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夨”字及相关问题再议
1
作者 郑珮聪 《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 2018年第1期51-58,共8页
本文通过对从矢的字'昃'和'吴'进行研究,总结得到'夨'做偏旁时只能与'大''夫'等独体字互换,不能视作'吴'的省体或读作'吴'。'叔矢'不能读成'叔虞'。甲骨文&#... 本文通过对从矢的字'昃'和'吴'进行研究,总结得到'夨'做偏旁时只能与'大''夫'等独体字互换,不能视作'吴'的省体或读作'吴'。'叔矢'不能读成'叔虞'。甲骨文'矢'颈部附半圆的异体,半圆是指事符号,突出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传递
宜侯夨簋铭文相关史地国族问题补论 被引量:4
2
作者 田率 《古代文明》 CSSCI 2019年第1期39-44,126,共7页
本文借助高清的宜侯夨簋铭文照片,纠正了以往释为"入"的字应为"内"字,并对"立于宜"、""等词句进行了新的解释,梳理了西周时期夨、吴、虞、宜等国族源流脉络。
关键词 宜侯 宜祭
下载PDF
关于宝鸡市戴家湾、石鼓山商周墓地的国别与家族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尹盛平 尹夏清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5,共6页
关于宝鸡市戴家湾、石鼓山商周墓地的族属问题,学界一直有众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从两个墓地出土遗物、相关文献及地望等方面入手,推断戴家湾墓地为曾跟随周公东征商奄等东夷叛国,并得到周公赏赐的夨国将领——的家族墓地,石鼓山墓地可能... 关于宝鸡市戴家湾、石鼓山商周墓地的族属问题,学界一直有众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从两个墓地出土遗物、相关文献及地望等方面入手,推断戴家湾墓地为曾跟随周公东征商奄等东夷叛国,并得到周公赏赐的夨国将领——的家族墓地,石鼓山墓地可能是"姜氏之戎"夨国姜太公家族的墓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家湾墓地 石鼓山墓地 姜戎 家族 姜太公家族
下载PDF
夨国、虞国与吴国史糂钥? 被引量:6
4
作者 胡进驻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3期60-69,共10页
关键词 虞国 吴国 文物考古 周朝
原文传递
散氏盘还是夨人盘?——兼与张振林先生商榷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其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1,共3页
从三个方面可证明《殷周金文集成》著录的10176号器的作器者为夨人:(1)授图之地豆为夨邑;(2)篇末"厥■(授)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要,史正中农"中代词"厥"字两见,所指均为夨方;(3)此器为"左执要"者所... 从三个方面可证明《殷周金文集成》著录的10176号器的作器者为夨人:(1)授图之地豆为夨邑;(2)篇末"厥■(授)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要,史正中农"中代词"厥"字两见,所指均为夨方;(3)此器为"左执要"者所作,"左执要"者当为付方/债务人一方,而非受方/债权人;"左执要"者即"付散氏田"的夨人,而非散氏,即此器为夨人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氏盘 人盘 左执要 "厥"之所指 豆为
下载PDF
宜侯夨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轩 《苏州文博论丛》 2016年第1期34-40,共7页
宜侯夨簋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部分文字的释读既可对后续相关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引申出的问题争论也较大。本篇拟对宜侯夨簋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以对宜侯夨簋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加以了解,并对部分问题进... 宜侯夨簋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部分文字的释读既可对后续相关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引申出的问题争论也较大。本篇拟对宜侯夨簋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以对宜侯夨簋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加以了解,并对部分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侯 虞侯 吴国
