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岱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2,共2页
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文化热,同时在香港、台湾、国外都出现了有关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在20、30年代,我国也曾有过文化讨论的热潮。文化热往往出现在国家、民族、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转折关头,它讨论的虽是文化问题,而实质上却是关系到国... 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文化热,同时在香港、台湾、国外都出现了有关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在20、30年代,我国也曾有过文化讨论的热潮。文化热往往出现在国家、民族、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转折关头,它讨论的虽是文化问题,而实质上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热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热 中国文化 30年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 西方文化 文化问题
原文传递
林纾的文学翻译思想 被引量:14
2
作者 袁荻涌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4-46,共3页
林纾(1852—1924)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以典雅流畅的笔触翻译了外国小说180余种。他的译作开阔了近代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林纾在2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曾多次谈到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思想动机。本文试图梳理一... 林纾(1852—1924)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以典雅流畅的笔触翻译了外国小说180余种。他的译作开阔了近代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林纾在2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曾多次谈到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思想动机。本文试图梳理一下林纾翻译思想的脉络,以就教于同行。 首先,林纾翻译外国小说,是为了顺应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为清末的维新运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小说观 外国文学 黑奴吁天录 辛亥革命后 中国文学 翻译思想 青年学生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文学翻译家
原文传递
简之至者 缛之至——丰子恺漫画意境成因试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琦 《美术观察》 1998年第12期64-66,共3页
凡读过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的人,都会对作者敏悟的“心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杨柳》一文,他先写杨柳的“贱”:随意剪一根枝条插在地上都会活起来,“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然后拿杨柳与牡丹等名贵花木作比较,通过对贵与... 凡读过丰子恺《缘缘堂随笔》的人,都会对作者敏悟的“心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杨柳》一文,他先写杨柳的“贱”:随意剪一根枝条插在地上都会活起来,“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然后拿杨柳与牡丹等名贵花木作比较,通过对贵与贱、高与低的咏叹,引发出作者独特的议论:“它不是不会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这类在平易的文字中包含着脉脉情思和深刻哲理的咏物小品,在丰子恺的随笔中比比皆是。它们体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审美趣味,而丰子恺的漫画创作,也正是循着这条审美轨迹展开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一幅寥寥数笔的《花生米不满足》,把心地广大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子恺 审美趣味 意境 艺术家 子恺漫画 线条 视错觉 “有我之境” 艺术语言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原文传递
纵死犹闻侠骨香:《说文解字》侠文化精神蠡测 被引量:3
4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7-71,共15页
侠属一种隐性文化,在民间极有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说文》作为中华字书元典反映着史前至东汉炎黄子孙的五经话语体系,故以《说文》涉侠字词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武术文明、社会正义与天下兴亡等三个方面集中剖... 侠属一种隐性文化,在民间极有市场,对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深远。《说文》作为中华字书元典反映着史前至东汉炎黄子孙的五经话语体系,故以《说文》涉侠字词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武术文明、社会正义与天下兴亡等三个方面集中剖阐中华先民的侠文化精神。研究表明:侠最初是上古君王、贵族或人臣养的剑客、刀客等,他们武艺高强,精通各种兵刃器械,且仗义疏财、知恩图报,具有高尚的道德规范。随着大一统历史进程的深入,侠被时代赋予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如建功立业、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等新内涵的融入使它真正担当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从武士至君子再到爱国者的形象转变凸显侠文化的日臻完善,《说文》侠文化给中华文明史贡献了正能量、源动力、好声音,其价值历久弥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汉字文化精神 武术文明 社会正义 天下兴亡
下载PDF
论《荒原》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6
5
作者 胡铁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7-31,共5页
本世纪20年代《荒原》的发表,开创了英语诗歌的新纪元,使英诗从旧的美学信条中解脱出来,为探寻新的艺术规律树起一块丰碑。诗歌同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一样,无处不在体现着诗人对美的追求,而《荒原》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诗人兼评论... 本世纪20年代《荒原》的发表,开创了英语诗歌的新纪元,使英诗从旧的美学信条中解脱出来,为探寻新的艺术规律树起一块丰碑。诗歌同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一样,无处不在体现着诗人对美的追求,而《荒原》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正是诗人兼评论家T.S.艾略特对现代诗歌美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 英美诗歌史中,不乏优秀的诗人,且不论十五世纪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就近代来讲,雪莱、拜伦、惠特曼等一大批诗坛巨人,均有不朽的诗作。艾略特则以其特有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美学追求,在现代诗歌的美学思想上继往开来,为现代诗歌创作创出了一条新路。 《荒原》的美学思想,首先表现在诗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上。鲁迅指出:“就诗论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艾略特 美学思想 审美价值 诗歌创作 荒原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现代人 象征手法 审美理想
