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名者”的出场:短视频媒介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被引量:95
1
作者 潘祥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0-54,共15页
作为一种流行于互联网上的新型视听媒介,短视频的崛起或许在媒介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将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短视频媒介是"后文字时代"的一种平民媒介,它唤醒和激发了普通人的传播本能... 作为一种流行于互联网上的新型视听媒介,短视频的崛起或许在媒介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将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短视频媒介是"后文字时代"的一种平民媒介,它唤醒和激发了普通人的传播本能,促成了福柯所言的"无名者"的历史性出场。短视频媒介最大的社会价值即其"全民记录"价值。与文字时代的帝王起居注迥异,短视频时代出现了无数的"平民起居注",其对社会的影响既是共时性的,也是历时性的,其历时性影响之一在于它生成了一种新型史料。短视频有着自身的媒介逻辑和历史社会学效应,其带来的"无名者的出场"并非国家所赐,而是互联网商业化创新的一种"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可能在历史社会学层面产生不少"意料外后果"。理解这种"溢出效应"与"非预期后果",我们需要一种历史的"后见之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者 短视频 媒介 信息 媒介社会学 社会学
原文传递
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 被引量:70
2
作者 邓建国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52,共8页
虚拟现实技术(VR)已在美国硅谷掀起新的淘金热;虚拟现实新闻(VR Journalism)也被视为具有革命性——能将受众变成"目击者"——而被美国主流新闻机构所关注和实践。本文提出,"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是人... 虚拟现实技术(VR)已在美国硅谷掀起新的淘金热;虚拟现实新闻(VR Journalism)也被视为具有革命性——能将受众变成"目击者"——而被美国主流新闻机构所关注和实践。本文提出,"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是人类媒介技术演进的一贯逻辑,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逻辑的最新体现;虚拟现实新闻及近年来出现的其他新闻业变革,如机器人新闻、无人机新闻和增强现实新闻等背后的推力是摩尔定律和大数据,而拉力则是新闻业生存发展需求和公共服务使命。最后,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虚拟现实新闻面临的技术挑战和伦理风险,指出今天的虚拟现实技术也许能变革新闻业,但它往何种方向变革,是否能避免将"公众"变为"群众"乃至"缸中大脑",还需新闻从业者铭记"技术服务于新闻,而不是新闻服务于技术"这一箴言,从而不断地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新闻 新闻业变革 媒介融合 媒介 新闻伦理
原文传递
试说“融媒体”:历史的视角 被引量:65
3
作者 黄旦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6,共7页
我国的融媒体及其生产,是在推动传统媒体转型的思想指导下而展开。就媒介史看,新媒介的崛起和旧媒介的变革,并不是依照转型的轨迹,而是不同媒介自成一型,从而导入到一个新旧媒体共存的张力格局。转型还可能带来另一个误区,即以传统媒体... 我国的融媒体及其生产,是在推动传统媒体转型的思想指导下而展开。就媒介史看,新媒介的崛起和旧媒介的变革,并不是依照转型的轨迹,而是不同媒介自成一型,从而导入到一个新旧媒体共存的张力格局。转型还可能带来另一个误区,即以传统媒体的标准和规则来衡量融媒体及其作品,从而把融媒体仅仅视为一种新的手段或者形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融媒体充分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转型 媒介
原文传递
“广播下乡”:新中国农村广播70年 被引量:39
4
作者 潘祥辉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3,共10页
作为20世纪初发明的新式媒介,广播最早出现于城市,但大规模的"广播下乡”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不论规模、速度还是渗透力,1949年后中国的“广播下乡”都较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广播下乡”广泛而深刻地... 作为20世纪初发明的新式媒介,广播最早出现于城市,但大规模的"广播下乡”却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不论规模、速度还是渗透力,1949年后中国的“广播下乡”都较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广播下乡”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社会。通过农村广播网,党和国家的声音可以迅速地传达到田间地头,广大农民也因此被有机地整合进了1949年以来的国家政治议程。“广播下乡”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声音政治”时代,“声音”与“倾听”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于农村治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新中国农村广播的发展受到1949年以来政治经济形势变动的巨大影响,媒介技术的演进也深刻地改变了农村广播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下乡 广播下乡 农村广播事业 声音政治 媒介 政治传播
