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文艺的核心范畴及艺术自洽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晏青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170,共13页
基于传播逻辑的媒介文艺形成了一套新的文本生产和符号控制规则,它有其内在意义结构与时间向度,不但提供一种新的艺术演变形态,同时也为艺术想象介入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根据传播流程,媒介文艺传播有着作为生产层面的"媒介&qu... 基于传播逻辑的媒介文艺形成了一套新的文本生产和符号控制规则,它有其内在意义结构与时间向度,不但提供一种新的艺术演变形态,同时也为艺术想象介入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根据传播流程,媒介文艺传播有着作为生产层面的"媒介"、作为内容层面的"故事"、作为审美层面的"感官"三个范畴。由于这三个范畴的互联互动实践,媒介文艺因其内在的"传播属性"使自律性与他律性的冲突更为剧烈,其艺术身份认知及其焦虑需在艺术知识重建、话语协商及博弈中实现自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 传媒艺术 媒介叙事 具身性 自洽
下载PDF
走向交往诗学:弹幕文化与社交时代的文艺变革 被引量:14
2
作者 黎杨全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0-148,共9页
弹幕文化已经覆盖了各种文艺形式,呈现的是人类社会正在兴起的新的视听环境。弹幕文化的盛行是社交媒体深入发展的结果,表现了文艺在社交媒体语境中的诸多变革。弹幕文化呈现了"社交型"文艺场景,社交媒体成为文艺活动的基础,... 弹幕文化已经覆盖了各种文艺形式,呈现的是人类社会正在兴起的新的视听环境。弹幕文化的盛行是社交媒体深入发展的结果,表现了文艺在社交媒体语境中的诸多变革。弹幕文化呈现了"社交型"文艺场景,社交媒体成为文艺活动的基础,群体性讨论生成了文艺作品本身不具有的艺术效果,同时肢解了作品,在文化象征形式上,呈现了文艺由传统的叙事走向网络时代数据库的趋势。针对社交媒体语境中文艺的新变化,文艺理论应走向交往诗学。交往诗学并非要取代传统的文艺观念,而是一种丰富与补充,有助于深入理解与阐释社交媒体时代的文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弹幕文化 交往诗学 媒介文艺
原文传递
从物语消费到数字消费:新媒介文艺消费逻辑的演进 被引量:9
3
作者 黎杨全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26-35,43,共11页
大塚英志与东浩纪在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物语消费与数据库消费理论,部分地揭示了新媒介文艺消费的特征,表现了新媒介文艺从叙事走向数据库的趋势,个人创作与系统的关系开始取代原创与仿写之间的关系,冲击了传统的... 大塚英志与东浩纪在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物语消费与数据库消费理论,部分地揭示了新媒介文艺消费的特征,表现了新媒介文艺从叙事走向数据库的趋势,个人创作与系统的关系开始取代原创与仿写之间的关系,冲击了传统的著作权,呈现了文化生产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大叙事并未像东浩纪所宣称的那样趋于终结,通过IP运营与虚实的越境,新媒介文艺强化了“捏造的”大叙事,资本成为不断建构大叙事的终极原因。在大数据时代,物语消费进一步走向数字消费,这是一种以控制用户的身体、情感及日常生活为目标的数据化的权力形态,表现了消费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 物语消费 数据库消费 数字消费
下载PDF
从创作到制作:网络新媒体视域下文学生产方式转型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灵灵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2-218,共7页
以原创文学网站和自媒体为平台的网络文学活动催生了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在文学生产方式上实现从创作到制作的根本性转变:作家的写作重心从写"我"到为"分众"的审美趣味而写,以满足网络时代文学消费需要;在写作模式上... 以原创文学网站和自媒体为平台的网络文学活动催生了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在文学生产方式上实现从创作到制作的根本性转变:作家的写作重心从写"我"到为"分众"的审美趣味而写,以满足网络时代文学消费需要;在写作模式上,从适应类型化模式化写作到超越模式化,以抵御机器人写作带来的挑战;资本力量推动文学产业化,在文学体量上,要求从文学小作坊转变为大规模批量化文学生产,文学生产者用团队写作来替代个体知识累积所需要的时间资本。这些转变将推动文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型,也将塑造一种新的文学生活:作家个性消解、"作者死了"或成为现实,文学的"灵韵"如何在转型中延续、保存,是新媒体革命中文学面临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新媒体 媒介文艺理论 作家 文学生产
下载PDF
融媒介文艺批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4
5
