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象局酸雨网基本资料数据集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02
1
作者 丁国安 徐晓斌 +2 位作者 王淑凤 于晓岚 程红兵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85-94,共10页
1989年至今,中国气象局陆续建立起包括88个站点的酸雨监测网,它是我国唯一全国性的、监测区域大气酸沉降的业务站网,覆盖了我国除台湾以外的全部省、市、自治区,目前已积累了包括各站点每场降水的pH值、电导率和部分降水化学等大量资料... 1989年至今,中国气象局陆续建立起包括88个站点的酸雨监测网,它是我国唯一全国性的、监测区域大气酸沉降的业务站网,覆盖了我国除台湾以外的全部省、市、自治区,目前已积累了包括各站点每场降水的pH值、电导率和部分降水化学等大量资料。所获得的酸雨资料基本反映我国大气背景条件下的湿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发展状况大致经历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我国酸雨急剧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不同地区降水年平均pH值有升有降,总的趋势是进入相对稳定期,但我国的酸雨形势仍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已获得的降水化学资料包括SO42-、NO3-、Ca2+、NH4+月、季变化,以及H+、SO42-、NO3-、Ca2+、NH4+月、季湿沉降量特征和酸性气体SO2、NO2月、季变化和干沉降特点等。其时空分布特征在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区域气候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仍有必要尽快更新已有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降水化学 干沉降 酸沉降 大气化学 季变化 SO2 中国气象局 时空分布特征 资料
下载PDF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及粤港澳的灰霾天气观测预报预警标准 被引量:70
2
作者 吴兑 邓雪娇 +2 位作者 毕雪岩 李菲 谭浩波 《广东气象》 2007年第2期5-10,28,共7页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 都市霾与雾的区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发而变小,导致它的平衡水汽压升高,就更易蒸发掉。在不饱和大气中小于数μm的云雾滴必然蒸发,而且伴随着蒸发云雾滴尺度会进一步变小,导致曲率越来越大,蒸发速率越来越快。过去错误认为凝结核可以在低相对湿度(RH)情况下产生凝结生成雾滴的观点,是忽视了粒子曲率作用的结果,将实验室大颗粒(常常达mm量级)的吸湿性特征,延用至次μm粒子造成的。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重要物理过程,云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可见标志。在云雾中必然存在凝结或凝华过程,因而必然伴随着潜热释放,这就使云雾内的温度高于环境,在云雾内必然盛行微弱的上升气流,不可能是下沉气流,这些宏观过程在霾层内是不存在的,因而成为识别雾与霾的重要的宏观动力条件。在对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时,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RH,使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与美国和英国在讨论霾影响能见度(vis)的长期变化趋势中使用的限值RH<90%相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增加的霾日,绝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气溶胶细粒子污染造成的。依据上述结果和以前的研究,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霾与雾观测的标准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的标准,并介绍了相关的业务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都市 雾(轻雾) 灰霾天气 预警信号 广东省
下载PDF
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EATM)的建立及其验证 被引量:40
3
作者 罗淦 王自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4-518,共15页
初步建立了以二氧化硫、硫酸盐、黑碳、沙尘气溶胶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lobal Environmental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GEATM),其水平分辨率为1°×1°,垂直方向分为20层,采用地形追随坐标系,... 初步建立了以二氧化硫、硫酸盐、黑碳、沙尘气溶胶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lobal Environmental Atmospheric Transport Model,GEATM),其水平分辨率为1°×1°,垂直方向分为20层,采用地形追随坐标系,考虑了上述大气化学成分的地面源排放、平流与扩散、化学转化以及干沉降、湿清除等过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气象场,对2004年进行长期模拟,分析了二氧化硫、硫酸盐、黑碳、沙尘气溶胶的浓度分布和输送态势.与观测的比较表明,模式对于大气化学成分分布状况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在欧洲的Jarczew和Leba观测站,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69和0.66;在中国,有47个站点的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相关系数高于0.50,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28个站点的浓度相关系数达到了0.60以上.同时,模拟的沙尘气溶胶总体柱浓度分布状况与卫星观测输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体现了气溶胶粒子的输送态势和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二氧化硫、硫酸盐、黑碳的浓度高值区主要位于污染排放较大的欧洲、东亚和北美地区,二氧化硫地面最大年均浓度值为1500×10^-12,硫酸盐为500×10^-12,黑碳气溶胶为1000ng/m^3.沙尘浓度与下垫面土壤类型以及地面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全球沙尘浓度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中亚地区、澳大利亚西部以及拉丁美洲南部地区,并且呈现了较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撒哈拉沙漠输送最强时期是在6~8月,影响范围覆盖了整个赤道大西洋,最西端伸展到了北美的加勒比海地区;阿拉伯半岛沙尘输送最强时期是3~8月,影响范围包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亚洲在3~5月有非常强烈的沙尘东传过程,浓度输送带一直贯穿了整个北太平洋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学输送模式 大气化学 气溶胶 起沙机制
下载PDF
硫酸盐气溶胶直接和间接辐射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吴涧 蒋维楣 +1 位作者 刘红年 汤剑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134,共4页
