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9
1
作者 白岚 刘思德 +4 位作者 智发朝 潘德寿 万田谟 姜泊 周殿元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8月结肠镜检查 4 176例次 ,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pit分型 )并与病理诊...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8月结肠镜检查 4 176例次 ,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 (pit分型 )并与病理诊断对照 ,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 结果  75 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 95 5个 ,共检出早期大肠癌 14例 ,进展期癌 2 0 9例 ,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 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型 )病变 4 3个 ,直径 16~ 110mm ,其中Ⅱ型 2个 ,ⅢL18个 ,Ⅳ 19个 ,ⅤA 型 1个 ,ⅤN 型 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 ,占 85 .4 % (30 3/ 35 5 ) ;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 ,占 86 .0 % (5 0 4 / 5 86 ) ;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 ,为ⅤN 型 ;14例早期癌中有 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 ,其中ⅤA 型 2个 ,ⅤN 型 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 癌前病变 大肠黏膜病变 腺管开口 临床分型
原文传递
表面型大肠肿瘤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晓慧 许岸高 +1 位作者 钟旭辉 刘集鸿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年第3期213-215,共3页
大肠黏膜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高度相关,利用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筛查大肠肿瘤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表面腺管开口的形态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确定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浸润深度。而大肠镜下准确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及浸润深... 大肠黏膜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高度相关,利用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筛查大肠肿瘤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表面腺管开口的形态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确定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浸润深度。而大肠镜下准确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及浸润深度,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早期大肠癌的过度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节约医疗费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管开口分型 组织病理学 大肠肿瘤 大肠黏膜病变 面型 浸润深度 病理学类型 早期大肠 染色技术 放大内镜
原文传递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国君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2年第4期222-223,共2页
目的评价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采用结肠镜检查1280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对部分病变部位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pit分型),并与病理学诊断... 目的评价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采用结肠镜检查1280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对部分病变部位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pit分型),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pit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170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19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0例,进展期癌52例,Ⅱa、IIb、II 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有23个,直径为15~108mm,其中Ⅱ型2个,ⅢL5个,Ⅳ型8个,VA型1个,V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以I、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0.45%;而腺瘤性息肉则主要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2.48%;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进展期癌的主要表现,为VN型;10例早期癌中有6例腺管开口为V型,其中VA型1个,VN型3个。结论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黏膜病变 腺管开口 黏膜染色 放大内镜
下载PDF
窄带成像技术对于大肠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子理 项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89-892,共4页
随着放大大肠镜技术以及依据腺窝开口形态(pit pattern)诊断方法的出现和普及,一些日本学者已能区分结直肠黏膜中的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使预估早期大肠癌(ECC)的浸润深度成为可能。通过放大内镜技术,还能观察胃黏膜病变表面的... 随着放大大肠镜技术以及依据腺窝开口形态(pit pattern)诊断方法的出现和普及,一些日本学者已能区分结直肠黏膜中的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使预估早期大肠癌(ECC)的浸润深度成为可能。通过放大内镜技术,还能观察胃黏膜病变表面的血管形态,从而可对病变的组织学性质和浸润深度进行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黏膜病变 窄带成像技术 诊断价值 非肿瘤性病变 浸润深度 结直肠黏膜 早期大肠 黏膜病变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过程中出血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金永军 杨关根 +2 位作者 沈忠 肖石梅 陈锦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9-530,共2页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大肠黏膜病变可在内镜下得到满意的治疗,切除肿瘤的直径和深度不断的得到突破。当然,在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过程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也明显...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大肠黏膜病变可在内镜下得到满意的治疗,切除肿瘤的直径和深度不断的得到突破。当然,在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过程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也明显的增加。我们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电热活检钳、钛夹等治疗ESD术中、术后引起的明显出血,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治疗 出血 诊治 大肠黏膜病变 氩离子凝固术 消化道病变
原文传递
扫描电镜下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鼎鑫 张立玮 +5 位作者 张月寒 刘素丽 于卫芳 焦洋 邢国璋 张建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6期319-321,共3页
当前内镜技术是诊断早期大肠癌最重要的检测手段,尤其是放大色素肠镜能清晰观察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形态,并据此将病变区分为非瘤性和瘤性病变,可为病变的内镜诊断、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但放大肠镜难以从细胞水平对腺管开口进行观察,... 当前内镜技术是诊断早期大肠癌最重要的检测手段,尤其是放大色素肠镜能清晰观察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形态,并据此将病变区分为非瘤性和瘤性病变,可为病变的内镜诊断、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但放大肠镜难以从细胞水平对腺管开口进行观察,为此我们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从正常到癌各个过渡阶段腺管开口超微结构变化,以探讨腺管开口变化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黏膜病变 扫描电镜观察 腺管开口 早期大肠 超微结构变化 内镜诊断 内镜技术 开口形态
原文传递
异常隐窝病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周鋆(综述) 项平(审校)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8年第6期383-386,共4页
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显著。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大肠癌的发生归咎于腺瘤的癌变,部分直接起源于大肠黏膜生发中心的干细胞,少数可由增生性息肉经锯齿状腺瘤癌变等。但是... 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显著。一般认为绝大多数大肠癌的发生归咎于腺瘤的癌变,部分直接起源于大肠黏膜生发中心的干细胞,少数可由增生性息肉经锯齿状腺瘤癌变等。但是随着1987年Bird对变异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的首次报道及近年来对ACF的深入研究,ACF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可在光镜下观察到的最小和最早期的大肠黏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隐窝病灶 大肠黏膜病变 腺瘤癌变 癌发病率 增生性息肉 大肠 生发中心 镜下观察
下载PDF
小探头超声内镜在诊治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周明东 仝巧云 +3 位作者 袁晋华 李中艳 覃丽华 莫莉花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9期5705-5707,共3页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在诊断及治疗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然后行针对性治疗。结果:2009年5月...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在诊断及治疗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然后行针对性治疗。结果:2009年5月~2011年5月共54例患者,其中直肠25例,结肠22例,盲肠7例。根据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对其中44例黏膜隆起性病变根据病变大小及深度分别行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等内镜下治疗,其中除结肠、盲肠囊肿及气囊肿5例外,余均送检病理,结肠、盲肠脂肪瘤6例,直肠类癌5例,大肠息肉28例,其中幼年性息肉2例,腺瘤18例,增生性息肉4例,炎性息肉4例;5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其中3例直径小于1 cm的患者要求观察随访,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肠巨大黏膜隆起病变小探头超声内镜来源显示不清,改为环形扫描超声内镜确定来源后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均证明确实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1例直肠淋巴瘤行外科手术治疗,超声内镜、内镜后病理及手术后病理均得到证实;还有2例肠腔外压迫,2例手术后改变。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探头超声内镜 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