作者 凌逾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30,191,共9页
融媒介文艺批评不仅体现跨艺术性,也体现跨媒介性,更有互动性。融媒介文艺批评因应媒介科技巨变而生,其话语形态、美学价值、传播机制不同于传统文艺批评,体现出鲜明的媒介化思维,呈现出融媒介性。构建融媒介文艺批评需研究融媒介文艺... 融媒介文艺批评不仅体现跨艺术性,也体现跨媒介性,更有互动性。融媒介文艺批评因应媒介科技巨变而生,其话语形态、美学价值、传播机制不同于传统文艺批评,体现出鲜明的媒介化思维,呈现出融媒介性。构建融媒介文艺批评需研究融媒介文艺创造之道、摈弃机械套用西方理论的做法,立足于中华文化、适应网媒载体注重“线上+线下”批评,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媒介文艺批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批评 媒介化思维 媒介 在地化批评
原文传递
媒介文艺学的数字化探寻 被引量:5
6
作者 欧阳友权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28,163,共9页
在媒介变化加速的时代,探讨媒介文艺学显得格外重要而紧迫。调适学术立场,拓宽文艺学研究视域;聚焦网络文学,探析新媒介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把握适洽度,反思新媒介文艺学如何可能,使数字化媒介文艺学研究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学术力量,有效... 在媒介变化加速的时代,探讨媒介文艺学显得格外重要而紧迫。调适学术立场,拓宽文艺学研究视域;聚焦网络文学,探析新媒介文艺学的学理结构;把握适洽度,反思新媒介文艺学如何可能,使数字化媒介文艺学研究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学术力量,有效推进了我国文艺学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 数字化文艺 学理建构
下载PDF
走向跨次元批评--对当前“二次元”概念的反思 被引量:4
7
作者 黎杨全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49,188,共8页
“二次元”的概念指明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虚拟化与文艺消费者的沉浸倾向,但包含了一系列二元对立预设,与当代新媒介文艺发展情况不完全吻合。从新媒介文艺的审美机制来看,消费者是处于沉浸与社交之间不断转换的跨次元状态。从文艺与现实... “二次元”的概念指明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虚拟化与文艺消费者的沉浸倾向,但包含了一系列二元对立预设,与当代新媒介文艺发展情况不完全吻合。从新媒介文艺的审美机制来看,消费者是处于沉浸与社交之间不断转换的跨次元状态。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看,新媒介文艺作品不能简单判断为脱离现实(三次元),而是以虚拟性呈现了网络社会现实。从文艺的价值取向来看,二次元人群并不一定远离社会主流价值,而是以萌化机制表现了对主流价值的认同。走向跨次元批评,打通次元之间的关系,从二次元中挖掘三次元要素,从三次元的视角去阐释二次元现象,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新媒介文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 二次元 跨次元批评
原文传递
走向媒介化社会的媒介文艺学:文学经典主义批判
8
作者 李清瑞 王健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每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文化体制、文学生产与传播机制都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对经典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具有时代性。因此,文学经典的变动是文学发展史中的常态:“文学经典的确立与颠覆从来也没有终止过。文学史,从某种意... 每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文化体制、文学生产与传播机制都存在差异,这意味着对经典概念的认知与理解具有时代性。因此,文学经典的变动是文学发展史中的常态:“文学经典的确立与颠覆从来也没有终止过。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经典的确立与颠覆的历史,经典的每次危机过程也就是经典的重新确立的过程。”(1)但与此同时,总有某些文本因为某些原因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从而形成了经典谱系,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人类文化中最耀眼的明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史 文学经典 文学生产与传播 媒介化社会 媒介文艺 经典概念 审美标准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中国新媒介文艺外部研究——基于平台的方法
9
作者 别君华 单小曦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128,共12页
