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斯维辛”与现代哲学——考察现代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被引量:8
1
作者 贺来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28-33,63,共7页
“奥斯维辛”是现代人类灵魂深处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 ,它极大地影响了哲学的言说方式和存在方式 ,因而构成了考察和理解现代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形而上学的终结”、“道德合理性基础的危机与重建”、“社会统一性基础的寻... “奥斯维辛”是现代人类灵魂深处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 ,它极大地影响了哲学的言说方式和存在方式 ,因而构成了考察和理解现代哲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形而上学的终结”、“道德合理性基础的危机与重建”、“社会统一性基础的寻求”等现代哲学中最为重大的课题 ,只有置于这一参照系中 ,才能获得真切的理解和深层的把握。现代哲学也正是在对这些重大课题的思考中 ,实现了从“终极知识”向“生存智慧”的重大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生存智慧 形而上学 道德合理性 现代哲学 社会统一性 人性 伦理道德 死亡
原文传递
“集体记忆”理论视阈下南京大屠杀事件对外传播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4
2
作者 佘庄墅 《对外传播》 2017年第8期27-28,共2页
同为世界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广为人知,而我国南京大屠杀事件却长期得不到世界关注,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历史事实严重缺失且精确性低,对外传播缺乏公信力;集体表征长期受到忽视,当前呈现表面化趋势;集体记忆被赋予“仇恨”意... 同为世界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广为人知,而我国南京大屠杀事件却长期得不到世界关注,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历史事实严重缺失且精确性低,对外传播缺乏公信力;集体表征长期受到忽视,当前呈现表面化趋势;集体记忆被赋予“仇恨”意义,缺乏人文关怀。要想建构关于该事件的全球性集体记忆,必须充分发挥亲历者群体作用、在内容和形式上结晶集体表征、站在全球视野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杀事件 集体记忆 对外传播 南京 奥斯维辛集中营 维度 视阈 人文主义精神
下载PDF
抗战集体记忆跨国重建的困境与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政德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6期50-51,共2页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订立40周年,中日战争观、历史观隔阂犹在,抗战记忆不被日方尊重,和平亦受其阻。同时,抗战记忆仍处世界话语体系边缘:相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爆等被奉为“文化创伤”的普世记忆,731部队、南京大屠杀...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订立40周年,中日战争观、历史观隔阂犹在,抗战记忆不被日方尊重,和平亦受其阻。同时,抗战记忆仍处世界话语体系边缘:相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原爆等被奉为“文化创伤”的普世记忆,731部队、南京大屠杀未获应有重视。抗战记忆偏重国族记忆,远非“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体记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牺牲被西方矮化,文化创伤难在全球语境得到深入言说。因此,将抗战重建为人类集体记忆,实现文化创伤的跨国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抗战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奥斯维辛集中营 中国故事 731部队
下载PDF
“闲笔”之妙 被引量:2
4
作者 程为民 《新闻实践》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5-46,共2页
"闲笔"虽妙,功夫却在这寥寥数笔之外。除了"眼到口到手到",还要"入境入情入理",才能酝酿出恰到好处的"闲笔"。而编辑则要多一些"量体裁衣",少一些"削足适履",不应把记者... "闲笔"虽妙,功夫却在这寥寥数笔之外。除了"眼到口到手到",还要"入境入情入理",才能酝酿出恰到好处的"闲笔"。而编辑则要多一些"量体裁衣",少一些"削足适履",不应把记者文稿里那些"闲笔"轻易勾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笔 新闻写作 新闻工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下载PDF
数字奥斯维辛
5
作者 张春燕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2007年第9期24-25,共2页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那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从1940年开始,大批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奥斯维辛,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乘坐的火车正在驶向地狱...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那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从1940年开始,大批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奥斯维辛,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乘坐的火车正在驶向地狱。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曾经发生的惨痛的记忆却不会轻易被时间风干。本期"课文配读"栏目就带领大家乘坐一列开往奥斯维辛的列车,去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了解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明白我们以后应当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苏联红军 奥斯维辛集中营 犹太人
