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0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 被引量:177
1
作者 潘忠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本文梳理了传播学文献中对于"媒介化"、"中介化"和"驯化"三个概念的阐述,以此对它们的理论内涵作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传媒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以"人们如何运用中介的手段和机制展开他... 本文梳理了传播学文献中对于"媒介化"、"中介化"和"驯化"三个概念的阐述,以此对它们的理论内涵作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传媒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以"人们如何运用中介的手段和机制展开他们的生活"作为核心问题,形成一条研究思路。沿此路径可见,传媒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是中介过程的一部分,也即是体制的结构性规制与人们创造性实践之间相碰撞的界面。理解新传媒技术的社会文化意义需要将着眼点放在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使用者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需要解读他们如何通过使用新传媒技术,展开意义或再现的创造,并以此参与社会与文化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中介 新传媒技术
下载PDF
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被引量:159
2
作者 彭兰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40,53,共8页
移动时代视频应用的普及,带来了一种视频化生存方式,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视频成为一种粘连生活与媒介的界面,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现实生活和视频化生活也在相互影响、相向流动,它们之间的... 移动时代视频应用的普及,带来了一种视频化生存方式,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视频成为一种粘连生活与媒介的界面,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存与媒介表达,现实生活和视频化生活也在相互影响、相向流动,它们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视频化互动带来的陪伴,也是视频化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视频直播的使用者来说,直播也是典型的媒介化生存,甚至造就了个人的媒介事件。对于一些用户来说,视频化生存还将进阶为艺术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视频 视频生存 媒介 直播 艺术创作
原文传递
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124
3
作者 周翔 李镓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54,共18页
在媒介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化成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基于文献爬梳与反思,辨析媒介化与中介化的差异,阐释作为元过程的媒介化所蕴含的媒介逻辑,并进一步从网络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角度出发... 在媒介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化成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基于文献爬梳与反思,辨析媒介化与中介化的差异,阐释作为元过程的媒介化所蕴含的媒介逻辑,并进一步从网络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角度出发来理解和分析媒介化的社会空间表征及其向网络化逻辑延伸等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媒介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以时间面向为主导、以传播效果为目标的单向技术逻辑,而网络化逻辑在很大意义上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以空间面向为主导的多元实践逻辑。网络使得社会空间、心灵空间和物理空间产生套叠和分离。网络社会表面上是媒介技术延伸的结果,其实质却是社会互动关系的投射。未来的媒介研究应聚焦如何联结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关系,探索打通时间和空间问题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逻辑 空间 网络逻辑 网络社会
原文传递
媒介化研究:一种新的传播研究范式 被引量:100
4
作者 戴宇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晚近十年,欧陆传播与文化研究陆续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从而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变更。这种变革体现及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媒介化转向"带来的是欧陆传播研究学界的一种新的研究... 晚近十年,欧陆传播与文化研究陆续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从而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变更。这种变革体现及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媒介化转向"带来的是欧陆传播研究学界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次,这一研究范式转移的核心要点在于重新认识媒介;再次,媒介化研究作为一种传播研究的新范式必须被置于"比较的视野"中,从而与其同时期理论的对话与勾连;最后,媒介化研究可以为当代中国的传播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启示和课题,为国内传播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制度 情境 范式变更
下载PDF
安德烈亚斯·赫普:我们生活在“万物媒介化”的时代——媒介化理论的内涵、方法与前景 被引量:72
5
