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21
篇文章
<
1
2
…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兼论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
37
1
作者
张正明
《民族研究》
1983年第5期1-12,共12页
一部先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上古的民族形成史。说得更加明确一点,则是夷夏形成史。 夷就是蛮、夷、戎、狄,夏就是华夏。古代的民族当然不能与近代的民族等量齐观,说它们是民族,无非因为以民族学的眼光去看,它们是互有区别的共...
一部先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上古的民族形成史。说得更加明确一点,则是夷夏形成史。 夷就是蛮、夷、戎、狄,夏就是华夏。古代的民族当然不能与近代的民族等量齐观,说它们是民族,无非因为以民族学的眼光去看,它们是互有区别的共同体。夷和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中国各民族的先民,在远古的蒙昧时代里,既不叫蛮、夷、戎、狄,也不叫华夏。据神话和传说,他们叫九黎、三苗、炎帝氏、黄帝氏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思想
民族关系
民族结构
民族学
民族形成
先秦史
华
夏
楚人
蒙昧时代
夷
夏
原文传递
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
被引量:
13
2
作者
周瑞春
《农业考古》
2019年第5期13-20,共8页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速自上而下全民化,完成了变“夷”为“夏”;另一方面,文化反哺政治,茶在各类茶事中被赋予丰富的皇权意象、伦理意涵,发挥了对内礼制教化、对外人文化成的政治功效,实现了以“夏”化“夷”、天下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
夏
茶文化
共同体
认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先秦“大一统”民族观
被引量:
7
3
作者
周庆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3-70,共8页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灭,但也有诸多弊端:“大一统”民族观的主旨是汉族文化优越论;其思想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受地理环境制约的一个封闭系统;实质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这种观念长期深存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政策是功利性的,同化性的,因而是短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华
夷
民族观念
华
夏
文化
“
夷
狄”
夷
夏
试析
诸侯
四
夷
族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
被引量:
5
4
作者
徐兴祥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2-50,共9页
一提起古代的民族思想,“严华夷之辨”、“异内外”、“夷夏大防”一类歧视少数民族的言语就会闪现在人们的脑际,并且还会毫不犹豫地将它们记到孔子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账上。本文认为,早在孔子以前,我国的民族思想就已产生了(...
一提起古代的民族思想,“严华夷之辨”、“异内外”、“夷夏大防”一类歧视少数民族的言语就会闪现在人们的脑际,并且还会毫不犹豫地将它们记到孔子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账上。本文认为,早在孔子以前,我国的民族思想就已产生了(我们称它为“早期的民族思想”),孔、孟等先秦儒家的民族思想中都含有歧视“四夷”民族的内容,但其核心思想却是认为民族(夷夏)可以变化和主张用夏变夷。这是由他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民族思想
居住环境
先秦时期
先秦儒家
孔子
居住地域
夷
夏
孟子
华
夏
族
原文传递
“大一统”:诠释“何谓中国”的一个新途径
被引量:
9
5
作者
杨念群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中,意思包括对王者地位的尊崇以及对疆域的占有和"私言"的控制。"大一统"的第一个意思是要树立一种正统的王道秩序,按照欧阳修的说法是,"大一统"就是要"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
"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中,意思包括对王者地位的尊崇以及对疆域的占有和"私言"的控制。"大一统"的第一个意思是要树立一种正统的王道秩序,按照欧阳修的说法是,"大一统"就是要"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要获得正统,王者不只要据有王位,还得拥有相当广大的疆域领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者地位
《春秋公羊传》
私言
夷
夏
儒家思想
思想意识
用
夏
变
夷
秦帝国
平准
异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
被引量:
7
6
作者
李养正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8年第3期5-14,共10页
本文论述了顾欢生平及其儒道思想,对《夷夏论》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介绍,并描述了佛与儒道“夷夏”论争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
夷
夏
佛教
道教
南齐书
述论
道德观念
“格义”
宋明帝
陶弘景
中华传统
原文传递
荆楚民歌调式考
被引量:
8
7
作者
杨匡民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6-87,共2页
1.荆楚南音,八方殊风:古代,荆楚音乐属南音,今日,依然如此。由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混融现象。《湖北通志·风俗志》载:“荆楚之风夷夏相半”。《夔州府志·风俗》也载:
关键词
民歌调式
民族音乐文化
荆楚
民族大迁移
夔州
夷
夏
通志
三声腔
移宫
旋律
原文传递
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被引量:
8
8
作者
徐新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0,共8页
在区域性地理类型的影响下,东亚大陆的人类文明长久以来大致呈现为农业和牧业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文字表述的限制,流传至今的相关记载呈现为农耕汉语一方占绝对主导的格局。世人对两大文明的社会认知与历史记忆也多受此影响,每每表现出...
