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南太湖水系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被引量:205
1
作者 马立珊 汪祖强 +2 位作者 张水铭 马杏法 张桂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9-47,共9页
提出并应用了差额污染负荷量的概念,建立了平原水网地区大面积(1.5—2.5万m2)集水区网络试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覆盖苏南太湖地区的7种类型水、旱田网络试验区.通过点面结合,室内外试验配合,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 提出并应用了差额污染负荷量的概念,建立了平原水网地区大面积(1.5—2.5万m2)集水区网络试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覆盖苏南太湖地区的7种类型水、旱田网络试验区.通过点面结合,室内外试验配合,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农田氮素流失模拟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氮素污染负荷量随年降水量和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浅层地下水硝态氮的污染负荷量与氮肥的施用量呈正相关;稻田氮素污染负荷量显著地高于旱田;农业面源磷素污染差额总负荷量与灌溉水磷素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氮素 磷素 太湖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太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29
2
作者 朱广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6,共6页
根据2005-2006年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结果,结合历史监测记录,评价了近5年来太湖富营养化的趋势.结果显示,从2000年以来,太湖的富营养化状况有加重趋势.主要表现在:1)与历史监测资料对比,近5年来无论梅梁湾还是湖心区,夏季水体T... 根据2005-2006年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结果,结合历史监测记录,评价了近5年来太湖富营养化的趋势.结果显示,从2000年以来,太湖的富营养化状况有加重趋势.主要表现在:1)与历史监测资料对比,近5年来无论梅梁湾还是湖心区,夏季水体TN、TP含量均呈增高趋势,如1992-2001年,太湖湖心区夏季(6-8月份)水体TN的平均值为1.706 mg/L (范围1.238-2.266mg/L),而2002-2006这5年间该平均值为2.344mg/L(范围1.924-2.717mg/L),明显高于前10年(p=0.005),另外,同期湖心区夏季的水体透明度则明显下降(1992—2001年夏季平均值为0.63 m,而2002-2006年则为0.34 m,p=0.003); 2)从野外调查看,太湖夏季水华暴发的范围越来越大,从2000年以前的梅梁湾、竺山湾及部分湖西区为主,发展到2006年的整个西太湖,夏季暴发水华的面积占太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且一年中出现水华的时间越来越长,水华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微囊藻水华为特征的藻型生态系统在大太湖似乎越来越稳定;3)近年来太湖沉水植物分布区的面积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太湖近年来富营养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可能与近几年异常的气候和水文条件有关,也可能与水草区的不断破坏而减弱了微囊藻水华的生态竞争有关,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指数 微囊藻水华 长期监测 浅水湖泊
下载PDF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184
3
作者 范成新 杨龙元 张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9-366,共8页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 (NH+4 N)、磷酸根磷 (PO3- 4 P)和二价铁 (Fe(Ⅱ ) )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太湖近表层 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 (NH+4 N)、磷酸根磷 (PO3- 4 P)和二价铁 (Fe(Ⅱ ) )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太湖近表层 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高 12 %— 2 0 %左右 ,间隙水中PO3- 4 P和NH+4 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大致呈上升趋势 ,表层未见高浓度层存在 .各湖区底泥间隙水中PO3- 4 P和NH4 + N浓度与底泥中TP含量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间隙水中Fe(Ⅱ )含量与NH+4 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92 3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布 太湖 间隙小 底泥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机制及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被引量:180
4
作者 秦伯强 胡维平 +2 位作者 高光 罗敛葱 张金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822-1831,共10页
