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走于权力网络中的灰色地带——“孤岛”时期的《大美晚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毅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29,120,121,共16页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利用其美商身份和上海租界治外法权在"孤岛"掀起了"洋旗报"运动,成为上海抗战宣传的舆论先锋。全面抗战前,《大美晚报》鲜明的抗战立场化解了它与国民政府因新闻报道而产生的矛盾,并因国民...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利用其美商身份和上海租界治外法权在"孤岛"掀起了"洋旗报"运动,成为上海抗战宣传的舆论先锋。全面抗战前,《大美晚报》鲜明的抗战立场化解了它与国民政府因新闻报道而产生的矛盾,并因国民政府开始意识到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而使其受到重视。但与此同时,《大美晚报》也成为日本及其扶植的伪政权的眼中钉。通过发掘和利用新史料,本文旨在探讨《大美晚报》如何因应日伪政权、上海租界当局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构成的三方权力网络。基于《大美晚报》的历史叙述,本文试图展现新闻业与国民政府之间在"孤岛"形成更为紧密纽带关系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促使国民政府强化其对于新闻业的主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美晚报 上海孤岛 新闻业 国民政府 高尔德
原文传递
“执拗”的资深报人——《大美晚报》编辑高尔德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兴来 李花 《今传媒》 2012年第7期143-144,共2页
作为在上海出版的唯一美报——《大美晚报》供职最久的主笔、总编,高尔德(Randall Chase Gould)(1895-1975)在其长达45年的新闻从业期间,身兼数职。而在中国尤其是《大美晚报》近二十年的新闻编辑生涯中,高尔德所表现出的杰出编辑才能... 作为在上海出版的唯一美报——《大美晚报》供职最久的主笔、总编,高尔德(Randall Chase Gould)(1895-1975)在其长达45年的新闻从业期间,身兼数职。而在中国尤其是《大美晚报》近二十年的新闻编辑生涯中,高尔德所表现出的杰出编辑才能与管理才能,使该报迅速步入上海报业佼佼者之列。此外,他对新闻专业主义"执拗"般的坚守,也备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德 大美晚报 新闻专业主义
下载PDF
全面抗战前夕上海新闻界新生代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以《记者座谈》为中心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天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06,共11页
九一八事变爆发,缘于抗战主题,中国的新闻界进入战时新闻学阶段。在左翼文化阵营影响下,上海新闻界新生代开启“记者之道”的探索。上海“记者座谈”从沙龙到周刊,涉及新闻界新生代对报纸社会责任、记者社会责任、抗战舆论动员责任的探... 九一八事变爆发,缘于抗战主题,中国的新闻界进入战时新闻学阶段。在左翼文化阵营影响下,上海新闻界新生代开启“记者之道”的探索。上海“记者座谈”从沙龙到周刊,涉及新闻界新生代对报纸社会责任、记者社会责任、抗战舆论动员责任的探索。通过座谈,新闻人的家国情怀、职业认知日益趋同。“记者座谈”的职业认同,关联自我与社会的调适,也关联学理与实践上“报人报国”的体认。上海新闻界居全国新闻界核心,有关上海新闻人在战时状态的心路历程探索是新闻史乃至近代史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沙龙 大美晚报 记者座谈 记者道 抗日战争 袁殊 陆怡 恽逸群
下载PDF
太平洋战争时期(1943—1945)《大美晚报》塑造的共产党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姜怡文 《中国报业》 2018年第16期26-28,共3页
