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溪流域水环境容量和水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沈俏会 陈露 孙忠 《环境与发展》 2018年第10期48-49,共2页
本文以大溪莲都段为研究对象,运用WASP模型,用试错法估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削减量,结果表明汇水区内氨氮、总磷须分别削减43%和66%,大溪莲都段水质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此外,还需加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环境管理力... 本文以大溪莲都段为研究对象,运用WASP模型,用试错法估算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削减量,结果表明汇水区内氨氮、总磷须分别削减43%和66%,大溪莲都段水质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此外,还需加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环境管理力度,进一步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 污染物削减量 水环境管理
下载PDF
大溪文化陶器纹饰浅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高中晓 《湖南考古辑刊》 1986年第1期184-199,共16页
近年来,大溪文化遗存在川东、鄂西、湘北一带不断发现,经科学考古发掘并发表了报告的也有多处。在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中,陶器的陶质陶色、制作方法、造型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自身文化特征。本文试从陶器纹饰的类别、特点、分... 近年来,大溪文化遗存在川东、鄂西、湘北一带不断发现,经科学考古发掘并发表了报告的也有多处。在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中,陶器的陶质陶色、制作方法、造型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自身文化特征。本文试从陶器纹饰的类别、特点、分期几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一大溪文化陶器纹饰的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 浅析 大溪 川东 文化 纹饰
原文传递
大溪遗址单人墓葬人口自然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华 曹静 《东方考古》 2014年第1期274-283,共10页
大溪遗址自1958年发现以来①,共经过6次发掘,遗址的出土资料比较丰富,前人在其分布范围、年代与分期、分区与类型等方面研究较深入,但是就大溪遗址人口研究还比较薄弱,有也仅限于某一类随葬品的比较研究,或是将其作为文章组成部分,缺乏... 大溪遗址自1958年发现以来①,共经过6次发掘,遗址的出土资料比较丰富,前人在其分布范围、年代与分期、分区与类型等方面研究较深入,但是就大溪遗址人口研究还比较薄弱,有也仅限于某一类随葬品的比较研究,或是将其作为文章组成部分,缺乏系统专门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墓葬人骨鉴定资料对不同时期各性别墓葬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大溪遗址人口自然结构与社会发展进程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对整个大溪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人口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墓葬 大溪 研究 人口
原文传递
巫山冉氏抗明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权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7-21,共5页
元末明初,巫山冉氏和大夏明玉珍政权关系融洽,积极参与抗明战争。曾将明朝著名将领康茂才打死在巫山大溪。后来冉氏投降,明朝廷为笼络冉氏,将此事隐瞒。但从地方志、碑刻和传说来看,康茂才死于巫山大溪是有依据的。
关键词 巫山 大溪 冉氏 明朝 康茂才
下载PDF
创新发展方式 壮大集体经济——帮助大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吕辉红 《中国乡村发现》 2014年第4期97-100,共4页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展力、服务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总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是办村级集体企业。这对于产业发展为'空白'的贫...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展力、服务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总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是办村级集体企业。这对于产业发展为'空白'的贫困村来说,既难行得通,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湖南省洞口县渣坪乡大溪村位于雪峰山腹地,为国家级贫困村,自然条件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大溪 贫困村 基层 村级 集体经济
原文传递
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 被引量:74
6
作者 何介钧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7,1-2,共16页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自1978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发掘,发现了古城址、环壕、墓葬、制陶作坊区、房基址、道路、木桨、船艄和古稻田址,并于1992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当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本次发表的简报是1997年冬和1998年冬两次发掘的主...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自1978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发掘,发现了古城址、环壕、墓葬、制陶作坊区、房基址、道路、木桨、船艄和古稻田址,并于1992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当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本次发表的简报是1997年冬和1998年冬两次发掘的主要发现,介绍了城墙的解剖、古稻田的清理和祭坛的发掘情况。发掘者认为,第一期城墙筑造于大溪文化一期,为距今6000年以前,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墙。下层水稻田的年代距今约6500~6300年。祭坛的时代为距今6000~580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城墙 古城址 古稻田 祭坛 发掘简报 水稻田 原生土 石家河文化