原文传递
奥斯维辛与诗歌
6
作者 耿林莽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2007年第9期27-28,共2页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那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从1940年开始,大批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奥斯维辛,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乘坐的火车正在驶向地狱...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那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从1940年开始,大批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奥斯维辛,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乘坐的火车正在驶向地狱。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曾经发生的惨痛的记忆却不会轻易被时间风干。本期"课文配读"栏目就带领大家乘坐一列开往奥斯维辛的列车,去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了解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明白我们以后应当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原文传递
从《调查》看德国文献剧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亦珺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5,共3页
19世纪50年代,荒诞剧在德国走到了尽头,在形式上很难再有创新,内容也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60年代戏剧艺术取得了全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关键词 文献剧 奥斯维辛集中营 法西斯制度 德国
原文传递
论凯尔泰斯·伊姆雷《无命运的人生》 被引量:1
8
作者 谭方黎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9期51-52,共2页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以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伊姆雷青少年时期的集中营生活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以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伊姆雷青少年时期的集中营生活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无命运的人生》是作家本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观宿命论色彩,小说结尾处指出了作品与众不同的主题——集中营里的幸福。本文试从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探讨作者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及其哲学基础,以及这部小说的现实社会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犹太人的苦难 悲观宿命论 另类的幸福
下载PDF
禁忌之恋
9
作者 哈米 《青年博览》 2022年第15期20-21,共2页
幸福时刻女孩名叫海伦娜·齐特朗诺娃,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19岁的斯洛伐克犹太因徒。拍照的时候,她虽身处地狱,却正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因为拍照片的那个人,是集中营的纳粹党卫军看守弗朗兹·温士,也是海伦娜正热恋着的人。这... 幸福时刻女孩名叫海伦娜·齐特朗诺娃,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19岁的斯洛伐克犹太因徒。拍照的时候,她虽身处地狱,却正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因为拍照片的那个人,是集中营的纳粹党卫军看守弗朗兹·温士,也是海伦娜正热恋着的人。这是一段让人惊叹的传奇恋情。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暑杀每一天都在上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禁忌之恋 海伦娜 斯洛伐克 地狱
原文传递
奥斯维辛集中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芳菲 《北京规划建设》 2016年第4期73-75,共3页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开始,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在追寻着人类普遍的价值观。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保护与推广,促使不同文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能相互尊重与认同,从而实现推动可...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开始,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在追寻着人类普遍的价值观。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保护与推广,促使不同文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能相互尊重与认同,从而实现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价值观 世界和平
原文传递
遗憾终生只为爱
11
作者 张达明 《绿色天府》 2015年第6期64-65,共2页
1940年4月的一天.19岁的波兰小伙子别莱茨基正在奥斯维辛镇的家中睡觉,突然闯进了一伙德国兵,以怀疑他是“抵抗战士”为由将他抓走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0年 怀疑
下载PDF
音乐的力量
12
作者 李良旭 《琴童》 2014年第5期20-21,共2页
1944年冬,极寒天气袭击整个欧洲大陆。8岁小女孩纳莎被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整整3年了。在这里,纳莎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死亡气息的来临。她被关在12号监牢里,与她一同关押的妈妈已在一年前被纳粹杀害。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力量 音乐 欧洲大陆