下载PDF
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8,共9页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也反映了"通信"栏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甲寅》"通信"栏不仅推动了民初报刊公共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新青年》"通信"栏及其所讨论的问题也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士钊 《甲寅》杂志 “通信”栏 媒介 报刊
下载PDF
新媒介和旧媒介——基于媒介史的二者关系理论化探索 被引量:7
6
作者 加布里埃尔.巴尔比 戎瑶 《全球传媒学刊》 2016年第1期28-43,共16页
本文分析了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新媒介和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结论有效可靠,文章回顾大量科学文献,展示了许多生动案例。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新旧媒介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某些阶段之间有时会稍有重叠。第... 本文分析了媒介研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新媒介和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结论有效可靠,文章回顾大量科学文献,展示了许多生动案例。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新旧媒介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某些阶段之间有时会稍有重叠。第一个阶段是新媒介模仿旧媒介,新媒介诞生之初,通常是依靠模仿旧媒介而规范自身发展。第二个阶段是新媒介发展出自身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介。第三个阶段是新媒介发展势头超过旧媒介,引发旧媒介对新媒介的模仿和适应。最后一个阶段则是一个相对持续的阶段,介绍了新旧媒介是如何和谐共处的。总体说来,本文对于新旧媒介关系的梳理对新媒介研究、媒介发展史,甚至整个媒介研究都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媒介 媒介 媒介研究 媒介转变 媒介理论
下载PDF
瞽濛传诵:先秦“盲媒”的传播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潘祥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3,共10页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 "瞽濛传诵"是源自远古口传时代的一种文化传播传统,对华夏文明影响至深。在中国上古,"瞽濛"虽系盲人,却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与瞽濛作为"盲媒介人"的传播教化职能息息相关,"濛瞍修声"指明了"盲媒"在上古传播体系中的职责与功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传播者,"瞽濛"在上古"乐教"与"声教"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瞽濛传诵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先秦文献的形成和传播。"瞽濛"之所以成为"媒介人"并被委以重任,在于其杰出的沟通天地的能力和超常的听力及记忆力。随着礼崩乐坏的东周社会的来临尤其是文字书写的普及,"瞽濛传诵"的传统逐渐衰落。尽管西方社会也曾出现过"瞽濛传诵"的传统,但两种传统存在差异。极富中国特色的"瞽濛传诵"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瞽矇 盲媒 媒介 媒介 传播考古学 华夏传播学
下载PDF
吸引力电影作为装置 被引量:8
8
作者 王苑媛(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90,共7页
本文反驳了将吸引力和叙事简单对立起来的做法,提出应将吸引力电影理解为一种直接面向观众的讲述模式,即"吸引展示电影"。继而借由对让-路易·博德里电影理论中装置概念的辨析,将吸引力电影重释为一种历史性的装置,以便... 本文反驳了将吸引力和叙事简单对立起来的做法,提出应将吸引力电影理解为一种直接面向观众的讲述模式,即"吸引展示电影"。继而借由对让-路易·博德里电影理论中装置概念的辨析,将吸引力电影重释为一种历史性的装置,以便结合文本形式、观看情境,以及机制框架等因素对早期电影进行考察。通过对《布鲁塞尔世博会火灾》一片的个案分析,文章具体阐明了如何将"吸引力装置"这一理念运用于电影的历史研究,甚至更广泛的媒介历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引力电影 装置 装置理论 早期电影 媒介
原文传递
闪光灯记忆:一项跨学科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阿斯特莉特·埃尔 威廉·赫斯特 王蜜(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9-110,共12页