作者 常江 何仁亿 安德烈亚斯·赫普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1,共8页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欧洲知名媒介研究学者、媒介化理论的奠基人安德烈亚斯·赫普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进行深入考察,并尝试就媒介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展开深入探讨。在赫普看来,媒介化研究作为一种历史元进程,始终对各种正在发生的各...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欧洲知名媒介研究学者、媒介化理论的奠基人安德烈亚斯·赫普的学术思想与研究实践进行深入考察,并尝试就媒介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展开深入探讨。在赫普看来,媒介化研究作为一种历史元进程,始终对各种正在发生的各种变革保持开放态度,并期望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清晰的理论化;通过对"型态"与"构造"、"社群"与"集体"等核心概念的区分,媒介化理论创造了一种理解社会结构的话语体系。此外,赫普也回应了媒介化理论所面对的"决定论"批评,指出"语境"在媒介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亚斯·赫普 媒介 型态 社群 媒介理论
原文传递
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70
6
作者 张晓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18,共4页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融合 信息依赖 环境建构
下载PDF
论传播的物质性:一种媒介理论演化的视角 被引量:64
7
作者 丁方舟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78,共8页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中,媒介理论以一种区别于主流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和讨论传播的物质性问题,试图扭转传播学的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在媒介理论的视野中,媒介并非只是指向内容、机构以及形塑这些的社会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中介物,在技术条件上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开启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意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并成为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理论 物质性 文本性 媒介
原文传递
元宇宙:深度媒介化的实践 被引量:55
8
作者 陈昌凤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30,共12页
元宇宙技术及其意义制造过程有何特质?它是怎样作用于当下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的?它有什么样的价值风险?元宇宙的“深度媒介化”特质及其与人类、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元宇宙是一个复杂关系的转型过程,其逻辑立足于人... 元宇宙技术及其意义制造过程有何特质?它是怎样作用于当下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的?它有什么样的价值风险?元宇宙的“深度媒介化”特质及其与人类、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元宇宙是一个复杂关系的转型过程,其逻辑立足于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转型,它将进一步改变交流的性质和人类的社会关系,其价值观挑战来自人的自主性与数字化人格和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媒介 虚拟技术 算法伦理 社会建构
下载PDF
媒介理论范式的兴起:基于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胡翼青 王焕超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30,共7页
与媒介研究有关的学派和思潮,较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学者波兹曼创立的媒介环境学派、德国学者基特勒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哲学、法国学者德布雷的媒介学以及西北欧的媒介化理论,它们各自对媒介的理解和研究的侧重点甚至是政治立场有着很大的差... 与媒介研究有关的学派和思潮,较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学者波兹曼创立的媒介环境学派、德国学者基特勒为代表的媒介技术哲学、法国学者德布雷的媒介学以及西北欧的媒介化理论,它们各自对媒介的理解和研究的侧重点甚至是政治立场有着很大的差别,但都认为要高度重视媒介技术、形式,也就是媒介的物质性而不是媒介的内容;它们都认为要把媒介看成是一种无形无象的隐喻而不是一种实体;它们都认为媒介对社会的组织和建构能力强大。这些理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现媒介的丰富内涵和本质,从而一举摆脱了功能主义传播研究的困境,让人看到了传播学理论化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理论 媒介环境学 媒介 媒介 媒介哲学
下载PDF
我国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48
10
作者 黄楚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101,共11页
当前,中国的移动短视频行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以抖音、快手为首的“两超多强”格局稳中有变;长短视频在角逐中呈现融合发展态势,“短视频+直播”成为热门传播形态;主流媒体强势布局短视频,短视频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社会价值日益... 当前,中国的移动短视频行业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以抖音、快手为首的“两超多强”格局稳中有变;长短视频在角逐中呈现融合发展态势,“短视频+直播”成为热门传播形态;主流媒体强势布局短视频,短视频在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在行业发展热点中,多维场景推进“短视频+”跨界融合、差异化布局创新盈利模式、短视频创新推动城市传播与乡村振兴,平台社会责任意识助力短视频行业有序发展。但是,内容同质化与浅层次叙事、侵权频发与直播乱象、网络沉迷与适老难题、出海困局与资本卷入等都成为短视频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未来,短视频行业将在视频化、智能化、下沉化及媒介化的趋势下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深度融合 短视频 视频 媒介
