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明清青龙桥妙应寺史事考
- 1
-
-
作者
张涵之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法音》
2024年第7期32-32,33-39,共8页
-
文摘
一、问题缘起,如今的妙应寺在阜成门内,其初名永安寺,始建于辽寿昌年间,建有白塔一座;元至元八年(1271)重建,改称大圣寿万安寺;后于明代前期原址增建,并由朝廷赐名妙应寺。该寺历经明清及民国多次修,至今仍在原址,为北京地区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该寺在元代由元太祖忽必烈开辽塔而重建,重修后寺院以塔为中心,占地辽阔。既往学界主要关注元代大圣寿万安寺的修建情况与形制等问题,成果颇丰。
-
关键词
藏传佛教寺院
永安寺
赐名
忽必烈
明代前期
妙应寺
大圣寿万安寺
青龙桥
-
分类号
B947
[哲学宗教—宗教学]
K248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阿尼哥的生平事迹及其艺术才能与贡献
- 2
-
-
作者
刘晓梅
黄春和
-
机构
不详
-
出处
《首都博物馆论丛》
1998年第1期48-52,共5页
-
文摘
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耸立着一座风格独特的大白塔,它的设计者就是元朝入仕中国的著名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1997年冬,随着占据白塔寺山门的副食品商场的拆除,白塔重新向世人亮出了全貌。人们在惊喜之余,开始对白塔的奇特造型、宗教功能以及它的设计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面前,我们追怀阿尼哥的一生经历,总结他的艺术才能和他为我国文化艺术作出的卓越贡献,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尼两国传统友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阿尼哥
大白塔
生平事迹
艺术才能
佛像艺术
宗教功能
大圣寿万安寺
文化艺术
唐卡艺术
入仕
-
分类号
K833.55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灵通白塔话沧桑
- 3
-
-
作者
佟洵
-
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3期106-108,共3页
-
文摘
北京自古以来就寺庙如林,虽然历经战乱水患,直到清末仍存留古刹上千座,比号称“佛国”的泉州还多六百多座,因此北京确实不愧“寺庙甲天下”。北京的寺庙多,塔也不少,有句俗语道出了庙与塔的依存关系:“有庙必有塔,无塔不称庙”。千余座古刹宛如繁星点点,密布于北京城的四面八方,把这座文化古城点缀得绚丽多姿。这一座座寺庙,一尊尊宝塔,与北京人生活息息相关,是北京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关键词
元世祖忽必烈
繁星点点
甲天下
大圣寿万安寺
文化古城
妙应寺
阿尼哥
座座
元大都
佛舍利
-
分类号
N55
[自然科学总论]
-
-
题名西津渡——镇江的千年根脉
- 4
-
-
作者
袁因
-
出处
《金山》
2008年第12期38-40,共3页
-
文摘
江南第一渡在《唐诗三百首》中,晚唐诗人张祜的一首《题金陵津渡》,描写羁旅乡愁十分传神: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唐代,因为更名江宁的原金陵县属润州(今镇江市)管辖,所以润州当时也称金陵,
-
关键词
西津渡
京口救生会
晚唐诗人
张祜
《唐诗三百首》
义渡
大圣寿万安寺
蒜山渡
瓜洲
唐时
-
分类号
K928.7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北京的古塔
- 5
-
-
作者
史可非
盖英
焦杨
-
机构
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
出处
《城建档案》
2015年第4期78-80,共3页
-
文摘
塔,源于古印度,古梵语读作"stūpa",汉文有"窣堵坡"、"浮图"等译名,意为坟冢、圆丘,是埋藏佛祖释迦牟尼舍利或经卷的一种佛教建筑。东汉时期这种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并随佛教传播得以推广。因"塔"字译词较多不便使用,约至晋代才出现了"塔"这一汉字。塔最初为方形,唐代以后普遍为六角、八角、圆形、菱形等。层数为单数,最高为十三层。北京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至今还能看到许多造型各异的古塔建筑。
-
关键词
古塔建筑
佛教建筑
佛教传播
窣堵坡
译词
天宁寺塔
庆寿寺
妙应寺
砖塔
大圣寿万安寺
-
分类号
K928.9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北京的寺庙 一段暮鼓晨钟间的记忆
- 6
-
-
作者
祖佳
鲍东奇
-
机构
全景
-
出处
《优品》
2012年第12期156-169,共14页
-
文摘
在北京海淀区北三环路旁,有一座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的寺庙。山门高悬一块青石匾额,上刻九条穿云飞龙,正中为清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这寺庙还有另一个更广为流传的名字——大钟寺。如今,大钟寺内早已没有了僧人,没有了梵唱、烟香之气,就连那口叫醒僧人起床、诵经的钟,也哑哑地被供奉在那里,一声不响。寺门正对着车水马龙的北三环路。每天清晨,人声。
-
关键词
北京市文物局
大圣寿万安寺
乾隆时期
智珠寺
妙应寺
清净化城塔
黄寺
法源寺
始建年代
文物保护
-
分类号
K878.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白塔寺访古
- 7
-
-
作者
林纯洁
-
出处
《新产经》
2012年第11期63-63,共1页
-
文摘
秋日的一个下午,独自一人游览了白塔寺。沿着阜成门内大街走过去,远远便看见一座藏式白塔高耸在传统庙宇建筑中,素净而典雅。北京自辽代开始被定为都,经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经营,奠定了今天的首都地位,同时,北京也饱经战火,艰难地保存着古都的风韵。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明军占领北京后,烧毁了元朝的宫殿。
-
关键词
明太祖朱元璋
元大都
常遇春
辽代
明军
蒙古骑兵
蒙古人
独自一人
大圣寿万安寺
西征
-
分类号
K928.7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北京的塔与火
- 8
-
-
作者
王铭珍
-
出处
《消防月刊》
2002年第7期42-42,共1页
-
文摘
塔,原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建筑模式。有名望的人死后,便可建塔收藏遗体。后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其舍利子由八国共同建塔供奉。于是塔便成为佛教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了。 塔,梵文音译为“罕堵波”或“浮图”、“浮屠”,也就是俗语所讲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浮屠。 佛教东渐,塔也在中国不断地被建造,而且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诸如四角形、八角形等等。层数多单数、五层、七层、九层、十一层、十三层、十五层均有。
-
关键词
建筑模式
八国
中国特色
佛舍利
永安万寿塔
北京五塔寺
寺内
建筑工艺
大圣寿万安寺
延寿寺
-
分类号
TU252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
-
题名妙应寺白塔
- 9
-
-
作者
董颖
-
出处
《学习与研究(北京)》
1982年第12期65-,共1页
-
文摘
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大街北。始建于辽寿昌二年(1096年),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重修,至元十六年(1279年),塔前增建规模宏大的大圣寿万安寺,又名自塔寺,后改名妙应寺。自塔为喇嘛塔,色自如银,塔高50.9米,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
-
关键词
妙应寺
大圣寿万安寺
覆钵
金刚圈
塔身
塔高
至元
塔基
元世祖忽必烈
带形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