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 被引量:42
1
作者 罗志田 《中国文化》 1996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罗志田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①与近代西方的民族观念有一重大区别:西人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早已汗牛充栋,而至今尚无一家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一般较为广泛接受的界定,都强调族内的同及与外族的... 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罗志田中国传统的以夷夏之辨为表征的族类观念①与近代西方的民族观念有一重大区别:西人关于民族概念的界定早已汗牛充栋,而至今尚无一家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但一般较为广泛接受的界定,都强调族内的同及与外族的人我之异,对外基本上为一封闭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左传》 文野 开放与封闭 天下观 蒙文通 《公羊传》 正统论
下载PDF
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被引量:44
2
作者 段超 高元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经过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从“夷夏之辨”演进到“华夷”一体。“夷夏”观演进的主要原因包括:“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建设“大一统”王朝经略四海的推动、边疆与内地交...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经过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从“夷夏之辨”演进到“华夷”一体。“夷夏”观演进的主要原因包括:“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建设“大一统”王朝经略四海的推动、边疆与内地交流日益加强的影响等。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 大一统
下载PDF
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 被引量:40
3
作者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75,150,共10页
在近代中华民族建构的历史过程之中,传统中国的天下主义和夷夏之辨作为历史性的思维框架依然左右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只是在西潮的冲击下,二者在近代的氛围中产生了历史的变异,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 在近代中华民族建构的历史过程之中,传统中国的天下主义和夷夏之辨作为历史性的思维框架依然左右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只是在西潮的冲击下,二者在近代的氛围中产生了历史的变异,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而在极端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又提供了温和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新天下主义生长的历史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和交叉镶嵌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主义 文明论 种族论
下载PDF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 被引量:22
4
作者 罗志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3-84,共12页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罗志田关键词:民族主义世界主义近代中国夷夏之辨民族认同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以冷战结束和苏欧政治体制崩溃为表征的。彼时西方一些专家即已预计今后影响世界最大的力量将是民族主义。但其...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取向与反思罗志田关键词:民族主义世界主义近代中国夷夏之辨民族认同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以冷战结束和苏欧政治体制崩溃为表征的。彼时西方一些专家即已预计今后影响世界最大的力量将是民族主义。但其具体所指,则多就民族主义对所谓第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近代中国 民族认同感
下载PDF
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被引量:19
5
作者 关健英 《船山学刊》 2016年第1期43-48,共6页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同体 民族融合
下载PDF
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被引量:19
6
作者 罗志田 《文化纵横》 2010年第3期26-33,共8页
一般而言,在变化急剧的时代,人们倾向于反思自我,文化认同的意义也因此而彰显。今日似即类此,国人的往昔和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正成为社会关注的一项中心议题。钱穆曾提出,世衰则史学盛,因为世道出了问题,前行无路,往往会回头看看过去... 一般而言,在变化急剧的时代,人们倾向于反思自我,文化认同的意义也因此而彰显。今日似即类此,国人的往昔和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正成为社会关注的一项中心议题。钱穆曾提出,世衰则史学盛,因为世道出了问题,前行无路,往往会回头看看过去。中国近代亦一衰世,而史学仅曾有短暂的提升,整体却不能说有多么兴盛。除学术倾向和学者自身的问题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人 世界革命 走向世界 国家目标 梁启超 思想资源 中国近代史 新中国 认知
原文传递
“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 被引量:10
7
作者 许殿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4-77,共4页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统一多民族国家 认同意识 历史文化 两汉时期 礼乐文明 历史认同 文明传承 关键所在 各民族 中华 中国
下载PDF
由史密簋铭文论及西周时期的华夷之辨 被引量:13
8
作者 沈长云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23-28,共6页
近年出土的具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1986年在陕西安康发现的史密簋了。这件器物的时代,诸家多定在西周懿孝时期。铭文记载了不见于史册的一次由周王室遣将率领的东方齐、遂等诸侯国与几支夷族进行的战争。目前。
关键词 西周时期 铭文 周王室 左传 国族 周人 山东半岛
下载PDF
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友冰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28,共11页
关键词 十六国 北魏时期 汉民族 农耕 中原地区 生活习俗 前期 反映 演变历程
全文增补中
儒家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德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44,共7页
阐幽发微儒家"夷夏之辨"这一命题,揭示"夷夏之辨"的基本内容和实质,即夷夏之别的主要标志不在种族、地域的分布,而是以周礼为准,以文化高下而划分。
关键词 儒家文化 文明
下载PDF
“夷夏观”与“文明圈”——秦汉民族文化问题片论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朴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147-153,共7页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观念两大思潮的基本形成:或致力于鼓吹“夷夏之防”;或积极提倡“夷夏一体”、“王者无外”,而以后者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已趋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秦汉时期 大一统 文明形态 狄文化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建设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5-20,共6页
周秦时代的夷夏之辨,发生在华夏民族逐渐形成、文明风格日益显露的过程中。夷夏对流是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夷夏之辨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现实生活中夷夏之间种姓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族际冲突;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夷夏文... 周秦时代的夷夏之辨,发生在华夏民族逐渐形成、文明风格日益显露的过程中。夷夏对流是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夷夏之辨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现实生活中夷夏之间种姓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族际冲突;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夷夏文化的认同别异和对夷夏关系的明确定位。华夏文化主导论、朴素的民族平等论以及本位文化批判主义等,是这个时代文化审识中的基本认识。夷夏之辨的发生,表征着华夏民族主体性自觉的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时代 文化审识
下载PDF
论夷夏之争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立夫 《宗教学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112-117,共6页
