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148
1
作者 崔之久 高全洲 +2 位作者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4期378-384,共7页
利用夷平面重建,查明了高原抬升前从南向北海拔约变化在500~1500m之间。用洞穴再结晶方解石测得的20个裂变径迹年代数据证明主夷平面形成时代是19~7MaBP,并得到相关沉积和热构造事件间歇时代等验证。同样,通过上述资料证明青藏高原经... 利用夷平面重建,查明了高原抬升前从南向北海拔约变化在500~1500m之间。用洞穴再结晶方解石测得的20个裂变径迹年代数据证明主夷平面形成时代是19~7MaBP,并得到相关沉积和热构造事件间歇时代等验证。同样,通过上述资料证明青藏高原经过3次隆起和两次夷平的论点是正确的。两次夷平后的高度均皆在500m以下,目前意义上的青藏高原起自5MaBP的最新一次抬升。在早更新世高原达到第一临界高度1500m。0.7MaBP又经过一次强烈的“昆黄运动”达到第二临界高度3000m。由此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皆可对高原隆升的幅度、速度、时代做出更合理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岩溶 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 隆升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被引量:93
2
作者 潘保田 高红山 +1 位作者 李炳元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7,T005,共9页
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是长周期地貌演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它们不仅记录了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 ,而且可以用来反演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过程的演变。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上这些地貌面的特征、变形、成因和形成时代 ... 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是长周期地貌演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它们不仅记录了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 ,而且可以用来反演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过程的演变。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上这些地貌面的特征、变形、成因和形成时代 ,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的重要途径。野外考察与室内制图表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普遍存在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主夷平面 )、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主夷平面形成于 7.0~3.6MaB .P .,形成时其高度在 1 0 0 0m以下。大约 3.6MaB .P .前主夷平面开始大规模解体 ,标志着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的开始。剥蚀面和河流阶地揭示 ,1 .8MaB .P .,1 .2MaB .P .,0 .8MaB .P .和 0 .1 5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剥蚀面 河流阶地青藏高原 隆升时代 幅度
下载PDF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被引量:93
3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连锁流变,不仅拖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脉伴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构造耦合 夷平面 渤海湾盆地 太行山 区域伸展体制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被引量:65
4
作者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0-526,共7页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 ,夷平面的形成有 4种基本方式 :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 ,夷平面的形成有 4种基本方式 :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 ;主夷平面是以双层水平面或山麓剥蚀平原形式发育的 ,大致形成于 2 0~ 3 .6MaB .P .期间 ,完成时的高度低于 10 0 0m ;剥蚀面形成于 3 .6~ 1.7MaB .P .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形成方式 时代 高度 剥蚀作用 夷平作用
下载PDF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60
5
作者 崔之久 杨建强 陈艺鑫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5-690,共16页
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自中、上新世以来的夷平面及其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在后期不同程度构造抬升—下切过程中,造成许多中国特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如黄山和三清山等处的花岗岩峰林、石林、造型石、风动石等。本文讨论了中国... 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自中、上新世以来的夷平面及其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壳在后期不同程度构造抬升—下切过程中,造成许多中国特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如黄山和三清山等处的花岗岩峰林、石林、造型石、风动石等。本文讨论了中国花岗岩风化壳和地貌的时空演化规律,提出地貌发育年代与中、上新世广布的夷平面的密切关系,以及在不同抬升背景下,花岗岩地貌与风化壳的关系。并可据此推算不同山地的抬升幅度,沿海仅抬升约200m,向内地逐渐增大,到南岭或大别山、伏牛山则达到约1600~2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花岗岩 地貌 夷平面 气候 构造运动
下载PDF
关于夷平面 被引量:44
6
作者 崔之久 李德文 +1 位作者 伍永秋 刘耕年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7期1794-1805,共12页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幅度和速率时 ,国外同行怀疑利用古生物化石等作为依据的可靠性 ,只承认夷平面原始高度作为陆地抬升幅度的可靠标志 .总之 ,夷平面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青的课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准平原 山麓面 刻蚀平原 地貌学
