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曹禺戏剧人物的民族性格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平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年第1期133-146,共14页
在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中,民族的心理特征,也象它的实际结构一样,是矛盾的,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同一民族的不同阶级由于共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形成某些共同的民族感情,这又是问题的另一方面。这种两分法一般为学术界所接受。
关键词 曹禺戏剧 曾文清 周朴园 曾皓 民族感情 奥勃洛莫夫 活着 周萍 田园风味 心理特征
下载PDF
做一个“完整的人”——“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当代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良辰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41-48,共8页
19世纪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在小说《奥勃洛莫夫》中塑造了经典的奥勃洛莫夫形象,“奥勃洛莫夫性格”成了懒散倦怠、缺少行动的代名词。当代俄罗斯剧作家米·乌加罗夫以小说《奥勃洛莫夫》为蓝本创作了剧本《伊利亚·伊里奇之死》,... 19世纪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在小说《奥勃洛莫夫》中塑造了经典的奥勃洛莫夫形象,“奥勃洛莫夫性格”成了懒散倦怠、缺少行动的代名词。当代俄罗斯剧作家米·乌加罗夫以小说《奥勃洛莫夫》为蓝本创作了剧本《伊利亚·伊里奇之死》,对“奥勃洛莫夫性格”进行了当代解读。本文尝试分析“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生成、奥勃洛莫夫形象的转变、“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升华以及重构“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缘起,探究剧作家为“奥勃洛莫夫性格”赋予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乌加罗夫 《伊利亚·伊里奇之死》 奥勃洛莫夫 奥勃洛莫夫性格
原文传递
论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 被引量:1
3
作者 何雪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3-44,共2页
“多余人”形象的产生使19世纪俄国文学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学行列。本文对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几位“多余人”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既指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总结出他们的不同之点,从而深刻论证了“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对... “多余人”形象的产生使19世纪俄国文学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学行列。本文对19世纪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几位“多余人”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既指出了他们的共同之处,又总结出他们的不同之点,从而深刻论证了“多余人”形象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对俄国文学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俄国 文学 "多余人"形象 现实主义 《罗亭》 奥勃洛莫夫
下载PDF
电影如何利用文学
4
作者 Ю.博戈莫洛夫 吴泽林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4-77,共24页
文学和表演艺术形式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建立在两者具有双向的关系和同等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这一思想正在理论方面艰苦地开拓着道路。 而这条道路上的一个基本障碍就是文学集权主义的观念。
关键词 洛夫 改编者 集权主义 奥勃洛莫夫 美学价值 邦达尔丘克 青铜骑士 伤心之家 萧伯纳 《电影艺术》
原文传递
《初恋》中的齐娜伊达 被引量:2
5
作者 蔡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59-63,共5页
《初恋》最初发表在一八六零年俄国的《阅读丛刊》第三期上。屠格涅夫曾说过:“《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部份,《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