将大气化学模式引入到区域气候模式中 ,实现同步计算大气化学成分和气象要素 ,以中国地区 1994年 1、4、7、10月为研究对象 ,模拟了 4个月的气候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 :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都使大气顶产生负的辐射强迫 ,使... 将大气化学模式引入到区域气候模式中 ,实现同步计算大气化学成分和气象要素 ,以中国地区 1994年 1、4、7、10月为研究对象 ,模拟了 4个月的气候变化 ,通过分析发现 :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都使大气顶产生负的辐射强迫 ,使地面气温下降 ;间接效应的引入加剧了辐射强迫和地面降温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效应 模拟 大气 化学模式 硫酸盐 气溶胶 大气顶辐射强迫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 大气化学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及其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永峰 李庆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7-496,共10页
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logical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BVOCs)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侧重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排放BVOCs的种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BVOCs按其化学结构以及在大气中的滞... 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logical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BVOCs)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侧重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排放BVOCs的种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BVOCs按其化学结构以及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可以分为4类:异戊二烯、单萜、其它活性BVOCs和其它次活性BVOCs。不同的植物类群排放不同的BVOCs种类并具有不同的排放特性,环境条件对植物不同BVOCs的排放影响也不同。BVOCs作为有机物质被排放到体外,从植物能量代谢的角度来讲要消耗一部分植物光合作用产物从而降低植物的生产力,因此推测植物排放BVOCs具有一定的生理学或者生态学的功能。其中比较成熟的假说是抗热胁迫假说,其次是抗氧化假说,也有一些其它假说例如促氮同化假说等。但这些假说都还缺乏直接的有力证据,有待更多的研究来支持。BVOCs被排放到大气中对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更是科学家关注的问题,BVOCs对大气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大气对流层中促进臭氧(O3 )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BVOCs通过对大气中的OH自由基和臭氧等氧化物浓度的调整而影响到大气中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平衡,对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间接的贡献。我国在BVOCs的研究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分析鉴定了一些植物排放的B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植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排放 生态学功能 种类 大气化学
下载PDF
BECAPEX科学试验城市建筑群落边界层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徐祥德 丁国安 +1 位作者 卞林根 谢立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63-671,F005,共10页
20 0 1~ 2 0 0 3年在北京实施了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化学综合观测试验 (BECAPEX ,BeijingCityAtmosphericPollutionObservationFieldExperiment) ,获取了北京城市大气动力和大气化学三维结构图像。综合观测试验分析研究发现 ,城市... 20 0 1~ 2 0 0 3年在北京实施了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化学综合观测试验 (BECAPEX ,BeijingCityAtmosphericPollutionObservationFieldExperiment) ,获取了北京城市大气动力和大气化学三维结构图像。综合观测试验分析研究发现 ,城市区域呈非均匀次生尺度热岛分布 ,并伴随着城市次生尺度环流 ,影响了局地空气污染物分布特征。MODIS卫星遥感 地面观测资料经过变分分析 ,可发现北京城市空气污染与周边区域影响源有密切关系 ,并影响城市群落环境气候特征 ,导致该区域日照、雾日、低云量和能见度呈显著年代际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特征 地面观测 观测试验 年代际变化 大气化学 云量 大气边界层 群落 科学试验 环境气候
下载PDF
大城市气溶胶对光化辐射通量及臭氧的影响研究(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观测事实述评 被引量:32
7
作者 邓雪娇 吴兑 +3 位作者 铁学熙 李菲 谭浩波 毕雪岩 《广东气象》 2006年第3期10-17,共8页
介绍了气溶胶对光化辐射通量及臭氧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分析了广州城市气溶胶对紫外线及臭氧影响的观测实例,说明了大气气溶胶与臭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已成为大气化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前沿课题。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光化辐射通量 化学反应 臭氧 大气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综述
下载PDF
大城市气溶胶对光化辐射通量及臭氧的影响研究(Ⅱ)——数值试验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邓雪娇 铁学熙 +5 位作者 吴兑 毕雪岩 谭浩波 李菲 蒋承霖 夏冬 《广东气象》 2006年第4期5-11,共7页
城市化已引起大量痕量气态污染物、气溶胶以及臭氧前体物的人为排放。从而引起区域大气化学循环的扰动变化。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观测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辐射模式与化学模式研究了气溶胶对到达地面的光化辐射通量以及臭氧形成的... 城市化已引起大量痕量气态污染物、气溶胶以及臭氧前体物的人为排放。从而引起区域大气化学循环的扰动变化。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观测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辐射模式与化学模式研究了气溶胶对到达地面的光化辐射通量以及臭氧形成的影响,表明气溶胶可显著减小到达地面的光化学辐射通量,减缓光化学反应进程,并进一步抑制臭氧的形成:在目前广州等大城市的污染过程中,高浓度的气溶胶可造成光化学辐射通置衰减高达70%~80%,紫外线的衰减比可见光更明显,在可见光波段随波长增大衰减幅度减小,气溶胶层的存在对短波长激发-的光化学过程的影响更加显著。分析说明城市污染大气中光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存在自抑制过程,在目前的城市群复合污染情况下,气溶胶与臭氧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光化辐射通量 化学反应 臭氧 大气气溶胶 气溶胶光学厚度 数值试验
下载PDF