平台研究是探索和回应近20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平台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将平台确立为继语言、媒介之后的外部研究和方法,可以发现作为新媒介文艺的基础设施,平台在多力合成框架下塑造了“不确定性平... 平台研究是探索和回应近20年来中国新媒介文艺平台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制度模式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将平台确立为继语言、媒介之后的外部研究和方法,可以发现作为新媒介文艺的基础设施,平台在多力合成框架下塑造了“不确定性平台文艺”。虽然可编程技术架构充分激活了文艺生产力,促使“不可能的创意阶层”兴起,但平台在多边市场的绝对主导权将生产力转化为平台资本主义掠夺剩余价值的增长点。更进一步,平台资本逻辑下的算法利维坦推动文艺生产从类型化、模板化到套路化层层异化,导致平台文艺作品以“算法化美学价值”为先。由此,激活与禁锢构成平台生产效能的辩证法,这提醒我们在反思新媒介文艺平台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精神”的平台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 平台 文艺生产力 中国精神 外部研究
下载PDF
自创生:媒介及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
10
作者 单小曦 刘千瑜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138,160,F0003,共15页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 “自创生”是用以描述系统自我生成性质的重要概念,“自创生系统”是能够自主生产、递归进化的系统。自创生理论以生成论为哲学基础,在去“本体”化的过程中建构了独特的“自体论”。按照自创生理论,媒介是典型的自创生系统。进入现代社会,媒介系统将物质性与技术性转化为自身的生产力,展现出更为强劲的自主性,并在进阶演化和更新迭代的螺旋式生成运动中表现出递归性以及人、物、媒介之间新的缔合关系。数字新媒介系统的自创生进入了“数智化”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法则为主导的信息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世界即赛博空间的涌现。新媒介的数智化自创生,建构了新媒介文艺意义生成的自创生性质。从自创生视角看,新媒介文艺实践不过是数字化的人类行动者与媒介性行动者在互动耦合过程中,联合其他生产要素共同开展的自创生性文艺意义生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性与文艺性交叠衍生,数字文艺性也由此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创生 耦合关系 媒介文艺 数字文艺
下载PDF
文艺主题活动的美学向度与时代表达——以杭州亚( 残) 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活动为个案
11
作者 陈瑞 《传播力研究》 2024年第24期19-21,共3页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作为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活动的承办单位,承担了策划、导演、执行工作,以及14个城市火炬传递的电视信号制作及转播工作。基于此,本文以火炬传递系列活动为个案,在活动圆满结束后对项目进行深度复盘,试从时代风...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作为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系列活动的承办单位,承担了策划、导演、执行工作,以及14个城市火炬传递的电视信号制作及转播工作。基于此,本文以火炬传递系列活动为个案,在活动圆满结束后对项目进行深度复盘,试从时代风貌、新型文艺空间建构两方面,对智媒时代文艺主题活动的美学向度及时代表达进行思考,积极探索新时代文艺多种生发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 美学旨趣 新型文艺空间建构
下载PDF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若存 别君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8-207,共10页
在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语境中,如何建设中国新媒介文艺史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何写"的理论自觉、"怎么写"的方法探索和"写什么"的类型研究种种具体问题,共同组成了新媒介文艺史一个可能的理论... 在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语境中,如何建设中国新媒介文艺史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何写"的理论自觉、"怎么写"的方法探索和"写什么"的类型研究种种具体问题,共同组成了新媒介文艺史一个可能的理论起点。"为何写",指向由媒介革命和新媒介环境下的社会现实所带来的要求;"怎么写",涉及主体性、整体性和当代性的原则;"写什么"则具体体现为新媒介主流文艺史、新媒介精英文艺史和新媒介大众文艺史三大类型,这几乎涵盖了中国新媒介文艺历史发展各个方面。上述研究最终还指向了中国新媒介文艺史建构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突显本土性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媒介文艺 媒介主流文艺 媒介精英文艺 媒介大众文艺
