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大治安 被引量:20
1
作者 金其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大治安,是从其多(宽度)、从其高(高度)、从其远(长度)来分析与实施社会治安防控,将治安看成之内(社会治安元素)、之中(社会治安攻防)、之外(社会治安生态)的一个多极、多层、多变的有机系统。大治安是大系统,是全方位、全层次、全过程... 大治安,是从其多(宽度)、从其高(高度)、从其远(长度)来分析与实施社会治安防控,将治安看成之内(社会治安元素)、之中(社会治安攻防)、之外(社会治安生态)的一个多极、多层、多变的有机系统。大治安是大系统,是全方位、全层次、全过程的治安;大治安是大团圆,应最大限度地减少、转化、缓和矛盾,追求社会治安防控的静动和谐、宽严和谐;大治安是大智慧,社会治安防控必须汲取和承继中国传统的治安经略和社会治理经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原理,历史地、科学地、完整地揭示出社会治安问题的特性,寻找到科学的社会治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治安 大系统 大团圆 大智慧
下载PDF
中和之美与大团圆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景亮 谭静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21,共12页
中国戏曲观众追求中和之美与大团圆 ,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渊源 ,在戏曲欣赏中具有强烈的、多方面表现 ,对于中国戏曲的某些特色有决定作用 .这种审美心理有合理性、优越性的一面 ,也有对民族心理不利的影响 .戏曲生产者应注意对应这种... 中国戏曲观众追求中和之美与大团圆 ,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社会渊源 ,在戏曲欣赏中具有强烈的、多方面表现 ,对于中国戏曲的某些特色有决定作用 .这种审美心理有合理性、优越性的一面 ,也有对民族心理不利的影响 .戏曲生产者应注意对应这种审美需求的同时加以引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观众 中和之美 大团圆
下载PDF
论戏曲丑角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邹元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3-94,共12页
论戏曲丑角的美学特征邹元江中国戏曲丑角审美特征的历史生成和感性具体显现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由于丑角比生、旦等行当更深厚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基因(讽刺传统、乐天精神、个体意志和丑角意识①等),因而,这个生成和显现的过程... 论戏曲丑角的美学特征邹元江中国戏曲丑角审美特征的历史生成和感性具体显现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由于丑角比生、旦等行当更深厚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基因(讽刺传统、乐天精神、个体意志和丑角意识①等),因而,这个生成和显现的过程就更显得沉重、滞缓。不难发现,在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特征 丑角 审美主体 德充之美 戏曲艺术 中国美学史 王国维 人格精神 大团圆 创造主体
下载PDF
“大团圆” 审美心理成因新探 被引量:12
4
作者 危磊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3-159,共7页
对于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本文从尚圆的传统观念、拜日崇礼贵和的文化思想以及心理防御机制方面,考察其形成的主观与内部原因,从封闭的地理环境、宗法家族制度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面论述其形成的客观... 对于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的“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本文从尚圆的传统观念、拜日崇礼贵和的文化思想以及心理防御机制方面,考察其形成的主观与内部原因,从封闭的地理环境、宗法家族制度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面论述其形成的客观与外部原因,并注意到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学史 大团圆 审美心理现象 传统观念 文化思想 心理防御机制 地理环境 宗法家族制度 小农经济
原文传递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才训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3-78,共6页
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大团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中和"为美、审美的伦理道德化、戏剧欣赏的娱乐性追求、强烈的结果期待意识及尚圆传统、对社会现实生活缺陷的补偿、统治者的提倡。
关键词 古典戏剧 大团圆 多维透视
下载PDF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价值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洪生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8-30,67,共4页
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叙事演唱文体,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尤其讲求故事情节的组织与安排。特别是结尾的处理,是它实现"票房价值"... 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叙事演唱文体,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尤其讲求故事情节的组织与安排。特别是结尾的处理,是它实现"票房价值"的一大关捩。一段时间来,人们在西方现代戏剧理论的笼罩下,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大团圆"结局非议颇多,正面价值的评估很不够,甚至是缺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悲剧 大团圆 大团圆结局 悲剧冲突
原文传递
“大团圆”模式的儒学渊源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兴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114-117,共4页