下载PDF
媒介化研究的“中间道路”:物质性路径与传播型构 被引量:48
11
作者 戴宇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4-112,121,共10页
晚近二十余年,"媒介化"成为了欧洲媒介社会学界超越效果研究范式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核心文献的梳理,认为当前国内外学界普遍形成了从"中介化"转向"媒介化"的理论共识,但仍存在着"制度化传... 晚近二十余年,"媒介化"成为了欧洲媒介社会学界超越效果研究范式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基于核心文献的梳理,认为当前国内外学界普遍形成了从"中介化"转向"媒介化"的理论共识,但仍存在着"制度化传统"和"社会建构传统"两条研究路径的分歧。借由当代社会理论中"结构/能动性"的矛盾,我们认为克服媒介化研究现存的分歧在于引入传播研究的"物质性"分析路径。进而借由物质性概念的引入,在中观分析层面,媒介化意味着社会基本联结形式由"型构"转向包含行动者丛、指引框架和传播实践三个基本要素的"传播型构"。本文还就媒介化理论与其余社会理论对话的可能性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社会理论 物质性 传播型构
原文传递
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被引量:39
12
作者 刘自雄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35-39,共5页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介事件”、“伪事件”、“奇观”和“新闻策划”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辨析,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从两种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理解:(一)真实事件→媒介化→媒...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介事件”、“伪事件”、“奇观”和“新闻策划”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辨析,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从两种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理解:(一)真实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二)媒介化的动机→导演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事件 媒介 伪事件 奇观 新闻策划
下载PDF
智能化背景下“中国故事”叙事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周翔 仲建琴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9-94,122,共17页
智能化加速了当下媒介化的进程,媒介技术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及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由此改变了故事创作和传播的实践方式。基于这一新的媒介场景,"中国故事"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叙事空间,个体作为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式的具... 智能化加速了当下媒介化的进程,媒介技术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及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由此改变了故事创作和传播的实践方式。基于这一新的媒介场景,"中国故事"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叙事空间,个体作为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模式的具身,与平台、算法、机器等非人类主体共同构筑了跨文化叙事的故事景观。故事跳脱出既往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转而观照嵌入各种网络和数据中的人及其所处的动态情境。本文以智能化及其深层机理的媒介化论述为牵引,重思故事、媒介和主体等概念,在考察故事本质、叙事主体、用户环境、叙事策略等方面变迁的基础上,结合叙事理论和计算传播原理,检视既有的中国故事叙事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构成要素的转化,提出通过再造叙事创作流程,寻找中国故事智能化叙事模式的创新方向,即,在不断的流转、对话中开启意义交互和故事再创作的新进路,并尝试为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建构出一个人机交互式的智能化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智能叙事 媒介 算法 大数据
原文传递
情感劳动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以L后援会为个案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杨馨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24,共11页
在2019年发生的"周杰伦粉丝打榜"事件中,"(明星—)粉丝—媒介平台—资本"的闭环暴露了其剥削本质,也体现出粉丝与偶像之间亲密关系的想象已经走向异化。在粉丝进行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社会工厂"... 在2019年发生的"周杰伦粉丝打榜"事件中,"(明星—)粉丝—媒介平台—资本"的闭环暴露了其剥削本质,也体现出粉丝与偶像之间亲密关系的想象已经走向异化。在粉丝进行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的"社会工厂"中,媒介平台提供了外部的制度性框架,粉丝群体也以"自组织"(self-organized)的方式形成自身的规则,两者共同服务于资本的复制。随着情感与资本关系的进一步显性化,必然会出现关于情感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劳动 社会工厂 媒介 粉丝
原文传递
“第四堵墙”:媒介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进程 被引量:41
15