原文传递
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 被引量:72
7
作者 俞伟超 《文物》 1980年第10期1-12,共12页
一、古史传说中先楚与三苗的关系早在四十年代,徐炳昶先生已指出楚与三苗同属南方的"苗蛮集团"。如作进一步考察,又知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楚人的始祖,因屈原在《离骚》中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历来都只考... 一、古史传说中先楚与三苗的关系早在四十年代,徐炳昶先生已指出楚与三苗同属南方的"苗蛮集团"。如作进一步考察,又知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楚人的始祖,因屈原在《离骚》中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历来都只考虑是颛顼。但《国语·鲁语上》、《大戴礼记·帝系》、"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三苗文化 考古学 文化系统 洞庭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古史传说 文化遗存 黄河中游
原文传递
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 被引量:69
8
作者 范桂杰 胡昌钰 《考古学报》 1981年第4期461-490,551-558,共38页
四川巫山大溪遗址位于夔峡东口,长江南岸的三级台地上。上距奉节县城15公里,下距巫山县城45公里(图一;图版壹,1)。一九五八年七至八月、十一至十二月,曾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七十五座"。一九七五年十月至次年一月,... 四川巫山大溪遗址位于夔峡东口,长江南岸的三级台地上。上距奉节县城15公里,下距巫山县城45公里(图一;图版壹,1)。一九五八年七至八月、十一至十二月,曾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七十五座"。一九七五年十月至次年一月,四川省博物馆、万县市文化馆、巫山县文化馆进行第三次发掘,清理墓葬一三三座(M76—208,续接上两次发掘墓葬编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遗址 红陶器 细泥 第三次发掘 随葬品 图版 省博物馆 绿松石 石斧 黑陶
原文传递
宜昌中堡岛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55
9
作者 The Yichang Prefectural Museum, Hubei Province, and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Sichuan University 《考古学报》 1987年第1期45-97,132-139,共61页
中堡岛(又名松苞岛、中包岛)位于长江西陵峡境三斗坪镇(因建葛洲坝该镇已拆迁)西1公里许,四周为砂石堆积的河漫滩,中部隆起而平缓,其上竹树葱笼,远视如一座堡垒,故名。全岛东西长约1000、南北宽300—400米,西端隔茅坪溪与秭归县茅坪镇相... 中堡岛(又名松苞岛、中包岛)位于长江西陵峡境三斗坪镇(因建葛洲坝该镇已拆迁)西1公里许,四周为砂石堆积的河漫滩,中部隆起而平缓,其上竹树葱笼,远视如一座堡垒,故名。全岛东西长约1000、南北宽300—400米,西端隔茅坪溪与秭归县茅坪镇相望,南侧近山,中隔一条宽约数十米的江汊;北临长江(图一;图版壹,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堡岛遗址 宜昌地区 大溪文化 口径 红陶 泥质 博物馆 考古学 图版
原文传递
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记略 被引量:45
10
《文物》 1961年第11期15-21,60+71,共9页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于1959年7—8月及11—12月曾两次在巫山大溪①作发掘工作,7—8月分的发掘是结合着四川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同学的生产实习而进行的。两次共发掘了遗址228平方米,墓葬七十四座。巫山大溪遗址仕于瞿...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于1959年7—8月及11—12月曾两次在巫山大溪①作发掘工作,7—8月分的发掘是结合着四川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同学的生产实习而进行的。两次共发掘了遗址228平方米,墓葬七十四座。巫山大溪遗址仕于瞿塘峡(夔崃)东口,长江南岸,上距奉节县三十里,下距巫山县城九十里,大溪与长江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峡口南岸有一小河流入大江,即是大溪。大溪镇位于溪的东岸,溪西是和平三社村落,遗址即在这一带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 发掘 墓葬 巫山县 随葬品 彩陶 遗址文化层 四川省 大溪遗址
原文传递
湖北松滋县桂花树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31
11
《考古》 1976年第3期187-196,160+216-218,共14页
1974年2月,在配合湖北省松滋县的修建工程中,在桂花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我们在现场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大批文物,清理了几座残墓。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同年12月至1975年1月,又作了小面积试掘,开2米×10米探沟二条,... 1974年2月,在配合湖北省松滋县的修建工程中,在桂花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我们在现场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大批文物,清理了几座残墓。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同年12月至1975年1月,又作了小面积试掘,开2米×10米探沟二条,2米×6米探沟一条。参加调查和试掘的有松滋、公安两县文化馆的同志,湖北省博物馆的同志参加了调查,当地修建工程指挥部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大学历史系七四级考古专业工农兵学员及教师参加了整理工作。桂花树遗址位于松滋、公安两县交界的王家大湖南边,距松滋县城约40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树 新石器时代遗址 标本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龙山文化 大溪遗址 陶器 图版 腹径
