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章开美 李丽平 +1 位作者 项连东 朱珍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89个华南代表气象站的1969—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及NOAA重构延长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年际异常的相关关系,并定义了对华...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89个华南代表气象站的1969—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及NOAA重构延长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年际异常的相关关系,并定义了对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具有指示意义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主要结论:1)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前汛期发生极端旱涝的情况增多,此外,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存在2个显著的突变年份。除降水强度外,其他各个极端降水指数在1977年存在一个突变,极端降水由多变少;在21世纪初存在另外一个极端降水由少到多的突变(除总降水量外)。2)定义的前冬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与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该指数与El Ni觡o事件关系密切,当前冬该指数为正(负)或者发生El Ni觡o(La Ni觡a)现象时,则可预测次年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异常也偏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太平洋温度 极端降水 相关关系
下载PDF
利用太平洋海表温度作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预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文舟 陈美娜 赵惠芳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24,共7页
本文利用1950~2000年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计算分析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相关性好的海域作为预测模式的相关海区。从相关海区中选取代表格点海表温度资料构造出综合预... 本文利用1950~2000年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计算分析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相关性好的海域作为预测模式的相关海区。从相关海区中选取代表格点海表温度资料构造出综合预测因子。利用综合预测因子建立一无线性和一元多项式非线性预测模式。经检验,两种模式预测效果较为理想。因此,利用太平洋海表温度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相关性建立预测模式作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预测是可行的。同时发现,经过以上方法建立的线性模式和非线性模式预测结果相差甚微,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与前一年太平洋某些海区海表温度经以上方法得到的综合预测因子之间线性相关性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温度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频数 预测
下载PDF
CMIP5 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Pacific SS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ZHOU Bo-Tao XU Yi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7年第2期138-145,共8页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ver the Pacific in the historical simulation and under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 including RCP4.5 and RCPS.5...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ver the Pacific in the historical simulation and under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 including RCP4.5 and RCPS.5) from 27 models archived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S).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PO) was also investigated.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 (MME) and most of the individual models perform well in reproducing the relatively stronger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ST over the North Pacific and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They can also capture reasonably well the observed in-phase and out-of-phase relationships of the APO with the SST in the above two regions, respectively. Under the RCP4.5 and RCPS.5 scenario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SST over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is projected by the MME to be weakened during 2050-99 compared to 1950-99. The majority of the CMIP5 models show the same projection as the MME. Besides, the MME projec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O and the SST over those two regions would still be dominant under both RCPs. However, considerable discrepancies exist in 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ndividua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Pacific SST CMIPS EVALUATION PROJECTION
下载PDF
上新世热带海道变化影响东亚气候的模拟研究
4
作者 谭宁 张仲石 +1 位作者 郭正堂 王会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0-321,共12页
上新世早—中期是巴拿马海道关闭及印度尼西亚海道收缩的关键时期。目前,针对这两个海道关闭的气候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研究关注巴拿马海道、洋流变化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冰盖发育的联系,缺乏两大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东亚气候影响及机... 上新世早—中期是巴拿马海道关闭及印度尼西亚海道收缩的关键时期。目前,针对这两个海道关闭的气候效应已有不少研究,但多数研究关注巴拿马海道、洋流变化及其与北半球高纬冰盖发育的联系,缺乏两大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东亚气候影响及机理的研究。我们基于挪威地球系统模型(NorESM-L)探讨了印尼海道收缩及巴拿马海道的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加强了北太平洋的经向梯度,进一步导致夏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北部降低,东亚南部升高;降水在长江流域至中国东海一线显著增加,但在东亚南部至西南部显著减少。冬季,近地表气温在东亚大陆地区升高,降水减少。上述变化主要由印尼海道的收缩导致,除冬季温度外,巴拿马海道浅关闭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较弱。此外,结合定性的记录-模拟对比,我们进一步揭示出热带海道的关闭/收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东亚气候在中上新世的转型,但不是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热带 东亚气候 太平洋温度
