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9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被引量:5
1
作者 祁志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5-81,共7页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美学思想 审美范畴 审美实践 审美用语
下载PDF
论文学通感的“哲”性向度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7-184,共8页
就其内在精神言之,通感有一种向“哲”的精神,一种对于宇宙人生深层“真实”透视和关怀的冲动。这种哲学向度使得通感突破了研究者的修辞学和心理学防线而接通哲学的求“真”精神或“哲”性品质。这可以从对中西关于通感的理论史和实践... 就其内在精神言之,通感有一种向“哲”的精神,一种对于宇宙人生深层“真实”透视和关怀的冲动。这种哲学向度使得通感突破了研究者的修辞学和心理学防线而接通哲学的求“真”精神或“哲”性品质。这可以从对中西关于通感的理论史和实践史的梳理中得到证明,还可以从通感的心理学与语言学特征求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通感 “哲”性向度 非认知话语 心理现象
下载PDF
悟妙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选择与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宝春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4期143-145,65,共4页
“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 “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相通点,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佛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下载PDF
品鉴《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妙与醉
4
作者 潘亮 《中学语文》 2023年第17期58-59,共2页
以培养学生宋词鉴赏能力为目标,以《念奴娇·过洞庭》作为探究的主要案例,紧扣词作中“妙”与“醉”两个关键词展开鉴赏评述教学,优化学生宋词鉴赏思路,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学志趣。
关键词 《念奴娇·过洞庭》 品鉴
下载PDF
捕风捉影 化境八章(七) 被引量:4
5
作者 董豫赣 《时代建筑》 2009年第4期116-121,共6页
与"经营位置"一章将重点集中在"精而合宜"的"原理性"综述相比,这一章"捕風捉影"并非另起主题,它只是试图基于老子的雌性视角,详细讨论"经营位置"里相关"巧而得体"的"... 与"经营位置"一章将重点集中在"精而合宜"的"原理性"综述相比,这一章"捕風捉影"并非另起主题,它只是试图基于老子的雌性视角,详细讨论"经营位置"里相关"巧而得体"的"巧妙"部分,并期望着能假借苏轼的"求物之妙"的女性视角,来弥补男性"形势"对"经营位置"的粗犷理解,并深入山水经营的动态过程中,以进行更为精妙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情 风物 得体 体宜
下载PDF
“玄”“妙”字义与《老子》生成哲学
6
作者 邓锐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8,166,共13页
《老子》产生了中国古代系统的生成哲学,影响深远。因为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晚出,所以历来对《老子》的解读多从汉代文字出发,从而造成对《老子》历史本义的一定偏离。《老子》用“玄”字与“妙”字表达具体而深刻的哲学含义。“玄”字本... 《老子》产生了中国古代系统的生成哲学,影响深远。因为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晚出,所以历来对《老子》的解读多从汉代文字出发,从而造成对《老子》历史本义的一定偏离。《老子》用“玄”字与“妙”字表达具体而深刻的哲学含义。“玄”字本与生殖有关,《老子》借以比喻万物生成;“妙”字的产生与“玄”密切相关,发展出更为具体的生成之义。《老子》由这两个字延伸出了若干生成哲学上的核心概念与命题,由此阐发了完整时空范围内万物生成的本原与方式等哲学思想。汉代此二字的字形与字义均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两个字的历史本义及由其延伸出的概念与命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遮蔽,有必要结合对古文字的考察来厘清《老子》中所蕴含生成哲学的原初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生成哲学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妙”范畴探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银珠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59-62,110,共5页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的"妙",一开始以哲学范畴的身份出现,之后经过历史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妙"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深邃的意蕴,对古代文人审美人格的建构和审美创作思维的...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的"妙",一开始以哲学范畴的身份出现,之后经过历史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妙"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深邃的意蕴,对古代文人审美人格的建构和审美创作思维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妙"范畴的渊源与发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妙"的美学内涵,以昭示中华美学独树一帜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 渊源 美学内涵
下载PDF
从陈继儒的序跋、题记看其戏曲美学思想
8
作者 陈友峰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10,共10页
