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在比较中“究天人之际”——引言
1
作者
颜荻
王铭铭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0,共3页
天是什么?天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人和天的关系究竟为何?这些问题盘亘在诸文明深处。关于宽泛意义上的天,各文明或有其他不同的指称,如“上帝”“神”等等,但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界域。这是一个超人(super-human)之域,一个或多或少外在于社...
天是什么?天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人和天的关系究竟为何?这些问题盘亘在诸文明深处。关于宽泛意义上的天,各文明或有其他不同的指称,如“上帝”“神”等等,但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界域。这是一个超人(super-human)之域,一个或多或少外在于社会与世界的境界,对于这个境界,人未必能够到达、掌控甚至仅是认知。但人们如何去理解天,如何看待天与人的关系,却不仅关涉到人如何理解自身在所处宇宙之中的位置,而且关涉到人如何看待人之为人的根本处境。对天人关系问题的思考,可以说是每个文明必然要担负的根基性任务,也是我们可以由此探入不同文明思想渊源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
人
关系
究
天
人
之际
人
之为
人
有效路径
根基性
思想渊源
天
与
人
文明
原文传递
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钱穆“人生论”初探
被引量:
2
2
作者
陈泽环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11-16,共6页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quo...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知识分子)为传统人生观的主要代表,以关于大生命与小生命、心世界与物世界、天与人关系的阐发为中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精华,成为当今中华传统人生观复兴,并与国外人生观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生命
与
小生命
心世界
与
物世界
天
与
人
自然
与
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史记》世家的编纂方法及其历史观念之民族特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桂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4-31,共8页
"世家"一体在《史记》中有其独特性,既有从先秦史著中继承下来的一些特点,也有司马迁独特的创新,二者较好的结合就显现出中国史学的一些民族特点。《史记》世家中16个诸侯国世家,在写法上有三个特点:强调国君的个人道德品行...
"世家"一体在《史记》中有其独特性,既有从先秦史著中继承下来的一些特点,也有司马迁独特的创新,二者较好的结合就显现出中国史学的一些民族特点。《史记》世家中16个诸侯国世家,在写法上有三个特点:强调国君的个人道德品行对国家盛衰的影响,在一国历史中反复穿插反映历史发展大势的代表性事件以及多记梦卜之言等,这是《史记》世家在树立列国形象时采用的主要编纂方法,其中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历史观念,即道德批判与历史批评的结合,系天下存亡与扬人文精神的结合,天命与人事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历史观念
民族特性
道德评价
人
文精神
天
与
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梳理
4
作者
张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0-35,共6页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西方哲学着重强调一种认知关系,把人视为认知主体,把世界理解成认知活动的客体,并由此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形成主客两分的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则强调一种价值关系...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西方哲学着重强调一种认知关系,把人视为认知主体,把世界理解成认知活动的客体,并由此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形成主客两分的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则强调一种价值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相反却把人的需要及其合理性始终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因此,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情与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性
与
情
天
与
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与人殊:略论叶适的无神论思想
5
作者
袁大鑫
《科学与无神论》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天人关系是中国无神论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叶适从天人关系出发对无神论思想作出充分阐述.一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天道为 自然之道,事物的运动规律是从具体事物中总结而得,由此揭示出有神论产生与...
