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结构:海底广角地震实验结果 被引量:43
1
作者 吴振利 李家彪 +4 位作者 阮爱国 楼海 丁巍伟 牛雄伟 李细兵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63-1476,共14页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 利用完整穿越南海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大陆边缘的海底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反演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该测线总长484km,共投放海底地震仪(OBS)14台,台站间距30km,组合枪阵激发总容量5160in3(1in3=16.3871cm3).结合同测线多道地震资料,通过OBS数据的精细处理和初始建模,利用射线追踪正反演技术,获得了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地壳厚度从上陆坡的21km减薄至下陆坡的14km,在西北次海盆为7.7km;莫霍面埋深从上陆坡的21km上升到海盆中央的11km.西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都为大洋地壳,但不同的是层1(沉积层)增厚,层2减薄,该特点在东部次海盆尤其明显.西北次海盆及其两侧边缘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对称分布,存在共轭关系,其陆缘张裂机制属纯剪切模式.模型中的西北次海盆北侧陆缘下地壳没有发现高速层,这为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非火山型地壳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西北次海盆海底扩张规模小、时间短,且层2可能经历了玄武岩岩浆的不对称溢流,这可能导致西北次海盆磁条带异常的模糊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广角地震 大洋地壳 西北次海盆 海底扩张
原文传递
Developing the plate tectonics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被引量:25
2
作者 ZHENG YongFei YE Kai ZHANG Li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5期2549-2555,共7页
The studies of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have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 earth science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d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advance the plate te... The studies of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have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 earth science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d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advance the plate tectonics theory. In view of the nature of subducted crust, two types of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have been respectively recognized in nature. On one hand, the crustal subduction occurs due to underflow of either oceanic crust (Pacific type) or continental crust (Alpine typ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proceeds by arc-continent collision (Himalaya-Tibet type) or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Dabie-Sulu type). The key issues in the future stud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are the chemical changes and differential exhumation in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to continental sub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俯冲 发展中国家 大陆碰撞 大洋地壳 大陆深俯冲带 超高压变质作用 固体地球科学
原文传递
Petrogenesis of Aoyougou high-silica adakite in the North Qilian orogen,NW China:Evidence for decompression melting of oceanic slab 被引量:16
3
作者 YuXiao Chen XiaoHong Xia ShuGuang S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2年第18期2289-2301,共13页
A trondhjemitic body occurs in the Aoyougou area,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t is geochemic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 2,Na 2 O (high Na/K),elevated Sr/Y and (La/Yb) N,positive Sr anomaly,relativel... A trondhjemitic body occurs in the Aoyougou area,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orth Qilian orogen.It is geochemic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SiO 2,Na 2 O (high Na/K),elevated Sr/Y and (La/Yb) N,positive Sr anomaly,relatively enriche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s)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REEs),and depleted Nb,Ta,Ti,resembling the high-silica adakite.Zircon U-Pb SHRIMP dating yields a weighted mean age of 438±3 Ma.This age is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eclogitization ages of 460-490 Ma in the North Qilian orogen,suggesting that formation of the adakite postdates the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in association with closure of the ancient Qilian Ocean.Whole-rock Sr and Nd isotopic analyses give initial ratios of I Sr =0.7044 0.7047 and Nd (t)=3.0 4.1,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juvenile oceanic crust.In view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Qilian orogen,the high-silica adakite was probably derived from decompression melting of the exhumed eclogite at the depth of ~6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大洋地壳 部分熔融 埃达克岩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高硅 中国西北 减压
