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坝州经果林与大豆间套作概况及分析
1
作者 刘佳 黄俊杰 +7 位作者 黄继平 黄大荣 周桂虹 袁欢 党亚 余宏 马旗 张国薇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7-19,共3页
四川省阿坝州经果林种植面积较大,但在经果林中间套作大豆普及率较低,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对于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思。文章主要统计了四川省阿坝州果树、花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间套... 四川省阿坝州经果林种植面积较大,但在经果林中间套作大豆普及率较低,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对于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思。文章主要统计了四川省阿坝州果树、花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间套作大豆的情况,分析发展经果林间套作大豆模式的可行性因素与潜力优势,提出阿坝州进一步发展林果-大豆间套作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阿坝州大豆产业提升、支撑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整体思路和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坝州 经果林 大豆间套 现状分析
下载PDF
不同大豆种植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圣超 关大伟 +2 位作者 马鸣超 李俊 沈德龙 《大豆科技》 2017年第3期21-29,共9页
土壤质量是维持地球生物圈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是维持作物生产、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本文综述了不同大豆种植制度及接种根瘤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大豆连作、轮作和间套作种植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和土壤... 土壤质量是维持地球生物圈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是维持作物生产、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本文综述了不同大豆种植制度及接种根瘤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大豆连作、轮作和间套作种植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指出合理大豆种植和接种根瘤菌对保护土壤质量的重要性,以期为选取合适的大豆种植制度和实现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 大豆间套 根瘤菌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田间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刘席文 马淑梅 +4 位作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各地区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生产单元和行比配置。【方法】在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以当地主栽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四川与湖北地区采用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湖南与江西地区采用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模式,江苏地区采用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以单作玉米(MM)与单作大豆(SS)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田间配置:生产单元2 m行比2∶2(T1)、生产单元2.4 m行比2∶3 (T2)、生产单元2.4 m行比2∶4 (T3)、生产单元2.8 m行比2∶3 (T4)、生产单元2.8 m行比2∶4 (T5)。【结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地区玉米产量总体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大豆产量呈现为相反趋势,群体产量呈现随生产单元宽度增加下降的趋势。不同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均表现出明显的间套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在不同地区之间尤以长江上游的四川、湖北生态区表现突出,最高达1.64。长江上中下游各田间配置群体产量效益与光温水资源利用均大幅高于单作大豆,在生产单元2 m,行比2∶2的田间配置下相较单作玉米,长江上游四川与湖北试验点平均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39.20%、39.34%,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1.48%、19.42%、13.85%(四川)和56.90%、41.45%、42.89%(湖北),长江下游江苏试验点3年平均经济效益提高22.22%,光温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2.09%、13.16%、14.41%。长江中游湖南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3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13.07%、13.86%、7.77%和6.45%,长江中游江西试验点在生产单元2.4 m,行比2∶4的田间配置下3年平均经济效益与光温水生产效率较单作玉米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3年群体产量效益与资源利用率及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与长江下游(江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 田间配置 群体产量 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外源蔗糖浓度对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陈昭 杨潇垒 +4 位作者 吴倩 唐洪奎 陈怡娴 罗凯 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1-790,819,共11页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不同外源蔗糖浓度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耐荫型大豆“南豆25”和紧凑型玉米“登海60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种植模式:带状间作(MS)、带状套作(IS)和单作(SS)...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不同外源蔗糖浓度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耐荫型大豆“南豆25”和紧凑型玉米“登海60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种植模式:带状间作(MS)、带状套作(IS)和单作(SS),副区因素为外源蔗糖浓度:0%(CK)、1.0%(T1)和1.5%(T2),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开花期叶面喷施外源蔗糖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R2时期,T1浓度的外源蔗糖会显著增加大豆上、中和下3个冠层叶面积,IS模式分别较CK增加28.55%、22.97%和70.22%;MS模式分别较CK显著增加25.07%、26.09%和16.42%。R4时期,MS模式中,T2处理显著增加了中、下层大豆SPAD值,较CK分别增加了11.84%和10.11%。MS模式中层,大豆叶片Pn在T1处理和T2处理较CK分别增加了33.87%和45.02%。SS模式中,T1处理显著增加了上层和中层大豆叶片淀粉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9.02%和29.14%;T1和T2处理降低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促进后期茎、叶中可溶性糖向荚果的转移,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向荚果转运。T1处理和T2处理显著增加大豆IS模式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较CK增加了42.50%、31.35%、28.34%和43.78%、38.50%、33.79%;MS模式中,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在T1处理和T2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60.65%、54.52%、74.17%和52.80%、58.47%、71.45%。SS模式,T1处理和T2处理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了19.06%、15.79%、11.50%和21.20%、19.46%、11.63%。【结论】外源蔗糖通过提高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大叶面积,提高其光合速率,缓解遮荫带来的弱光胁迫,改善光合特性,促进可溶性糖生成,淀粉合成进而得到增产,且以MS模式下,T1处理最佳。SS模式下T1、T2均导致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 外源蔗糖 生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