天人关系是中国无神论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叶适从天人关系出发对无神论思想作出充分阐述.一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天道为 自然之道,事物的运动规律是从具体事物中总结而得,由此揭示出有神论产生与存在的根源,去除了天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其反对有神论者的天赋人性论,认为个体心性的养成源于后天的习得,肯定了人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定了神的存在.叶适的无神论思想校正了儒家的发展方向,消解了儒学中的神秘性因素,促进儒学更好地帮助个体"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
与
人
殊
叶适
无神论
唯物主义自然观
原文传递
刘禹锡生态伦理观视域下的生态正义
被引量:
2
6
作者
权麟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2-75,共4页
刘禹锡在元气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观点,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人与自然之间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大自然的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都是平等的,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
刘禹锡在元气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观点,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人与自然之间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大自然的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都是平等的,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生态正义关涉的是利益主体对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占有是否正义,既要体现代内正义,也要体现代际正义,还要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在法制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和正义,协调各方利益,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禹锡
天
与
人
交相胜还相用
生态正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的模式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赟
《学习论坛》
2006年第3期55-59,共5页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模式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意义上的事物是通过主体的事务与实践而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因此,事物的经验具有内在于事务(实践)的特点;二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经验,事物与主体自身的...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模式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意义上的事物是通过主体的事务与实践而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因此,事物的经验具有内在于事务(实践)的特点;二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经验,事物与主体自身的存在不可人为地加以分割;三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过程也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化天之天(自在之物)为人之天(为我之物)的过程,即把自然界人化、文化的过程,因此,对于事物的经验是一种文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物
与
事务
自我
与
世界
天
之
天
与
人
之
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往来天地间:庄子伦理政治的理据
8
作者
张榕坤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6-31,共6页
庄子提出“命”“义”两大戒乃是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处境,并在伦理、政治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他以“天德”作为人的修德依据,认为这一“不形之德”可以达成天地人我之和,实现道家式的内圣外王;面对伦理价值标准时,庄...
庄子提出“命”“义”两大戒乃是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处境,并在伦理、政治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他以“天德”作为人的修德依据,认为这一“不形之德”可以达成天地人我之和,实现道家式的内圣外王;面对伦理价值标准时,庄子主张以“天与人不相胜”的圆融智慧面对是非善恶等相对价值;在为政治国方面,庄子提出善治天下者,应保有自然无为之天德,以不仁之大仁成就万物同体和谐的至德之世。由此,庄子的伦理政治主张在“天”与“人”两大根本维度上体现出其哲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
人
天
德
自然无为
天
与
人
不相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比较中“究天人之际”——引言
1
作者
颜荻
王铭铭
机构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0,共3页
文摘
天是什么?天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人和天的关系究竟为何?这些问题盘亘在诸文明深处。关于宽泛意义上的天,各文明或有其他不同的指称,如“上帝”“神”等等,但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界域。这是一个超人(super-human)之域,一个或多或少外在于社会与世界的境界,对于这个境界,人未必能够到达、掌控甚至仅是认知。但人们如何去理解天,如何看待天与人的关系,却不仅关涉到人如何理解自身在所处宇宙之中的位置,而且关涉到人如何看待人之为人的根本处境。对天人关系问题的思考,可以说是每个文明必然要担负的根基性任务,也是我们可以由此探入不同文明思想渊源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天
人
关系
究
天
人
之际
人
之为
人
有效路径
根基性
思想渊源
天
与
人
文明
分类号
K1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钱穆“人生论”初探
被引量:
2
2
作者
陈泽环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暨哲学系
出处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11-16,共6页
文摘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思想界对传统文化的主导倾向是批判和决裂,但仍然有一些思想家对中华文化怀抱着"温情与敬意",国学大师钱穆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在《晚学盲言》等论著中,钱穆以中西人生观比较为基本线索,以"士"(知识分子)为传统人生观的主要代表,以关于大生命与小生命、心世界与物世界、天与人关系的阐发为中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和精华,成为当今中华传统人生观复兴,并与国外人生观积极因素相结合的先驱。
关键词
大生命
与
小生命
心世界
与
物世界
天
与
人
自然
与
文化
Keywords
Small Life and Big Life
Spiritual World and Material World
Nature and Man
Nature and Culture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史记》世家的编纂方法及其历史观念之民族特性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桂萍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4-31,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人文集<史记>评论资料类编与研究(12YJA751078)
文摘
