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典型边缘区25年来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 被引量:46
1
作者 秦静 孔祥斌 +2 位作者 姜广辉 刘怡 李翠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4-129,F0004,共7页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典型边缘区25 a来两个阶段(1981~2000年,2000~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重要影响。1981~2000年,荒...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典型边缘区25 a来两个阶段(1981~2000年,2000~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重要影响。1981~2000年,荒草地向耕地的转换以及因灌溉设施的完善而引起水浇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9.64 g/kg增加到12.35 g/kg,增加了28%;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向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追加投入,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12.35 g/kg降低到11.46 g/kg(2000~2006年)。空间上,198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自北向南逐渐降低;与1981年相比,2000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一个级别,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这些区域也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的地方,主要是荒草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换;与2000年相比,2006年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只有3个地区,并且大部分增加不显著,增幅不到1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大都市边缘 土地利用方式 时空变异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4镇为例 被引量:24
2
作者 宋吉涛 方创琳 +3 位作者 宋吉强 班茂盛 刘海燕 刘晓丽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0-178,共9页
本文在阐明开展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与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思路与评价方法,着重讨论了最理想的指标体系与实际确定的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当前乡镇... 本文在阐明开展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与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思路与评价方法,着重讨论了最理想的指标体系与实际确定的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当前乡镇一级行政地域单元在指标统计上的新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指标权重的调整来提高现有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按研究思路,本文根据数据的实际获得情况,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西北旺镇、苏家坨镇、温泉镇和上庄镇4个镇为例,确立了经济协调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社会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友好指标在内的4个二级指标,包括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土地利用强度、生态适宜等在内的15个三级指标和66个四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大都市边缘区乡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极强的耦合关系。本文最后针对评价结果,结合原始资料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乡镇 土地集约利用 增长方式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及效应评价——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 被引量:20
3
作者 贺艳华 谭惠敏 康富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6-164,共9页
在解释城乡融合发展效应机制的基础上,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空间效应4个维度,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3—2018年望城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提炼出其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并评价该模式下城乡融合发展效应。... 在解释城乡融合发展效应机制的基础上,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空间效应4个维度,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3—2018年望城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提炼出其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并评价该模式下城乡融合发展效应。研究表明:望城区城乡发展同步推进,探索出了城—镇—村三级共推、产业—空间—制度多维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望城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整体上较强,尤其在经济效应方面较为突出,不过,早期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不够,导致生态效应呈下降趋势,城—镇—村的联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特色优势也有待进一步强化。建议统筹编制城镇村发展规划,切实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城乡地域系统 发展模式 效应评价 大都市边缘
原文传递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评价——基于生态网络视角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建华 王春晓 +2 位作者 刘殿锋 程航 石青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3-916,共14页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迅速,从生态网络与物种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更具有生态学意义。选取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鄂州市为研究区,以具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普通翠鸟、棕背伯劳、池鹭为目标物种,依据目标物种栖息地... 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迅速,从生态网络与物种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更具有生态学意义。选取位于大城市边缘区的鄂州市为研究区,以具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普通翠鸟、棕背伯劳、池鹭为目标物种,依据目标物种栖息地条件划定生境斑块,以鸟类的最大迁移距离为连接阈值构建生态网络,从生境斑块景观格局与生态网络连通性变化两个层次入手,分析2004~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鄂州市建设用地与林地面积增加、水体面积减少,2004~2009年林地面积增长更加显著,2009~2014年水体面积下降较为明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不断破碎化。从斑块角度分析,鄂州市生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林地生境质量先上升后下降,水体生境质量下降比林地更为明显;从连通性角度分析,生境质量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倒"U"结构。斑块面积对维持网络连通性与生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新城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地与水体的分割、占用是典型斑块周边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鄂州市发展中应注重大型生境斑块的保护,将其设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同时也应保护"垫脚石"斑块以维持网络的连通性,提高大都市边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生态网络 鄂州
原文传递
大都市边缘住宅开发区土地价值提升动态评估——以广州市南村住宅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高中贵 周生路 +1 位作者 王铁成 彭补拙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13,共5页
大都市边缘区住宅开发是大多数开发商的可能选择。此类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与城市中心区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价值处于高度动态发展中 ,地价迅速提升成为必然。本文首先剖析大都市边缘住宅区... 大都市边缘区住宅开发是大多数开发商的可能选择。此类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与城市中心区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价值处于高度动态发展中 ,地价迅速提升成为必然。本文首先剖析大都市边缘住宅区土地价值提升的可能性 ,并探讨了该类型的小区土地价值提升的评价思路、方法、对象及其参评指标体系确定等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住宅开发 土地价值提升 动态评估 广州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区位及发展战略 被引量:9
6
作者 吴丽云 董锁成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92,104,共4页