下载PDF
从梗文化到沙盒式创作:新媒介文艺的模因再生产现象研究
13
作者 朱守涵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模因”是道金斯参照基因的“生化复制因子”概念提出的“文化复制因子”概念,其含义超越了传统文化心理范畴,为当前网络文化和新媒介文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模因也受到相应创作、批评领域的广泛关注,继而衍生了模因文化和模因... “模因”是道金斯参照基因的“生化复制因子”概念提出的“文化复制因子”概念,其含义超越了传统文化心理范畴,为当前网络文化和新媒介文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模因也受到相应创作、批评领域的广泛关注,继而衍生了模因文化和模因学研究。当前新媒介文艺的生产中也存在一种依托模因文化的模因再生产现象,通过生产主体的迭代和化身,模因再生产突破了传统的文艺活动角色关系,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超文本美学原则和文艺再生产方式。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模因再生产促成了超文本文学沉浸感与交互性的统合,在创作上则表现为一种离散的沙盒式创作活动,为新媒介文艺场域媒介、主体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奇的样本,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 模因再生产 媒介文艺
下载PDF
“感知操练”:麦克卢汉的媒介文艺思想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昕揆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84,共6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麦克卢汉以阿奎那的感知思想和伊尼斯的媒介"偏向"概念为基础,提出一套全新的媒介感知理论。以此出发,麦克卢汉对文艺进行"功能"定位,视其为用于"感知操练"的重要手段;把"根据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麦克卢汉以阿奎那的感知思想和伊尼斯的媒介"偏向"概念为基础,提出一套全新的媒介感知理论。以此出发,麦克卢汉对文艺进行"功能"定位,视其为用于"感知操练"的重要手段;把"根据主导媒介划分历史"的媒介史观运用到文艺形态的划分上,提供了看待西方文艺发展史的全新视角;以旨在唤起人们感知并参与当前媒介环境的"反环境"概括艺术史上的"后视镜"现象,使"反环境"一词兼具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双重内涵,体现出对西方陌生化诗学传统的承递与创新。通过文艺现象与媒介感知的互证,麦克卢汉将媒介研究重心转移到对媒介自身及其效应的关注之上,开创了西方媒介研究的全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感知操练 媒介文艺思想 范式转型
原文传递
作为“数字人文2.0”的新媒介文艺批评
15
作者 单小曦 王樱子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M0004,共11页
新媒介文艺批评是从“数字人文2.0”切入的,当前的批评实践还不成熟。作为“数字人文2.0”的新媒介文艺批评应具备两个基本属性,即智能化与数字人文主义。智能化指向的批评方法,具体即在接纳文艺批评具有科学性前提下将各种数字技术特... 新媒介文艺批评是从“数字人文2.0”切入的,当前的批评实践还不成熟。作为“数字人文2.0”的新媒介文艺批评应具备两个基本属性,即智能化与数字人文主义。智能化指向的批评方法,具体即在接纳文艺批评具有科学性前提下将各种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于实践的批评方法。数字人文主义指向的是思想模式、价值观以及核心性评价标准,其基本内涵即在一个“转译”与“纯化”双重实践造就的“杂合体”世界中,将人置于万物平等、万物互通的数字化生态环境中,以开放多元共存主体观,思考和确定人的存在方式、追求人类的理想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批评 数字人文2.0 智能化 数字人文主义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的语文教育——从新媒介文艺主体论出发
16
作者 许锦煊 《中学语文》 2024年第5期3-6,共4页
数字时代来临,语文教育面临新发展和新挑战,传统式的“教师—教室空间—纸质课本—学生”显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一种数字时代新型语文教育的范型理论亟待被提出与实践。包括自然人主体、赛博格主体、人工智能主体、“数字虚拟人”主... 数字时代来临,语文教育面临新发展和新挑战,传统式的“教师—教室空间—纸质课本—学生”显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一种数字时代新型语文教育的范型理论亟待被提出与实践。包括自然人主体、赛博格主体、人工智能主体、“数字虚拟人”主体在内的新媒介文艺主体进课堂成为语文教育的一种新的可能,然而成本资金的短缺、技术设备和资源的匮乏、教育体制的刚性框架和教育政策法规的约束,以及学生接受度和适用性等仍制约着新媒介文艺主体进课堂。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未来新媒介文艺主体将扮演引领创新潮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学习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语文教育 媒介文艺主体 困境与制约