夷夏之辨是华夏文化中心论和汉民族政权正统论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从三教关系看,广义上的“夷夏之辨”从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但狭义上“夷夏之争”则相对晚一些,到南北朝才正式开始。夷夏问题是跨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溶入中国文化双... 夷夏之辨是华夏文化中心论和汉民族政权正统论在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从三教关系看,广义上的“夷夏之辨”从佛教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但狭义上“夷夏之争”则相对晚一些,到南北朝才正式开始。夷夏问题是跨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溶入中国文化双方矛盾冲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历史定位曾经产生过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关系 佛教传入 中国佛教 反映 相对 中心论 中外 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
全文增补中
“夷夏之辨”与中原文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保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0-153,共4页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原文化一直处于正统和主导地位,被华夏族视为自己的专利。而入主中原的周边民族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把中原文化视为文化的最高境界和立足中原的文化依据,于是在中原文化承继问题上的"正统"与...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原文化一直处于正统和主导地位,被华夏族视为自己的专利。而入主中原的周边民族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把中原文化视为文化的最高境界和立足中原的文化依据,于是在中原文化承继问题上的"正统"与否就成了"夷夏之辨"与"辩"的核心论题。持久不减地对中原文化的追捧在客观上强化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时期的“夷夏之辨”和民族国家认同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3,共4页
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也是革命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间,以中华民族为基石的、统一的、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时代目标。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反思百年来中... 民族矛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也是革命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间,以中华民族为基石的、统一的、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时代目标。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反思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民族国家的历程中所累积的经验与教训,既是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深刻记忆,也是对百年前的这场伟大革命的最好纪念。本刊特围绕"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这个主题刊出六篇笔谈文章,从不同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中,既有对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总体评判,也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建构问题上存在缺失的检讨,还有对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认同的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认同 辛亥革命时期 民族主义因素 政治道路 政治人物 西方近代 主张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8
16
作者 汪高鑫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3,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关系 《徙戎论》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深簷胡帽”:一种女真帽式盛衰变异背后的族群与文化变迁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佳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39,108,共20页
明朝洪武元年发布的禁革“胡服”诏令,曾经专门提到元代流行的“深簷胡帽”。综合考察蒙元时代的各类资料可知,这种具有深刻时代特征的帽式,即是“幔笠”(或名方笠、四角笠子)。幔笠本是金代女真服饰,后来被蒙古人接受,并在其裹挟下遍... 明朝洪武元年发布的禁革“胡服”诏令,曾经专门提到元代流行的“深簷胡帽”。综合考察蒙元时代的各类资料可知,这种具有深刻时代特征的帽式,即是“幔笠”(或名方笠、四角笠子)。幔笠本是金代女真服饰,后来被蒙古人接受,并在其裹挟下遍及中国、高丽、中亚乃至波斯地区,使用人群亦遍及各个社会阶层。元明鼎革之后,它被明朝和朝鲜儒家士大夫视作蒙元“胡化”的重要象征,从而淡出历史舞台。幔笠具有鲜明的族群和时代特征,但迄今为止的蒙元服饰研究,却将其与明代帽式混同。有关幔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澄清服饰史的误解,厘定诸多重要图像资料的时代,而且幔笠在东亚流行与消亡,也见证了煩赫一时的“蒙古风”的兴衰,以及东亚儒家知识分子“华夷”意识消长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笠 瓦楞帽 蒙元时代
原文传递
汉代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高鑫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4,共5页
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由大一统政权通过制定和推行民族政策来主导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走向,各少数民族则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作为大一统政权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在民族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一体性得到... 汉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由大一统政权通过制定和推行民族政策来主导着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走向,各少数民族则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作为大一统政权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在民族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一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这样一种民族关系背景之下,普遍重视维护大一统、强调礼义文化而非种族血缘之辨以捍卫华夏文明,便成为汉代夷夏之辨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民族关系 礼义文化
下载PDF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秀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0-135,共6页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 改土归流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论纲 被引量:6
20
作者 关健英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118,共7页
民族是理解历史的一把密钥,关乎“我”和“我们”的身份认定、文化认同以及意义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史反映了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连续而稳定的“中国”“中华”认同传统。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历史是世界民族史上独特... 民族是理解历史的一把密钥,关乎“我”和“我们”的身份认定、文化认同以及意义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史反映了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连续而稳定的“中国”“中华”认同传统。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历史是世界民族史上独特的“中国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体共同体,也是伦理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伦理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精神密码,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天下一家的同根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凝聚的精神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传承并创新性地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过程中作为精神密码的中华伦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 伦理认同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