨迹。本文以DHA为理论框架,结合语料库方法,从命名策略、述谓策略和视角化策略出发,通过关键词分析和索引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2016年总统选举时邮件门的报道,经历了负面到正面的态度转变,对该事件的建构经历了从群外到群内的历时转变。这种转变主要归因于美国主流媒体根据不同时期事态发展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凸显了媒体为政治精英背书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本研究充分显示出DHA理论与语料库相结合是分析政治话语中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篇分析法 语料库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 政治话语 媒体话语
原文传递
南京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28
5
作者 袁周敏 《外国语言文学》 2018年第1期53-67,共15页
本研究以"十二五"期间《光明日报》和China Daily有关南京城市形象的报道为语料,结合话语建构论和文化话语研究框架,从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形式三个方面考察了南京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样本媒体中话语主体主要... 本研究以"十二五"期间《光明日报》和China Daily有关南京城市形象的报道为语料,结合话语建构论和文化话语研究框架,从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形式三个方面考察了南京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样本媒体中话语主体主要集中在政府官员和企业组织成员上,但同时专家学者和普通居民话语权的增多也表明了话语主体多元化的趋势;针对话语主题,样本媒体均从政府民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环境景观四个方面建构南京城市形象且均在历史文教方面笔墨最重,环境景观相对较少,同时体现出中国打造廉洁之都、创新之城的决心。样本报道主要采用事件通讯和概貌通讯,即倾向于事件描述、政策介绍再现南京城市形象,从而侧重于物化呈现,缺少人化叙事。南京城市形象建构体现了与城市历史、国家政治和传统文化间的互动。文章认为媒体话语反映了社会现实与社会变迁,同时也塑造着人们对南京的认知并且对城市形象建构产生现实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南京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城市形象构建 话语建构 文化话语研究 媒体话语
原文传递
媒体并购话语中的中国企业形象对比研究——一项语料库辅助的话语-历史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永刚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70,共9页
研究采用语料库辅助的话语-历史分析法考察《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并购报道中对中国企业形象的建构,发现中美媒体分别塑造了中国企业相对正面和非常负面的形象,《中国日报》对命名、论辩和视角化等话语策略的运用明显不足。基于... 研究采用语料库辅助的话语-历史分析法考察《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并购报道中对中国企业形象的建构,发现中美媒体分别塑造了中国企业相对正面和非常负面的形象,《中国日报》对命名、论辩和视角化等话语策略的运用明显不足。基于以上发现,本文就对外媒体提升话语策略以提高读者接受度、塑造中国企业良好形象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话语策略 话语-历史分析法 媒体话语 企业形象
原文传递
中国“新农人”形象的媒体话语建构——基于央视网《奋斗的新农人》栏目的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莉 黄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3,共8页
近几年,我国农村涌现的农民新群体——“新农人”,日益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本研究从微观媒体话语的文本结构和话语策略以及宏观社会意义两个层面分析央视网“三农”频道《奋斗的新农人》栏目报道对于“新农人”形象的建构... 近几年,我国农村涌现的农民新群体——“新农人”,日益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本研究从微观媒体话语的文本结构和话语策略以及宏观社会意义两个层面分析央视网“三农”频道《奋斗的新农人》栏目报道对于“新农人”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对“新农人”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于对其坚韧不拔、勤于钻研、创造求新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良好品质的刻画;此外,该栏目通过指称策略、述谓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策略构建了有情怀、有工匠精神、有创新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农人”形象,改变了传统农民群体愚昧、守旧、蛮干、落后等消极刻板形象,并且农民作为媒体话语权力体系中的“他者化”地位被削弱,其话语权不再被忽略和漠视。媒体话语背后隐藏的话语权以及国家对“新农人”的支持和引导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新农人”形象的认知,对促进更多“新农人”参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人”形象 媒体话语 话语建构 批评话语分析
下载PDF
媒体话语的隐喻叙事研究——以美国主流报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隐喻塑造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单理扬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4期17-26,共10页