原文传递
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第二次发掘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李文杰 沈强华 任式楠 《考古》 1983年第1期17-29,97-99,共16页
我队1978年秋至1979年春在湖北省枝江县关庙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情况已作过报导。现报导1979年秋至1980年冬第二次发掘的资料。第二次发掘在遗址西南部开探方29个(T51—T77、79、80),在灌溉渠东侧开探沟二条(T211、T212),并在附近配... 我队1978年秋至1979年春在湖北省枝江县关庙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情况已作过报导。现报导1979年秋至1980年冬第二次发掘的资料。第二次发掘在遗址西南部开探方29个(T51—T77、79、80),在灌溉渠东侧开探沟二条(T211、T212),并在附近配合修渠清理瓮棺一批,墓葬一座(M142)(图一)。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级学生曾在此实习。三个季度的发掘总面积为1269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文化 红烧土 第二次发掘 红陶 磨光 新石器时代遗址 关庙 泥质 屈家岭文化 弦纹
原文传递
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 被引量:31
13
作者 张忠培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4,共44页
仰韶时代,是以老官台文化转变成半坡文化及与其相当的时期为始点,终于(?)、斝这类空三足器所从属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及良渚文化后期及与其相当的时期,年代约在公元前第五千纪前期后段至公元前第三千纪前期后段。
关键词 半坡文化 仰韶时代 元君庙 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学文化 大墩子 红山文化 合葬墓 大溪文化 年龄级
原文传递
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8期679-692,698+769-770,共17页
江陵荆南寺遗址位于荆州城西约1.5公里,江陵县砖瓦厂范围内。遗址南濒茨湖,北离太晖河约400米,东北约300米为张家山遗址(图一)。荆南寺遗址原为一圆角长方形台地。1982年,江陵县砖瓦厂取土工程破坏了遗址西北部分。同年10月,荆州地区博... 江陵荆南寺遗址位于荆州城西约1.5公里,江陵县砖瓦厂范围内。遗址南濒茨湖,北离太晖河约400米,东北约300米为张家山遗址(图一)。荆南寺遗址原为一圆角长方形台地。1982年,江陵县砖瓦厂取土工程破坏了遗址西北部分。同年10月,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管理处发现该遗址,并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当时所测面积为12000平方米。1984年10月至1985年元月,荆州地区博物馆第一次发掘该遗址,面积150平方米(T1—T6)。1985年9月至12月,荆州地区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考古系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面积300平方米(T7—T18)。现将两次发掘的收获简报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荆南 绳纹 口径 大溪文化 博物馆 大口尊 泥质 灰陶 红陶
原文传递
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199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8
15
作者 贾汉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7-28,71+97-99,共16页
阴湘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曾一度称为荆沙市)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三组,南距马山镇约4公里。1994年荆州地区与沙市市合并前属江陵县。遗址处于沮漳河下游平原和荆山余脉的交界地带,北面和西北面紧邻菱角湖的一部分——余家湖,东面为低... 阴湘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曾一度称为荆沙市)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三组,南距马山镇约4公里。1994年荆州地区与沙市市合并前属江陵县。遗址处于沮漳河下游平原和荆山余脉的交界地带,北面和西北面紧邻菱角湖的一部分——余家湖,东面为低矮的枣林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文化 石家河文化 红陶 屈家岭文化 遗址 泥质 口径 复原 红衣 荆州市
原文传递
大溪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营养状态评价 被引量:26
16
作者 汪琪 黄蔚 +2 位作者 陈开宁 易齐涛 李恒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6-1297,共12页
在2015-2017年以月频率对大溪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水库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大溪水库及其同类型水体的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大溪水库水质相关指标... 