《大美晚报》作为一份由美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商业性报纸,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窗口。太平洋战争时期,该报对敌后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量报道,在呼吁建立国共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同时,输出美式价值观。为了满足美国... 《大美晚报》作为一份由美国人在上海创办的商业性报纸,是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窗口。太平洋战争时期,该报对敌后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量报道,在呼吁建立国共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同时,输出美式价值观。为了满足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战时目标,该报对共产党的宣传进行了特殊剪裁,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战争 大美晚报 美国对华政策
原文传递
我的前半辈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仁静 《世纪行》 1994年第1期32-35,共4页
在党的"一大"召开前后1902年3月,我出身于湖北省应城县城关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小时候,在应城小学读书,1914年春进武昌博文学院,两年后转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在附中,我认识了恽代英同学,并参加了以他为主创办的"互助社... 在党的"一大"召开前后1902年3月,我出身于湖北省应城县城关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小时候,在应城小学读书,1914年春进武昌博文学院,两年后转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在附中,我认识了恽代英同学,并参加了以他为主创办的"互助社"(恽代英后留校任教)。1918年7月,我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预科。我到北大后的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我参加了北大组织的讲演团,走上街头向群众宣传"二十一条"的危害性,号召群众起来斗争。运动期间,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官方派来一个姓胡的来任校长,遭到大多数学生的反对,仅少数学生拥护,反对派与拥护派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我因参与这一斗争,被警方逮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应城县 托洛茨基 反省院 北大校长 大学物理 陶希圣 第二年 汪精卫 大美晚报
下载PDF
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6
作者 潘真 《北方人》 2006年第1期28-29,共2页
推开上海“洁而精”川菜馆的门,我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传说中的这对老人——丈夫李九皋,90岁;妻子陈素任, 95岁。有一搭没一搭,他们跟我叙起陈年旧事。有几次,同一件事,两个人的说法却不尽相同。68年,毕竟是一段太漫长的岁月啊!“记不清楚... 推开上海“洁而精”川菜馆的门,我毫不费力就找到了传说中的这对老人——丈夫李九皋,90岁;妻子陈素任, 95岁。有一搭没一搭,他们跟我叙起陈年旧事。有几次,同一件事,两个人的说法却不尽相同。68年,毕竟是一段太漫长的岁月啊!“记不清楚喽……”陈素任笑眯眯地说。他们一直在笑,这笑里天真的成分明显多于沧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菜馆 陈素 华童公学 退而不休 大美晚报 心无旁鹜 国际礼拜堂 寿星队 开飞机 四川人
原文传递
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心理卫生学先驱——记黄嘉音先生
7
作者 王祖承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第7期19-22,共4页
在上世纪30-50年代早期,中国心理学家黄嘉音名闻遐迩,他的文字、专著重重叠叠,也渐渐地影响着当代的人们。可以说,现今80岁以上的知识人士,都知晓黄嘉音先生及其《西风》系列杂志和书刊。尤其他在心理卫生学知识的普及和介绍方面,更是... 在上世纪30-50年代早期,中国心理学家黄嘉音名闻遐迩,他的文字、专著重重叠叠,也渐渐地影响着当代的人们。可以说,现今80岁以上的知识人士,都知晓黄嘉音先生及其《西风》系列杂志和书刊。尤其他在心理卫生学知识的普及和介绍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我们作为心理卫生的专业人士,在回顾、追踪往事时,就要提到黄嘉音先生其人其事,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深思念。一、黄嘉音简历黄嘉音(1913.1.31-1961.1.8,享年48岁),福建晋江潘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嘉 心理卫生学 湖人 其人其事 福建晋江 八路军办事处 粟宗华 大美晚报 嘉谟 强迫观念