原文传递
令方彝断代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义峰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4-206,共3页
令方彝是一件著名的西周青铜器,1929年在河南洛阳马坡出土,同出器物还有令方尊、令鼎等。令方彝、令方尊和令鼎都有长篇铭文,其中令方彝和令方尊同铭。由于令方彝系联了一批青铜器,且内容重要,一经刊布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罗振玉、郭... 令方彝是一件著名的西周青铜器,1929年在河南洛阳马坡出土,同出器物还有令方尊、令鼎等。令方彝、令方尊和令鼎都有长篇铭文,其中令方彝和令方尊同铭。由于令方彝系联了一批青铜器,且内容重要,一经刊布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罗振玉、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学者都先后撰文讨论,但对铭文的理解和铜器的断代结论却相差甚远。罗振玉以铭文中出现的"成周"及"康宫"字样,推断令方彝为成康以后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令方彝 周公 康宫 作册 明保 卿士 代论 成周 宜侯 成康
下载PDF
説宜侯夨簋銘文中的■字
8
作者 刁俊豪 黄静静 《简帛》 2023年第2期7-13,共7页
商周青銅器銘文中,賞賜品“瓚”後多不加數詞或數詞爲一,且無量詞,由此可見宜侯夨簋銘文“賜■鬯一卣商瓚一□彤弓一彤矢百”中的未識字當屬下讀。結合高清照片,此字與甲骨文金文中的“■”字構形和用法均一致,當釋爲■,義爲賞賜。由此... 商周青銅器銘文中,賞賜品“瓚”後多不加數詞或數詞爲一,且無量詞,由此可見宜侯夨簋銘文“賜■鬯一卣商瓚一□彤弓一彤矢百”中的未識字當屬下讀。結合高清照片,此字與甲骨文金文中的“■”字構形和用法均一致,當釋爲■,義爲賞賜。由此還可見商周時人避複等修辭技巧的熟練運用,這有助於商周修辭學的進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侯 避複
下载PDF
宜侯夨簋中“宜”非江南吴国新考
9
作者 姚草鲜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4期57-65,M0004,M0005,共11页
宜国是传世文献佚记的西周诸侯国之一。若非宜侯夨簋、霸伯盘等青铜器的出土,人们无由发现它的历史踪迹。然而在宜侯夨簋被发现后,学者多将其视为江南吴国的铜器,用以考索吴国早期的历史。实际上,宜侯夨在徙封宜地之前为虞国之君,而虞... 宜国是传世文献佚记的西周诸侯国之一。若非宜侯夨簋、霸伯盘等青铜器的出土,人们无由发现它的历史踪迹。然而在宜侯夨簋被发现后,学者多将其视为江南吴国的铜器,用以考索吴国早期的历史。实际上,宜侯夨在徙封宜地之前为虞国之君,而虞国是武王时期分封吴国虞仲在晋南地区新建的国族。后来康王将虞侯夨徙封至宜,其地在今河南宜阳,而非江苏丹徒或其它地方。近出霸伯盘铭文中的“宜姬”不仅显示了宜为姬姓国族的事实,也提供了宜国与霸国相近而交往密切的证据。康王徙封虞侯夨于宜,使其与应国相互配合,共同组成抵御淮夷、南向拓疆的重要防线,以便实现周初经略南土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国 宜侯 霸伯盘 族姓 地望
下载PDF
青铜器铭文考释(三则)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零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37,共8页
此文通过保尊、保卣讨论“殷东国五侯”是周公东征后,把周以东划分为五大军区相继设立的五个军事首长。“五侯”指齐、鲁、晋、卫、燕五侯。讨论叔夨方鼎中的“册拜”,认为“拜”不释“祷”,而相当于“草木盛也”的芾字,读与拜同,是“... 此文通过保尊、保卣讨论“殷东国五侯”是周公东征后,把周以东划分为五大军区相继设立的五个军事首长。“五侯”指齐、鲁、晋、卫、燕五侯。讨论叔夨方鼎中的“册拜”,认为“拜”不释“祷”,而相当于“草木盛也”的芾字,读与拜同,是“求”的敬语;“殷厥士■”,当为“殷厥士爵”。爵字的认出很重要,说明此器是记拜官授爵。这在器铭中还是首次出现。通过出土青铜器、漆器等讨论典籍中的“同瑁”,“同”应是习惯上称作觚的器物,它的自名是“同”;“瑁”即此物之器盖,上竖圭瓒,与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尊保卣 五侯 方鼎 同瑁