原文传递
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隆升与断陷过程 被引量:51
7
作者 马寅生 赵逊 +6 位作者 赵希涛 吴中海 高林志 张岳桥 赵汀 吴珍汉 扬守政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9-233,共15页
作者通过太行山南缘夷平面、河流阶地、山前盆地和中新生代断裂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断陷与隆升过程,认为太行山南缘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断裂的断陷、隆升为特征,分为三个相对稳定夷平时期和三个快速隆升阶段,形... 作者通过太行山南缘夷平面、河流阶地、山前盆地和中新生代断裂的调查研究,揭示了太行山南缘新生代的断陷与隆升过程,认为太行山南缘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以断裂的断陷、隆升为特征,分为三个相对稳定夷平时期和三个快速隆升阶段,形成三级夷平面。第四纪以来的快速隆升过程可进一步划分为六次相对快速抬升和六个相对稳定堆积时期,形成六级阶地。古近纪断陷活动强烈,第四纪除山前断裂以外,其它断裂未见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缘 夷平面 阶地 活动断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Ⅱ.青藏高原隆起的基本过程 被引量:35
8
作者 潘保田 李吉均 +1 位作者 朱俊杰 曹继秀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60-167,共8页
40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特提斯海的封闭和西藏成陆,但40~20MaBP间地面很低。20Ma前的构造运动使青藏地区一些山地隆起,但而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夷平,地貌与生物证据揭示,早上新世高原的高度仅约100... 40Ma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特提斯海的封闭和西藏成陆,但40~20MaBP间地面很低。20Ma前的构造运动使青藏地区一些山地隆起,但而后又经历了长期的夷平,地貌与生物证据揭示,早上新世高原的高度仅约1000m。高原的强烈隆起开始于3.4Ma前,这被高原内外普遍的砾岩堆积和盆地演化记录了下来。青藏高原东部盆地演化与大河流发育研究表明,至少有10次强构造上升事件发生,它们分别开始于3.4、2.5、1.7、1.3、1.1、0.8、0.6、0.14、0.05和0.01MaBP。其中2.5、1.1、0.8、0.6和0.14MaBP五次上升事件对高原隆起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夷平面 新生代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全文增补中
黄河中游的地貌与地文期问题 被引量:37
9
作者 潘保田 李吉均 曹继秀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5-123,共9页
上起积石峡下至三门峡的黄河中游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七级河流阶地。夷平面形成于2.4Ma以前的晚第三纪,剥蚀面形成于2.4~1.8MaB.P的第四纪初期;黄河的七级阶地分别是开始于1300、... 上起积石峡下至三门峡的黄河中游地区在晚新生代期间发育了一级夷平面、一级剥蚀面和七级河流阶地。夷平面形成于2.4Ma以前的晚第三纪,剥蚀面形成于2.4~1.8MaB.P的第四纪初期;黄河的七级阶地分别是开始于1300、1100、780、590、140、50、10kaB.P的河流下切形成的,其原因在于构造的脉动式上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将每一地貌面形成的时期定义为一个地文期,它与其后因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形切割或河流下切构成一个地文期旋回。在晚新生代黄河中游至少存在九个地文期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阶地 地文期 黄河 地貌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被引量:38
10
作者 崔之久 高全洲 +2 位作者 刘耕年 潘保田 陈怀录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5期1402-1406,共5页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上有山原面和盆地面两级夷平面。Shackleton和常承法认为仅有一级夷...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上有山原面和盆地面两级夷平面。Shackleton和常承法认为仅有一级夷平面(4500~6000m),时代在10MaBP以前的中新世。早在60年代本文作者之一就认识到古岩溶研究是高原隆升的有力证据。1994年本文作者又根据当时已知数据也撰文指出高原夷平面(包括岩溶面)可以追溯到15MaBP,但由于测年数据有限未能对夷平面性质及原始高度做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夷平面 岩溶 原始高度
原文传递
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被引量:32
11
作者 崔之久 李德文 +2 位作者 冯金良 刘耕年 李洪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0-519,共10页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只能形成于地貌发育的晚期,对应的地貌景观应为岩溶 夷平面.后者具有与 Budel双面模式相当的剖面结构——由松散的风化壳层和壳下风化 基面组成.就灰岩区而言风化基面即覆盖型岩溶.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 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只能形成于地貌发育的晚期,对应的地貌景观应为岩溶 夷平面.后者具有与 Budel双面模式相当的剖面结构——由松散的风化壳层和壳下风化 基面组成.就灰岩区而言风化基面即覆盖型岩溶.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湘桂丘陵-线 覆盖型岩溶及红色风化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都是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但处 于不同的后期夷平面分化阶段.不同亚类的覆盖型岩溶和红色风化壳均指示岩溶夷平 面及刻蚀平原的存在.可以作为讨论青藏高原隆升幅度、速率等基本问题的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型岩溶 风化壳 岩溶 夷平面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横断山区川藏线山地灾害和地质选线原则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张广泽 蒋良文 +1 位作者 宋章 吴光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24,33,共5页
