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549
1
作者 陈衍景 倪培 +4 位作者 范宏瑞 F Pirajno 赖勇 苏文超 张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85-2108,共24页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发育的地质作用特征划分5种类型:①浆控高温热液型,包括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铁氧化物型、夕卡岩型等岩浆热液型矿床;②造山型,即变质热液型;③浅成低温热液型——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改造热液型;④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或/类卡林型)——沉积岩容矿的改造热液型;⑤热水沉积型(VMS 型和 SEDEX 型)——水下喷出地表的改造热液型。然后,分别介绍了5类成矿系统的标志性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具有成因标志意义的关键性差异;将成矿流体分为改造、变质和岩浆3个端元性成分,发现多数热液矿床具有多阶段多因复成的特点,晚阶段流体均为改造热液或有大量改造热液注入,因此指出,晚阶段的流体、蚀变和矿化特征不能用于判别矿床成因和类型,只有早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指示矿床成因和类型。改造热液以低温、低盐度、低 CO_2含量为特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或海水;变质热液以中温、低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而岩浆热液则以高温、高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岩浆热液矿床发育含多种子晶包裹体和高盐度富 CO_2的包襄体,变质热液矿床发育低盐度富 CO_2包裹体,改造热液矿床总体缺乏含子晶包裹体和富/含 CO_2包襄体,大量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最后,讨论了各类成矿系统发育的岩石圈构造背景,如造山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挤压造山-变质-隆升过程,热水沉积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拉张成盆过程,古生代或更早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只能保存在增生型造山带等,提出矿床及其包裹体是研究大陆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成矿系统 流体包裹体 矿床地质 探针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 被引量:437
2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7 位作者 王岳军 李三忠 董云鹏 刘少峰 何登发 程顺有 鲁如魁 姚安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53-1582,共30页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包括:(1)新元古代古板块构造的拼合与裂解,尤其陆内伸展裂谷构造;(2)显生宙以来在板块构造围限下的早古生代与中生代初两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两期复合的陆内造山构造区;(3)统一华南大陆内扬子克拉通与陆内造山的长期并行演化和克拉通的多期逐次迁移活化;(4)中新生代现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板块构造与陆内构造的复合差异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本文旨在综合多学科研究,对比中国大陆与全球地质,总结华南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属性以及所反映的具有普适性的大陆特性和构造规律并梳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科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讨大陆构造与成因及动力学机制,探索回答板块构造尚不能解决的大陆问题,深化发展板块构造,为构建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系统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构造 陆内造山作用 中小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86
3
作者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65-1678,共14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由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和宁芜等位于断隆区、断凹区和隆凹过渡区的多个矿集区组成,成矿带形成经历了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最主要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由鄂东南、九瑞、安庆—贵池、铜陵、庐枞和宁芜等位于断隆区、断凹区和隆凹过渡区的多个矿集区组成,成矿带形成经历了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具有爆发式的多阶段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和多类型的复杂成矿系统演化,以及深部找矿潜力巨大等特点,是开展陆内动力学过程与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从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地球动力学过程、时空格架以及成矿流体系统演化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作一初步归纳,并简要分析了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成岩成矿作用 成矿流体系统 铜铁金多金属矿床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载PDF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缝合带 被引量:221
4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8 位作者 赖绍聪 郭安林 孟庆任 刘少峰 程顺有 姚安平 张宗清 裴先治 李三忠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21-1135,共15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勉略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同时还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外另一条古板块缝合带.多学科综合研究,确定勉略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结构与运动学特征和恢复重建原秦岭-大别...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勉略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同时还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外另一条古板块缝合带.多学科综合研究,确定勉略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结构与运动学特征和恢复重建原秦岭-大别造山带等中央造山系这一板块俯冲碰撞带的形成演化,不仅对中央造山系,而且对探讨中国大陆于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的良好天然实验室与研究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勉略构造带 中央造山系 勉略古缝合带 大陆动力学 大陆板块构造
原文传递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167