原文传递
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
13
《新世纪周刊》 2015年第5期12-13,共2页
奥斯维辛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为了镇压异己、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在其国内和被占领国共修建了1000多座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其中最大的一处。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纪念 纳粹德国 种族主义
原文传递
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14
作者 李楠 隋炜凤 李宜龙 《走向世界》 2020年第31期68-74,共7页
在潍坊市奎文区虞河路和鸢飞路之间的虞河南岸,散落着几座深灰色的欧式建筑,这就是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华设立的专门用于关押西方侨民的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一提到"集中营",很多人会联想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关键词 潍县乐道院 日本法西斯 欧式建筑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奎文区 前世今生
原文传递
天堂的颜色或现世的反诉
15
作者 易彬 《天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1-183,共3页
据说,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产生过这样一段"无比切身"的祈求文:亲爱的上帝,请扶住我吧,亲爱的上帝,别让我死在这里!请求你听我这唯一的一次!我要死在外面。我还年轻,请让我死在外面!我还想看一眼自由!请求你,让我看一眼自由... 据说,当年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产生过这样一段"无比切身"的祈求文:亲爱的上帝,请扶住我吧,亲爱的上帝,别让我死在这里!请求你听我这唯一的一次!我要死在外面。我还年轻,请让我死在外面!我还想看一眼自由!请求你,让我看一眼自由再死。我知道自己不会活多久,可是,我想死在外面的草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罕默德 奥斯维辛集中营
原文传递
犹太人的智慧两则
16
作者 卡洛琳·李 《农村财务会计》 2010年第9期54-55,共2页
很多年以前,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三。”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了几十万人,父子俩侥幸活了下来。
关键词 犹太人 智慧 奥斯维辛集中营
下载PDF
旅顺日俄监狱——东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17
作者 刘少才 《党史纵横》 2015年第12期49-49,43,共2页
第一次走进旅顺日俄监狱旧址还是1973年的事,那是我到大连海运学院上学的入学教育,就是参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和龙王庙万人坑旧址,属不忘国耻、增加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前两年退休后,我到大连定居,我与兄长相约到父亲曾经给日... 第一次走进旅顺日俄监狱旧址还是1973年的事,那是我到大连海运学院上学的入学教育,就是参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和龙王庙万人坑旧址,属不忘国耻、增加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前两年退休后,我到大连定居,我与兄长相约到父亲曾经给日本人当劳工时的兴安北省(伪满时东北九省之一)寻访一下他当劳工的旧址,但无功而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监狱 旅顺 东方 爱国主义教育 入学教育 海运学院 旧址
原文传递
旅顺监狱——中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18
作者 王崇 《党史纵横》 2015年第2期59-60,共2页
在北方名城大连市旅顺口区元宝房,有一组青红相间的建筑,既带有俄式建筑风格,也有些日式建筑特色。这便是被称为中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旅顺大狱。两个国家在他国先后建造的监狱 旅顺大狱。也称旅顺日俄监狱,是沙俄和日本先后在中... 在北方名城大连市旅顺口区元宝房,有一组青红相间的建筑,既带有俄式建筑风格,也有些日式建筑特色。这便是被称为中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旅顺大狱。两个国家在他国先后建造的监狱 旅顺大狱。也称旅顺日俄监狱,是沙俄和日本先后在中国土地上设置的用以监禁和屠戮中国人民的魔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市旅顺口区 奥斯维辛集中营 中国人民 监狱 建筑风格 建筑特色 国家 监禁
原文传递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孩子
19
作者 普里莫·莱维 杨晨光 《书摘》 2016年第5期59-63,共5页
1945年1月初,迫于苏联红军的巨大压力,德军匆忙疏散西里西亚矿区。在布纳一莫诺维茨集中营的病区里,留下了800名囚犯,其中大约五百人在苏军到来前死于疾病、寒冷和饥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即使得到了苏军的救助,仍有200人陆续死亡。
关键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 孩子 苏联红军 苏军 德军
原文传递
那是多么美丽的花
20
作者 刘成龙 钟梦婷(指导) 《高中生(作文)》 2019年第11期56-57,共2页
一"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堵墙上.贴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微笑的女孩。我叫娜塔莎,生活在基辅的乡村。我的祖父祖母都是犹太人。每天清晨,我在黄莺的歌声中醒来,带... 一"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堵墙上.贴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微笑的女孩。我叫娜塔莎,生活在基辅的乡村。我的祖父祖母都是犹太人。每天清晨,我在黄莺的歌声中醒来,带着小狗去集市。这里有风车、磨坊、水车,四处飘散着麦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香 娜塔莎 奥斯维辛集中营 犹太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