作者 胡翼青 李璟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4,5,共9页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理解为处于竞合框架中平等主体间的博弈。然而智能媒体平台运作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传统媒体处于一种被再度媒介化的进程中。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新媒体的转译过程。尽管新媒体的...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旧媒介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理解为处于竞合框架中平等主体间的博弈。然而智能媒体平台运作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传统媒体处于一种被再度媒介化的进程中。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新媒体的转译过程。尽管新媒体的技术很容易被传统媒体所采纳,但后者运作的游戏规则却彻底被破坏了,其盈利模式的消解和话语权的旁落使大众传媒的新媒体实践与新媒体之间似乎总有一堵透明的墙壁。竞合框架的思维导致大众传媒在"轻视文本质量,重视技术分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大众传媒彻底迷失了自身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媒体 媒介 竞合框架 第四堵墙
原文传递
自律与他律:理解媒介化社会的第三条路径 被引量:40
16
作者 胡翼青 郭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135,共8页
"媒介化"正在成为传播研究的重要概念,然而这一研究领域在概念、缘起、问题、范畴、路径、方法等方面都是争议不断。该研究领域的两大派别:制度分析传统和互动分析传统似乎各执一词,无法准确地描述"媒介化"的内涵... "媒介化"正在成为传播研究的重要概念,然而这一研究领域在概念、缘起、问题、范畴、路径、方法等方面都是争议不断。该研究领域的两大派别:制度分析传统和互动分析传统似乎各执一词,无法准确地描述"媒介化"的内涵及媒介化之后的社会。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描述了场域的独立性,又用"资本"解释了自律与他律程度高低的原因,这为理解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与社会二者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媒介场域的自主性固然受到其他场域的影响,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媒介场域也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其他场域的自律,媒介对其他场域的他律作用正变得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场域理论 自律 他律
下载PDF
从“媒介化”到“再媒介化” 电影作为媒介研究的一次转型 被引量:38
17
作者 高淑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53,共9页
随着数媒技术的发展及媒介融合的情势,电影的创作语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形态、新类型和新问题,它们与电影快速膨胀的媒介性有关,是电影跨媒介互动的结果。这些新的电影现象,导致电影的边界在渐趋模糊,传统的电影理论和研... 随着数媒技术的发展及媒介融合的情势,电影的创作语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形态、新类型和新问题,它们与电影快速膨胀的媒介性有关,是电影跨媒介互动的结果。这些新的电影现象,导致电影的边界在渐趋模糊,传统的电影理论和研究范式已经无法对此做出明朗的解释。本文以媒介研究的新视角出发,将电影作为一种媒介,通过对电影跨媒介现象的研究(尤其是以往较少涉及的电影与电子媒介、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指出电影在进行从"媒介化"到"再媒介化"的结构转型。面对这种态势,广泛采用跨学科、跨媒介的研究方法,挖掘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不断展现出来的新特性,就成为当下电影研究中一个急需得到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 电子媒介 装置艺术 转型
原文传递
“人体的延伸”:技术革命下身体的媒介化范式--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39
18
作者 喻国明 徐子涵 李梓宾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13,共3页
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的概念,认为后续媒介都是对先前媒介之不足的补偿。这样的观点难以摆脱媒介中心论的倾向,忽视了人通过媒介认识真实世界的永恒渴望与追求。从身体补偿的角度考察媒介技术的流变是一种更加人本主义的媒... 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的概念,认为后续媒介都是对先前媒介之不足的补偿。这样的观点难以摆脱媒介中心论的倾向,忽视了人通过媒介认识真实世界的永恒渴望与追求。从身体补偿的角度考察媒介技术的流变是一种更加人本主义的媒介发展的考察范式,它对媒介中的社会交往动机也有一定的解释力。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媒介对不在场的身体进行生理上、心理上与时空关系上的媒介化补偿,身体本身通过媒介得到呈现,成为媒介场域中的身体符号。未来媒介技术的发展逻辑会更加沿着身体媒介化的逻辑进行迭代与创新,而人的主体性将面临被身体性取代的趋向,甚至有可能成为技术浸润的赛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身体 媒介 补偿性
下载PDF
乡村文化治理的媒介化转向 被引量:38
19
作者 沙垚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2-117,共6页
乡村文化治理的行政化路径和产业化路径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乡村文化的创造性,有违村庄的社区公共性和村民的文化主体性原则。反思乡村文化治理路径,其症结不在于将文化本身工具化还是对象化,重点在于以一种内生性视角来发现文化治理机制,... 乡村文化治理的行政化路径和产业化路径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乡村文化的创造性,有违村庄的社区公共性和村民的文化主体性原则。反思乡村文化治理路径,其症结不在于将文化本身工具化还是对象化,重点在于以一种内生性视角来发现文化治理机制,而非仅仅从外部逻辑出发将文化作为'他者化'的问题去治理。本文提出了乡村文化治理的媒介化转向,该'媒介'的前端是文化和价值,后端是实践和操作,所谓媒介化治理便是在这两端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有机的传递和联结方式,将媒介前端的精神落地,成为后端的实践。乡村文化治理的媒介化路径不仅是对在地化和历史性逻辑的遵循,而且勾连了乡村的过去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治理 媒介 内生性 公共性
原文传递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36
20
作者 蔡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为严峻。就此,本文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素养 技术 艺术 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