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曹禺戏剧人物的民族性格 |
陈平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3 |
6
|
|
2
|
做一个“完整的人”——“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当代解读 |
刘良辰
|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
2022 |
1
|
|
3
|
论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 |
何雪梅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4
|
电影如何利用文学 |
Ю.博戈莫洛夫
吴泽林
|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5
|
《初恋》中的齐娜伊达 |
蔡申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 |
2
|
|
6
|
评普希金的《高加索的俘虏》 |
安镇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1
|
|
7
|
关于N_1+небыл(а,и)与N_2+небыло两种结构 |
汤雅茹
|
《中国俄语教学》
|
1983 |
1
|
|
8
|
尼·米哈尔科夫的电影创作 |
李芝芳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9
|
电视——演员最好的学校 |
奥.巴西拉什维利
吴江
|
《当代电视》
北大核心
|
1991 |
1
|
|
10
|
民族劣根性的典型——论阿Q |
张永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2 |
1
|
|
11
|
伤奥勃洛莫夫 |
刘延玲
|
《中国德育》
|
2016 |
1
|
|
12
|
影视评论的写作 |
庄道宽
慈勤蔚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3
|
创造想象与文艺创作 |
凌雪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4
|
夏娃的探索——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几个里程碑式女性形象 |
王晓春
|
《淮阴师专学报》
|
1993 |
0 |
|
15
|
论电影与文学相互作用的范围 |
H.戈尔尼茨卡娅
刘林
|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6
|
庄园视角下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研究 |
王英丽
|
《俄语学习》
|
2019 |
0 |
|
17
|
茶道 |
叶尔马科夫.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
李丹梅
|
《译林》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8
|
从传奇到反讽——谈欣力的小说 |
李建军
|
《黄河文学》
|
2007 |
0 |
|
19
|
拜伦式英雄与多余人之比较——“同胞”形象成因初探 |
张业余
|
《怀化学院学报》
|
1988 |
0 |
|
20
|
散论奥勃洛莫夫性格的形成过程 |
安镇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