英国学者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为研究真实语境中的隐喻提供了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方法。然而,该理论虽拓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却未能阐明隐喻因何产生论辩修辞效果。这是因为相关研究对隐喻间的语义联动关注不足,缺乏... 英国学者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为研究真实语境中的隐喻提供了定量及定性的分析方法。然而,该理论虽拓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却未能阐明隐喻因何产生论辩修辞效果。这是因为相关研究对隐喻间的语义联动关注不足,缺乏动态整合视角,因而无法系统地呈现隐喻的认知机制。本文将隐喻情节概念纳入对媒体话语的隐喻分析,并以美国主流报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作为分析案例。研究发现,隐喻的语义联动构成文本情节,是媒体话语中隐喻产生论辩修辞效果的重要发生环节。对隐喻叙事进行分析可带来更具交互性和动态性的研究视角,利于从认知角度揭示隐喻产生论辩修辞效果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叙事 隐喻情节 批评隐喻分析 媒体话语
下载PDF
多元与偏见:西方媒体北京冬奥会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表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静轩 张子轩 +1 位作者 于杰 赵鲁南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29,100,共8页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以语料库分析为研究方法,分析西方媒体的北京冬奥会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表征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话语表征呈现出“一体多面”的叙事特点,但仍延续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话...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以语料库分析为研究方法,分析西方媒体的北京冬奥会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表征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话语表征呈现出“一体多面”的叙事特点,但仍延续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话语表征的负面倾向;西方媒体惯常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与报道框架略有改观,议题设置更加多元,客观性和积极性的话语比例有所提升;经济发展是助推国家形象塑造的强大动力,有利于促进中国国家形象有效塑造与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及对中国崛起的“霸权焦虑”成为阻碍中国在国际体育中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和推进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制约性因素。西方媒体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真实与虚构的综合呈现。打破西方固有偏见,在形象建构的权力博弈中占据主动,是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 语料库 批评话语分析 媒体话语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中菲南海争端中的话语幻象建构——基于《马尼拉时报》南海新闻的文化话语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雪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7,共8页
本文基于话语幻象理论,采用文化话语分析方法,建构了媒体话语幻象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2016年菲律宾《马尼拉时报》(Manila Times)中的南海新闻进行话语分析,考察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冲突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及菲总统易人前后社会政治语境... 本文基于话语幻象理论,采用文化话语分析方法,建构了媒体话语幻象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2016年菲律宾《马尼拉时报》(Manila Times)中的南海新闻进行话语分析,考察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冲突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及菲总统易人前后社会政治语境的变化对媒体话语建构的影响,论证了媒体国家形象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并产生相应社会影响的公共话语幻象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幻象 媒体话语 文化话语分析 南海争端 马尼拉时报
原文传递
自媒体环境下媒体话语形态的转变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3-65,70,共4页
自媒体的大量涌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垄断地位,使传播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文章从媒体话语形态上探究自媒体给传播带来的变化,认为在自媒体环境下,媒体话语发生了三个转向,即由宏大叙事向微叙事转变,由精英话语向草根话语转变,... 自媒体的大量涌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垄断地位,使传播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文章从媒体话语形态上探究自媒体给传播带来的变化,认为在自媒体环境下,媒体话语发生了三个转向,即由宏大叙事向微叙事转变,由精英话语向草根话语转变,由意识形态话语向消费话语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媒体话语 话语形态 微叙事 消费话语 草根话语
下载PDF
新冠中的非典往事:历史类比、记忆加冕与瘟疫想象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红涛 韩婕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31,共17页
在新冠疫情当中,非典仿佛逃不开的历史阴影,时刻萦绕在国人的心头笔端。本研究考察新闻媒体如何在疫情报道中调用非典(SARS)往事,理解过去如何介入当下,集体记忆如何充当社会框架。研究发现,新闻媒体不仅积极建构非典和新冠之间的历史类... 在新冠疫情当中,非典仿佛逃不开的历史阴影,时刻萦绕在国人的心头笔端。本研究考察新闻媒体如何在疫情报道中调用非典(SARS)往事,理解过去如何介入当下,集体记忆如何充当社会框架。研究发现,新闻媒体不仅积极建构非典和新冠之间的历史类比,还致力于激活、挪用非典共同记忆,在专业和道德层面为不同世代的医护加冕。历史类比和记忆加冕皆是多元主体互动的产物,存在着周期性和内部张力。不过,在认知工具、批判性话语资源和共情框架等层面,非典和新冠之间的"调音"构造出的历史感较为狭隘,而激发出的瘟疫想象也趋于单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媒体话语 非典 历史类比 记忆加冕