闪光灯记忆是指当个体得知发生了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公共事件——比如9·11事件——时对周围的情景记忆。认知心理学对闪光灯记忆的研究主要聚焦其认知的特性、公认的准确性以及对记忆内容的自信度。但是当从更广阔的集体记忆研究... 闪光灯记忆是指当个体得知发生了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公共事件——比如9·11事件——时对周围的情景记忆。认知心理学对闪光灯记忆的研究主要聚焦其认知的特性、公认的准确性以及对记忆内容的自信度。但是当从更广阔的集体记忆研究的跨学科视角来考察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闪光灯记忆其实与社会的、文化的和叙事的动力学密不可分。因此,应将闪光灯记忆置于个体记忆叙事与集体记忆叙事的交汇处,通过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文化记忆研究相结合,来探究闪光灯记忆叙事如何承载社会身份认同,又如何跨越国界和代际进行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光灯记忆 跨学科性 叙事动力学 集体记忆 旅行的记忆 媒介 代际记忆 社会身份认同 审美中介 记忆研究
下载PDF
探究“文化的数据”: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兴起与发展
10
作者 陈鑫盛 《新闻记者》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4,共12页
数字媒介如何影响媒介史书写?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学说史的方式追溯并勾勒出一条以后人文主义取向为核心特征的媒介史发展脉络,并据此探讨其时代意义、学术价值及学科定位。本文认为,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基本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由... 数字媒介如何影响媒介史书写?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学说史的方式追溯并勾勒出一条以后人文主义取向为核心特征的媒介史发展脉络,并据此探讨其时代意义、学术价值及学科定位。本文认为,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基本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由弗雷德里希·基特勒所开启,基于理解数字革命冲击这一目标,基特勒关注媒介对人类文化历史境况的构成性影响,并通过对后结构主义历史学的借鉴与改造,构建起一个以媒介技术为中心、探究媒介如何通过设定信息数据流通方式塑造人类文化的历史研究范式;在21世纪前后,以丽莎·吉特尔曼为代表的学者在秉承基特勒研究视野的前提下,反思早期范式将技术逻辑看作媒介物件内在属性、将技术形式本质化的“硬件”式预设,并且借助作为行动者网络理论关键概念的“铭文”来理解技术形式与传播实践的相互构成,使得媒介史研究在聚焦媒介能动性的同时,兼顾复杂多元的社会语境对媒介形态的塑造作用。从基特勒到吉特尔曼,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经历二十多年发展,成为观照人类文明历史形态的崭新路径,并且面向人文学科知识史而呈现出“元学科”的雏形;在中国语境下,媒介史研究也为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变迁、定位新兴技术变革提供了来自媒介技术面向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后人文主义 媒介 媒介考古学 传播学说 行动者网络理论
原文传递
源流与趋向:“新媒介”研究史论要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虹 熊澄宇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61-81,共21页
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介研究,广义地将新媒介视为一个社会发展时空中的概念,以此构建考量新媒介产生、演进、趋势、影响的学术史框架。从新媒介、人和社会的角度思考理论的继承、流变和发展,可视为一种脱离了技术绝对论与媒介中心主义的审... 本文所界定的新媒介研究,广义地将新媒介视为一个社会发展时空中的概念,以此构建考量新媒介产生、演进、趋势、影响的学术史框架。从新媒介、人和社会的角度思考理论的继承、流变和发展,可视为一种脱离了技术绝对论与媒介中心主义的审视视角。本文认为,新媒体自身、新媒体与人的关系、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新媒介研究重要的三个面向,以此梳理新媒介研究学术史的发展脉络,以期在传播学各流派之间架构理论穿梭与对话的可能性,以在宏观时空里理解媒介、人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研究 媒介 受众研究 互联网社会
下载PDF
从“即兴戏剧”到“巨洞冒险”——升级机制的跨媒介起源暨从兵棋游戏到角色扮演游戏的媒介考古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铭欢 王洪喆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73,共18页