研究目的:川藏铁路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林芝至拉萨段已经开工,成都至康定段已完成可行性研究,而康定至林芝段尚未正式开展勘察设计工作。横断山区是康林段铁路必经之地,具有高海拔、大高差、构造作用强烈、山地灾害发育的区... 研究目的:川藏铁路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林芝至拉萨段已经开工,成都至康定段已完成可行性研究,而康定至林芝段尚未正式开展勘察设计工作。横断山区是康林段铁路必经之地,具有高海拔、大高差、构造作用强烈、山地灾害发育的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因其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历来被视为川藏铁路修建的瓶颈地带。为解决这一难题,中铁二院受铁路总公司委托,开展三江并流区铁路工程地质灾害特征及地质综合选线研究。本文以新构造运动的观点,从夷平面研究出发,总结横断山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论述川藏铁路通过该区的地质选线原则。研究结论:(1)横断山区地形地貌以高海拔、大高差为特点,发育有三级夷平面,平均海拔分别为4 750 m、4 100 m和3 500 m,夷平面之间发育有三级斜坡过渡带,且海拔越高,夷平面、过渡带形成越早;(2)夷平面平坦稳定,是川藏铁路选线的最佳区域,其间的各级斜坡过渡带由高至低,岸坡稳定性依次降低;(3)川藏铁路选线应充分利用夷平面,尽量缩短在斜坡过渡带的长度,不宜沿深切河谷走行;(4)本研究成果适用于高山峡谷区铁路公路选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横断山 夷平面 斜坡过渡带 山地灾害 地质选线原则
下载PDF
晋陕峡谷北段晚新生代河流演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潘保田 胡振波 +2 位作者 胡小飞 张忱 李富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晋陕峡谷黄河形成的时代是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长期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山西保德地区发育一套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年代为>8.3~3.7Ma,地貌与地层分析表明,它们是唐县期夷平面的相关沉... 晋陕峡谷黄河形成的时代是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长期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山西保德地区发育一套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年代为>8.3~3.7Ma,地貌与地层分析表明,它们是唐县期夷平面的相关沉积。河湖相地层所含砾石层的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当时汇入古湖的河流是发源于周围抬升区的短小河流,形成一个局地规模的湖泊水系。晋陕峡谷北段唐县期夷平面之上分布两期红粘土覆盖的河流砾石层,形成年代分别在4.9Ma前和3.7Ma前;砾石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它们所指示的河流流向向北,与黄河流向相反,是一个不同于现代黄河的古河流,它将保德古湖水系与河套盆地联系起来。3.7Ma前,强烈的地面上升导致河湖相沉积结束和唐县期夷平面抬升,风成红粘土堆积其上,地形起伏增大,河流溯源侵蚀加剧,水系进入重新组织阶段;1.2Ma前,黄土高原南部的河流将原北流水系袭夺,黄河形成;最近1.2Ma的强烈地面上升,导致黄河不断下切并发育多级阶地,逐渐形成现代壮观的深切峡谷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形成年代 河湖相沉积 夷平面 晋陕峡谷
原文传递
贵州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抬升 被引量:34
14
作者 周德全 刘秀明 +1 位作者 姜立君 刘春茹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4,共6页
各种层状地貌是地貌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记录了区域地貌、地质、环境及气候变化等地球内外动力的演变。深入研究贵州高原的各种层状地貌的形成、变形及时代,可以弥补缺乏沉积记录等代用指标的不足,具有重建贵州新生代地质、环境演... 各种层状地貌是地貌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记录了区域地貌、地质、环境及气候变化等地球内外动力的演变。深入研究贵州高原的各种层状地貌的形成、变形及时代,可以弥补缺乏沉积记录等代用指标的不足,具有重建贵州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历史的重大意义。文章总结了有关贵州夷平面、河流阶地、洞穴等各种层状地貌等零星的研究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旨在构筑贵州新生代区域构造抬升、地质环境演化基本轮廓;与此同时,依据贵州喀斯特的特殊性,提出各级地貌面上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综合对比以及年代学研究是深化贵州层状地貌和新生代地质、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河流阶地 层状洞穴 贵州高原 抬升
下载PDF
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赵洪壮 李有利 +1 位作者 杨景春 吕红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5-449,共5页
基于SRTM3-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面积-高度积分、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对北天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山势险峻并且呈NW-SE走向,显示天山受南北向水... 基于SRTM3-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面积-高度积分、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对北天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山势险峻并且呈NW-SE走向,显示天山受南北向水平挤压隆升作用。近S形的面积-高度曲线、偏高的面积高度积分值表明北天山地区处于构造活跃时期,地貌发育属壮年期的早期阶段。地形高程剖面线揭示了北天山存在3级夷平面地貌特征,地势起伏度变化幅度最大地区则是受陆内挤压构造应力影响地形抬升最强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面积-高度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 夷平面 构造地貌 天山
下载PDF
西秦岭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过程对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的约束 被引量:32