原文传递
洋壳蛇纹岩——生烃源 被引量:8
4
作者 А·Н·Дмитриевский И·Е·Баланюк +2 位作者 О·Г·Сорхтин А·Ш·Донгарян 任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8-271,共4页
介绍了用含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海水对大洋岩心进行水解的过程。结果表明,此水解过程可导致生成非生物成因的甲烷和氢。在含铁超基性岩的蛇纹岩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二氧化碳还原,可以生成大量的甲烷。同时,海水经二价铁... 介绍了用含有溶解二氧化碳的海水对大洋岩心进行水解的过程。结果表明,此水解过程可导致生成非生物成因的甲烷和氢。在含铁超基性岩的蛇纹岩化作用过程中,通过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二氧化碳还原,可以生成大量的甲烷。同时,海水经二价铁的分解,释放出氢。大洋岩石中甲烷的生成速度可达9×106t/a,氢的生成速度达9.7×106t/a.其中,大量的甲烷和氢因细菌的作用而发生酸化,除一部分气体散布到大气中之外,其余以热液或天然气水合物形式在大洋中储(沉)积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源 甲烷 大洋地壳 蛇纹岩 生油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热液活动
下载PDF
大洋地壳的跷跷板现象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学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年第1期28-29,共2页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前后,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40cm,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13cm。由此形成的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是厄尔尼诺现象与地震火山活动一一对应的原因。
关键词 大洋地壳 厄尔尼诺 水均衡作用 跷跷板原理 地震 火山 洋壳反向升降
下载PDF
大洋钻探,人类冲冲冲
6
作者 何启明 《少儿科技》 2023年第11期6-7,共2页
选择海洋有原因,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处传播速度的变化,科学家一般将固体地球由内向外分为3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其中,地壳主要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 选择海洋有原因,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处传播速度的变化,科学家一般将固体地球由内向外分为3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其中,地壳主要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比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地球 硅酸盐岩石 大洋钻探 大陆地壳 传播速度 大洋地壳 同心球 地震波
原文传递
如何限定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元保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787-3788,共2页
地球是太阳系中最独特的行星,以演化出具有大洋和大陆双地壳组成为基本特征.其中大洋地壳分布在低洼地区,具有薄层且均一的玄武质成分;而大陆地壳则普遍分布在相对高海拔地区,厚度大、成分变化大且总体具有安山质成分(Rudnick and Gao,2... 地球是太阳系中最独特的行星,以演化出具有大洋和大陆双地壳组成为基本特征.其中大洋地壳分布在低洼地区,具有薄层且均一的玄武质成分;而大陆地壳则普遍分布在相对高海拔地区,厚度大、成分变化大且总体具有安山质成分(Rudnick and Gao,2014).大洋地壳由于密度高导致其重力失稳发生俯冲,因此现有大洋中的洋壳均较年轻(≤200 Ma);大陆地壳占地球表面积约40%,但是占地壳总体积的70%(Taylor and McLennan,1985).由于其密度较小,可以不同程度地保存下来,因此记录了地球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成演化历史.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大陆地壳为约40亿年的Acasta片麻岩(Bowring and Williams,1999),最古老的地壳物质为澳大利亚Jack Hill变沉积岩中约44亿年的碎屑锆石(Harrison,2009).如何确定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领域根本性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地壳 碎屑锆石 变沉积岩 大洋地壳 安山质 地壳物质 地球科学领域 玄武质
原文传递
莫霍计划——钻穿大洋地壳至地幔
8
作者 Benoit lldefonse 姚伯初 《海洋地质动态》 2007年第8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大洋地壳 地幔 科学问题 钻穿 大洋钻探计划 不连续面 地质学家 IODP
下载PDF
地震成因之谜
9
作者 袁正明 《科学之友》 1996年第2期10-11,共2页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强烈的震动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人们普遍感觉到大地在颤抖,唐山——斗南一带的震动更为强烈,地面上下摇晃,顷刻之间,唐山市化为一片废墟,24万酣睡的市民顿时葬身于瓦砾之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大陆漂移说 地球 地震成因 大洋地壳 对流 唐山市 古地磁 岩石层 发生
下载PDF
“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一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10
作者 钱慧龙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辅助教 全球构造 大陆漂移学说 大洋地壳 板块构造理论 海底扩张说 制作工具 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
原文传递
析大洋地壳基本缺失硅铝层的原因
11
作者 安阳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57-61,共5页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地质书籍均避而不谈,有的则说其中奥秘有待人们去探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地壳 海洋地壳 硅铝层 地球膨胀
下载PDF
我国发现古海底“黑烟囱”
12
作者 陈福民 《科学24小时》 2003年第6期4-6,共3页
关键词 黑烟囱 生命起源 硫化物矿床 大洋地壳
下载PDF
地学革命的三步曲
13
作者 黄小林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大陆漂移学说 地学革命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磁极迁移曲线 大西洋 魏格纳 大陆板块 大洋地壳 磁异常条带
原文传递
海底探索史话之 海洋探索从源头说起(上)
14
作者 何其祥 许靖华 《海洋世界》 2010年第4期35-37,共3页