5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陕西地质》 1997年第2X期1-14,共14页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垂向加积增生 板块构造 陆内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58
6
作者 肖文交 舒良树 +5 位作者 高俊 熊小林 王京彬 郭召杰 李锦轶 孙敏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8,共5页
中亚成矿域是我国资源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陆壳增生显著、壳幔作用强烈、陆内改造复杂、成矿类型多样4大特征.中亚成矿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中亚造山带增生改造过程中的壳幔作用与大规模成矿机理.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大陆动力学 成矿作用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研究概况——历史、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40
7
作者 冯益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7-314,共8页
回顾了祁连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对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总结。认为在祁连造山带已初步建立起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模型,划分了板块构造单元,祁连山自震旦纪以来先后出现过大陆裂谷和板块构造两种构造体制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俯冲造... 回顾了祁连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对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总结。认为在祁连造山带已初步建立起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模型,划分了板块构造单元,祁连山自震旦纪以来先后出现过大陆裂谷和板块构造两种构造体制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而构造体制变更、盆地类型转换以及造山作用类型变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地幔柱构造。提出了造山带研究现存的关键问题,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祁连山造山理论研究上可望与阿尔卑斯、阿帕拉契亚齐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岩石圈动力学 构造单元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花岗岩混合成因研究及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0
8
作者 王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岩相学特别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 ,很多花岗岩并非起源于单一物源 ,而可能是壳、幔物质的二源 (元 )混合产物 ,也可能是三源 (元 )混合产物 ,如长英质上地壳物质、基性下地壳物质、幔源基性物质或陆壳、洋壳、地幔物质。因而 ,用花... 岩相学特别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 ,很多花岗岩并非起源于单一物源 ,而可能是壳、幔物质的二源 (元 )混合产物 ,也可能是三源 (元 )混合产物 ,如长英质上地壳物质、基性下地壳物质、幔源基性物质或陆壳、洋壳、地幔物质。因而 ,用花岗岩推断下地壳物质组成特性有时不一定可靠 ,但花岗岩混合成因研究却有可能提供有关地壳结构、生长演化以及地壳、洋壳、地幔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混合成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121
9
作者 彭建兵 范文 +8 位作者 李喜安 王庆良 冯希杰 张骏 李新生 卢全中 黄强兵 马润勇 卢玉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433-440,共8页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地裂缝 成因 抽水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研究: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21
10
作者 毛建仁 厉子龙 叶海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93-2617,共25页
华南陆块是由华夏地块和扬子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早期碰撞拼贴形成,在古生代时期其北侧、西侧和南侧受到古特提斯洋消失的影响,在晚古生代末期在南、北两侧分别与印支陆块和华北陆块发生碰撞形成现今中国大陆东部的基本格架,自中生代起受... 华南陆块是由华夏地块和扬子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早期碰撞拼贴形成,在古生代时期其北侧、西侧和南侧受到古特提斯洋消失的影响,在晚古生代末期在南、北两侧分别与印支陆块和华北陆块发生碰撞形成现今中国大陆东部的基本格架,自中生代起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因此,华南陆块经历了三大构造体系的作用,产生了叠加复合型构造样式.华南与周边地区有关中生代地质的对比研究表明,尽管华南陆块中生代紧邻西太平洋俯冲带,但东缘尚未发现有新生的弧型地壳,华南中生代地质特征主体表现为古大陆边缘再造至陆内构造,缺乏洋岛玄武岩和大陆弧安山岩.研究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重点,是确定华南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展布和构造演化.本文通过总结华南具有挤压-伸展构造转换的三条结合带的岩浆岩记录,结合构造变形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试图推动华南地质研究,使其成为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典型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岩浆岩成因 岩浆活动 大陆动力学 华南陆块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 被引量:109
11
作者 沈正康 王敏 +1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祖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93-100,共8页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速度场得到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在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下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邻域形变场并不局限于少数大型走滑断裂 ,而是在大范围内广泛分布 ,各地区构造运动驱动机制也可能各有不同。藏南地区主应变率场呈均衡的约 2× 10 -8a-1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 ,显示印度板块下插造成的地壳增厚和岩石圈拆离可能形成上地壳与上地幔间形变解耦 ,地壳内部在南北向挤压及重力场作用下产生东向塑性流驱使上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西藏中部羌塘地区主应变率场显示均衡的约 2× 10 -8a-1北北东向挤压和北西西向拉张 ,反映本地区一系列走向北东和北西的共轭剪切断裂的活动 ,可能源于南北向挤压和软流层内东向塑性流的驱动。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地区主应变率场呈约 2× 10 -8a-1北东向压缩和约 (0 1)× 10 -8a-1北西向拉张 ,表明地壳增厚造成的地壳温度上升可能还不足以造成上下地壳的充分解耦 ,南北向的消减还未能有效地转换成东西向的拉张 ,形变以褶皱和逆冲断裂运动为主。当今青藏高原形变场的形成应是构造运动从南到北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地壳与上地幔介质性质差异造成驱动机制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壳形变 应变率 GPS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新生代超级汇聚背景下的陆内差异变形:华北伸展裂解和华南挤压逆冲 被引量:105