在区域性地理类型的影响下,东亚大陆的人类文明长久以来大致呈现为农业和牧业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文字表述的限制,流传至今的相关记载呈现为农耕汉语一方占绝对主导的格局。世人对两大文明的社会认知与历史记忆也多受此影响,每每表现出以中原农耕为核心的单一偏向。站在如今生态和谐与文明比较的立场上对此重新检讨,从"牧耕交映"角度看夷夏关联及其影响下的东亚格局,倡导多源与多元的新史观,是夷夏历史书写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
游牧
夷
夏
新史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被引量:
2
9
作者
臧明
顿一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为国家与民众认可的“礼仪标识”,促成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为后世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从“夷夏之辨”到“夷夏若一”,公羊经师根据时代之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损益阐释,而王朝的更迭则使“大一统”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并不断拓展到了信仰世界、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等领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整合。这既保证了中国的持续一统,亦体现了“和而不同”“华夷一统”“多元一体”等治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夷
夏
多元一体
中国式国家治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夷夏关系新论
被引量:
4
10
作者
王宁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7-89,共3页
夷夏关系新论王宁现在一些论及夏代历史的文章。无一不谈到“夷夏之争”的问题,且无一不把夷夏分为二族,甚至对立起来,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一首先说“夷”,严文明曰:“夷犹人也。商代甲骨...
夷夏关系新论王宁现在一些论及夏代历史的文章。无一不谈到“夷夏之争”的问题,且无一不把夷夏分为二族,甚至对立起来,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一首先说“夷”,严文明曰:“夷犹人也。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称东方为人方。周代文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
夏
岳石文化
《竹书纪年》
山东半岛
《淮南子》
夏
王朝
夏
政
《离骚》
太康
夏
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夏为东夷说
被引量:
5
11
作者
程德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17-23,共7页
在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中,有一个几乎成了定论的“夷夏东西说”①。按照这一说法,夏、夷是两个不同的种族集团,在地域上是夏西夷东,在文化上是夏高夷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就主干上来说有一个自西向东的发展过程。 夷夏东西说在近代兴起的...
在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中,有一个几乎成了定论的“夷夏东西说”①。按照这一说法,夏、夷是两个不同的种族集团,在地域上是夏西夷东,在文化上是夏高夷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就主干上来说有一个自西向东的发展过程。 夷夏东西说在近代兴起的背景,是在中原西部地区开始发现仰韶文化,并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即是夏文化之后。解放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民族史研究
考古学
夏
文化
华
夏
民族
夷
夏
西部地区
中国古代
高
夷
发展过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被引量:
6
12
作者
彭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识等)来判别民族。除此主观标准之外,实则不可忽视一个客观标准,即先天的生理因素是鉴定民族的客观标准,如生理特征(遗传特征)、血缘关系(包括祖先传说与世系追记)等。对蛮夷戎狄的民族偏见与民族歧视是周朝“夷夏观”的主体内容,而“以夏变夷”则是其主流导向,这是周朝“夷夏之辨”的要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周朝
民族
夷
夏
人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穀》“取郜大鼎于宋”发微
13
作者
王广佳
王江武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9-44,63,共7页
“取郜大鼎于宋”为《春秋》鲁桓公二年所载之文。《公》《穀》二传皆肯定鲁桓公“受赂而还,以成宋乱”的历史事实。基于此,《公羊传》又批评宋国灭郜取其鼎。在义理阐发上,《穀梁传》言“名从主人,物从中国”,颇重亲亲与尊尊之间的张力...