大西国的故事,虽然不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假说,但却不乏信徒。现在我们知道,大陆的地壳和大洋地壳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的陆沉,不可能形成如此巨大而又有着漫长历史的海洋。
关键词 海洋探索 海底探索 史话 源头 大洋地壳 科学假说
下载PDF
“否定之否定”例证简释(三则)
15
作者 李廷举 周述岐 《教学与研究》 1979年第6期52-55,共4页
地球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事物由于内部矛盾而向前发展时,总是经历一系列的自我否定而走向自己的反面。恩格斯在谈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时,曾以地球的历史作为例证,批驳了杜林对辩证法的诬蔑。他说:“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 地球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事物由于内部矛盾而向前发展时,总是经历一系列的自我否定而走向自己的反面。恩格斯在谈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时,曾以地球的历史作为例证,批驳了杜林对辩证法的诬蔑。他说:“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恩格斯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在地质学中,尽管有不同学派的分歧,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地壳是在有规律地运动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之否定规律 恩格斯 否定表现 地质学 辩证法 普遍性 大洋地壳 无限小 完全正 代数数
原文传递
山岳——自然之高地
16
作者 陆琼 《世界博览》 1998年第7期40-43,共4页
对很多人来说,雄伟的山岳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多数进山跋行或攀登的人,喜欢那种生命升腾向上的感觉。而对有些人,大山的影响更为深刻。英国登山家威尔弗里德·诺伊斯说:“我们只是做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要做的事。我们不仅被周围的优美... 对很多人来说,雄伟的山岳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多数进山跋行或攀登的人,喜欢那种生命升腾向上的感觉。而对有些人,大山的影响更为深刻。英国登山家威尔弗里德·诺伊斯说:“我们只是做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要做的事。我们不仅被周围的优美、庄严所感动,而且一直不停地被其中某种绝对的东西所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岳 山脉 沉积物 喜马拉雅山 大洋海岭 大洋地壳 地壳板块 种生命 珠穆朗玛峰 火山
原文传递
俯冲大洋地壳折返的极限深度
17
《中国科技成果》 2013年第21期87-88,共2页
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人:陈意叶凯郭顺刘景波苏斌张灵敏程南飞 1984年,法国科学家Chopin和Smith分别在阿尔卑斯和挪威西部片庥岩区发现了超高压矿物柯石英,证明低密度大陆地壳曾被俯冲到地幔〉80公里... 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人:陈意叶凯郭顺刘景波苏斌张灵敏程南飞 1984年,法国科学家Chopin和Smith分别在阿尔卑斯和挪威西部片庥岩区发现了超高压矿物柯石英,证明低密度大陆地壳曾被俯冲到地幔〉80公里的深度,然后折返回地表。上世纪90年代初,地质学家们在地表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了金刚石,揭示地壳物质至少被俯冲到地幔120公里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极限深度 大洋地壳 俯冲 折返 超高压变质岩 超高压矿物 SMITH
原文传递
苏鲁地区晚白垩世莒南和青岛玄武岩中低δ^(18)O橄榄石的交代地幔楔成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锋 郭江涛 +4 位作者 王焰 范蔚茗 李超文 李红霞 赵亮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289-1299,共11页
华北陆块岩石圈经历了中-新生代强烈的岩石圈减薄和随后的地幔增生作用.来自山东莒南和青岛晚白垩世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和地幔包体橄榄石的原位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它们总体上具有低δ18O的特征,其中莒南橄榄石捕虏晶和地幔包体橄... 华北陆块岩石圈经历了中-新生代强烈的岩石圈减薄和随后的地幔增生作用.来自山东莒南和青岛晚白垩世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和地幔包体橄榄石的原位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它们总体上具有低δ18O的特征,其中莒南橄榄石捕虏晶和地幔包体橄榄石的Fo=87.5~89.8,δ18O=4.1‰~5.2‰,平均值为4.8‰;青岛玄武岩中地幔包体的橄榄石Fo=89.0~89.9,δ18O=4.1‰~5.2‰,平均值为4.8‰.前人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显示,这些橄榄岩包体具有饱满的岩石化学特征和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类似于亏损的MORB型地幔.因此,这类低δ18O的地幔橄榄岩可能为经历了俯冲板片高温流体或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结合近年来报道的新生代低δ18O玄武岩和代表残留洋壳的低δ18O石榴石辉石岩包体,我们认为华北大陆岩石圈中-新生代地幔演化过程中存在俯冲大洋地壳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代地幔楔 俯冲大洋地壳 低δ18O 橄榄石 晚白垩世 华北克拉通
原文传递
地幔奇怪团块
19
《环球科学》 2024年第18期12-12,共1页
地球内部的奇怪团块可能是被构造作用拖电下来的远古大洋地壳的碎片。过去,这些名为超低速区(ULVZs)的团块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由于它们位于地慢深处、靠近地核边界,科研人员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反射、折射来探测它们。
关键词 科研人员 地球内部 构造作用 大洋地壳 团块 地震波 奇怪
原文传递
探索深海要求协同作战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品先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1,共1页
人类作为陆生动物,历来是在海洋外面开发海洋,从船上或者岸上谋取“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近半个多世纪来,技术发展使人类可以进入深海,到了深海水底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大洋和大陆的地壳不同。浅海陆架﹐其实就是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陆坡... 人类作为陆生动物,历来是在海洋外面开发海洋,从船上或者岸上谋取“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近半个多世纪来,技术发展使人类可以进入深海,到了深海水底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大洋和大陆的地壳不同。浅海陆架﹐其实就是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陆坡外面几千米的深海,那才是真的大洋,不但大洋地壳的成分与陆地不同,整个深海过程都超出了原先的想象。50多年来,深海成了科学探索的热点和突破口。不过,深海研究全靠高新技术,只有发达国家才有条件开展;发展中国家虽也有海洋科学,但是局限于沿岸浅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陆生动物 协同作战 大洋地壳 科学探索 深海 高新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