12
作者 李三忠 张国伟 +6 位作者 周立宏 赵国春 刘鑫 索艳慧 刘博 金宠 戴黎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107,共29页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 中、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下以及中生代鄂霍次克海的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的向南俯冲,三者围限的中心三角形地带正是中国东部两个核心地块———华北和华南地块,而且,该区中、新生代始终处于全球三大构造域超级汇聚的中心。但是,在这种超级汇聚背景下,分别于华北和华南陆块的核部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构造类型: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伸展、裂解导致了中、新生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以张性构造为特征;而华南陆块总体发生收缩、挤压、逆冲导致了宽阔的陆内挤压变形系统,以压性构造为特征。文中综合我们近10年来渤海湾盆地构造的研究成果和2006年以来对华南陆内构造系统的系统调查成果,分析华北与华南中、新生代陆内构造变形差异的大陆动力学变形机制。初步分析表明,虽然两者浅部都处于汇聚背景下,但是宏观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华南与华北的深部状态明显不同,推断其变形机制可能也不同。建议大陆动力学研究要关注深部构造研究,进一步理顺深-浅部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华北克拉通 华南陆块 深部构造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研究:历史与现状——兼论华南地区在地质历史演化期间大陆增生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86
13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6 位作者 李晓峰 张作衡 王义天 王志良 赵财胜 杨富全 李厚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前沿。文章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的研究动向。综述了几个研究大阶段,即: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大陆边缘成矿作用、板内成矿作用及地质历史... 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前沿。文章回顾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的研究历史和当前的研究动向。综述了几个研究大阶段,即: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大陆边缘成矿作用、板内成矿作用及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的大陆汇聚或增生与多期次成矿。同时,以华南地区为例,将大陆侧向和垂向增生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华南世界级有色、稀有、贵金属成矿省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成矿作用,并提出在该成矿省进一步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区域成矿作用 大陆动力学 海底成矿作用 大陆成矿 大陆增生 华南地区 综述
下载PDF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被引量:88
14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1 位作者 董云鹏 姚安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共12页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 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需求与板块构造对大陆地质的深化研究,使大陆问题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热点和关键。文中在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20多年后的今天,进行关于大陆研究的新思考,从讨论厘定大陆研究的有关争议概念、大陆的基本问题、中国大陆构造的典型实例以及与世界同类范例的简要对比出发,综合概括了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思考课题。提出了在大陆研究中,在进一步精确深化板块构造对大陆的研究的同时,应突出加强大陆构造中有无非板块构造动力及其远程效应的大陆内的、在深部动力学与陆块间差异非均衡背景下由陆内陆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真正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以便为深化发展板块构造、认知大陆、探索大陆动力学、构建包括板块构造在内新的行星地球构造观作出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构造 陆内构造 秦岭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雪峰陆内构造变形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发展板块构造理论:从洋壳俯冲带到碰撞造山带 被引量:85
15
作者 郑永飞 陈伊翔 +1 位作者 戴立群 赵子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735,共25页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俯冲 大陆碰撞 碰撞后再造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大陆动力学
原文传递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被引量:65
16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9,共9页
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 ,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 ,应如何思考 ?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 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 ,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 ,应如何思考 ?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 ,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 ,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与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造山作用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岩石圈 流变学 地槽学说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若干进展 被引量:74