"世家"一体在《史记》中有其独特性,既有从先秦史著中继承下来的一些特点,也有司马迁独特的创新,二者较好的结合就显现出中国史学的一些民族特点。《史记》世家中16个诸侯国世家,在写法上有三个特点:强调国君的个人道德品行对国家盛衰的影响,在一国历史中反复穿插反映历史发展大势的代表性事件以及多记梦卜之言等,这是《史记》世家在树立列国形象时采用的主要编纂方法,其中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历史观念,即道德批判与历史批评的结合,系天下存亡与扬人文精神的结合,天命与人事的结合。
关键词
《史记》
历史观念
民族特性
道德评价
人
文精神
天
与
人
Keywords
Historical Records
Shijia
compiling methods
historical ideas
distinct national features
moral standard evaluation
humanist spirits
heaven and human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梳理
4
作者
张刚
机构
玉溪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0-35,共6页
文摘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西方哲学着重强调一种认知关系,把人视为认知主体,把世界理解成认知活动的客体,并由此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形成主客两分的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则强调一种价值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相反却把人的需要及其合理性始终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因此,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情与性的关系。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性
与
情
天
与
人
Keywords
Chinese philosophy
nature and sensibility
nature and man
分类号
B0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与人殊:略论叶适的无神论思想
5
作者
袁大鑫
机构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科学与无神论》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法自然’观念发展史及价值研究”(23BZX020)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天人关系是中国无神论思想中的核心范畴,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叶适从天人关系出发对无神论思想作出充分阐述.一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天道为 自然之道,事物的运动规律是从具体事物中总结而得,由此揭示出有神论产生与存在的根源,去除了天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其反对有神论者的天赋人性论,认为个体心性的养成源于后天的习得,肯定了人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定了神的存在.叶适的无神论思想校正了儒家的发展方向,消解了儒学中的神秘性因素,促进儒学更好地帮助个体"成人".
关键词
天
与
人
殊
叶适
无神论
唯物主义自然观
分类号
B91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刘禹锡生态伦理观视域下的生态正义
被引量:
2
6
作者
权麟春
机构
广州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出处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2-75,共4页
文摘
刘禹锡在元气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观点,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人与自然之间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大自然的系统中,人与其他物种都是平等的,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生态正义关涉的是利益主体对生态利益的分配和占有是否正义,既要体现代内正义,也要体现代际正义,还要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在法制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和正义,协调各方利益,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
刘禹锡
天
与
人
交相胜还相用
生态正义
Keywords
Liu Yuxi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hand over win also benefit
Ecological justic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的模式
被引量:
1
7
作者
陈赟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出处
《学习论坛》
2006年第3期55-59,共5页
文摘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模式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意义上的事物是通过主体的事务与实践而进入主体的经验世界,因此,事物的经验具有内在于事务(实践)的特点;二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经验,事物与主体自身的存在不可人为地加以分割;三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经验过程也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化天之天(自在之物)为人之天(为我之物)的过程,即把自然界人化、文化的过程,因此,对于事物的经验是一种文化过程。
关键词
事物
与
事务
自我
与
世界
天
之
天
与
人
之
天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往来天地间:庄子伦理政治的理据
8
作者
张榕坤
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
出处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26-3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8CZX04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庄子提出“命”“义”两大戒乃是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处境,并在伦理、政治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他以“天德”作为人的修德依据,认为这一“不形之德”可以达成天地人我之和,实现道家式的内圣外王;面对伦理价值标准时,庄子主张以“天与人不相胜”的圆融智慧面对是非善恶等相对价值;在为政治国方面,庄子提出善治天下者,应保有自然无为之天德,以不仁之大仁成就万物同体和谐的至德之世。由此,庄子的伦理政治主张在“天”与“人”两大根本维度上体现出其哲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
天
人
天
德
自然无为
天
与
人
不相胜
Keywords
Heaven
human beings
virtue of Heaven
natural inaction
Heaven and Man cannot overcome each other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在比较中“究天人之际”——引言
颜荻
王铭铭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2
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钱穆“人生论”初探
陈泽环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史记》世家的编纂方法及其历史观念之民族特性
张桂萍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梳理
张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天与人殊:略论叶适的无神论思想
袁大鑫
《科学与无神论》
2024
0
原文传递
6
刘禹锡生态伦理观视域下的生态正义
权麟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儒家哲学中事物经验的模式
陈赟
《学习论坛》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往来天地间:庄子伦理政治的理据
张榕坤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