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麦秸还田与氮肥互作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董明辉
顾俊荣
+2 位作者
陈培峰
韩立宇
乔中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437-4449,共13页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
穗
型
杂交
粳稻
麦秸还田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的形成
稻
穗
部位差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粳稻颖花形成及籽粒充实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陈培峰
韩立宇
+3 位作者
顾俊荣
乔中英
王文青
董明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04-1611,共8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处理大穗型杂交粳稻穗粒数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差异,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为材料,设置灌溉方式(W0:浅水层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处理大穗型杂交粳稻穗粒数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差异,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为材料,设置灌溉方式(W0:浅水层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颖花形成及籽粒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总枝梗与颖花形成均有显著影响。与W0相比,W1显著增加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退化数和现存数;3种氮肥水平下,N2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与颖花形成的影响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一次枝梗和颖花以及上部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在W1和N2条件下显著增加了中、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数并减少退化数,促进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强势粒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中势粒和弱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中W1显著高于W0,N2显著高于N1和N3。在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N2有利于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形成,提高穗粒数的同时增加了籽粒粒重和充实度,从而提高了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大穗型杂交粳超高产栽培的养分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
穗
型
杂交
粳稻
灌溉方式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形成
籽粒结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增产优势及形成特征
3
作者
张强
张洪程
+8 位作者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赵乐天
徐宗进
汪洪洋
张立智
《中国稻米》
2014年第2期11-15,共5页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淮北稻区
大
穗
型
杂交
粳稻
增产优势
小苗机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麦秸还田与氮肥互作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董明辉
顾俊荣
陈培峰
韩立宇
乔中英
机构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出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437-4449,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490)
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K13013)
+1 种基金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4]075)
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NG201505)
文摘
【目的】探讨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设置麦秸还田(T0:麦秸不还田;T1:麦秸全量还田)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裂区设计,秸秆处理为主区,研究稻穗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规律。【结果】麦秸还田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籽粒产量,但不显著;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表现为N2>N3>N1。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与颖花形成特性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对枝梗与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与T0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但同时显著减少了退化数,且退化数的降幅大于分化数,导致现存数比T0显著增加;麦秸还田对一次枝梗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形成。3种氮肥水平下,N2处理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且对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麦秸还田与施氮量存在互作效应,T0N2处理下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最高,但T1N2处理下的枝梗和颖花的退化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现存数最高;麦秸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上部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显著影响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特别是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与退化对总颖花数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枝梗及颖花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一、二次枝梗与颖花现存数与产量及每穗总粒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枝梗与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规律有差异;麦秸还田和施氮量对枝梗和颖花形成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稻穗部位不同而异,中下部和
关键词
大
穗
型
杂交
粳稻
麦秸还田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的形成
稻
穗
部位差异
Keywords
large panicle hybrid japonica rice
wheat straw-residue applied to field
nitrogen application
branches and spikelets formation
difference of parts in a rice panicle
分类号
S511.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粳稻颖花形成及籽粒充实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陈培峰
韩立宇
顾俊荣
乔中英
王文青
董明辉
机构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常熟市古里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出处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04-1611,共8页
基金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6]088)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13013)
文摘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处理大穗型杂交粳稻穗粒数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差异,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为材料,设置灌溉方式(W0:浅水层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颖花形成及籽粒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总枝梗与颖花形成均有显著影响。与W0相比,W1显著增加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退化数和现存数;3种氮肥水平下,N2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与颖花形成的影响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一次枝梗和颖花以及上部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在W1和N2条件下显著增加了中、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数并减少退化数,促进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强势粒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中势粒和弱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中W1显著高于W0,N2显著高于N1和N3。在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N2有利于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形成,提高穗粒数的同时增加了籽粒粒重和充实度,从而提高了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大穗型杂交粳超高产栽培的养分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大
穗
型
杂交
粳稻
灌溉方式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形成
籽粒结实
Keywords
hybrid japonica rice with large panicle
irrigation patterns
nitrogen applications
formation of the branches and spikelets
grain filling
分类号
S511.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增产优势及形成特征
3
作者
张强
张洪程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赵乐天
徐宗进
汪洪洋
张立智
机构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出处
《中国稻米》
2014年第2期11-15,共5页
基金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3)
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农业部专项)
文摘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关键词
水稻
淮北稻区
大
穗
型
杂交
粳稻
增产优势
小苗机插
Keywords
rice
huaibei rice
large panicle type japonica hybrid rice
yield formation
machine-transplanted rice
分类号
S51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麦秸还田与氮肥互作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不同部位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
董明辉
顾俊荣
陈培峰
韩立宇
乔中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粳稻颖花形成及籽粒充实的影响
陈培峰
韩立宇
顾俊荣
乔中英
王文青
董明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增产优势及形成特征
张强
张洪程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赵乐天
徐宗进
汪洪洋
张立智
《中国稻米》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