下载PDF
新媒介文艺创作视野下吉林省微电影创作观念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晨 《科技传播》 2018年第16期127-128,共2页
新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新媒介环境的形成助推了文艺创作的观念转型,文章致力于梳理吉林省影视创作的优势所在,研究新媒介文艺创作视野下微电影特征和功能发生的变化,并探寻新媒介文艺创作格局中吉林省微电影的创作观念和思路。
关键词 媒介文艺 微电影 吉林省 创作观念
下载PDF
“媒介生长论”与新媒介文艺批评的伦理向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冉华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151-156,共6页
新媒介文艺批评是在对媒介、媒介批评、媒介文艺批评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传播学领域开展的媒介研究为新媒介文艺批评提供必要的理论资源。理解媒介,需要明了“媒介即关系”“媒介即实践”“媒介即动力”等观点,再从“媒介即关系... 新媒介文艺批评是在对媒介、媒介批评、媒介文艺批评等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传播学领域开展的媒介研究为新媒介文艺批评提供必要的理论资源。理解媒介,需要明了“媒介即关系”“媒介即实践”“媒介即动力”等观点,再从“媒介即关系”实践出发关注媒介生长现象,进而明确媒介化进程即为社会实践的传播伦理化过程,终而提出“媒介生长论”。这一理论着意挖掘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彰显着媒介化社会的现实性、可能性、生长性、能产性等特征,意味着文化思维模式、文化心态和审美意识的新变。从“媒介生长论”出发定义“新媒介文艺”,意味着新媒介文艺批评与媒介生态学的关联加强,而媒介作为文艺批评的“元媒介”通过对传播性等生长属性的描述强化了媒介生长特征,同时彰显“关系实践”的动力,这与“媒介即关系”“媒介即实践”“媒介即动力”等观点相对应。同样是在“媒介生长论”的论述框架内,获得“伦理转向”的新媒介文艺批评呈现出全新的状态:具有古典主义的倾向和现实主义的批评风貌,彰显意识形态的缝合逻辑和重构伦理精神家园的现实逻辑,利于批评家确立谦逊、重实、博学、达观的优秀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艺批评 媒介生长论 关系实践 伦理转向 批评样态 实践逻辑
下载PDF
瑞安跨媒介叙事的意义生产问题探讨
19
作者 朱守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8期60-64,共5页
玛丽-劳尔·瑞安在《跨媒介叙事》中讨论了数字媒介的独特属性对叙事产生的影响,这一讨论首先基于她对叙事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的界定。而后在她对超文本、互动戏剧的批评中,可以看出一种在“作者(设计者)—文本(新媒介制品界面)—读者... 玛丽-劳尔·瑞安在《跨媒介叙事》中讨论了数字媒介的独特属性对叙事产生的影响,这一讨论首先基于她对叙事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的界定。而后在她对超文本、互动戏剧的批评中,可以看出一种在“作者(设计者)—文本(新媒介制品界面)—读者(用户或互动者)”基本关系下的“读者进入作品世界”的既有意义生产规定,这代表了一种旧有文艺生产范式对叙事性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该文在当前新媒介文艺实践背景下,结合媒介文艺生产的规律,重新考察瑞安对超文本、互动戏剧的批评,继而提出一些数字媒介特性(如交互性)对叙事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是由媒介本身的特性所直接导致,而是含有旧有文艺生产范式的构建结果。这意味着面对新媒介影响下的新叙事问题,还应当考虑新旧文艺意义生产方式更替的背景,结合新媒介文艺生产范式对叙事所提出的新要求,再综合地考量新媒介对叙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叙事 文艺生产范式 媒介文艺 超文本 互动戏剧 游戏
下载PDF
媒介文艺学对语言论文论的改造
20
作者 单小曦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4期50-51,共2页
媒介文艺学在语言论文论之后切入中西文论学术史,并吸收了语言论文论的重要成果,同时把关注重心从文艺的语言符号转移、扩展、深化到整体性媒介系统与媒介化活动,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文艺基本问题研究、文艺现象批评。
关键词 文艺现象 语言论文论 中西文论 媒介文艺 媒介 媒介系统 学术史 语言符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