关键词 伊达 上层贵族 奥勃洛莫夫 罗亭 赫尔岑 阿霞 达丽 别林斯基 奥涅金 中心人物
下载PDF
评普希金的《高加索的俘虏》 被引量:1
6
作者 安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59-64,共6页
《高加索的俘虏》是普希金于1821年3月在南方流放时期完成的第一部新型浪漫主义长诗.这部长诗完成之后,在送审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其中的有些诗句特别是表现了诗人反迫害和向往自由的诗句,如“献辞”中的“我很早就饱尝忧患,不断地受着迫... 《高加索的俘虏》是普希金于1821年3月在南方流放时期完成的第一部新型浪漫主义长诗.这部长诗完成之后,在送审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其中的有些诗句特别是表现了诗人反迫害和向往自由的诗句,如“献辞”中的“我很早就饱尝忧患,不断地受着迫害,我成了诽谤和愚蠢的报复的牺牲品;但是,我渴望自由的心却更加刚毅而坚定.”还有长诗第一部分中的“呵,自由!即使在这荒漠的世界上,他还得孤独地把你寻找”等,都受到了检查官们的曲解,窜改和删节.此外,长诗第二部分中的诗句:“命运之神,只给了她几个欢乐的夜晚.”检查官认为这是暗指夜间的情欲,将“夜晚”改成了“白天”,即“命运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之神 浪漫主义诗歌 暗指 奥涅金 十九世纪 故事诗 俄国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检查官 奥勃洛莫夫
下载PDF
关于N_1+небыл(а,и)与N_2+небыло两种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汤雅茹 《中国俄语教学》 1983年第3期39-42,共4页
1 当быть被否定时,可以形成两种结构。一种是人称否定结构:N1+не был(а,и),即быть的变形式作人称否定句的谓语,如:Я здесь двадцать лет не был.(Паус-Товский)。
关键词 否定形式 动词性 N1 N2 不及物动词 语言事实 克里米亚半岛 特鲁别茨柯依 女口 奥勃洛莫夫
下载PDF
尼·米哈尔科夫的电影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芝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3-40,共8页
关键词 米哈尔科夫 现代题材 奥勃洛莫夫 影片 电影创作 艺术创作
下载PDF
电视——演员最好的学校 被引量:1
9
作者 奥.巴西拉什维利 吴江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2-33,共2页
〔奥·巴西拉什维利——苏联著名影、视话剧三栖演员.也是国内观众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演员.他在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以及多集电视剧《永恒的召唤》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问:请问,您是如... 〔奥·巴西拉什维利——苏联著名影、视话剧三栖演员.也是国内观众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演员.他在电影《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以及多集电视剧《永恒的召唤》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问:请问,您是如何走上电视屏幕的?您最早接触电视是什么时候?答:我第一次接触电视大约是20多年前在萨巴洛夫斯克,当时我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当时格·托夫斯托诺戈夫(苏联著名戏剧导演——译者注)正执导一部根据弗·科涅茨基的剧本改编的电视剧《当同志召唤的时候》,非常有意思.我在剧中扮演一个普通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拉什维利 戏剧导演 托夫斯托诺戈夫 莫斯科艺术剧院 洛夫 人物形象 电视屏幕 奥勃洛莫夫 爱森斯坦 艺术专科学校
原文传递
民族劣根性的典型——论阿Q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永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2年第1期32-50,共19页
在我国现代文学漫长的人物画廊中,阿Q恐怕是最引人注目并且引起争论最大的一个。六十年来,人们写了难以数计的文字,探讨这一形象的典型特征和美学价值,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一方面是由于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概括的内... 在我国现代文学漫长的人物画廊中,阿Q恐怕是最引人注目并且引起争论最大的一个。六十年来,人们写了难以数计的文字,探讨这一形象的典型特征和美学价值,但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一方面是由于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概括的内容相当深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胜利法 人物画廊 现代文学 奥勃洛莫夫 美学价值 中国现代作家 且介亭杂文末编 茅盾论 静修庵 创作动机