中国悲剧文学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渊源于“乐感”精神的观点 ,缺乏文化依据和文本支持。“大团圆”结构模式是由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 ,中国叙事文学注重“信实” ,而“信实”之作又往往与儒家的道德理想抵牾... 中国悲剧文学中的“大团圆”结构模式渊源于“乐感”精神的观点 ,缺乏文化依据和文本支持。“大团圆”结构模式是由儒家文化所规定的。在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 ,中国叙事文学注重“信实” ,而“信实”之作又往往与儒家的道德理想抵牾不合 ,于是作家们不得不在主体故事之外加上一个“大团圆”的尾巴 ,以实现“惩恶扬善”的功利目的 ,张扬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 ,并使情感的发泄归于中正平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渊源 "大团圆" 乐感 信实 道德功利 中国 悲剧文学
下载PDF
论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志荣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9-178,共10页
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 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崇敬,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则由英雄气概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这种悲剧意识一方面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和束缚的潜质,体现了感人的悲悯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宣泄怨愤的情感和悲喜交错等特征。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局,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求善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是主体欣赏心态得以平衡的需要,也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意识 伤春悲秋 忧患意识 悲喜交错 大团圆
下载PDF
人性和礼教的乌托邦——才子佳人小说述论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菁强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14,共11页
对于才子佳人小说思想内涵的认识,人们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认为是对“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叛,是“歌颂婚姻自由,以鼓励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冲击。”也有人认为是文人“白日梦”或才子“理想人格”重塑等等。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大团圆 婚姻观 人性 乌托邦 天花藏主人 封建婚姻制度 父母之命 “才” 白日梦
下载PDF
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志琴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2期9-12,共4页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一种普遍形态,大量产生于元末明初之后,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叙事方式。其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分析,大团圆结局是"贵和尚中"的文化习性在文学叙事中的表现;从伦理...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一种普遍形态,大量产生于元末明初之后,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叙事方式。其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分析,大团圆结局是"贵和尚中"的文化习性在文学叙事中的表现;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分析,是正义原则的体现和伦理信念的表达;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层面分析,是接受者与创作者消愁补恨的社会心理的载体。大团圆结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民族性格及美学观念的审美折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圆 中国戏剧 贵和尚中 伦理信念 消愁补恨
下载PDF
论元杂剧的婚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义光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5-19,共5页
元代婚恋剧的基本形态是才子佳人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民族文化心理定势、历史事实和元代士子特定的生存状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才子佳人戏反映出杂剧作家的进步婚姻观,剧作家的婚恋意识中已具有现代性爱的萌芽。才子佳人戏的大... 元代婚恋剧的基本形态是才子佳人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民族文化心理定势、历史事实和元代士子特定的生存状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才子佳人戏反映出杂剧作家的进步婚姻观,剧作家的婚恋意识中已具有现代性爱的萌芽。才子佳人戏的大团圆结局是剧作家为成就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而想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反映出作家的双重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婚恋模式 意识 大团圆 文化意蕴
下载PDF
《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振昌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3,共8页