下载PDF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锡勤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2-23,共2页
本文在考察、研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来龙去脉的基础上 ,提出这一至理名言“是近代维新派思想家麦孟华对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一语所作的新的概括和提炼”。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 梁启超 麦孟华 孙中山
全文增补中
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从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谈起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由此反对士大夫对佛老、玄学、心学甚至理学的理论喜好和士大夫处世的自由言行。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心学和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今天,思考两者的差异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 梁启超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设计
8
作者 孙成娟 康丙杰 《学园》 2023年第21期78-80,共3页
劳动教育课程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是深化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 劳动教育课程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是深化中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途径。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开展“发现身边‘最美劳动者’——向劳动者致敬”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设计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与翁同和的士大夫本色 被引量:4
9
作者 沈渭滨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20-122,共3页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翁同和 士大夫 李鸿章 丰岛海战 西太后 天下兴亡 范仲淹 甲午战争时期 光绪帝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义 《兰州学刊》 CSSCI 1996年第3期30-33,共4页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大力弘扬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浩若烟海.大致地来...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大力弘扬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浩若烟海.大致地来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可以粗略地概括、梳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热爱祖国,不屈不挠反对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感受最深,最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就深深地眷恋、热爱和卫护着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基本内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道德境界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人伦关系 道德传统 理想人格 维护祖国统一 现实意义
下载PDF
论唐群英“天下兴亡,人皆有责”的思想内涵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晓哲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1,共5页
唐群英作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女权运动领袖,其"天下兴亡人,皆有责"的思想,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追求人格平等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诉求。"天下兴亡,人皆有责"作为唐群英一生坚守的信念,至今仍闪烁着理性... 唐群英作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女权运动领袖,其"天下兴亡人,皆有责"的思想,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追求人格平等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诉求。"天下兴亡,人皆有责"作为唐群英一生坚守的信念,至今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群英 妇女解放 天下兴亡 人皆有责
原文传递
论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小平 《兵团党校学报》 1995年第4期9-11,共3页
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这场五十年前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对其胜利的原因已有过多种分析。在此,笔者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研究。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 1945年8月,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这场五十年前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战胜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对其胜利的原因已有过多种分析。在此,笔者从民族精神的角度去研究。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曾经说过:“屈服一个将军的意志,使他放弃抵抗,这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人格精神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侨回忆录》 蒋介石
下载PDF
明末清初“九义士”评议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玉兴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明末清初之际,为清兵所掳获的明朝内地人士王以文、冯三仕、黄功、王美承、裴三生、杨福吉、王文祥、郑先甲、柳溪山等九人先后被执送沈阳或北京,为充当人质而居留中国的朝鲜质子服役。顺治二年(1645)春,清廷释放朝鲜质子归国,这九人不... 明末清初之际,为清兵所掳获的明朝内地人士王以文、冯三仕、黄功、王美承、裴三生、杨福吉、王文祥、郑先甲、柳溪山等九人先后被执送沈阳或北京,为充当人质而居留中国的朝鲜质子服役。顺治二年(1645)春,清廷释放朝鲜质子归国,这九人不屈服于清朝的统治,毅然随同质子到达朝鲜,而受到优礼。他们定居朝鲜后,不接受朝鲜官职,始终保持明朝臣民的气节,被称为“九义士”。其后世子孙继承其忠于明朝的传统,特别是仍然沿用明朝的年号,这的确是一奇迹。这些身居韩国的明朝遗民的后裔,彼此团结一心,发扬艰苦卓绝的精神,世世代代坚持不渝,为世人所钦慕,称其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义士 王以文 兴复明室 清兵入关 朱元璋 崇祯帝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朱由检 道德观念
下载PDF
王阳明“龙场悟道”今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新建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5-69,共5页