下载PDF
伤奥勃洛莫夫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延玲 《中国德育》 2016年第9期72-74,共3页
他的一生似乎很幸福,让人艳羡。一生下来,他就是农庄里唯一的小少爷。在父母慈爱倍至的呵护里,在一群奴仆前跑后奔的簇拥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儿是一片安适的乐土,日常的头等大事就是吃饭和睡觉。在这儿,"他身上已经生成一种... 他的一生似乎很幸福,让人艳羡。一生下来,他就是农庄里唯一的小少爷。在父母慈爱倍至的呵护里,在一群奴仆前跑后奔的簇拥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儿是一片安适的乐土,日常的头等大事就是吃饭和睡觉。在这儿,"他身上已经生成一种永远也丢不掉的爱好——在炉炕上躺着,穿不劳而获的现成衣服,吃善良的女巫白给的饭。"他的读书生涯也是愉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勃洛莫夫 少年时代 生下来 俄国文学史 饭来张口 跑出去 衣食无忧 双目失明 活下去 就这样
原文传递
影视评论的写作
12
作者 庄道宽 慈勤蔚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2-33,共2页
时常收到省内外一些作者的来信,询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影视评论稿件。回答的多了,便有了常说的几条,记下来,供影评爱好者参考。一、立论要正确什么叫立论?立论,在传统文论中也称立意。影视评论文章的立论,概括评论的中心思想和基调.相当... 时常收到省内外一些作者的来信,询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影视评论稿件。回答的多了,便有了常说的几条,记下来,供影评爱好者参考。一、立论要正确什么叫立论?立论,在传统文论中也称立意。影视评论文章的立论,概括评论的中心思想和基调.相当于一般文章的主题,它是评论分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评论 传统文论 高加林 谢晋模式 《围城》 剧中人物 奥勃洛莫夫 时空局限 博学多识 往前走
下载PDF
创造想象与文艺创作
13
作者 凌雪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45-50,共6页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①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②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①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②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④具体来说,就是把客观事物反映于人的头脑并借助记忆保存下来的表象拆散开来,再重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创造想象 文学技巧 别林斯基 现实主义创作 巴扎洛夫 《青春之歌》 小说情节 奥勃洛莫夫 文艺作品
下载PDF
夏娃的探索——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几个里程碑式女性形象
14
作者 王晓春 《淮阴师专学报》 1993年第3期62-64,共3页
这是史诗时期的开端。面对新旧交替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优秀的俄罗斯作家纷纷以“注满了悲痛和憎恨的铁的诗句”向沙皇专制农奴制暴政宣战,从而造就了俄罗斯文学史册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执着而坚强的俄罗斯女性便是这辉煌之页上一... 这是史诗时期的开端。面对新旧交替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优秀的俄罗斯作家纷纷以“注满了悲痛和憎恨的铁的诗句”向沙皇专制农奴制暴政宣战,从而造就了俄罗斯文学史册上辉煌灿烂的一页。执着而坚强的俄罗斯女性便是这辉煌之页上一束耀眼的光芒。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毅力,在背负整个社会黑暗的压力和“为了现存的惟妇女所独有的桎梏而斗争”的双重历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学 俄罗斯文学 奥涅金 社会黑暗 赫尔岑 爱情理想 社会矛盾 达吉 谁之罪 奥勃洛莫夫
下载PDF
论电影与文学相互作用的范围
15
作者 H.戈尔尼茨卡娅 刘林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78-102,共25页
如果说艺术的对象如歌德所说是“与人有关的”现实生活,即与自然、社会、个体以及物质、心理有着相互错综复杂关系的具体人的生活的话,那么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则在于:在文学中人的意识不是间接表现出来的。
关键词 电影史 电影艺术 果戈理 间接表现 电影形象 假定性 叙述人 奥勃洛莫夫 无声电影 现实生活
原文传递
庄园视角下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研究
16
作者 王英丽 《俄语学习》 2019年第4期23-27,共5页