界定了大都市边缘区及旅游区位的概念,构建了旅游区位的五个因子,对大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区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大都市边缘区应通过补位发展战略和近位发展战略进行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旅游 旅游发展战略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吴艳芳 许月卿 +1 位作者 田媛 郭洪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85-2292,共8页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来源于耕地。因此,协调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间的矛盾,是平谷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以保障平谷发展服务首都北京的功能,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大都市边缘 北京平谷
原文传递
大都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变中的多元利益主体格局--以广州市大石街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沈静 魏成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69,共5页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 大都市边缘区在由农业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大都市的拉力与自身发展诉求的推力,形成了地方政府(镇政府)、开发商、村委会和村民等多个利益主体,由于各利益主体在空间开发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建设无序、高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及忽略公共空间等问题。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空间演变方式的转变,各利益主体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由地方政府(市政府)、开发商、市民组成的新多元利益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利益主体 大都市边缘 空间结构演变 广州大石街
下载PDF
人地关系视角下西安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及规划应对 被引量:7
9
作者 付凯 王卓琳 任云英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9期60-66,共7页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研究立足于土地利用冲突的地域性、系统性、层次性特点:(1)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建构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的解释框架,从"地—地"冲突、"人—人"冲突、&...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研究立足于土地利用冲突的地域性、系统性、层次性特点:(1)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建构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的解释框架,从"地—地"冲突、"人—人"冲突、"人—地"冲突这三个方面揭示土地利用冲突的特点、形成机制。(2)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并从建构规划核心价值标准、补充完善空间规划内容、创新规划实施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大都市边缘区规划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大都市边缘 土地利用冲突 规划应对 西安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三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分级划定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沈悦 严金明 王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34-243,共10页
针对大都市边缘区城市拓展与农地保护矛盾尖锐、景观破碎化、权属细碎化、整体布局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三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分级划定及调控机制研究,对大都市边缘区保红线保发展促集约促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针对大都市边缘区城市拓展与农地保护矛盾尖锐、景观破碎化、权属细碎化、整体布局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三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分级划定及调控机制研究,对大都市边缘区保红线保发展促集约促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提出三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划定的总体思路,构建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识别指标体系,划定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并将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分为市区乡三级,在此基础上探讨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分级调控机制。研究划定了1个市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6个区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6个乡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规划土地整治复耕1 149.97 hm2,使单位基本农田经营规模提高到38.76 hm2,使3 hm2以下细小图斑降低至1.21%,实现了昌平区内96.63%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保护,建立了规划调控、用途管制、奖惩联动分级调控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分级保护政策和开展同类研究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保护质量和管理效率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控 土地利用 分级 大都市边缘 三级基本农田集中保护 分级调控机制 集中集约 永久保护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广州市边缘区为例
11
作者 姚丽斌 林飞龙 《规划师》 2002年第12期87-90,共4页
选取广州市边缘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大都市边缘区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政府、开发商、企业、消费者、市场等多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都市边缘区房地产业发展的短期... 选取广州市边缘区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大都市边缘区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政府、开发商、企业、消费者、市场等多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都市边缘区房地产业发展的短期行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房地产业 可持续发展 广州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城镇用地格局动态变化——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伟忠 《世界地理研究》 2006年第3期75-81,共7页
利用四期TM数据和GIS技术,分析了近20年南京城市边缘区城镇用地格局动态变化:城镇用地格局变化拐点在1994年和2000年,空间上表现出增长“热极”与“热带”;城镇用地格局变化阶段性是经济社会驱动过程演化阶段的反映,其空间特征是区域社... 利用四期TM数据和GIS技术,分析了近20年南京城市边缘区城镇用地格局动态变化:城镇用地格局变化拐点在1994年和2000年,空间上表现出增长“热极”与“热带”;城镇用地格局变化阶段性是经济社会驱动过程演化阶段的反映,其空间特征是区域社会经济物质载体演化的体现,开发区是城镇用地增长首要来源,新市区与大学城是其增长核心和新形式,交通路网对其产生空间导向;但城镇用地增长相对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引致自然景观破碎化、社区“空壳”现象、大学城“圈地运动”耕地浪费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用地格局 动态变化 大都市边缘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 模式及其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显力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8年第3期48-53,共6页
休闲农业通过叠加或乘数效应使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进而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因而在未来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休闲农业的内涵及其在大都市边缘区发展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归... 休闲农业通过叠加或乘数效应使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进而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因而在未来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休闲农业的内涵及其在大都市边缘区发展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当前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的5种类型,即传统型休闲农业、以渔猎为特色的野趣农业、科技观光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民俗民宿类农家乐项目,并从规划、特色定位、政府引导、提升层次、扩大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大都市边缘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休闲农业 发展模式 策略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遗产价值认知与维育——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顿明明 曹洁 《城乡规划》 2018年第1期50-58,共9页