陈继儒戏曲美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对戏曲文本的评点、题记以及所撰写的诸多序跋中。认为真正的当行、本色并非仅仅是语言风格的朴实和对俗谚俚语的运用,更要体现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对人物内在情感的真实展示,与沈璟所代表的“本色派”相... 陈继儒戏曲美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对戏曲文本的评点、题记以及所撰写的诸多序跋中。认为真正的当行、本色并非仅仅是语言风格的朴实和对俗谚俚语的运用,更要体现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对人物内在情感的真实展示,与沈璟所代表的“本色派”相比,汤显祖所代表的“辞采派”则更为当行本色;戏曲之“妙”在于“传神”和“精微”,不仅存在于戏曲语言和唱词中,也存在于情节钩织和剧本结构中;“平淡”并非平实,而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淡而有味,淡中有致,淡中有神;它不排斥纤丽、柔媚、精妙之美,但更追求一种雄浑、悲壮的黄钟大吕之美,以及慷慨任侠、快意豪迈的奇伟之美。陈继儒戏曲艺术思想是对传统戏曲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美学思想重要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继儒 戏曲美学思想 本色当行 雄浑
下载PDF
观妙——圆融观法与“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圆融”又蕴涵了“相即”,“绝待”之“即”方是“圆即”,这需要通由从“分别心”到“无分别智”的“观法之切转”透显,观法切转无转相。通由圆融存在观法,转出“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不舍于物而“即物”以“妙物”,在生活的相续中不断成就个体的自由与事物的自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融无碍 绝待 相即 观法之切转 生万物
下载PDF
论中国文艺美学之“体妙”说
10
作者 李天道 《天府新论》 CSSCI 2011年第5期138-142,共5页
中国文艺美学主张审美创作中,审美者必须心"合于妙""妙悟天开"强调审美体验中的心领神会与"妙机其微"。"妙",具有微隐的意思,指人的生命的一种隐微物质,是生命的原初构成状态,具有原初构成之美... 中国文艺美学主张审美创作中,审美者必须心"合于妙""妙悟天开"强调审美体验中的心领神会与"妙机其微"。"妙",具有微隐的意思,指人的生命的一种隐微物质,是生命的原初构成状态,具有原初构成之美。"妙"是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奏和旋律的呈现,故不可道破,不落言诠。审美主体只有用心灵俯仰的眼睛去追寻与感悟,于空虚明净的心境中让自己的"神"与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万物之"神",即"妙"汇合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于 机其微 悟天开 不可道破 不落言诠
下载PDF
论方东树妙力气审美论——以唐诗批评为中心 被引量:3
11
作者 史哲文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0期73-83,共11页
方东树借鉴前人观点,提出了以妙、力、气三者鼎立论诗的审美论。集中在唐诗上,较前人创新之处在于将抽象而难以名状的诗之妙,落实在具体的起棱、汁浆、兴象三点,是为首创,以此三点作为支撑呈现出精妙的审美特色。方氏论唐诗之力则着眼... 方东树借鉴前人观点,提出了以妙、力、气三者鼎立论诗的审美论。集中在唐诗上,较前人创新之处在于将抽象而难以名状的诗之妙,落实在具体的起棱、汁浆、兴象三点,是为首创,以此三点作为支撑呈现出精妙的审美特色。方氏论唐诗之力则着眼于用力简省,同时具有雄健之美,最终归于无用力痕迹之境。方东树以气论诗继承并改进"神气"说,主张以诗人才气入诗,又须以章法约束,首尾气韵贯注,并以音节入气。而妙、力、气三者互相作用才是方氏审美论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唐诗审美论
下载PDF
《道德经》论美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希坤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2-44,共3页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下载PDF
中华美学的基本概念群释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春时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5,共8页
中华美学表示审美意义的基本概念具有含混性、多元性的特点,不仅有美,还有妙、文、韵、乐、游等概念,这些历史地形成的美学概念构成了一个集群,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达了审美意义。这些概念各自都具有某种意义的局限,不能完整地表... 中华美学表示审美意义的基本概念具有含混性、多元性的特点,不仅有美,还有妙、文、韵、乐、游等概念,这些历史地形成的美学概念构成了一个集群,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达了审美意义。这些概念各自都具有某种意义的局限,不能完整地表示审美的本质,但这些概念的意义之间互相对应、叠加、补充,展开了审美意义的空间,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审美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中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的“妙”与“险”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少卿 《金融经济》 2015年第1期17-19,共3页
前期,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传闻一度沸沸扬扬,颇为吸人眼球.据说,该战略的核心构想是,通过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国内的过剩资本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输出,在这些国家投资港口、公路、铁路,以此达到拉动国内出口... 前期,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传闻一度沸沸扬扬,颇为吸人眼球.据说,该战略的核心构想是,通过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国内的过剩资本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输出,在这些国家投资港口、公路、铁路,以此达到拉动国内出口,消耗国内过剩产能,同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提高亚洲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多方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中国版 投资战略 “险” 海外 亚洲国家 人民币国际化
