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启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何景棠
-
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出处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9-311,共13页
-
文摘
本文论述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Davis在探测太阳中微子丢失的成就;M.Koshiba在证实存在太阳中微子丢失,探测超新星中微子和大气μ中微子丢失以及证明μ中微子振荡的成就。此外,本文还叙述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给我们的启示。
-
关键词
太阳中微子丢失
超新星中微子
大气μ中微子丢失
μ中微子振荡
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
X射线天文学
-
Keywords
Solar neutrino missing
Supernova neutrino
Atmospheric muon neutrino missing
-
分类号
O572.32-
[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题名和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的一段史实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何景棠
-
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出处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60-562,共3页
-
文摘
文章叙述了和 2 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的一段史实 ,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
-
关键词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史
太阳中微子丢失
超新星中微子
大气μ中微子振荡
粒子物理
质子衰变
探测
-
Keywords
Nobel Prize, solar neutrino missing, supernova neutrino, atmospheric μ neutrino oscillation
-
分类号
O4-19
[理学—物理]
-
-
题名悼念黄祖洽院士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贺凯芬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出处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共2页
-
文摘
告别厅.深深地鞠躬之后,我注视着黄先生安详的面容,身体被党旗覆盖,那宽阔丰满的天庭,显得尤为突出.这是怎样一颗睿智的头颅!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令我高山仰止.从宇宙大爆炸原初物质的产生到各种夸克态,从输运理论到流变学,从固态物质到软物质,从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到细胞生命中的钙离子流动,……,在讲座中在闲谈时,黄先生为我们娓娓道来.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追根溯源,列出复杂的公式,理出清晰的脉络.
-
关键词
太阳中微子丢失
院士
宇宙大爆炸
输运理论
固态物质
软物质
流变学
钙离子
-
分类号
O4-09
[理学—物理]
-
-
题名中微子物理
- 4
-
-
作者
李学潜
赵传贤
-
机构
南开大学物理系
成都无缝钢管厂大学
-
出处
《物理》
CAS
2000年第6期339-343,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攀登计划资助项目
-
文摘
近十几年来积累的数据表明 ,有相当数量的太阳中微子流在从太阳到地球探测器的漫长旅程中丢失了 .最新的大气中微子实验结果指出 ,宇宙射线引起的大气中νμ 与νe 的比例不是原有理论预言的 2∶1,而是接近 1∶1,而且发现从上而下的νμ 数目比从下而上的多 ,νe 的数量却基本不变 .这两种现象可能是源于中微子振荡或其他的机制 ,然而这些机制并没有包含在 2 0世纪最成功的理论———最小标准模型中 .换言之 ,要合理解释所观测到的中微子实验就一定存在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人们期望在 2 1世纪通过对中微子物理的进一步研究 ,对物质世界的结构、宇宙的演化以及基本相互作用获得更新的理解 .
-
关键词
中微子振荡
太阳中微子流丢失
大气中微子
-
Keywords
neutrino oscillation, solar neutrino flux loss, atmospheric neutrino
-
分类号
O572
[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
题名1996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 5
-
-
-
出处
《科技信息》
1997年第1期1-1,共1页
-
文摘
1.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召开;2.可持续发展被列为两大战略之一;3.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4.我国强光物理研究获国际首创成果;
-
关键词
十大科技新闻
1996年
科学技术普及
太阳中微子丢失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两大战略
转基因农作物
可持续
工作会议
国家科技
-
分类号
G3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诺贝尔奖趣闻轶事
- 6
-
-
作者
北青
-
出处
《科教文汇》
2005年第4期11-11,共1页
-
文摘
我科学家与它擦肩而过 上世纪70年代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唐孝威教授和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教授在德国汉堡相识.恰巧当时两人都对“质子衰变’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1979年9月.唐孝威和小柴昌俊回国后多次联系表示建议中日两国共同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的事例;之后两人各自向政府申请实验经费,唐孝威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而小柴昌俊获得了研究经费。经过20年的奋斗,小柴昌俊最终证实太阳中微子丢失.探测到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和大气μ中微子振落现象,从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关键词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
太阳中微子丢失
小柴昌俊
质子衰变
日本科学家
超新星爆发
唐孝威
高能物理
探测装置
实验方案
实验经费
研究经费
Μ中微子
中科院
教授
兴趣
事例
水
-
分类号
O4-09
[理学—物理]
G321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