原文传递
国家形象的研究新视角——批判性话语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余劲草 楚军 张扬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第5期62-66,共5页
国家形象存在着自我本位与他者本位两重维度,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因此国外媒体同样参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考虑到国际传播中西方媒体占据主流地位的不均衡态势,可以在国家形象研究中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分析媒体话语,破解被... 国家形象存在着自我本位与他者本位两重维度,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因此国外媒体同样参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考虑到国际传播中西方媒体占据主流地位的不均衡态势,可以在国家形象研究中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分析媒体话语,破解被西方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之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或改善措施,优化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际传播 媒体话语 批判性话语分析
下载PDF
媒体话语的意识形态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金巴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54-59,共6页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法,对英国一家报纸和巴基斯坦一家报纸就同一事件所做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家报纸均设法满足其主要受众的期望,对事实做出了各自的解释;社会文化身份在塑造报纸的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本研究大...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法,对英国一家报纸和巴基斯坦一家报纸就同一事件所做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家报纸均设法满足其主要受众的期望,对事实做出了各自的解释;社会文化身份在塑造报纸的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本研究大体可以看出,虽然巴基斯坦报纸在寻求国际机构的新闻来源,虽然巴基斯坦政府在本文所讨论的事件上与西方国家观点基本一致,但是巴基斯坦报纸还是设法保持和体现了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身份 媒体话语
原文传递
网络公共事件话语模式研究——基于微博“鼠头鸭脖”事件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5
作者 赖泰富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10期8-11,共4页
网络公共事件正在撕裂社会合意,各方行动者话语模式的差异甚至对抗容易引发冲突事件和社会舆情,探索网络公共事件中各方主体话语模式十分必要。以“鼠头鸭脖”事件为例,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近2万条样本发现,网络公共事件中公众采用信息... 网络公共事件正在撕裂社会合意,各方行动者话语模式的差异甚至对抗容易引发冲突事件和社会舆情,探索网络公共事件中各方主体话语模式十分必要。以“鼠头鸭脖”事件为例,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近2万条样本发现,网络公共事件中公众采用信息共享模式,媒体采用信息建设模式,政府采用信息建构模式。公众使用事实导向、累积重复和争议论证话语;媒体使用渐进查询、协调事件和持续性建设话语;政府使用单一解释、双向互动和复杂论证话语模式参与网络互动。不同主体的话语模式冲突会导致网络舆情升级,需要媒体采取持续性建设和渐进查询的话语模式,政府保持双向互动话语模式,对公众信息共享话语中的极端信息进行一定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共事件 多模态话语分析 话语模式 网络舆论 媒体话语
下载PDF
对外传播中的福州城市形象话语建构——以“十三五”期间China Daily报道为例
16
作者 许洁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0-65,共6页
以“十三五”期间China Daily有关福州的报道为语料,以文化话语研究为理论框架,从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形式三个方面探讨福州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总体上China Daily对外塑造了一个积极的福州城市形象,其中以文化形象最受... 以“十三五”期间China Daily有关福州的报道为语料,以文化话语研究为理论框架,从话语主体、话语主题和话语形式三个方面探讨福州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发现,总体上China Daily对外塑造了一个积极的福州城市形象,其中以文化形象最受关注。此外,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样本媒体进一步传递了普通民众的声音,更多使用人物通讯的报道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对外讲述了福州故事、中国故事。本研究对城市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 城市形象 对外传播 话语建构 文化话语研究 媒体话语 China Daily
下载PDF
媒体话语合法化建构的历史语篇分析——中美主流媒体贸易摩擦报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元江 李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101,共10页