在野外调查观测与实验室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太湖水土界面处物质交换主要发生在沉积物表层5~10 cm范围内.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在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湖流及波浪的观测结果表明,作用于水土界面上的动力来源在小风速条件下,波浪与湖... 在野外调查观测与实验室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太湖水土界面处物质交换主要发生在沉积物表层5~10 cm范围内.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在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湖流及波浪的观测结果表明,作用于水土界面上的动力来源在小风速条件下,波浪与湖流产生的切应力大致相当,但是当风速较大时,波浪作用占主导。导致沉积物悬浮所需的临界切应力约为 0.03~0.04 N/m^2,相当于野外风速达4 m/s以上的情况.如果动力强度远大于此临界值,如风速达6.5 m/s,沉积物将发生大规模悬浮.调查发现沉积物中空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远较上覆水高,从而为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提供了客观条件.通过沉积物表层5~10 cm中空隙水营养盐浓度的分析,估算了太湖一次大的动力过程所可能造成的内源释放的最大数量,即总氮浓度将增加0.12 mg/L,总磷浓度将增加0.005 mg/L.最后,提出了大型浅水湖泊内源释放的一般性模式,即在无风情况下,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主要靠浓度梯度释放,当有风浪作用的情况下,将导致沉积物大量悬浮,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得以释放.但是,由于风浪作用的复氧,将部分抵消由于扰动导致的营养盐从沉积物释放进入上覆水中.而当风浪过程过后,悬浮物质沉降并将部分释放的营养盐通过吸附作用带入沉积物中去,有机颗粒物在沉积环境中降解析出进入空隙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悬浮 切应力 动力强度 内源释放 营养盐 吸附 水体富营养化
原文传递
太湖蓝藻水华的预防、预测和预警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09
5
作者 孔繁翔 马荣华 +1 位作者 高俊峰 吴晓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328,共15页
综述了蓝藻水华预防、预测预警的重要意义及其理论与技术体系.基于作者所提出的将蓝藻水华形成分为休眠、复苏、生长和上浮聚集形成水华的"四阶段理论",以及太湖蓝藻越冬、春季复苏和水华形成的时空规律,提出了太湖蓝藻水华... 综述了蓝藻水华预防、预测预警的重要意义及其理论与技术体系.基于作者所提出的将蓝藻水华形成分为休眠、复苏、生长和上浮聚集形成水华的"四阶段理论",以及太湖蓝藻越冬、春季复苏和水华形成的时空规律,提出了太湖蓝藻水华的预防理念.综述了国内外蓝藻水华形成与预测研究进展,阐述了蓝藻水华形成关键过程的主导生态因子及其阈值:确定了水华蓝藻越冬的空间分布与生命特征,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和野外原位观测与捕捉,得到了蓝藻春季复苏的室内和野外温度阈值分别为14℃和9℃,发现了蓝藻复苏量与有效生理积温呈正相关的基本规律;初步揭示了水华蓝藻生长竞争优势形成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机理以及光利用策略,利用细胞分裂频率法测定了夏季太湖水华蓝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2-0.4;确定了在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水华蓝藻在水体中垂直分布和在不同湖区之间输移的基本格局,发现藻类在水体中各层间百分含量的变异系数随着风浪的增大而减小,进一步证明了蓝藻水华形成是在适当水文气象要素驱动下,已经成为优势种群的水华蓝藻在湖体中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引起的.建立了太湖蓝藻水华预测模型和工作流程,在2007年和2008年在太湖实施了未来3d的蓝藻水华预测预警,预测分析了2008年全年太湖蓝藻水华情势.对预测结果的回顾性评估与分析表明,目前已有的理论研究结果和预测工作流程可以对太湖蓝藻水华发生概率、发生地点和强度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达到60%-80%.此外,还提出了未来蓝藻水华预测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蓝藻 水华预测 水华预防
下载PDF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177
6
作者 王海 王春霞 王子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0-435,共6页
采用BCR三步分级提取法和ICP AES测定了太湖沉积物中 8种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含量 ,初步评估了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探讨了沉积物总有机碳 (TOC)与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太湖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形态分析 水质监测 BCR
下载PDF
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 被引量:193
7
作者 秦伯强 王小冬 +2 位作者 汤祥明 冯胜 张运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96-906,共11页
2007年5月份发生在无锡太湖蓝藻水华引起的自来水危机事件进一步凸现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严峻局面和蓝藻水华频发的现状。从分析太湖富营养化发生、发展,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和机制入手,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蓝藻水华控制的途径和措施... 2007年5月份发生在无锡太湖蓝藻水华引起的自来水危机事件进一步凸现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严峻局面和蓝藻水华频发的现状。从分析太湖富营养化发生、发展,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和机制入手,提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蓝藻水华控制的途径和措施。研究表明,太湖富营养化之所以如此严重而且治理起来异常艰难,主要是由于太湖发育于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营养本底高;由于水浅和沉水植被的退化使得频繁的风浪扰动造成内源营养盐负荷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流域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太湖富营养化进程。蓝藻水华爆发一方面与蓝藻本身的生理特征有关,如固碳、伪空泡、光吸收及营养盐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与系统内物理、化学、生物环境有关,如独特的浅水湖泊水下光场结构和低的捕食压力。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需遵循控源截污、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前置库和人工湿地的面源污染物控制技术;物理机械和生物去除内源营养盐削减技术;沉水植被恢复的湖泊生态修复技术。而蓝藻水华的控制技术则包括围隔拦截和导流的物理工程方法、絮凝沉降和抑藻物添加的化学工程方法以及生态浮床和生物操纵的生态工程方法。具体使用时,需要先诊断、后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富营养化 浅水湖泊 湖泊治理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藻类及相关环境因子逐步回归统计和蓝藻水华的初步预测 被引量:153
