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唤醒、激活与复现:诗词类短视频的媒介书写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妍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1期51-54,59,共5页
短视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遇让文化的“活态化”实践充满生机。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以诗词类短视频为例,在叙事策略、生产动因和价值传播三方面探析短视频唤醒、激活和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径。研究发现,“浅出”“深入”的视听符号... 短视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遇让文化的“活态化”实践充满生机。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以诗词类短视频为例,在叙事策略、生产动因和价值传播三方面探析短视频唤醒、激活和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径。研究发现,“浅出”“深入”的视听符号和“共享”“共情”的互动仪式唤醒古诗词的认知和情感,书写权力的再分配和诠释方式的多样化激活了古诗词的书写欲望,短视频引发的“热”认知和“冷”思考复现了古诗词的价值内涵,三者共同建构了诗词类短视频的媒介书写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类短视频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记忆 媒介书写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女性主义电影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媒介书写——基于《汉娜·阿伦特》和《黄金时代》的比较
2
作者 杨石华 《现代传记研究》 2019年第1期238-249,共12页
探究女性主义电影中对东西方女性知识分子媒介书写的异同,有助于揭示女性主义在东西方的媒介实践状况。文章以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和《黄金时代》为例进行比较研究。导演通过女性版的'智者受难'、性别文化话语权的互... 探究女性主义电影中对东西方女性知识分子媒介书写的异同,有助于揭示女性主义在东西方的媒介实践状况。文章以传记电影《汉娜·阿伦特》和《黄金时代》为例进行比较研究。导演通过女性版的'智者受难'、性别文化话语权的互补以及公共领域的社会参与来彰显女性主体性在社会文化中的崛起。但在实践中,两者在媒介书写形式与主体建构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媒介实践者精确把握其文化共性,并进行差异化呈现用以提升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女性导演 传记电影 女性知识分子 媒介书写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南洋粤籍华侨媒介书写及其逻辑研究--以《申报》为中心
3
作者 郭平兴 《八桂侨刊》 2021年第4期12-21,共10页
在考察华人世界共同体想象区域的不同层面时,广东是一个典型样本。《申报》关于南洋粤侨的历史记录,成功地讲述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历史认知,通过“诉苦”与“树标”的书写逻辑,建构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历史形象,塑造了民国时期南洋... 在考察华人世界共同体想象区域的不同层面时,广东是一个典型样本。《申报》关于南洋粤侨的历史记录,成功地讲述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历史认知,通过“诉苦”与“树标”的书写逻辑,建构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历史形象,塑造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价值观念,讲好了民国版本的“南洋粤侨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粤侨 《申报》 媒介书写 形象塑造
下载PDF
论后现代小说与媒介书写
4
作者 张东芹 史岩林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192,共7页
媒介时代带来了文学书写的视觉化转向,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文学与媒介之间的多重互动中,媒介已经超越了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而日渐由外在表现形式转化为文学探讨的对象与内容。库普兰德、德里罗和品钦等人的后现代小说从媒介与文... 媒介时代带来了文学书写的视觉化转向,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文学与媒介之间的多重互动中,媒介已经超越了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而日渐由外在表现形式转化为文学探讨的对象与内容。库普兰德、德里罗和品钦等人的后现代小说从媒介与文化、政治及历史三者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媒介话语的运作逻辑,揭示了现代媒介与后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后现代小说媒介书写的探讨有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小说 媒介书写 文化 政治 历史
下载PDF
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地区民间社区的跨媒介书写——以剧集《狮子山下》及个人书写为例
5
作者 唐睿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4年第2期89-94,共6页
《狮子山下》系列电视剧承载了港人的文化记忆,“狮子山精神”更是香港地区精神的代表。聚焦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狮子山下》剧集系列,以“实践本位研究方法”能够探讨剧集的文本内容与香港地区社会发展之关系,同时关注其叙事方式是如... 《狮子山下》系列电视剧承载了港人的文化记忆,“狮子山精神”更是香港地区精神的代表。聚焦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狮子山下》剧集系列,以“实践本位研究方法”能够探讨剧集的文本内容与香港地区社会发展之关系,同时关注其叙事方式是如何建构出特定的“时代感”和“地方感”并表现特定的时代情怀与精神的。从创意写作研究角度,唐睿结合个人创意写作实践,也探索实验了诸种叙事技巧在营造文艺作品之“地方感”的规律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山下》 创意写作 媒介书写 地方感 实践本位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费诺罗萨还是庞德?——《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的作者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魏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7,共8页
在后结构主义关于"作者"及"译者"相关理论的启发下,《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的作者问题显得微妙起来。这篇后来以单行本问世的文章原作者是费诺罗萨,却由庞德编辑和出版,并通过个人的权威地位使其广为人知... 在后结构主义关于"作者"及"译者"相关理论的启发下,《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的作者问题显得微妙起来。这篇后来以单行本问世的文章原作者是费诺罗萨,却由庞德编辑和出版,并通过个人的权威地位使其广为人知。一百多年来,庞德在这部作品中的角色定位起起伏伏,并在2008年出版的评注本中成为第二作者,而非编者。费诺罗萨的作者功能相应"式微"。本文将首先回顾《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的出版简况,而后通过细察费诺罗萨手稿与庞德公开出版的文字之别,来分析后者的编辑工作;再将这部作品置于庞德个人的思想发展及文学脉络中进行观察;最后以马歇雷、巴尔特、福柯及本雅明的后结构主义理论,通过诗人庞德集作者、批评者、编者及译者于一身的多重角色来审视这部作品的作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诺罗萨 庞德 作者问题 《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书写文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