本研究运用历史语篇分析法,基于语料库探讨中美主流媒体贸易摩擦话语合法化建构的异同,研究发现:在主题方面,双方均对基本信息及其影响作出介绍,但侧重点不同,美国强调由于强制技术转让,而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侧重对本国企业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运用历史语篇分析法,基于语料库探讨中美主流媒体贸易摩擦话语合法化建构的异同,研究发现:在主题方面,双方均对基本信息及其影响作出介绍,但侧重点不同,美国强调由于强制技术转让,而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侧重对本国企业造成的影响;中国则强调因美方强征关税,而采取反制措施,侧重对中美和全球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表明自身立场与对策。就实现方式而言,双方述谓策略均使用负面评价性语言,辩论策略均使用危险和威胁辩题,而中国还使用责任辩题;视角化策略均引用高级官员、经济专家话语,但中国直接引语比例更高,美国则间接引语比例更高,中国被引用者的身份清晰,美国还引用了匿名人士话语。这些异同体现双方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篇分析法 合法化 媒体话语 贸易摩擦
下载PDF
媒体话语对政策过程影响机制的叙事式框架分析——以城市专车监管政策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英伟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CSSCI 2019年第4期18-32,共15页
媒体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分析单元,由其产生的话语影响力已成为公共政策范畴内的重要扰动因素。为厘清媒体话语在公共政策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以城市专车监管政策为例,从媒体叙事视角出发,对与城市专车监管政策相关的媒体话语样本进行... 媒体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分析单元,由其产生的话语影响力已成为公共政策范畴内的重要扰动因素。为厘清媒体话语在公共政策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以城市专车监管政策为例,从媒体叙事视角出发,对与城市专车监管政策相关的媒体话语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运用叙事式分析框架进行理论解析。研究发现:媒体对公共政策影响力的发挥,主要依托其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借力"作用。在微观层面,媒体通过遵从并反映个体行动者话语中的理性叙事逻辑与感性叙事逻辑,实现向个体话语的借力。在中观层面,媒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其自身话语意涵嵌入倡议联盟的话语表达中,且在创设公共话题空间、营造联盟论辩场域、呈现倡议联盟博弈过程的同时,实现向联盟话语的借力。在宏观层面,则主要通过对"互联网文化""共享经济""新业态""互联网+"等宏观话语理念的关注和阐发,突出宏观环境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进而实现向宏观话语的借力。媒体话语的"三层借力"关系,共同促成了公共政策过程中媒体话语力的建构和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话语 政策过程 叙事式政策分析框架 专车监管
原文传递
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对比——基于语料库的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潼 胡开宝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本研究聚焦外交事件中的国家身份构建,借助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对比分析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中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中方媒体报道呈现强烈的积极情感,聚焦外交作用、外交理念、国际角色、经贸交流、政治... 本研究聚焦外交事件中的国家身份构建,借助情感分析和主题建模,对比分析中美媒体“沙伊复交”报道中的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明显差异:中方媒体报道呈现强烈的积极情感,聚焦外交作用、外交理念、国际角色、经贸交流、政治文化交流等多个主题,塑造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贡献者、外交纷争的协调者、积极务实的行动者、值得信赖的大国等身份;美方媒体报道的积极情感强度弱于中方,重点聚焦经济利益、外交影响、国际纷争等主题,在以肯定态度认可中国经济强国、外交大国身份的同时,捏造中国利益驱动的生意人身份。此外,国家利益冲突、外交理念差异与媒体价值差异是影响双方对中国国家身份构建的重要动因。本研究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国家身份进行深度剖析,以期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厘清外交事件背后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身份构建 沙伊复交 媒体话语 情感分析 主题建模
下载PDF
传播时代的立法泛化及其法律规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元元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4,170,共14页
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具备强大的公共话语塑造能力,这一话语能力业已成为影响立法绩效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基于伦理主义生成的符号功能,媒体话语往往被表层地解读为公意;而作为证成立法民主价值的信号显示,立法者以"媒体热议—立法跟... 传播时代的大众传媒具备强大的公共话语塑造能力,这一话语能力业已成为影响立法绩效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基于伦理主义生成的符号功能,媒体话语往往被表层地解读为公意;而作为证成立法民主价值的信号显示,立法者以"媒体热议—立法跟进"的决策模式回应媒体塑造的舆论气候压力,自我认可并选择了媒体话语作为权利义务配置的外部敦促力量,立法活动被化约为应对媒体话语冲击的策略选择,导致压力型立法。这一立法决策模式忽略了司法机制运作可观察性、可检验性的刚性约束,忽略了法律控制与社会规范等非法律控制的分工边界,以偏狭的法律中心主义造成不可欲的泛立法化,以至于诸多"热点入法"屡屡遭遇司法失灵,导致立法民主、科学双重失落。应当从优化立法公众参与程序、建构立法技术保障机制、人大代表立法提案公示制度、法律实施信息定期交换机制等多重维度进行系统性设计,实现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话语 压力型立法 信号显示 立法民主 立法科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