“取郜大鼎于宋”为《春秋》鲁桓公二年所载之文。《公》《穀》二传皆肯定鲁桓公“受赂而还,以成宋乱”的历史事实。基于此,《公羊传》又批评宋国灭郜取其鼎。在义理阐发上,《穀梁传》言“名从主人,物从中国”,颇重亲亲与尊尊之间的张力,并强调夷夏之分。《公羊传》则欲通过“器从名,地从主人”申明孔子寓《春秋》中“兴乱继绝”的万世之法。值得注意的是,公羊家在形名问题上的相关讨论,可以视作孔子正名思想的经学化解读。就“取郜大鼎于宋”所阐义理来看,二传所述各有所长,呈现出《春秋》学内部不同的诠释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郜大鼎
《公羊传》
《穀梁传》
夷
夏
王道
正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
被引量:
4
14
作者
林正根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林正根一、民族异己心态淡漠与全面开放传统的华夷之别,夷夏之防,虽有共御外侮,不事扩张之得,其失则是妄自尊大,固蔽自守。这既不利于各族各国间的友好往还,也无助于自身的发展与开拓。唐代则不然,在保有其...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林正根一、民族异己心态淡漠与全面开放传统的华夷之别,夷夏之防,虽有共御外侮,不事扩张之得,其失则是妄自尊大,固蔽自守。这既不利于各族各国间的友好往还,也无助于自身的发展与开拓。唐代则不然,在保有其得的同时,完全避免了其失。诚如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唐书
华
夷
夷
夏
唐代文化
玄宗
《全唐文》
前朝后代
郑覃
隋唐五代史
朱敬则
原文传递
先秦文学交融活动与“中华统绪”的早期形态
15
作者
王猛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6,131,共10页
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
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正是在此脉络下形成的政治文化表述。不同于现代文学观,先秦文学具有近于人文或文明的历史语境,以“中华统绪”作为理论话语追溯早期文学交融发生的历史语境,可从关联性维度关照中华文明中人文、地理、政治、风俗等混一的特性,从“天下-四方”的空间秩序生成辨析“夷夏”与“中国”的文化政治秩序,从而厘清先秦文学交融演进的路径、方向与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文学交融
中华统绪
夷
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文质”之辩看清初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
被引量:
4
16
作者
杨念群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共36页
本文是想通过展示清初士人和帝王对"文—质"关系的理解上由分歧走向趋同的过程,重新探讨知识阶层与帝王在鼎革之际如何重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文质之辩"在中国文化史的脉络里有很长的诠释历史,在明末清初的鼎革时期...
本文是想通过展示清初士人和帝王对"文—质"关系的理解上由分歧走向趋同的过程,重新探讨知识阶层与帝王在鼎革之际如何重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文质之辩"在中国文化史的脉络里有很长的诠释历史,在明末清初的鼎革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清初满人作为异族入主中原承继大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进而在思想与社会层面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改变了清初士人对"文—质"关系的传统理解。其次,汉人以南北区域和族群来界分文明与野蛮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满人"大一统"理念的挑战和修正。第三,清初帝王和士林对奢靡还是质朴生活的选择也是在"文质"关系的理解上加以展开的,时明季生活方式持有共同的批评态度导致士人与帝王均对质朴生活加以推重,但在方向上有所区别,士人企图在基层社会恢复礼治的秩序,帝王则把抑制奢靡、崇尚质朴看作是统治权谋的一种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质
夷
夏
南北
奢靡
礼治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
被引量:
5
17
作者
史式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21,共3页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久历沧桑;其凝聚力之强令人惊叹,举世无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认真回溯一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历史,廓清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迷雾,其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也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何谓“中华民族”要探讨中...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久历沧桑;其凝聚力之强令人惊叹,举世无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认真回溯一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历史,廓清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迷雾,其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也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何谓“中华民族”要探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就要阐明“中华民族”的内涵是什么。大陆新版《辞海》释曰:“我国各民族的名称。”台湾三民书局《大辞典》释曰:“族名,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笔者认为:如此解释,易滋误会,可能得出“中华民族”即“中国人”的结论,从而混淆了“民族”与“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名
夷
夏
满洲贵族
西方殖民者
夏
文化
文化水平
元末农民起义
革命志士
政治口号
中华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试论传统夷夏文化观在晚清的蜕变
被引量:
4
18
作者
杨思信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109-114,共6页
关键词
文化观
资产阶级维新派
夷
夏
进化论
民族主义
文化冲突
《皇朝经世文续编》
民族意识
鸦片战争后
“中体西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山集》案的透视
被引量:
4
19
作者
王树民
《江淮论坛》
1986年第3期87-89,共3页
清朝前期发生了多次文字狱,而贯穿历次事件的主要线索是民族思想斗争。如庄廷(钅龙)《明史》案,由于他的书中有所谓“违碍”之词。吕留良被挫尸,由于他公开地鼓吹“夷夏”之防。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
关键词
戴名世
《明史》
文字狱
思想斗争
南山
民族
夷
夏
线索
民族思想
全祖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华民族一体化过程中若干重要认识问题
被引量:
1
20
作者
晁福林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165,共12页
春秋时期的“王道”与“王化”理念表现了周人的文化自信。“王道”即周人所强调的圣王之道。“王化”即以王道来教化和治理天下。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即《逸周书》所言“王化虽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蛮,攸尊王政”。作为爵称的“子”...