本文对大都市边缘区的乡村遗产价值定义进行思辨,试图为乡村的"去留"选择提供一个判断视角和思考维度,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提出了乡村遗产价值的维育策略。文章认为乡村遗产是活态遗产,特别是对于大都市边缘区而言,其乡村... 本文对大都市边缘区的乡村遗产价值定义进行思辨,试图为乡村的"去留"选择提供一个判断视角和思考维度,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提出了乡村遗产价值的维育策略。文章认为乡村遗产是活态遗产,特别是对于大都市边缘区而言,其乡村遗产价值判断要以未来遗产价值发展的可能性为前提,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估和识别,并对遗产价值发展的连续性进行维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活态遗产 乡村遗产价值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雪梅 刘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09-1317,共9页
深入挖掘大都市边缘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布局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获取研究区1980、2000和2019年450个村的... 深入挖掘大都市边缘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布局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利用ArcGIS软件获取研究区1980、2000和2019年450个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信息,采用空间叠置分析、核密度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揭示近40 a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数量由1980年的426个减少到2019年的127个。1980—2000年未变化型村庄355个,2000—2019年逐渐减少型村庄达322个,未变化型81个;(2)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集聚性特征,但1980—2019年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逐渐降低,高密度区域较少,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区域基本无农村居民点分布;(3)区位经济、农户行为对农村居民点变化具有直接影响效应,家庭禀赋和政府政策通过经济发展间接推动农村居民点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大都市边缘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山地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市虎峰山村的访谈分析
16
作者 黄璇 胡志毅 +1 位作者 赵一川 申良琼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3-110,共8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部分城市人口逐渐进入乡村生活创业,其中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尤甚,使乡村人才振兴呈现出新局面和新问题。基于此,以重庆虎峰山村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论探究大都市边缘区山地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维度,提出相应发展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部分城市人口逐渐进入乡村生活创业,其中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尤甚,使乡村人才振兴呈现出新局面和新问题。基于此,以重庆虎峰山村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论探究大都市边缘区山地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维度,提出相应发展方案。研究发现,环境设施、经济产业、政策组织、情感行为四个维度影响着乡村人才振兴实施。以上结论深化了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内容,为政府部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予以决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山地乡村 人才振兴 乡村旅游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南京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句容市宝华镇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飞 闾海 《小城镇建设》 2018年第8期11-18,共8页
文章基于对大都市边缘区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等进行研究,提出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着经历虹吸与反补的发展过程、区域对接中话语权不足、发展存在一定的混杂性、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潜力等四个方面共性特征。基于对南京都市圈外... 文章基于对大都市边缘区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等进行研究,提出该区域内的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着经历虹吸与反补的发展过程、区域对接中话语权不足、发展存在一定的混杂性、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潜力等四个方面共性特征。基于对南京都市圈外围主要小城镇的特色资源和发展条件的梳理,选取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一体化视角出发,分析其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产业、交通、公共服务和空间特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小城镇 宝华镇 发展问题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绅士化的发展特征及机制差异研究——以南京市黄龙岘村和苏家理想村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静 岳艳秋 汤爽爽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共7页
文章以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和苏家理想村为研究区,基于实地勘探和深度访谈对这两个大都市边缘区村庄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特征和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乡村绅士化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构成转变、乡村住房构成替换、乡村空间... 文章以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村和苏家理想村为研究区,基于实地勘探和深度访谈对这两个大都市边缘区村庄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特征和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乡村绅士化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构成转变、乡村住房构成替换、乡村空间景观重构以及乡村经济文化变化。乡村绅士化进程由政府、企业和绅士群体三方共同推动。黄龙岘村和苏家理想村的乡村绅士化发展特征和机制存在差异。尽管两个村均由政府引导下的资本下乡所推动,但在人口替换程度、乡村住房功能和风格、乡村景观特色和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上均存在差异。在黄龙岘村,政府搭建发展平台,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业,原住民成为绅士化主体;而在苏家理想村,企业为从事相关业态投资的绅士群体搭建平台,外来绅士群体取代原有居民成为建设主体。研究旨在深入认识和理解乡村社区多元化的绅士化进程,为推动乡村发展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绅士化 大都市边缘 发展特征 机制 南京
下载PDF
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及创新机制——边缘新城(区)的西安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凯 任云英 王卓琳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102-110,共9页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以西安大都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理论建构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逻辑框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边缘新城(区)的空间演...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以西安大都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理论建构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逻辑框架,采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边缘新城(区)的空间演化特点,探讨边缘新城(区)作为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特征及空间格局,揭示了其在产业、文化、生态等要素相互作用下大都市边缘区空间运行的创新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了边缘新城(区)有效地应对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边缘区空间与各类要素配置的困境,实行了大都市边缘区空间有序组织与増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 主体形态:创新机制 边缘新城() 西安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大都市边缘区历史文化村镇聚落适应性保护研究——以重庆龙兴古镇为例
20
作者 肖洪未 郑理芳 蒋晓慧 《重庆建筑》 2022年第4期5-9,共5页
现代都市空间扩张过程中历史文化村镇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协调处理其与现代都市空间发展的矛盾,运用文化景观理论,结合保护规划实践,探索了大都市边缘区历史文化村镇的适应保护方法。以重庆龙... 现代都市空间扩张过程中历史文化村镇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协调处理其与现代都市空间发展的矛盾,运用文化景观理论,结合保护规划实践,探索了大都市边缘区历史文化村镇的适应保护方法。以重庆龙兴古镇保护实践为例,梳理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文化景观的原理总结了保护价值及其载体;然后,从景观格局、保护圈层、景观廊道、绿色开放空间、场所精神层面探索了适应性保护策略。此保护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历史文化村镇在功能、景观、环境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丰富了历史文化村镇聚落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大都市边缘 历史文化村镇聚落 适应性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