8
作者 陈宇炜 秦伯强 高锡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3-71,共9页
以太湖梅梁湾 1992 - 1999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 ,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 ,选择水温等 15项环境理化因素与藻类叶绿素a、藻类总生物量和微囊藻生物量等 3项生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找出与生物因素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 ,建立多元... 以太湖梅梁湾 1992 - 1999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 ,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 ,选择水温等 15项环境理化因素与藻类叶绿素a、藻类总生物量和微囊藻生物量等 3项生物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找出与生物因素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 ,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 ,预测梅梁湾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 ,初步进行了梅梁湾蓝藻水华的预测预报 .结果显示 ,水温和总磷为梅梁湾藻类总生物量的显著相关因子 .水温、硝态氮和总氮为微囊藻生物量的显著相关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多元逐步回归 微囊藻 水温 叶绿素A 富营养化 蓝藻
下载PDF
风浪作用下太湖悬浮态颗粒物中磷的动态释放估算 被引量:152
9
作者 范成新 张路 +3 位作者 秦伯强 王苏民 胡维平 张琛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60-768,共9页
用振荡试验方法模拟了不同风速对太湖沉积物扰动产生的悬浮颗粒物(SPM)量,研究了SPM中磷的物化形态转化和生物矿化衰减过程,定量估算了动力扰动作用下,SPM中磷转化对太湖磷负荷贡献,结果表明:SPM中以物化形态转化为可溶性活性磷(SRP)为... 用振荡试验方法模拟了不同风速对太湖沉积物扰动产生的悬浮颗粒物(SPM)量,研究了SPM中磷的物化形态转化和生物矿化衰减过程,定量估算了动力扰动作用下,SPM中磷转化对太湖磷负荷贡献,结果表明:SPM中以物化形态转化为可溶性活性磷(SRP)为主的释磷作用对太湖水体磷负荷的贡献为0.44t/a,因生物矿化作用为主的磷衰减对水体磷负荷的贡献量约425.8t/a,占太湖外源入湖总量的15.0%,约为河道SRP入湖量的4.7~7.5倍,因此是太湖内源动态释放量的最主要来源,在风浪影响相同情况下,易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磷含量及其生物可转化性是决定湖体内源动态负荷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悬浮态颗粒物 磷释放 生物矿化作用 风速 可溶性活性磷 生物矿化作用 富营养化
原文传递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4
10
作者 朱广伟 高光 +2 位作者 秦伯强 张路 罗潋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4-719,共6页
对太湖不同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状况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化学形态一般都在表层下深5~15cm发生明显的转折;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开阔湖面的大湖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间... 对太湖不同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状况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化学形态一般都在表层下深5~15cm发生明显的转折;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开阔湖面的大湖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间隙水中的磷浓度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东太湖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和交换态磷含量都显著低于其他湖区;风浪扰动相对剧烈的开阔湖面湖区沉积物中磷的沉积规律也不同于梅梁湾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研究表明,浅水湖泊中水生生物状况、风浪扰动状况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沉积物 地球化学 富营养化 太湖
下载PDF
大型浅水湖泊内源营养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探讨 被引量:131
11
作者 秦伯强 范成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通过在太湖开展的风浪与底泥悬浮的野外观测,结合分层采取水样并分析水体中溶解性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水土界面的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有突然增加的现象,指示着沉积物对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有影响.对沉积物中孔隙水营养盐浓... 通过在太湖开展的风浪与底泥悬浮的野外观测,结合分层采取水样并分析水体中溶解性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水土界面的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有突然增加的现象,指示着沉积物对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有影响.对沉积物中孔隙水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分析,表明了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结合水动力作用,提出了大型浅水湖泊水动力作用导致底泥悬浮,从而使得底泥中的可溶性营养物质释放这一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动力 底泥 孔隙水 悬浮释放