春秋时期的“王道”与“王化”理念表现了周人的文化自信。“王道”即周人所强调的圣王之道。“王化”即以王道来教化和治理天下。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即《逸周书》所言“王化虽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蛮,攸尊王政”。作为爵称的“子”与《春秋》的褒贬无关,而是“王化”普及的结果,称蛮夷诸国君主为“子”爵,乃是春秋大一统观念的一个表现。董仲舒所言“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强调的是诸国“王化”先后的问题,与“夷夏大防”说无涉,用董仲舒的话来说,就是“王化”要“自近者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夷
夏
王道
王化
中华民族形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兼论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
37
1
作者
张正明
出处
《民族研究》
1983年第5期1-12,共12页
文摘
一部先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上古的民族形成史。说得更加明确一点,则是夷夏形成史。 夷就是蛮、夷、戎、狄,夏就是华夏。古代的民族当然不能与近代的民族等量齐观,说它们是民族,无非因为以民族学的眼光去看,它们是互有区别的共同体。夷和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中国各民族的先民,在远古的蒙昧时代里,既不叫蛮、夷、戎、狄,也不叫华夏。据神话和传说,他们叫九黎、三苗、炎帝氏、黄帝氏等等。
关键词
民族思想
民族关系
民族结构
民族学
民族形成
先秦史
华
夏
楚人
蒙昧时代
夷
夏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
被引量:
13
2
作者
周瑞春
机构
无锡太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出处
《农业考古》
2019年第5期13-20,共8页
基金
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网络社会生态系统协同治理模式探讨”(项目编号:2048SJA1964)
文摘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速自上而下全民化,完成了变“夷”为“夏”;另一方面,文化反哺政治,茶在各类茶事中被赋予丰富的皇权意象、伦理意涵,发挥了对内礼制教化、对外人文化成的政治功效,实现了以“夏”化“夷”、天下一统。
关键词
夷
夏
茶文化
共同体
认同
Keywords
Yixia
tea culture
community
identity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先秦“大一统”民族观
被引量:
7
3
作者
周庆智
机构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3-70,共8页
文摘
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统一于华夏的“大一统”民族观的内涵涉及华夷结构、华夷尊卑观念、以华变夷观念和华夷一统观念。虽然它在客观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灭,但也有诸多弊端:“大一统”民族观的主旨是汉族文化优越论;其思想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受地理环境制约的一个封闭系统;实质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这种观念长期深存于中国人的思想之中,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民族政策是功利性的,同化性的,因而是短视的。
关键词
“大一统”
华
夷
民族观念
华
夏
文化
“
夷
狄”
夷
夏
试析
诸侯
四
夷
族类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
被引量:
5
4
作者
徐兴祥
机构
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
出处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2-50,共9页
文摘
一提起古代的民族思想,“严华夷之辨”、“异内外”、“夷夏大防”一类歧视少数民族的言语就会闪现在人们的脑际,并且还会毫不犹豫地将它们记到孔子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账上。本文认为,早在孔子以前,我国的民族思想就已产生了(我们称它为“早期的民族思想”),孔、孟等先秦儒家的民族思想中都含有歧视“四夷”民族的内容,但其核心思想却是认为民族(夷夏)可以变化和主张用夏变夷。这是由他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关键词
《左传》
民族思想
居住环境
先秦时期
先秦儒家
孔子
居住地域
夷
夏
孟子
华
夏
族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大一统”:诠释“何谓中国”的一个新途径
被引量:
9
5
作者