在2015-2017年以月频率对大溪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水库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大溪水库及其同类型水体的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大溪水库水质相关指标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标准,综合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37~54,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除2017年9月及10月),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指示水体处于较为清洁的环境.2015-2017年,大溪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7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检出24种,其次是蓝藻门;且浮游植物群落中主要以蓝藻门、绿藻门及硅藻门种类占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规律,为硅藻门(春季)-蓝、绿藻门(夏、秋季)-硅藻门(冬季);物种丰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丰度为339.87×10^4~33075.99×10^4 cells·L^-1,生物量为2.41~40.45 mg·L^-1.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均表明,大溪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综上,在北亚热带地区低营养水平的水库中,温度可能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营养状态 大溪水库
原文传递
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院文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10,24,共11页
一、工作概况阴湘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西北约25公里处,西距马山镇约3公里,现隶属荆州区(1994年10月前行政区划为荆州地区江陵县)马山镇阳城村五组(图一)。50年代,经考古调查证实,此城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荆州地区博物... 一、工作概况阴湘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西北约25公里处,西距马山镇约3公里,现隶属荆州区(1994年10月前行政区划为荆州地区江陵县)马山镇阳城村五组(图一)。50年代,经考古调查证实,此城属新石器时代遗址。1983年,荆州地区博物馆与江陵县文物局对阴湘城进行了考古调查,确认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周代的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城墙 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溪文化 文化堆积 荆州市 荆州区 黄褐色 西周时期
原文传递
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综述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劲 《江汉考古》 1980年第1期7-16,共10页
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沿江两岸及其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上,保存有极其丰富的古代物质文化遗存。建国以来,这一地区的考古工作,揭开了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宝库、远古人类的旧石器文化遗存。
关键词 屈家岭文化 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溪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 江汉平原 原始文化 文化内涵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陶支脚 被引量:19
19
作者 严文明 《考古》 1982年第6期622-629,共8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作炊事的器皿常有三足,诸如鼎、鬲、甗、斝、鬹等均是。其中尤以鼎鬲为最,形成一个鲜明的特色,曾被称之为鼎鬲文化。其实陶鼎的出现远比鬲早,分布范围也比鬲广大得多;而在陶鼎发展的早期及其以前,还有一个使用陶支...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作炊事的器皿常有三足,诸如鼎、鬲、甗、斝、鬹等均是。其中尤以鼎鬲为最,形成一个鲜明的特色,曾被称之为鼎鬲文化。其实陶鼎的出现远比鬲早,分布范围也比鬲广大得多;而在陶鼎发展的早期及其以前,还有一个使用陶支脚的时期。这个问题过去并不清楚,只是由于近年来的许多考古发现,才得以逐步地明确起来。所谓支脚,就是在烧饭时支在釜、锅等一类炊器底下的三个分开的物体,其作用是为了在炊器下面形成一定的空间以便于烧火。最早的支脚可能是采用天然的石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曾经发现过一些与陶支脚形状类似的石块,其一侧有烟熏痕迹,即是明显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脚 新石器时代早期 中国古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文化层 大溪文化 考古发现 形状 新石器文化 丘陵地区
原文传递
大溪文化的类型和分期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文杰 《考古学报》 1986年第2期131-152,共22页
一前言大溪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1925—1926年,美国人纳尔逊在四川万县和湖北宜都之间的长江沿岸地区,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包括大溪遗址。1958年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又调查了大溪遗址。 1962年石兴邦首... 一前言大溪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1925—1926年,美国人纳尔逊在四川万县和湖北宜都之间的长江沿岸地区,发现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包括大溪遗址。1958年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又调查了大溪遗址。 1962年石兴邦首先提出"大溪文化"的名称。已知大溪文化的分布地区西起瞿塘峡两岸,东至洪湖之滨,东西长约350公里;南抵洞庭湖畔,北达荆山南麓,南北宽约140公里,横跨川、鄂、湘三省。解放以来,已发掘的大溪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1959年和1975年先后三次发掘大溪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溪文化遗址 关庙 大溪遗址 分期 陶器 屈家岭文化 内折 红陶 典型器物 发展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