下载PDF
阿留申低压一组环流指数与北半球海气异常的关系
5
作者 智海 王盘兴 +3 位作者 陈明璐 段明铿 王玉昆 张丽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1-652,共12页
定义了一组描述冬季季、月平均1 000 h Pa位势高度上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AL)状态的新环流指数,包括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及中心位置指数(λ_c,φ_c)。采用1948/1949—2007/2008年60个冬季的NCEP/NCAR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上述环流... 定义了一组描述冬季季、月平均1 000 h Pa位势高度上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AL)状态的新环流指数,包括强度指数P、面积指数S及中心位置指数(λ_c,φ_c)。采用1948/1949—2007/2008年60个冬季的NCEP/NCAR平均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上述环流指数,并据此分析了AL的气候及异常规律。结果表明:1)AL在1月最强,中心偏南、偏西;12月最弱,中心偏北、偏东;2月居中。2)AL指数P与λ_c之间存在负相关,强年('<0)偏东(λ'>0)、弱年偏西。AL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偏强、偏东,但近年有反转的迹象。3)AL在强El Nio年偏强、偏东,在强La Nia年相反,该关系自1975年以后尤其明显;AL与中纬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正相关,SST负异常年AL东移加强,反之亦然。4)AL指数P与同期北半球中高纬气温、降水的显著相关区呈现"+-+"大圆波列分布,相关中心分别位于中纬度北太平洋、北美西北部、北美南部,与太平洋—北美遥相关型(PNA)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指数 阿留申低压 太平洋温度 北半球气温和降水 相关分析
下载PDF
1981—2010年ENSO事件与招远市降水的关系
6
作者 张娟 杨金玲 高峰 《内蒙古气象》 2017年第2期17-21,共5页
利用NOAA卫星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南方涛动指数(SOI)和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使用统计方法对ENSO事件与招远市1981—2010年30a降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招远市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中明显上升的趋势,与全省波动下降的... 利用NOAA卫星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南方涛动指数(SOI)和招远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使用统计方法对ENSO事件与招远市1981—2010年30a降水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招远市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中明显上升的趋势,与全省波动下降的趋势相反。ENSO事件强度与年平均降水趋势呈负相关特性,而与冬季降水整体呈正相关性,与春、夏、秋季降水量总体呈负相关。ENSO事件主要通过影响夏季降水量进而影响全年降水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温度 ENSO事件 南方涛动指数 降水
下载PDF
阿留申低压四种环流指数的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晓娟 王盘兴 +1 位作者 智海 郭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4,共11页
分析和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提出的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四种强度指数(Ii,i=1,4)、两种中心位置指数(λi、φi,i=3、4)的时频特征及其与同期北半球太平洋海面温度、气温、降水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强度指数Ii、i=2,... 分析和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提出的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四种强度指数(Ii,i=1,4)、两种中心位置指数(λi、φi,i=3、4)的时频特征及其与同期北半球太平洋海面温度、气温、降水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强度指数Ii、i=2,4演变特征最相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AL偏弱,之后AL偏强;近年来又出现AL偏弱趋势。因I1为5个月平均场中AL的强度指数,故它与Ii、i=2,4差别较大。2)两种中心位置指数地理分布区域(λc3,φc3)大于(λc4,φc4),这与平均时段长短及中心位置指数定义差别有关。λc4由偏西转向偏东较λc3提早约5a,它与Ii、i=2,4的一致性更好。3)在强ElNin~o事件中,AL加强、中心位置偏东,强LaNin~a事件则相反。强度指数I2、I4和位置指数λc4反映上述关系较好。4)AL偏强、偏东年,中纬北太平洋区域低温、少雨,北太平洋东北部至北美西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多,而北美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低压 环流指数比较 演变规律 太平洋温度异常 气候异常
下载PDF
夏季厄尔尼诺-Modoki和东部型ENSO海表温度异常分布型特征及其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8
8
作者 汪婉婷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_(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_(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逐月降水资料(CMAP),通过在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中扣除厄尔尼诺-Modoki信号后,在Nino1+2区域上定义了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PNI(I_(EPN))。据此,由I_(EPN)和I_(EM)可构成描述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一对指数。分析了两个指数相应的海气状态及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Modoki和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北半球夏季,当I_(EM)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负-正-负"的结构,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此时对流层低层太平洋地区辐合,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对流层高层太平洋地区辐散,海洋性大陆地区辐合。对应于辐合辐散中心,存在着自赤道中太平洋分别向赤道东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圈,同时也存在自海洋性大陆西部向印度洋西部的垂直环流。大气在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加热,南部冷却;在太平洋地区西部加热而东部冷却;在海洋性大陆区域10°N以南降水偏少,而10°N以北降水偏多。当I_(EPN)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负东正"分布型,海洋性大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正东负"分布,对流层低层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中心范围偏大、位置偏东、强度偏强,太平洋地区辐合中心范围偏小、位置偏东,热带环流异常在垂直方向上呈斜压结构,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大气加热而南部冷却,太平洋地区大气均呈加热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降水均偏少,赤道太平洋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夏季 太平洋温度异常 性大陆地区 气候异常
下载PDF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关联指数及其与ENSO强弱作用年相关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龚志强 侯威 封国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4-1083,共10页