“升级”作为游戏玩家都相当熟悉的游戏机制,不仅出现在绝大多数角色扮演游戏里,也被迁移到其他各类型的游戏与游戏化设计中。本文通过对经典游戏文本和游戏史文献的回溯,梳理出升级机制从17世纪的兵棋游戏,到角色扮演电子游戏的始祖《... “升级”作为游戏玩家都相当熟悉的游戏机制,不仅出现在绝大多数角色扮演游戏里,也被迁移到其他各类型的游戏与游戏化设计中。本文通过对经典游戏文本和游戏史文献的回溯,梳理出升级机制从17世纪的兵棋游戏,到角色扮演电子游戏的始祖《龙与地下城》,再到如今的电子角色扮演游戏的演化历程,并分析了游戏媒介对升级机制的影响。首先,从桌面游戏到电子游戏,玩家与游戏世界的互动方式从“即兴戏剧”转变为“巨洞冒险”,使升级变得按部就班。其次,计算机程序因其强大的算力,使游戏升级的数值系统设计愈发复杂化。最后,互联网的兴起变革了游戏销售和运营模式,改变了升级机制的作用与地位。经由对升级机制的媒介考古与批判性考察,本文试图为创新的游戏设计提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桌面游戏 电子游戏 升级 媒介考古 媒介
原文传递
洗耳恭听:媒介史书写中的“声音”问题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叶飞 闫霄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1,共9页
基于认识论的准确性要求,传播的基本隐喻是视觉。新闻/媒介史的书写一直是以视觉/眼睛作为预设性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框架,这种书写方式会带来历史的遮蔽,而从声音呈现的媒介史可能具有不同的面貌。立足于媒介的视野,本文尝试提出声音研... 基于认识论的准确性要求,传播的基本隐喻是视觉。新闻/媒介史的书写一直是以视觉/眼睛作为预设性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框架,这种书写方式会带来历史的遮蔽,而从声音呈现的媒介史可能具有不同的面貌。立足于媒介的视野,本文尝试提出声音研究的两种可能路径。一是声音及其物质性如何重塑人的知觉系统,从而与新的时空感交织在一起;二是从形式入手,聚焦声音装置所生成的"事件",研讨各方怎样形成聚集,生成连接。从这两个研究路径来观察"听觉/声音"与社会的相互构成,或许可以打开媒介史的新的视角,即声音所形塑的人性、所构成的人,以及所生产的社会现实,甚至社会文明究竟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声音 时空感 物质性 事件
原文传递
媒介考古学:渊源、谱系与价值——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埃尔基·胡塔莫教授 被引量:5
14
作者 唐海江 肖楠 袁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9,共9页
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与该领域的前沿学者埃尔基·胡塔莫教授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胡塔莫教授梳理了其进入媒介考古学的路径,分析了媒介考古学的谱系和价值,有助于学者深入理解媒介考古学,明晰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涉... 媒介考古学是媒介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与该领域的前沿学者埃尔基·胡塔莫教授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胡塔莫教授梳理了其进入媒介考古学的路径,分析了媒介考古学的谱系和价值,有助于学者深入理解媒介考古学,明晰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涉及领域,展开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考古学 媒介研究 媒介
原文传递
论媒介演进的“魔术化效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陆地 高菲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9,共10页
人类媒介演进具有鲜明的"魔术化效应",即媒介因技术发展和形态变化所展现出的某种特殊功能和魅力。从壁画、语言、文字,到广播、电影、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及依托其上的微博、微信和各种客户端以及VR、智能家居... 人类媒介演进具有鲜明的"魔术化效应",即媒介因技术发展和形态变化所展现出的某种特殊功能和魅力。从壁画、语言、文字,到广播、电影、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及依托其上的微博、微信和各种客户端以及VR、智能家居等,人类媒介形式和功能的变迁就像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魔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受众和消费者。从系统分析媒介"魔术化效应"的基本特征入手,以全新的研究视角揭示了人类媒介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发展趋势,并对媒介"魔术化"程度的衡量和媒介"魔术化"的负面效应作了深入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魔术化 媒介形态 智能媒介
下载PDF
传媒视点
16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4-5,共2页
重视生活史视阈的近现代报刊史研究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但最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民族—国家”范式的兴... 重视生活史视阈的近现代报刊史研究近些年来,中国报刊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近现代报刊史主要是两种范式,即“现代化”范式和“革命史”范式。但最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首先是“民族—国家”范式的兴起,而后有作为文化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媒介史的报刊史研究、作为出版史的报刊史研究等相继被提出,并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呈现出报刊史的多重面相与繁盛景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 出版 革命 传媒 两种范式 民族—国家 近现代报刊 媒介