下载PDF
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被引量:133
12
作者 金相灿 叶春 +4 位作者 颜昌宙 任丙相 张永春 汪小泉 汪耀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5,共5页
太湖流域是中国人口和城镇最为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大湖流域之一。太湖的水质污染目前已严重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险。如何治理太湖、保护太湖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科技人... 太湖流域是中国人口和城镇最为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大湖流域之一。太湖的水质污染目前已严重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险。如何治理太湖、保护太湖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紧迫任务。笔者通过对太湖近15a来水质发展趋势及污染物来源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污染控制 综合治理 湖泊
下载PDF
太湖宜溧河水系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 被引量:133
13
作者 范成新 朱育新 +2 位作者 吉志军 张路 杨龙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5-241,共7页
用ICP方法分析了太湖宜溧河水系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含量 ,以太湖宜溧河口下层沉积物作背景样品 ,用均方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综合指数计算 ,并根据划分的污染等级对宜溧河水系沉积物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结果表明 :宜... 用ICP方法分析了太湖宜溧河水系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含量 ,以太湖宜溧河口下层沉积物作背景样品 ,用均方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污染综合指数计算 ,并根据划分的污染等级对宜溧河水系沉积物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结果表明 :宜溧河及其入湖口沉积物平均呈轻污染状态 ,北部支流未受污染 ,南部支流和太湖沿岸呈轻污染 ,干流河段污染最为严重 ,呈偏中度污染水平 ,在个别测点综合评价已达到重度污染状态 .全水系Cu、Zn、Cd和Pb的污染指数略高 ,其中仅有Cd含量高出我国土壤一级自然背景值 ,表现为Cd污染型 ,其原因可能与该地区水泥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的污染排放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沉积物 重金属评价 镉污染 宜溧河 太湖
下载PDF
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研究 被引量:143
14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1 位作者 陈伟民 罗潋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6-271,共6页
为了全面了解太湖水中悬浮物的物质组成、变化规律,选取了太湖站近10年来各测点的连续观测资料及2次定点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无机和有机颗粒成份、时空分布、垂直变化、与风速、风向的关系以及与重要光学参数的关系。研... 为了全面了解太湖水中悬浮物的物质组成、变化规律,选取了太湖站近10年来各测点的连续观测资料及2次定点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无机和有机颗粒成份、时空分布、垂直变化、与风速、风向的关系以及与重要光学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悬浮物中有机物大概占30%;浓度大小的湖区分布大致是:湖心区>河口区、梅梁湖、贡湖、五里湖>东太湖;悬浮物浓度的季节变化是:湖心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东太湖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其他湖区则没有明显季节变化;垂直分布是:深层>表层并且底泥悬浮的临界风速在5~6.5m/s之间;悬浮物浓度的增加是引起湖水透明度降低和光学衰减系数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悬浮物 风速 光学衰减系数 水环境评价 透明度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58
15
作者 王佩 卢少勇 +3 位作者 王殿武 许梦爽 甘树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值对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39
16
作者 金相灿 王圣瑞 庞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711,共5页
对太湖不同营养水平和不同特征的4种沉积物的总磷、磷形态、粒径组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pH值对上覆水体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活性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在336.1~3408.01mg/kg,属于中富营养化... 对太湖不同营养水平和不同特征的4种沉积物的总磷、磷形态、粒径组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pH值对上覆水体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活性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在336.1~3408.01mg/kg,属于中富营养化到极富营养化水平.pH值是影响磷释放的重要因素,碱性条件下,促进NaOH-P的释放;酸性条件下,促进HCl-P的释放.严重富营养化湖区沉积物的磷主要由无机磷组成,其中主要是NaOH-P,该区中pH值增加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而pH值下降对磷释放量的影响较小.中富营养化湖区沉积物的无机磷组成中,部分湖区NaOH-P含量高,部分湖区HCl-P含量高,所以该区中pH值变化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由于NaOH-P和HCl-P含量不同而存在差异,NaOH-P含量较高,pH值增加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HCl-P含量较高,pH值下降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磷形态 磷释放 营养水平 PH值