我们重新审视《奥勃洛莫夫》这个故事的意义,表面看起来故事强调人应该务实,不应该像玛尼洛夫一样空谈。但实际上冈察洛夫描绘的不仅是俄罗斯地主的形象,而且突出了俄罗斯人最好的品质。俄罗斯理想主义者的命运占据冈察洛夫创作的核心... 我们重新审视《奥勃洛莫夫》这个故事的意义,表面看起来故事强调人应该务实,不应该像玛尼洛夫一样空谈。但实际上冈察洛夫描绘的不仅是俄罗斯地主的形象,而且突出了俄罗斯人最好的品质。俄罗斯理想主义者的命运占据冈察洛夫创作的核心地位。作家一直在阐释,这些特征是因为俄罗斯的生活状况影响而产生。这些内容被导演米哈尔科夫精准地传递在彩片《奥勃洛莫夫生活中的几天》,我们看到了如同一个孩子般纯洁可爱的奥勃洛莫夫。电影通过庄园以及主人公生活环境来表现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正是在宗法制田园式的庄园中,我们发现主人公“浪漫激情的来源,发掘了精神能量的源泉”。在庄园中奥勃洛莫夫变成一个孩子,形成了心灵综合体验,异想天开地将理想主义和自我中心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园 奥勃洛莫夫 童真
下载PDF
茶道
17
作者 叶尔马科夫.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 李丹梅 《译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6,共9页
关键词 伊戈尔 奥勃洛莫夫 科利亚
原文传递
从传奇到反讽——谈欣力的小说
18
作者 李建军 《黄河文学》 2007年第2期47-49,共3页
  发表小说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但写作小说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艰难.龚自珍说,"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现在呢,则是发表作品太容易了,大体像个样子,便可拿来发表,便可拿来出版,反正有那么多的杂志等米...   发表小说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但写作小说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艰难.龚自珍说,"我论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现在呢,则是发表作品太容易了,大体像个样子,便可拿来发表,便可拿来出版,反正有那么多的杂志等米下锅,反正有那么大的出版空间等待填充;但是,写作又是非常艰难的,因为,除了外部的窒碍性因素导致的形格势禁,从文学自身来说,缺乏大师的经验支持,缺乏批评的推激和引导,也使我们的创作缺乏良好的风气,缺乏有利的环境,因而始终停留在粗糙和幼稚的水平上.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和"未名"的作家,连篇累牍地胡编乱造,满足于将琐屑无聊的材料敷衍成一篇作品,以创作丰富自乐,甚至以做形式意义上的"大师"为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勃洛莫夫 世态人情 叙事原型
原文传递
拜伦式英雄与多余人之比较——“同胞”形象成因初探
19
作者 张业余 《怀化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7-13,95,共8页
本文无意理会英国资产阶级文艺家贬低拜伦的企图而把评价拜伦式英雄的法码向着减轻份量移动;也不敢苟同近年来评论界欲解散多余人队伍的意向而把其中几位视作真正的英雄。但是,留意这些形象的神貌、言行,追溯他们的出生、经历,却可断言... 本文无意理会英国资产阶级文艺家贬低拜伦的企图而把评价拜伦式英雄的法码向着减轻份量移动;也不敢苟同近年来评论界欲解散多余人队伍的意向而把其中几位视作真正的英雄。但是,留意这些形象的神貌、言行,追溯他们的出生、经历,却可断言: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确实是艺术上的两个“同胞”兄弟。研究这种既扎根本土、又超越时空遥相呼应的文学现象,探讨他们之间的感应因素,也许能使我们于惊奇中舒缓一口气,再细细思味其中的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伦式英雄 英国资产阶级 莱蒙托夫 罗亭 奥涅金 十九世纪 唐璜 新兴资产阶级 奥勃洛莫夫 赫尔岑
下载PDF
散论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形成过程
20
作者 安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55-62,共8页
《奥勃洛莫夫》写于十九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是冈察洛夫的得力之作。作者通过对奥勃洛莫夫这一典型人物和他所处的典型环境的真实描绘,不仅揭示了“多余的人”及其旧时代即将结束,和“新人”及其新时代即将来临,而且还批判了农奴制的腐... 《奥勃洛莫夫》写于十九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是冈察洛夫的得力之作。作者通过对奥勃洛莫夫这一典型人物和他所处的典型环境的真实描绘,不仅揭示了“多余的人”及其旧时代即将结束,和“新人”及其新时代即将来临,而且还批判了农奴制的腐朽没落和反动本质,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勃洛莫夫 冈察洛夫 散论 旧时代 腐朽没落 艺术价值 十九世纪 赫尔岑 五十年代 饭来张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