我国大气污染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汪安璞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4年第3期1-18,共18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大气污染化学研究的概况。阐明了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表征研究,包括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环境化学行为;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的规律,包括化学过程和大气化学模式的研究等。介绍了某些大气污染物的特殊分... 本文综述了我国大气污染化学研究的概况。阐明了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的表征研究,包括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环境化学行为;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归宿的规律,包括化学过程和大气化学模式的研究等。介绍了某些大气污染物的特殊分析测试方法和采样技术,对今后发展大气化学的展望和战略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空气污染 大气环境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 被引量:31
10
作者 王体健 高太长 +17 位作者 张宏昇 葛茂发 雷恒池 张培昌 张鹏 陆春松 刘超 张华 张强 廖宏 阚海东 冯兆忠 张义军 郄秀书 蔡旭晖 李蒙蒙 刘磊 佟胜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33-1874,共4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不断发展,为大气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不断发展,为大气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21世纪以来的突出研究成果,指出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未来的重点方向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 大气环境 大气探测 大气化学 大气遥感
原文传递
近30年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回顾——纪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 被引量:26
11
作者 丁国安 郑向东 +2 位作者 马建中 刘煜 颜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6-814,共19页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 概述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简称气科院)近30年来有关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研究成果。该院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研究项目,做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创新性的成果:在青藏高原发现“臭氧低谷”,这一重大发现列为当年中国10大科技成果之一;首次把环境、生态、气候几个重要领域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状态,最终对区域气候造成影响;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机理和调控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三维立体观测基础上,提出了点-面结合与统计-动力综合分析,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分析方法及模式新技术等,获取了解决大气环境领域关键技术难点的创新成果;建立了全球第一个大陆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即瓦里关本底台,开创了我国全球大气本底业务观测等。几十年来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几乎涵盖了当前大气化学所有重要领域及其前沿学科,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臭氧和反应性气体、气溶胶、酸雨、模式的发展及应用、空气质量预报技术和环境评价等。气科院大气化学研究工作是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站网建设密不可分的,广大科研人员参加了诸如大气本底站网、酸雨站网、臭氧站网、沙尘暴站网等业务站网的建设,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大气化学科研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大气环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OH自由基测量结果及其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任信荣 王会祥 +2 位作者 邵可声 缪国芳 唐孝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27,共4页
利用 2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大气OH测量方法测定了北京城市大气中OH自由基 ,得到了其浓度水平和日变化情况 .测得夏季日间最大OH浓度为~ 8× 1 0 7cm- 3,秋季日间最大浓度为 2× 1 0 7~ 4× 1 0 7cm- 3,并根据同步测... 利用 2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大气OH测量方法测定了北京城市大气中OH自由基 ,得到了其浓度水平和日变化情况 .测得夏季日间最大OH浓度为~ 8× 1 0 7cm- 3,秋季日间最大浓度为 2× 1 0 7~ 4× 1 0 7cm- 3,并根据同步测量光强和其它污染物的浓度 ,分析了OH浓度与这些条件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OH浓度与UV B相对强度、O3和HNO2 的浓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而与NOx 浓度具有反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测量结果 特征 OH自由基 日变化 相关性 大气化学 大气监测
下载PDF
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中资料同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崔应杰 王自发 +1 位作者 朱江 付晴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6-626,共11页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在对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后,采用最优插值方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进行资料同化。选取2004年8月1~20日做作逐日同化试验的结果表明,无论...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在对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后,采用最优插值方法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进行资料同化。选取2004年8月1~20日做作逐日同化试验的结果表明,无论是PM10、NO2还是SO2,其同化偏差平均值均在20μg.m-3以下,比同化前减少了至少50%;3种污染物的同化偏差小于其未同化偏差的天数均在16天以上。在大气清洁和污染两种情况下,对PM10分别作10天的同化试验表明,同化后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同化之前。此同化方法能利用观测数据较好地修正空气质量模式预报场,从而为模式提供与实际更加接近的初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 资料同化 最优插值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湖南省大气湿沉降化学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龚 曾光明 +1 位作者 蒋益民 刘鸿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11,共5页