下载PDF
冬季水生高等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作用 被引量:111
17
作者 王国祥 濮培民 +2 位作者 张圣照 胡春华 胡维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在太湖-湖湾的物理-生态工程围区内,采用覆膜和改变生态位的越冬技术,使喜旱莲子草,凤眼莲等漂浮植物能安全越冬,并有效地改善水体透明度,为水植物生长及种群自我演替提供了保障,静态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简易的防寒越冬技术,改... 在太湖-湖湾的物理-生态工程围区内,采用覆膜和改变生态位的越冬技术,使喜旱莲子草,凤眼莲等漂浮植物能安全越冬,并有效地改善水体透明度,为水植物生长及种群自我演替提供了保障,静态试验结果表明,采取简易的防寒越冬技术,改变生态位的喜旱莲子草对TN,NH^+4-N,Chla的去除率达77.2%,90.15,58.3%透明度提高1.5倍;对喜旱莲子草覆膜并间种沉水植物,这一镶嵌组合群落对TN,NH^+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高等植物 越冬 净化 富营养化 湖水 太湖
下载PDF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表层沉积物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13
18
作者 张路 范成新 +1 位作者 秦伯强 杨龙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的释放过程 .最大释放时沉积物上覆水浓度约为低强度扰动时的 3倍 .最大释放时间 (Tmax)可能受磷酸盐形态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比较而言 ,磷酸盐的吸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且迅速 ,沉积物上覆水磷酸盐浓度在 0 .5h后分别由 0 .2 2 9mg/L和 0 .2 15mg/L下降为 0 .0 5mg/L和 0 .0 13mg/L .可以看出当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 ,吸附作用的强度远大于释放作用 .在 2 5℃ ,模拟中等强度 ( 10 0rpm)的模拟扰动条件下 ,当初始磷酸盐浓度为 1.0 1mg/L时 ,梅梁湾和五里湖的表层沉积物吸附容量分别为每克干重吸附0 .0 4 2mg和 0 .0 50mg磷酸盐 .这种较高的吸附能力对浅水湖泊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能起到积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再悬浮 太湖 表层沉积物 模拟扰动条件 释放作用 吸附作用
下载PDF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 被引量:101
19
作者 王国祥 濮培民 +3 位作者 张圣照 李万春 胡维平 胡春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10-414,共5页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complex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complex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下降58%,氨氮下降66%,总氮下降60%,总磷下降72%,可溶性磷酸盐下降80%,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以该湖湾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相比,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的氨氮比水厂出水的氨氮平均低45%,总氮低37%,可见经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的湖水部分指标优于同源的自来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ACE 生态系统 局部水域 太湖 水质净化
下载PDF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被引量:99
20
作者 陈荷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 ,也是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 ,经济高速发展 ,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 ,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 ,水质变劣 ,湖体营养过程加剧 ,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 ,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 ,也是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 ,经济高速发展 ,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 ,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 ,水质变劣 ,湖体营养过程加剧 ,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 ,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除陆域实施严格的达标治理、河网水质调控 ,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水治理外 ,太湖湖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已为当务之急。目前应尽早实施 :①太湖重污染区底泥的生态疏浚 ,减少底泥释放二次污染。②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典型富营养化水域 ,利用生物吸收、降解 ,继而富集营养盐 ,净化水质。③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④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 ,实现长效生态管理和调控。⑤生态渔业工程 ,有效控制过度养殖 ,恢复湖泊生态良性循环。⑥藻类采集和资源化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生态修复工程 可持续发展 富营养化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