近五百年前,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由此开出了影响甚远的致良知教和知行合一学说。龙场悟道的意义在于:在人类文明以多元轴心方式积淀成史的特定时候,于东亚地区将几大主流思想融汇于强调入世关怀的“儒”,并从政治文... 近五百年前,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由此开出了影响甚远的致良知教和知行合一学说。龙场悟道的意义在于:在人类文明以多元轴心方式积淀成史的特定时候,于东亚地区将几大主流思想融汇于强调入世关怀的“儒”,并从政治文化边缘的角度为僵化停滞的历史注入了新的内在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场悟道 王阳明 致良知 圣人 本体 万物一体 政治边缘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文化边缘 天人合
下载PDF
我国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岩 《教育导刊(上半月)》 1997年第Z2期16-17,共2页
我国久远、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一代代延绵不绝的血脉和根,是中华民族改造自己生存环境,抗御外族侵略,维护民族主权独立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它具有无往不胜的自信心和无比神异的凝聚力,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强的精神保证.
关键词 我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教育价值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内在动机 主体地位 生存环境 现代化建设 主权独立
下载PDF
传统道德的价值审度与教育构想
16
作者 杨向阳 《历史教学问题》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四新文化运动 毛泽东思想 使命感 天下兴亡 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虐杀 仁者爱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原文传递
本体论视阈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题的论证历史、内涵阐释与现代转换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朝利 《天府新论》 2019年第4期45-51,共7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规范性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论证先后经历了事实论证阶段、天命论证阶段、理学论证阶段与心学论证阶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完整表述了这一命题,清末民初的梁启超等人结合现代政治学概念,转换了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规范性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论证先后经历了事实论证阶段、天命论证阶段、理学论证阶段与心学论证阶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完整表述了这一命题,清末民初的梁启超等人结合现代政治学概念,转换了这一命题。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内涵,规范了个体对社会共同体的伦理责任,并且成为中国政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实际影响。这一命题对中国当下社会政治建设与理论建构仍有积极意义,但必须适应现代社会价值,在论证方式与内涵方面实现现代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天命 顾炎武 梁启超
下载PDF
穷年忧黎元——论杜甫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
18
作者 李增林 《普洱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8-41,76,共5页
安史之乱给唐帝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人民制造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深入生活,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情用诗歌加以倾吐.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关心平叛,向往和平的思想,写出了无数壮... 安史之乱给唐帝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人民制造了无穷无尽的灾难.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深入生活,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情用诗歌加以倾吐.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关心平叛,向往和平的思想,写出了无数壮丽的诗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穷年忧黎元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眷恋国事 心系平叛
下载PDF
儒学与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
19
作者 于语和 《理论与现代化》 1998年第12期33-34,共2页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生活态度。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生活态度。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和条件,而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集中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为其主体内容。那么中国传统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受儒学长期影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将之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努力不止;地势平顺,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奋斗,回应自然与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拼搏抗争,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容忍的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才生生不息,努力向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而终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21世纪 儒学 厚德载物 国主义 《周易大传》 改革创新 价值选择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下载PDF
吴地文化模式初探
20
作者 林闽钢 《江南论坛》 1997年第7期43-44,共2页
吴地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宁、嘉、湖、杭、苏一带。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苏州是吴国以后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 吴地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宁、嘉、湖、杭、苏一带。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苏州是吴国以后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是吴地文化的精华代表。 探研吴地文化模式,就是力图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考察吴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把握吴地文化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及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地文化 大吴文化 海洋文化 形成和发展 “断发文身” 农耕文化 太湖 内在一致性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中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