以湖南省1999~2001年的酸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位于中国中南部的重酸雨区湖南省的大气降水的酸度和化学组成的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以SO_4^(2-)为主,占总离子量的31%,大气降... 以湖南省1999~2001年的酸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位于中国中南部的重酸雨区湖南省的大气降水的酸度和化学组成的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以SO_4^(2-)为主,占总离子量的31%,大气降水阴阳离子基本平衡。降水年平均pH值为4.86,以春季酸度最大,降水离子总量以冬季最大。研究结果同时表明,降水酸度是主要酸性离子和主要碱性离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H^+]+[NH_4^+])/([SO_4^(2-)]+[NO_3^-])比值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降水过程中强酸离子的中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化学 酸沉降 特征 湖南省
下载PDF
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体健 闵锦忠 +2 位作者 孙照渤 李宗恺 金龙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建立了一个三维欧拉型排放 /输送 /转化 /沉降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独立的气相化学子模式计算各种不同条件下SO2 的转化速率 ,建立转化率的数据库 ,直接为欧拉模式调用 ,并对液相化学和湿清除过程进行了参数化处理。这样使模式既考虑... 建立了一个三维欧拉型排放 /输送 /转化 /沉降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独立的气相化学子模式计算各种不同条件下SO2 的转化速率 ,建立转化率的数据库 ,直接为欧拉模式调用 ,并对液相化学和湿清除过程进行了参数化处理。这样使模式既考虑了大气化学过程的非线性 ,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能够方便地计算年 (季 )尺度的硫酸盐气溶胶SO2 -4的浓度分布。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 4和欧拉输送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气溶胶 中国地区 中尺度 气候模式 大气化学 气候效应 时空分布 SO2 气象模式 分布特征
全文增补中
森林排放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白建辉 王明星 +2 位作者 JohnGraham RonaldGPrinn 黄忠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7-251,共5页
1995年6月至1996年4月,在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两周采样一次,利用08L不锈钢采样钢瓶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分析、研究森林排放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森林排放的异戊二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浓度与温... 1995年6月至1996年4月,在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两周采样一次,利用08L不锈钢采样钢瓶采样和气相色谱法分析、研究森林排放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森林排放的异戊二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浓度与温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非甲烷 碳氢化合物 异戊二烯 大气化学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2 位作者 效存德 武炳义 逯昌贵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2-691,F003,共21页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大气科学 南极 海冰 中山站 北极 大气化学 气候 半岛地区 鹅种
下载PDF
NO_X大气化学概论及全球NO_X释放源综述 被引量:6
18
作者 徐文彬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6-91,共6页
NOX 在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和地圈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NOX 大气浓度增长对对流层大气O3污染、大气氧化能力和酸沉降及平流层O3消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全球NOX 释放源组成、年释放总量和人类活动的贡... NOX 在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和地圈N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NOX 大气浓度增长对对流层大气O3污染、大气氧化能力和酸沉降及平流层O3消耗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全球NOX 释放源组成、年释放总量和人类活动的贡献 ,并与N2 O的源组成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x 大气化学 释放源 空气污染 酸沉降
下载PDF
平流层中臭氧耗减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9
作者 王振亚 李海洋 周士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19-625,共7页
平流层中的臭氧耗减过程十分复杂,它是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和地球物理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臭氧耗减的化学机理研究涉及到几百个化学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NO-NO2, HOx, Cl-ClO和Br-BrO等催化循环圈... 平流层中的臭氧耗减过程十分复杂,它是大气动力学、大气化学和地球物理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臭氧耗减的化学机理研究涉及到几百个化学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NO-NO2, HOx, Cl-ClO和Br-BrO等催化循环圈是直接耗减臭氧的重要原因,而氟氯化碳和溴代甲烷是破坏臭氧的重要化学物质.从大气化学的角度出发,介绍有关的自由基的来源、它们参与催化循环圈的反应以及有关光谱学和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臭氧耗减 臭氧耗减物质 催化循环圈 大气化学
原文传递
大气中氯氟烃类物质浓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陈立民 段杨 +2 位作者 乐致威 吴力波 潘相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低温脱水和低温浓缩(-196℃),建立了用气相色谱(ECD检测器)测定大气中超痕量氯氟烃类物质(CECs)的分析方法.对上海市清洁大气中CFCs本底浓度进行了监测,并与日本东京大学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 通过低温脱水和低温浓缩(-196℃),建立了用气相色谱(ECD检测器)测定大气中超痕量氯氟烃类物质(CECs)的分析方法.对上海市清洁大气中CFCs本底浓度进行了监测,并与日本东京大学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97年以来,上海市郊大气中CFC-11和CFC-12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上海CFCs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氟烃 气相色谱法 大气化学 大气监测 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