杨念群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出处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文摘
"大一统"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中,意思包括对王者地位的尊崇以及对疆域的占有和"私言"的控制。"大一统"的第一个意思是要树立一种正统的王道秩序,按照欧阳修的说法是,"大一统"就是要"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要获得正统,王者不只要据有王位,还得拥有相当广大的疆域领土。
关键词
王者地位
《春秋公羊传》
私言
夷
夏
儒家思想
思想意识
用
夏
变
夷
秦帝国
平准
异道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
被引量:
7
6
作者
李养正
机构
中国道教学院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8年第3期5-14,共10页
文摘
本文论述了顾欢生平及其儒道思想,对《夷夏论》的主要内容作了分析介绍,并描述了佛与儒道“夷夏”论争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
夷
夏
佛教
道教
南齐书
述论
道德观念
“格义”
宋明帝
陶弘景
中华传统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荆楚民歌调式考
被引量:
8
7
作者
杨匡民
机构
武汉音乐学院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6-87,共2页
文摘
1.荆楚南音,八方殊风:古代,荆楚音乐属南音,今日,依然如此。由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混融现象。《湖北通志·风俗志》载:“荆楚之风夷夏相半”。《夔州府志·风俗》也载:
关键词
民歌调式
民族音乐文化
荆楚
民族大迁移
夔州
夷
夏
通志
三声腔
移宫
旋律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被引量:
8
8
作者
徐新建
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30,共8页
基金
四川大学年度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共同精神家园建设"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区域性地理类型的影响下,东亚大陆的人类文明长久以来大致呈现为农业和牧业两种类型。然而由于文字表述的限制,流传至今的相关记载呈现为农耕汉语一方占绝对主导的格局。世人对两大文明的社会认知与历史记忆也多受此影响,每每表现出以中原农耕为核心的单一偏向。站在如今生态和谐与文明比较的立场上对此重新检讨,从"牧耕交映"角度看夷夏关联及其影响下的东亚格局,倡导多源与多元的新史观,是夷夏历史书写的新视野。
关键词
农耕
游牧
夷
夏
新史观
分类号
G276 [文化科学—档案学]
K0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被引量:
2
9
作者
臧明
顿一鸣
机构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19ZDA027)。
文摘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为国家与民众认可的“礼仪标识”,促成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为后世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从“夷夏之辨”到“夷夏若一”,公羊经师根据时代之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损益阐释,而王朝的更迭则使“大一统”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并不断拓展到了信仰世界、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等领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整合。这既保证了中国的持续一统,亦体现了“和而不同”“华夷一统”“多元一体”等治理特点。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夷
夏
多元一体
中国式国家治理
Keywords
Dong Zhongshu
Confucian Unification
Yi and Xia
unity in diversity
Chinese style national governance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夷夏关系新论
被引量:
4
10
作者
王宁
机构
枣庄人民广播电台
出处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87-89,共3页
文摘
夷夏关系新论王宁现在一些论及夏代历史的文章。无一不谈到“夷夏之争”的问题,且无一不把夷夏分为二族,甚至对立起来,这种说法颇值得商榷,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一首先说“夷”,严文明曰:“夷犹人也。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称东方为人方。周代文伙...