下载PDF
“妙”——哈斯宝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伟军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5年第4期21-25,共5页
哈斯宝是清代蒙古族翻译家、小说批评家。他曾将《红楼梦》节译为蒙古文并进行评点,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文艺批评见解。“妙”就是其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美学范畴。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蕴涵、创造与鉴赏等角度,对哈斯宝小说批评中“... 哈斯宝是清代蒙古族翻译家、小说批评家。他曾将《红楼梦》节译为蒙古文并进行评点,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文艺批评见解。“妙”就是其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美学范畴。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蕴涵、创造与鉴赏等角度,对哈斯宝小说批评中“妙”这一审美范畴试作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斯宝 思想渊源 内在蕴涵 创造鉴赏
原文传递
《道德经》有无观新诠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功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92,共6页
《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在《道德经》中,"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基于对有无之道的洞见,《道德经... 《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在《道德经》中,"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基于对有无之道的洞见,《道德经》阐述了有无之用的方法论,即用有、用无与有无兼用。以有无之道与有无之用为内容的有无观构成解读《道德经》思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周行
下载PDF
浅谈电视综艺节目的“奇”与“妙”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洪莲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55,共2页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对于众多的中国电视观众来说,这曾经是一句耳熟能详的综艺节目主导词。这句话引导着《正大综艺》步入辉煌,走向成熟,同时也激励着这个栏目寻求创新,谋求发展。
关键词 电视综艺节目 “奇” 《正大综艺》 电视观众 世界 中国
原文传递
道家之妙与现代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大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81-85,共5页
"道"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内涵丰富,具有豫、犹、俨、涣、敦、旷、混等特征。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经典之作与"道"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本文从器道相互关系入手,通过对"道"之&qu... "道"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内涵丰富,具有豫、犹、俨、涣、敦、旷、混等特征。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经典之作与"道"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本文从器道相互关系入手,通过对"道"之"妙"特征的分析,深入探讨道家之妙与器物设计的相互关系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设计
下载PDF
合璧中西唱法 突显民族意蕴——谈彭丽媛的歌唱艺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菊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86-87,共2页
彭丽媛的演唱风格既有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又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质朴、柔美、亲切、传神",她的演唱具有典型的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现代民族唱法的特征。笔者以为,中国传统书画品... 彭丽媛的演唱风格既有西方审美追求的"通畅、集中、宽泛、有穿透力",又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质朴、柔美、亲切、传神",她的演唱具有典型的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相结合的现代民族唱法的特征。笔者以为,中国传统书画品评中的"能"、"神"、"妙"、"逸"是对她的演唱艺术的最恰当"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 "神" "" "逸" 彭丽媛 歌唱艺术
下载PDF
张怀瓘“神、妙、能”品评体系溯源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春涛 廖方容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7-101,共5页
谈到张怀瓘的“神、妙、能”品评方法,人们谈的更多的是它对后来画论中品评体例的影响,而其自身体系的特征及其本身的体系渊源很少有人系统研究过,本文即着重于这方面的努力,认为古代传统文化中分品立说的传统是张怀瓘的品评体系形成的... 谈到张怀瓘的“神、妙、能”品评方法,人们谈的更多的是它对后来画论中品评体例的影响,而其自身体系的特征及其本身的体系渊源很少有人系统研究过,本文即着重于这方面的努力,认为古代传统文化中分品立说的传统是张怀瓘的品评体系形成的大文化背景;“神”、“妙”、“能”在张怀瓘以此立品品评之前于文艺评论中就已经有了高低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张怀瓘品评体系的直接理论基础;认为书法非“小道”而是能达道的思想观念是张怀瓘在《书断》中将能契合自然,妙造天地的书家列以神品——最高品的内在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怀罐 品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