17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6 位作者 侯增谦 张泽明 曾令森 李海兵 张建新 李忠海 马绪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共42页
近10年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尤其在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方面取得若干进展,包括(1)"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理念的提出;(2)青藏高原特提斯体制和构造格架的再造;(3)新特提斯... 近10年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尤其在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方面取得若干进展,包括(1)"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理念的提出;(2)青藏高原特提斯体制和构造格架的再造;(3)新特提斯蛇绿岩中原位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群的重大发现;(4)新特提斯洋盆俯冲新机制的揭示;(5)印度/亚洲碰撞的早期岩浆和喜马拉雅折返中的作用;(6)喜马拉雅三维碰撞造山机制和折返全过程的初步建立;(7)青藏高原东南缘物质逃逸的新机制——"弯曲与地壳解耦"的提出;(8)青藏高原俯冲型、碰撞型及陆内型片麻岩穹窿;(9)青藏高原东缘汶川强震的构造背景和强震机制;(10)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模式;(11)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数值模拟。综述和集成上述成果是为了与同行们交流磋商,进一步共同发展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理论,向国际地学前沿的冲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陆动力学 特提斯体系 印度-亚洲碰撞
下载PDF
大别山造山带与合肥盆地的构造耦合 被引量:63
18
作者 王清晨 从柏林 马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75-580,共6页
对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大别山造山带是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合肥盆地是这一造山带隆起时开始形成的,经历了凹陷→断陷→构造反转3个阶段,造山带的“去根”过程与地慢上涌控制着大别山... 对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大别山造山带是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合肥盆地是这一造山带隆起时开始形成的,经历了凹陷→断陷→构造反转3个阶段,造山带的“去根”过程与地慢上涌控制着大别山的隆起和合肥盆地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合肥盆地 构造耦合 大陆动力学 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被引量:67
19
作者 罗照华 莫宣学 +5 位作者 侯增谦 邓万明 王江海 赵志丹 喻学惠 李建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6-211,共16页
深部过程是青藏高原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地质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对深部过程的响应。因此,一个构造旋回(阶段)的地球动力学事件链可以概括为深部地质过程—幔源岩浆活动—壳源岩浆活动—陆壳增厚—地表隆升—表层剥蚀与沉积,其中幔源岩浆... 深部过程是青藏高原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地质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对深部过程的响应。因此,一个构造旋回(阶段)的地球动力学事件链可以概括为深部地质过程—幔源岩浆活动—壳源岩浆活动—陆壳增厚—地表隆升—表层剥蚀与沉积,其中幔源岩浆活动的研究成为追索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关键环节。据此,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性时间坐标为80、45、27、17、9和4Ma。青藏高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三种展布形式:与雅鲁藏布缝合带平行的岩浆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它们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且都受控于印度—亚洲软流圈汇聚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青藏高原演化的整合模型:南北向地幔对流汇聚控制了岩石圈块体的相对运动,并最终导致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沿碰撞带的大规模岩浆活动;碰撞之初(白垩纪末期),大陆岩石圈块体的刚性属性有利于应力的远程传递和块体旋转,沿块体边界分布的大型走滑断裂控制了岩浆活动的发生;随着挤压过程的持续进行,岩石圈块体的受热和变形,高原岩石圈的重力不稳定性增加,最终导致拆沉作用和软流圈物质的大规模上涌以及藏北高原的离散性岩浆活动。在高原演化中,岩石圈拆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质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同时,软流圈的汇聚还导致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挤出,并因此造成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向东挤出和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深部过程 岩浆活动 构造体制 大陆动力学 整合模型 事件链
下载PDF
东亚大陆及周边海域Moho界面深度分布和基本构造格局 被引量:58
20
作者 滕吉文 闫雅芬 +1 位作者 张慧 曾融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100,共12页
基于中国大陆和周边相邻各国及邻近海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以及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菲律宾海盆、太平洋及印度洋等地多年来所进行的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及所取得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结果,并... 基于中国大陆和周边相邻各国及邻近海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以及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菲律宾海盆、太平洋及印度洋等地多年来所进行的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剖面及所取得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结果,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中国大陆及海域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及海域Moho界面的二维结构分布特征.依据莫霍(Moho)界面的埋深和起伏变化特征提出:东亚地域可以划分为18条大小不一的梯度带,18个地壳块体,20个沉积盆地与拗陷地区.这些块体本身的Moho界面深度变化相对平缓,而不同块体之间却为Moho界面深度明显变化的边界.基于东亚及周边地域Moho界面展布和块体分区与梯度带的分布特征,对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断裂体系与裂谷、板块边界与海陆耦合及构造格局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界面 块体划分 沉积盆地 边界场效应 东亚大陆 大陆动力学 深度分布 构造格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