关键词
夷
夏
岳石文化
《竹书纪年》
山东半岛
《淮南子》
夏
王朝
夏
政
《离骚》
太康
夏
文化
分类号
K22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夏为东夷说
被引量:
5
11
作者
程德祺
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17-23,共7页
文摘
在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中,有一个几乎成了定论的“夷夏东西说”①。按照这一说法,夏、夷是两个不同的种族集团,在地域上是夏西夷东,在文化上是夏高夷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就主干上来说有一个自西向东的发展过程。 夷夏东西说在近代兴起的背景,是在中原西部地区开始发现仰韶文化,并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即是夏文化之后。解放后。
关键词
仰韶文化
民族史研究
考古学
夏
文化
华
夏
民族
夷
夏
西部地区
中国古代
高
夷
发展过程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K28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被引量:
6
12
作者
彭华
机构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阶段性成果(12&ZD133)。
文摘
如何看待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时期的民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吸收以“文化”判别“民族”这一观点,亦即通过后天的文化因素(如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礼制风俗、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意识等)来判别民族。除此主观标准之外,实则不可忽视一个客观标准,即先天的生理因素是鉴定民族的客观标准,如生理特征(遗传特征)、血缘关系(包括祖先传说与世系追记)等。对蛮夷戎狄的民族偏见与民族歧视是周朝“夷夏观”的主体内容,而“以夏变夷”则是其主流导向,这是周朝“夷夏之辨”的要义所在。
关键词
先秦
周朝
民族
夷
夏
人类学
Keywords
pre Qin Dynasty
Zhou Dynasty
nationality
Yi and Xia
anthropology
分类号
K2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穀》“取郜大鼎于宋”发微
13
作者
王广佳
王江武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9-44,63,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055,19ZDA252)。
文摘
“取郜大鼎于宋”为《春秋》鲁桓公二年所载之文。《公》《穀》二传皆肯定鲁桓公“受赂而还,以成宋乱”的历史事实。基于此,《公羊传》又批评宋国灭郜取其鼎。在义理阐发上,《穀梁传》言“名从主人,物从中国”,颇重亲亲与尊尊之间的张力,并强调夷夏之分。《公羊传》则欲通过“器从名,地从主人”申明孔子寓《春秋》中“兴乱继绝”的万世之法。值得注意的是,公羊家在形名问题上的相关讨论,可以视作孔子正名思想的经学化解读。就“取郜大鼎于宋”所阐义理来看,二传所述各有所长,呈现出《春秋》学内部不同的诠释学特色。
关键词
郜大鼎
《公羊传》
《穀梁传》
夷
夏
王道
正名
Keywords
Gao's big tripod
Gongyang'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Guliang's Commentar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Yi(Yi,Di,Man,Rong)and Xia(Huaxia)
kingly way
rectification of names
分类号
B23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
被引量:
4
14
作者
林正根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5-136,共12页
文摘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林正根一、民族异己心态淡漠与全面开放传统的华夷之别,夷夏之防,虽有共御外侮,不事扩张之得,其失则是妄自尊大,固蔽自守。这既不利于各族各国间的友好往还,也无助于自身的发展与开拓。唐代则不然,在保有其得的同时,完全避免了其失。诚如鲁迅...
关键词
旧唐书
华
夷
夷
夏
唐代文化
玄宗
《全唐文》
前朝后代
郑覃
隋唐五代史
朱敬则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先秦文学交融活动与“中华统绪”的早期形态
15
作者
王猛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6,131,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整理、研究与资料库建设”(22&ZD28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元代杜诗学文献汇集、整理与研究”(23XZW006)阶段性成果。
文摘
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正是在此脉络下形成的政治文化表述。不同于现代文学观,先秦文学具有近于人文或文明的历史语境,以“中华统绪”作为理论话语追溯早期文学交融发生的历史语境,可从关联性维度关照中华文明中人文、地理、政治、风俗等混一的特性,从“天下-四方”的空间秩序生成辨析“夷夏”与“中国”的文化政治秩序,从而厘清先秦文学交融演进的路径、方向与秩序。
关键词
先秦
文学交融
中华统绪
夷
夏
Keywords
Pre-Qin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Chinese unification pattern
Yi and Xia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文质”之辩看清初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
被引量:
4
16
作者
杨念群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出处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共36页
基金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
文摘
本文是想通过展示清初士人和帝王对"文—质"关系的理解上由分歧走向趋同的过程,重新探讨知识阶层与帝王在鼎革之际如何重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文质之辩"在中国文化史的脉络里有很长的诠释历史,在明末清初的鼎革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清初满人作为异族入主中原承继大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进而在思想与社会层面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改变了清初士人对"文—质"关系的传统理解。其次,汉人以南北区域和族群来界分文明与野蛮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满人"大一统"理念的挑战和修正。第三,清初帝王和士林对奢靡还是质朴生活的选择也是在"文质"关系的理解上加以展开的,时明季生活方式持有共同的批评态度导致士人与帝王均对质朴生活加以推重,但在方向上有所区别,士人企图在基层社会恢复礼治的秩序,帝王则把抑制奢靡、崇尚质朴看作是统治权谋的一种表达。