原文传递
难忘的青春故事
8
作者 陶丽 《大江南北》 2014年第9期29-30,共2页
初夏,在上海一栋普通的老式居民楼里,笔者采访了满头银发、已过鲐背之年的新四军老战士——钱文祥(新四军里称钱江)。他说:"我今年93岁了,好多近期的事情记不起来了,反而时常想起在新四军摸爬滚打的经历。我的好多战友都已不在了,... 初夏,在上海一栋普通的老式居民楼里,笔者采访了满头银发、已过鲐背之年的新四军老战士——钱文祥(新四军里称钱江)。他说:"我今年93岁了,好多近期的事情记不起来了,反而时常想起在新四军摸爬滚打的经历。我的好多战友都已不在了,我今天把我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讲出来,也算是对战友们的一种怀念。"1938年底,不满20岁的我为了讨生活,邻居将我介绍去美国人办的《大美晚报》社的排字房做练习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背之年 大美晚报 钱文 老战士 大新公司 抗日军民 印刷协会 我的祖国 就这样 沙家浜
原文传递
张爱玲的金钱观:一分一毫之利
9
作者 伊北 《名人传记》 2016年第3期11-17,共7页
十三岁时,张爱玲画了一幅漫画,投到上海的英文报纸《大美晚报》上,收到生平第一笔稿费,也就五块钱吧,她母亲让她留着作纪念,或者去买本书。张爱玲不听,二话不说,直接跑到商场买了一支小号丹琪唇膏。她说:钱是用来花的。
关键词 一分一毫 大美晚报 金钱观 胡兰成 《金锁记》 英文报纸 曹七巧 十八春 中级人员 娜拉
原文传递
刊林漫步
10
《新闻与写作》 1985年第8期44-46,共3页
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中,明确地向我们指出:“从最根本的特征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这不但是站得住脚的,而且是不能动摇的.”
关键词 胡耀邦同志 新闻工作 站得住脚 汪精卫 新闻线索 新闻文体 新闻报道 新闻写作 吴中四士 大美晚报
原文传递
《今日之重庆》:外国人眼中的抗战中国
11
作者 熊飞宇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3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抗战时期,有大批外国作家来华,而"影响最大、人数最多、也最为耀眼的",就是"新闻作家"①。这一群体从他者的角度,对战时中国进行观照和报道,留下独特的思考和珍贵的纪录。《今日之重庆》便是其中之一。该书原名&quo... 抗战时期,有大批外国作家来华,而"影响最大、人数最多、也最为耀眼的",就是"新闻作家"①。这一群体从他者的角度,对战时中国进行观照和报道,留下独特的思考和珍贵的纪录。《今日之重庆》便是其中之一。该书原名"Chungking Today",美国高尔德著,西安新中国文化出版社1941年7月7日初版,同年7月21日再版。其目次如下:1.《飞重庆》;2.《狂妄的轰炸》;3.《勇敢的重庆》;4.《最高领袖》;5.《现代化的四川》;6.《前进的自由中国》;7.《新中国的文化》;8.《战时问题》;9.《未来的中国将如何?》;10.《香港会抵抗么?》;11.《香港的不景气》;12.《日本南进》;13.《马尼刺与美国》。出版时附录《我回到美洲》(高尔德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德 外国作家 大美晚报 华侨企业 战时首都 澄之 最后胜利 成渝 宋子文 陈立夫
原文传递
如果民国有“双11”
12
作者 肖伊绯 西米鹿(图)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必读)》 2020年第4期38-40,共3页
张爱玲:口红与“想红”小资文学的“祖师奶奶”张爱玲,是在中学时代就拿“处女作”稿费买口红的主儿,早有自己的消费主张。如果那会儿有“双11”,她购物车里囤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口红吧。张爱玲曾在《童言无忌》中写道:“生平第一次赚钱,... 张爱玲:口红与“想红”小资文学的“祖师奶奶”张爱玲,是在中学时代就拿“处女作”稿费买口红的主儿,早有自己的消费主张。如果那会儿有“双11”,她购物车里囤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口红吧。张爱玲曾在《童言无忌》中写道:“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购物车 口红 大美晚报
原文传递
“孤岛”时期新闻自由的斗士——《大美晚报》及其报人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丽君 《今传媒》 2011年第11期33-34,共2页