下载PDF
重构“上下之通”:清末新式官报与帝国传播体系的变革 被引量:5
17
作者 唐海江 丁捷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56,120,121,共17页
"上下之通"是贯穿中华帝国两千年的传播学命题。但至晚清,以上下相通为核心的帝国传播体系,已难应对内外剧烈变动带来的信息压力,而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开办的新式官报,不仅在帝国疆域内建构了纵横交错的信息流动空间,也在... "上下之通"是贯穿中华帝国两千年的传播学命题。但至晚清,以上下相通为核心的帝国传播体系,已难应对内外剧烈变动带来的信息压力,而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开办的新式官报,不仅在帝国疆域内建构了纵横交错的信息流动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帝国传播体系的开放、多元和互动。新式官报不仅是帝国晚期为应对传播危局而在时空关系上所作的一次调整,也对帝国权力关系进行了重塑,为中国媒介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媒介样式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官报 清末 帝国传播体系 媒介
原文传递
走向窥视实践的历史
18
作者 王敏燕(译)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15,共12页
大多数涉及“前电影”(pre-cinema)的论述都提到了窥视,但是窥视实践作为一种更广泛的现象却极少得到关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勾勒窥视实践历史的轮廓,突出强调其引发的议题,尤其是公共窥视模式和私人窥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特定... 大多数涉及“前电影”(pre-cinema)的论述都提到了窥视,但是窥视实践作为一种更广泛的现象却极少得到关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勾勒窥视实践历史的轮廓,突出强调其引发的议题,尤其是公共窥视模式和私人窥视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特定地点的形式和“游牧”形式之间的动力学,进而将其从一种晦暗未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本文并不佯装说出了关于这个极其丰富的话题的所有内容。它只是提供了对某个领域的一系列窥视,尽管该领域看似是异质的,但在其形成过程的各个节点上都具有能够被把握的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考古 窥视 屏幕 运动图像 媒介
原文传递
从媒介历史看书籍的文化价值——兼论媒介环境学派对中国书籍史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翠玲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1-15,共5页
西方媒介环境学派从媒介史的视角,分析书籍的文字符号、物质载体和复制方式的特征及其演变,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书籍的文化取向及其对人的影响。印刷书籍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中介力量,但印刷术对西方的影响不同于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媒介环境学派从媒介史的视角,分析书籍的文字符号、物质载体和复制方式的特征及其演变,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书籍的文化取向及其对人的影响。印刷书籍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中介力量,但印刷术对西方的影响不同于对中国的影响。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中,印刷书籍所代表的文化具有平衡媒介环境的价值。这些观点对综合考察中国书籍史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环境学 中国书籍 文化价值
下载PDF
想象国民:媒介史视域下《新民丛报》与《民报》的国民议题论战
20
作者 宋素红 陈一海 吴家康 《新闻春秋》 2023年第4期77-88,共12页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释报刊的传媒技术、组织运作、社会实践等媒介逻辑对国民话语的形塑。报刊不仅为国民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物质设施,且经由其组织行为将国民话语流通到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国民话语化为制度性现实。在不断关联、更新的传播网络中,立宪派、革命派与清廷各方迥异的国民认识,不再仅是对异己的否定,更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争夺话语的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 《新民丛报》 《民报》 论战 媒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