基于关联度区域平均的方法定义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联指数(TPTI),这一关联指数与多种传统指数具有较多的共性,主要体现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与其他区域作用强度的变化。同时,指数偏强的年份基本对应了强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 基于关联度区域平均的方法定义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关联指数(TPTI),这一关联指数与多种传统指数具有较多的共性,主要体现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与其他区域作用强度的变化。同时,指数偏强的年份基本对应了强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年份温度同步变化的覆盖区域较广,赤道中东太平洋对其他地区的作用较强。因此,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本身也包含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强作用年和弱作用年两种情况。这一关联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联系的研究表明:春季和夏季关联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和-0.38,前冬和春季关联指数与夏季降水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等均有显著的相关,关联指数大值年和小值年对应的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区域的异常环流形势基本呈反位相配置。因此,这一关联指数具有应用于夏季降水预测的潜在价值,基于网络关联度的指数定义方法可能是气候变化信号指数定义之新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中东太平洋温度的关联指数 降水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关联度 网络
下载PDF
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
10
作者 于群 孙越 +3 位作者 李建平 王建波 张可 朱晓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7-558,共12页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在空间分布上西至甘肃省东南部,东至山东省西部,主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021年是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的典型表现。采用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指数(ARYR)表征主模态时间变化,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存在相关,拉尼娜年和PDO负位相时降水偏多。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偏多主模态与北太平洋SST异常偏高的区域和强度相关密切,选取关键区定义中纬度北太平洋SST(MNPSST)指数,当MNPSST偏高时,海洋性大陆(MC)区域存在强的上升运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显著的低(高)空辐合(散),指数偏低则降水偏少。其中2021年MNPSST指数为1951年以来最高,2021年MC对流区北侧的中国南海北部有较强上升运动,中纬度北太平洋偏东气流异常偏强,水汽通量异常分为偏南和偏东两支到达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中纬度北太平洋SST正异常是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地区 秋季降水主模态 2021年极端降水 太平洋温度异常
下载PDF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印度太平洋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三极型式温度异常
下载PDF
“神舟七号”飞船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背景和环流条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红军 刘培宁 +2 位作者 丁德华 刘文菁 潘维玉 《干旱气象》 2009年第3期232-238,共7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和降水异常偏多现象,研究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是其前期气候背景。极涡中心...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和降水异常偏多现象,研究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是其前期气候背景。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和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和偏北风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背景 欧亚及青藏高原积雪 赤道太平洋温度 大气环流特征
下载PDF
“神舟七号”飞船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红军 刘培宁 +1 位作者 刘文菁 潘维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年第6期1-6,共6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研究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与河套以北地区降水关系密切。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9...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研究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与河套以北地区降水关系密切。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纬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高异常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距平和偏北风距平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长时间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背景 欧亚及青藏高原积雪 赤道太平洋温度 大气环流特征
下载PDF
北太平洋夏季海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14
作者 罗竟成 汪兰 《绿色科技》 2015年第3期26-32,共7页
利用NOAA,NCEP和NCAR的1854~2009年北太平洋区域(10°S-60°N,120°E-80°W)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6~8月)SST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0年来北太平... 利用NOAA,NCEP和NCAR的1854~2009年北太平洋区域(10°S-60°N,120°E-80°W)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谐波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6~8月)SST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60年来北太平洋夏季SST的空间变化主要分为3种模态,第一横模态为全区一致型,该模态振幅最大值中心位于菲律宾群岛附近的暖池区;第二模态为东西差异型即ENSO模态,该模态反映了中东太平洋SST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反位相变化。第三模态为南北差异型,反映了东北太平洋SST与赤道太平洋SST的南北反位相变化,振幅中心位于阿拉斯加湾暖流附近。北太平洋SST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和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北太平洋SST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位于:日本海一带,我国大陆以东洋面,北太平洋中部30°N附近,北太平中部45°N附近,北美海岸山脉以西,墨西哥以西,赤道中、东太平洋亚洲大陆一带洋面。北太平洋SST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偏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呈持续上升趋势。北太平洋SST具有周期为3~6年的年际变化,还叠加有周期分别为21.11年,27.86年,18.28年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SST高值年和低值年分别与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温度 时空变化 EOF 谐波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