《大美晚报》是美商在上海创办的一份中文外报,在"孤岛"时期凭借着其外报的身份,拒绝日伪的新闻检查,并发表声明坚持新闻自由。在近代中国报业史上,新闻自由的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西学东渐之潮流传入中国的舶来品。... 《大美晚报》是美商在上海创办的一份中文外报,在"孤岛"时期凭借着其外报的身份,拒绝日伪的新闻检查,并发表声明坚持新闻自由。在近代中国报业史上,新闻自由的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随着西学东渐之潮流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外报所坚守的新闻自由传统,也影响了中国的新闻界人士,尤其是在"孤岛"时期,面对着民国政府、日本当局、日伪分子层层的新闻检查,进行了艰辛的博弈。在这期间《大美晚报》利用其特殊的身份以及租界的特殊地位,更是坚守新闻自由的理想,即使报馆被袭,报人被暗杀,仍然坚持出版发行报纸,在铺满鲜血的道路上,谱写了一篇为新闻自由而奋斗的华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自由 孤岛时期 大美晚报》及其报人
下载PDF
散叶
14
《国家人文历史》 2016年第3期14-14,共1页
年羹尧特殊方式报师恩据《清稗琐缀》记载,年羹尧年轻时有位姓杜的恩师,等年羹尧当上大将军时,杜老师已亡故,剩下妻儿艰难度日,偏偏儿子“颇愚鲁”。杜夫人无奈,派儿子前往西北边陲寻年羹尧,求帮助。小杜千辛万苦到了年羹尧在西北的驻地... 年羹尧特殊方式报师恩据《清稗琐缀》记载,年羹尧年轻时有位姓杜的恩师,等年羹尧当上大将军时,杜老师已亡故,剩下妻儿艰难度日,偏偏儿子“颇愚鲁”。杜夫人无奈,派儿子前往西北边陲寻年羹尧,求帮助。小杜千辛万苦到了年羹尧在西北的驻地,不想年羹尧根本就不见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羹尧 上大将军 散叶 西北边陲 苏联政府 两江总督 大美晚报 技术协定 南洋通商大臣 圣玛利亚女校
下载PDF
林更新说,女孩子嘛,口红随便买
15
作者 李小丢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16年第10期72-72,共1页
给自己倒杯酒,再抺点口红,你就重新活过来了。——伊丽莎白·泰勒1林更新在一档猜测口红价格的节目里频爆金句:"原来口红那么便宜,就两三百块,那为什么要说女生败家呢?这不是随便买吗?!"他真是妇女之友!虽然作为易耗品来说,两... 给自己倒杯酒,再抺点口红,你就重新活过来了。——伊丽莎白·泰勒1林更新在一档猜测口红价格的节目里频爆金句:"原来口红那么便宜,就两三百块,那为什么要说女生败家呢?这不是随便买吗?!"他真是妇女之友!虽然作为易耗品来说,两三百也算不上特别便宜,但女人永远不会满足于只有一支口红,女人也不大可能把所有买回家的口红都用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之友 易耗品 去问 大美晚报 中学时代 梦露 涂口 法国人民 生活细节 感受生活
下载PDF
大义凛然的朱惺公
16
作者 黄锡景 《新闻爱好者》 1993年第6期40-40,共1页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残酷地摧残和镇压上海的新闻事业。然而,那些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利用手中的笔,宣传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抨击汪精卫伪政权的卖国罪行,歌...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残酷地摧残和镇压上海的新闻事业。然而,那些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利用手中的笔,宣传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抨击汪精卫伪政权的卖国罪行,歌颂我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业绩,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爱国抗日的斗志,推动了我国的抗日大业的发展.为此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美晚报》副刊《夜光》主编朱惺公就是其中之一。朱惺公原名朱松庐,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中医家庭里.他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多少学.但他刻苦好学,靠业余自学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当过衣庄小店员、报馆广告课职员,办过出版社,摆过旧书摊,在四处奔波,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种种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侵略军 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救国 帝国主义侵略 大美晚报 汪精卫 新闻工作者 丹阳县 新闻事业 李士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