原文传递
宜侯夨簋铭文补释——兼释“迁”字
11
作者 许征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1期151-152,共2页
夨簋铭文“侯于宜”之前一字应读为“迁”。而其字形不应隶定为表地名的 字,而是从口 声表迁邑的专字,此字后来并入“迁”字。 是“迁”的初文。胬应分析为从邑省 声,是地名用字,隶定为 ,隶变为 ,表示“迁移”义是假借用法... 夨簋铭文“侯于宜”之前一字应读为“迁”。而其字形不应隶定为表地名的 字,而是从口 声表迁邑的专字,此字后来并入“迁”字。 是“迁”的初文。胬应分析为从邑省 声,是地名用字,隶定为 ,隶变为 ,表示“迁移”义是假借用法。“遷 ”是“迁移”义的后起本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铭文 “迁”
下载PDF
湖北枣阳曹门湾M43出土铜器铭文及相关问题
12
作者 黄锦前 《四川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5-40,共6页
从器物形态及铭文辞例等角度考证,可知湖北枣阳曹门湾M43出土铜器群的时代为春秋早期。从器物时代及称谓来看,湖北随县周家岗所出曾太保[女嘉]簋的曾太保[女嘉]当与曹门湾M43出土的曾太保发簋的曾太保发关系密切,二者或系前后任的关系... 从器物形态及铭文辞例等角度考证,可知湖北枣阳曹门湾M43出土铜器群的时代为春秋早期。从器物时代及称谓来看,湖北随县周家岗所出曾太保[女嘉]簋的曾太保[女嘉]当与曹门湾M43出土的曾太保发簋的曾太保发关系密切,二者或系前后任的关系。夨叔匜出于曾国墓,系曾虞联姻而致,孟姬系M43的墓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门湾 曾太保 孟姬 春秋早期
原文传递
宝山文化与荆蛮句吴族
13
作者 尹盛平 《苏州文博论丛》 2016年第1期41-46,共6页
分布于汉水上游城固、洋县境内的宝山文化,与京当型商文化相互交流影响,与宜昌路家河二期后段遗存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宝山文化的族群应是弓鱼族,即吴太伯、仲雍所投奔的句吴族。句吴族原居在湖北荆山下夷水流域,后溯汉水而上,迁徙到汉... 分布于汉水上游城固、洋县境内的宝山文化,与京当型商文化相互交流影响,与宜昌路家河二期后段遗存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宝山文化的族群应是弓鱼族,即吴太伯、仲雍所投奔的句吴族。句吴族原居在湖北荆山下夷水流域,后溯汉水而上,迁徙到汉中东部的城固一带,故称荆蛮。荆蛮句吴族人追随吴太伯、仲雍在今宝鸡市吴山之下陇县境内建立虞国。武王灭商后,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此时周章已是吴(虞)国之君,因此追封他为诸侯。周康王时,又册命周章之子熊遂到宜地(江苏宁镇地区)为诸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山文化 荆蛮 句吴族 虞国 氏族
原文传递
国家博物馆寻“亲”记
14
作者 贾骏 《金山》 2011年第11期74-75,共2页
上个月底,我和丹徒区文联的呈昱先生一同到北京出差。办完事还有半日闲暇,呈昱提议去国家博物馆转转。我说:"正好!我们丹徒的一件国宝青铜器宜侯夨簋当年是被国博收藏的,不知道这回能否有幸见上一面。"此话一出,激起了呈昱的... 上个月底,我和丹徒区文联的呈昱先生一同到北京出差。办完事还有半日闲暇,呈昱提议去国家博物馆转转。我说:"正好!我们丹徒的一件国宝青铜器宜侯夨簋当年是被国博收藏的,不知道这回能否有幸见上一面。"此话一出,激起了呈昱的兴趣,我们在街边胡乱填了点肚子,匆匆赶往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虽然已是中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博物馆 宜侯 丹徒区 不知道 综合性博物馆 云雷纹 转了 后母戊 凤鸟纹 吴文化
原文传递
如何既“做新闻”亦“求美文”——以镇江日报《国宝级文物宜侯夨簋出土60周年特别报道》为例
15
作者 王景曙 《记者摇篮》 2018年第12期51-52,共2页
"做新闻":务实在于做大信息容量,求真在于防范丝毫漏洞;"求美文":谋篇在于塑造气势,柔美在于诗意表达。
关键词 历史题材报道 做新闻 求美文 宜侯 镇江日报
下载PDF
太伯、仲雍事迹述说
16
作者 任晓锋 《柳州师专学报》 2007年第2期60-62,共3页