16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李雪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5-225,共11页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 西秦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梯度带内,是高原物质向北、向东扩展的前缘,其新生代以来地质构造-地貌过程应该是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对西秦岭内部中—新生代沉积、变形及地貌记录的初步综合分析,得出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西秦岭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岩石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可以分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西秦岭新生代3个构造演化阶段。(2)西秦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的褶皱缩短和区域断裂带的逆冲推覆发生在古近纪末期—新近纪初期,与整个青藏高原主要逆冲推覆构造事件同步,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应力在古近纪末已波及至西秦岭。(3)西秦岭新近纪以来经历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侵蚀夷平期,于3.6Ma之前形成了以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侵蚀面、前新生代碳酸盐地层的岩溶夷平面为标志的主夷平面以及夷平面发育过程中形成新近纪近水平的、以红色粘土岩为主要特征的细碎屑沉积。这一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组成部分的西秦岭隆升的基准面。该夷平面现今高程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反映了西秦岭隆升呈现自西向东连续的扩展。(4)青藏高原南部构造变形方式在中新世发生了由逆冲推覆-褶皱缩短向伸展走滑的构造转换,而在西秦岭内部却并未发生这样的构造转换,仍然以逆冲构造为主,只是西秦岭北缘的边界断层在中—晚更新世才发生逆冲-左旋走滑作用,这可能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走滑作用只是构造块体边界与构造挤压应力方向下非正交的应力分解所致,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作为西秦岭块体整体滑移和块体内部的收缩变形并行不悖。(5)由GPS观测数据确定的区域位移场应该指示了现今西秦岭块体的整体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西秦岭 红层沉积 断裂带 构造变形 夷平面 隆升作用
下载PDF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炳元 潘保田 高红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7-405,共9页
青藏高原夷平面及其年代是高原隆升、时代和幅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可可西里东部地区通过 1∶1 0 0 0 0 0航测地形图所示的山顶面形态特征分析表明 ,本区广泛分布的山顶平坦地形面为青藏高原主夷平面的一部分 ,其海拔高度大多在 49... 青藏高原夷平面及其年代是高原隆升、时代和幅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可可西里东部地区通过 1∶1 0 0 0 0 0航测地形图所示的山顶面形态特征分析表明 ,本区广泛分布的山顶平坦地形面为青藏高原主夷平面的一部分 ,其海拔高度大多在 490 0~ 5 2 0 0m。本区平坦顶面的熔岩方山常与夷平面交叉分布 ,也为高原主夷平面一部分 ,其同位素年代 1 9.6~6 .95MaB .P .之间的有 3 9个 (9.9~ 6 .95MaB .P .有 1 7个 )。又据本区相邻的山间盆地内的火山地貌年龄推论 ,夷平面形成于 9.9~ 6 .95MaB .P .之后 ,3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 火山地貌 夷平面 形成年代 高原隆升
下载PDF
夷平面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18
作者 任雪梅 陈忠 +2 位作者 罗丽霞 周心琴 王建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夷平面 10 0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从定义、识别、分类、形成和测年等方面论述了夷平面的研究情况 ,完善了夷平面的定义 ,加强了对影响夷平面形成和保存的自然因素的探讨 ,提出了未来夷平面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夷平面 定义 分类 气候 岩性时间 风化壳 可行性
下载PDF
夷平面的三维显示与定量分析方法初探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勇 王义祥 潘保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1-399,共9页
夷平面是当代地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重建一个地区的地貌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建立了位于兰州以南、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美武高原数字高程模型, 并与陆地卫星影像结合起来进行... 夷平面是当代地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重建一个地区的地貌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建立了位于兰州以南、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的美武高原数字高程模型, 并与陆地卫星影像结合起来进行集成分析, 论述了美武高原三维地貌影像图的信息特点, 提取了若干区段的地形剖面, 进而在分析了高原夷平面地貌参数体系的基础上运用遥感图像监督分类技术自动提取出高原夷平面的具体分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青藏高原 貌影像图 定量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被引量:25
20
作者 谢世友 袁道先 +1 位作者 王建力 况明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5,共6页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块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2000m...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块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2000m,完成于老第三纪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1500m,完成于上新世末;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800~1200m,形成年代为3.4~1.8MaB.P.。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山问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块地区 夷平面 剥夷面 形成年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