关键词
文质
夷
夏
南北
奢靡
礼治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
被引量:
5
17
作者
史式
机构
重庆师院历史系
出处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9-21,共3页
文摘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久历沧桑;其凝聚力之强令人惊叹,举世无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认真回溯一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历史,廓清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迷雾,其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也就会很自然地浮现出来。何谓“中华民族”要探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就要阐明“中华民族”的内涵是什么。大陆新版《辞海》释曰:“我国各民族的名称。”台湾三民书局《大辞典》释曰:“族名,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笔者认为:如此解释,易滋误会,可能得出“中华民族”即“中国人”的结论,从而混淆了“民族”与“国家”
关键词
族名
夷
夏
满洲贵族
西方殖民者
夏
文化
文化水平
元末农民起义
革命志士
政治口号
中华文化传统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传统夷夏文化观在晚清的蜕变
被引量:
4
18
作者
杨思信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109-114,共6页
关键词
文化观
资产阶级维新派
夷
夏
进化论
民族主义
文化冲突
《皇朝经世文续编》
民族意识
鸦片战争后
“中体西用”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山集》案的透视
被引量:
4
19
作者
王树民
出处
《江淮论坛》
1986年第3期87-89,共3页
文摘
清朝前期发生了多次文字狱,而贯穿历次事件的主要线索是民族思想斗争。如庄廷(钅龙)《明史》案,由于他的书中有所谓“违碍”之词。吕留良被挫尸,由于他公开地鼓吹“夷夏”之防。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
关键词
戴名世
《明史》
文字狱
思想斗争
南山
民族
夷
夏
线索
民族思想
全祖望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华民族一体化过程中若干重要认识问题
被引量:
1
20
作者
晁福林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
出处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165,共12页
文摘
春秋时期的“王道”与“王化”理念表现了周人的文化自信。“王道”即周人所强调的圣王之道。“王化”即以王道来教化和治理天下。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即《逸周书》所言“王化虽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蛮,攸尊王政”。作为爵称的“子”与《春秋》的褒贬无关,而是“王化”普及的结果,称蛮夷诸国君主为“子”爵,乃是春秋大一统观念的一个表现。董仲舒所言“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强调的是诸国“王化”先后的问题,与“夷夏大防”说无涉,用董仲舒的话来说,就是“王化”要“自近者始”。
关键词
春秋
夷
夏
王道
王化
中华民族形成
分类号
K225.0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兼论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正明
《民族研究》
1983
37
原文传递
2
从夷夏到天下:茶文化共同体之路
周瑞春
《农业考古》
2019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试析先秦“大一统”民族观
周庆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先秦时期的民族思想
徐兴祥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5
原文传递
5
“大一统”:诠释“何谓中国”的一个新途径
杨念群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顾欢《夷夏论》与“夷夏”之辩述论
李养正
《宗教学研究》
CSSCI
1998
7
原文传递
7
荆楚民歌调式考
杨匡民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8
原文传递
8
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
徐新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臧明
顿一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夷夏关系新论
王宁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夏为东夷说
程德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先秦民族史观钩沉--兼论周朝“夷夏”之辨
彭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公》《穀》“取郜大鼎于宋”发微
王广佳
王江武
《衡水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
林正根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4
原文传递
15
先秦文学交融活动与“中华统绪”的早期形态
王猛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从“文质”之辩看清初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
杨念群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原文传递
17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
史式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5
原文传递
18
试论传统夷夏文化观在晚清的蜕变
杨思信
《中州学刊》
CSSCI
199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南山集》案的透视
王树民
《江淮论坛》
198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中华民族一体化过程中若干重要认识问题
晁福林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7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