古公亶父为提高周族的政治地位,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煞费苦心,考虑到季历之妻、文王之母是商王畿内的氏族显贵,欲将王位传季历以及昌。太伯、仲雍知父之意后,为避免政治祸害亡入荆蛮,在今皖南、宁镇地区建立吴国。周武王克殷后实行分封,仲... 古公亶父为提高周族的政治地位,在王位继承问题上煞费苦心,考虑到季历之妻、文王之母是商王畿内的氏族显贵,欲将王位传季历以及昌。太伯、仲雍知父之意后,为避免政治祸害亡入荆蛮,在今皖南、宁镇地区建立吴国。周武王克殷后实行分封,仲雍之曾孙周章得到王室正式册封,位列诸侯,其国仍称旧号,曰吴。周康王时为有效控制殷商旧族余部,又将吴国之主改封于俎,即今天江苏邳县一带,吴国的国都随之而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伯 仲雍 吴国 避祸 俎侯
下载PDF
镇江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17
作者 余耀中 《金山》 2008年第5期51-52,共2页
对于镇江的历史,除了"两千年说"和"三千年说"而外,还有所谓的"万年说",说到了远古,说到了镇江先人的原始状态,当然这是从另一个侧面,另一种意义上的"史说"。
关键词 宜侯 铁瓮城 西周青铜器 原始生活 建城 西周初期 史可 古城镇 仲雍 烟墩山
原文传递
从《宜侯夨簋》谈起
18
作者 钱公麟 《苏州文博论丛》 2016年第1期30-33,共4页
宜侯夨簋,是宁镇地区青铜器遗存的重要发现之一。学界研究多集中于青铜器本身及铭文,而对遗存的性质和年代认识却相对忽视。本文以宜侯夨簋为对象,换一视角提出遗存性质的问题,认为埋藏宜侯夨簋的烟墩山遗存或是以窖藏的形式被发现。
关键词 宜侯 遗存性质 烟墩山 窖藏
原文传递
“■”及相关诸字研究
19
作者 李文佳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2期11-18,共8页
叔夨方鼎中的“■”字是麦尊等器所见之“冂”加“八”形饰笔,二者用例相同,在铭文中与“衣”连属而据“衣”之前,为册命赐服之首,应是戴于首上之物。“冂”和“■”读为“冕”,文通意顺,并可与出土器物和传世文献相印证。本文还对“■... 叔夨方鼎中的“■”字是麦尊等器所见之“冂”加“八”形饰笔,二者用例相同,在铭文中与“衣”连属而据“衣”之前,为册命赐服之首,应是戴于首上之物。“冂”和“■”读为“冕”,文通意顺,并可与出土器物和传世文献相印证。本文还对“■”“■”等字进行了考证和补充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鼎
下载PDF
评王明珂的《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故事》
20
作者 段春娥 《闽台缘》 2020年第1期82-85,共4页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吴太伯奔吴的记载,吴太伯也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那么太伯究竟是不是吴国的开拓者。针对此问题,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宜候夨簋等出土文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台湾学者王... 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吴太伯奔吴的记载,吴太伯也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那么太伯究竟是不是吴国的开拓者。针对此问题,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宜候夨簋等出土文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台湾学者王明珂先生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九章《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故事》中首先对有关"太伯奔吴"的两种考古学证据提出了质疑,进而从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角度对太伯奔吴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出了苏南吴国曾假借华夏祖先而成为华夏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伯奔吴 宜候 族群认同 华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