鲁迅的功利主义的启蒙文学观与传统的小说叙事艺术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甚至尖锐对立。《呐喊》《彷徨》的叙事实践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改造中国旧小说的虚假的全知全能外视角和“大团圆”的故事中心结构:前者运用的是限制叙事原则,并以各有侧... 鲁迅的功利主义的启蒙文学观与传统的小说叙事艺术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甚至尖锐对立。《呐喊》《彷徨》的叙事实践主要是有针对性地改造中国旧小说的虚假的全知全能外视角和“大团圆”的故事中心结构:前者运用的是限制叙事原则,并以各有侧重的悲剧第一人称形式和喜剧第三人称形式构成小说叙事的“亲历性”和内视角;后者主要是以人物的性格、性情和命运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所展开的心理瞬间、生活断面的定格放大和极有层次性的断面组接或起承转合,构成“人性化”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 《彷徨》 《呐喊》 叙事方式 启蒙文学观 大团圆 “人性化”
原文传递
论元代四大爱情剧的大团圆结局 被引量:7
13
作者 阙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45-50,共6页
“大团圆”结局,大量地出观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集中表现在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大团圆”,有其独特的意义。它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家法、... “大团圆”结局,大量地出观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集中表现在元代四大爱情剧中的“大团圆”,有其独特的意义。它表达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美满婚姻的愿望、对合理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对封建礼教家法、封建伦理道德批判的意向。同时,还反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元代文人的心理要求——证实文人价值。从元代四大爱情剧大团圆结局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来看,对于戏曲中的团圆式结局,不可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圆 人民意愿 封建礼教 文人价值
下载PDF
论《蒲柳人家》中“乡土乌托邦”的构建
14
作者 李秋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4期85-87,共3页
小说《蒲柳人家》以田园牧歌的情调,通过对人物行为和故事性质“传奇性”的描摹,将世俗审美精神的“大团圆”审美模式熔铸于文本的结构之中,最终构建起一个“乡土乌托邦”的理想世界。
关键词 《蒲柳人家》 田园牧歌 传奇性 大团圆
下载PDF
把“共产党好”写在人民心上——鄂尔多斯市明星志愿者协会春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活动
15
作者 王国良 李璞 刘晓彤 《雷锋》 2024年第10期51-53,共3页
阖家团聚贺新春,欢聚一堂庆团圆。春节就讲究个团聚和热闹,每当大团圆的日子来临,如何让独居、空巢老人也能快快乐乐过春节,总是牵动着每一位志愿者的心。为了让独居、空巢老人都能高高兴兴过年,鄂尔多斯市明星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陪... 阖家团聚贺新春,欢聚一堂庆团圆。春节就讲究个团聚和热闹,每当大团圆的日子来临,如何让独居、空巢老人也能快快乐乐过春节,总是牵动着每一位志愿者的心。为了让独居、空巢老人都能高高兴兴过年,鄂尔多斯市明星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陪伴东胜区民族街道永兴社区5位独居老人共度春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老人 大团圆 独居老人 鄂尔多斯市 东胜区 志愿者 春节
原文传递
浅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兼论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问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方建斌 《殷都学刊》 2000年第4期67-70,共4页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还有其惩戒和教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悲剧 大团圆 因果报应
下载PDF
话说悲剧和喜剧
17
作者 邓刚 《文学自由谈》 2024年第4期133-136,共4页
有许多人说他不愿看悲剧,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太悲惨了,太痛苦了,太没意思了。作家为什么要把人生描写得那样痛苦呢?说起来作家真可恨:林黛玉那么爱贾宝玉,为什么不让他们甜蜜幸福、大团圆,有美好的爱情呢?那好吧,我们来个幸福甜... 有许多人说他不愿看悲剧,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太悲惨了,太痛苦了,太没意思了。作家为什么要把人生描写得那样痛苦呢?说起来作家真可恨:林黛玉那么爱贾宝玉,为什么不让他们甜蜜幸福、大团圆,有美好的爱情呢?那好吧,我们来个幸福甜蜜的大团圆,让贾宝玉和林黛玉花前月下,张灯结彩,喜结良缘,最后生了个大胖小子……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红楼梦》还有文学价值吗?不敢面对悲剧人生,其实是愚蠢的恐惧和虚弱心理作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团圆 悲剧人生 贾宝玉 林黛玉 《红楼梦》 喜剧 可恨 甜蜜
原文传递
祖孙四代齐登场,“杨门春晚”喜洋洋
18
作者 黄婷 陈新炳 《中国老年》 2024年第10期18-19,共2页
农历大年初五是江西省瑞昌市码头镇杨氏一家祖孙四代90余人大团圆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家庭成员都会从五湖四海赶回家。在这个团聚的日子里,一台延续了20年的“杨门春晚”文艺演出即将上演。
关键词 文艺演出 大团圆 祖孙四代 春晚 码头镇 瑞昌市 五湖四海 家庭成员
原文传递
从《琵琶记》的大团圆中惊醒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明杰 《大舞台》 2003年第6期38-40,共3页
大团圆,是中国艺术的模式之一,它也是中国文化熏染出来的固定化审美倾向.大团圆的结局,对那些不作为悲剧的戏剧作品来说,历尽千辛万难最终达到团圆,往往容易使人因如释重负而获得喜悦.实际上,对许多这类作品来说,在喜悦之中潜藏着深深... 大团圆,是中国艺术的模式之一,它也是中国文化熏染出来的固定化审美倾向.大团圆的结局,对那些不作为悲剧的戏剧作品来说,历尽千辛万难最终达到团圆,往往容易使人因如释重负而获得喜悦.实际上,对许多这类作品来说,在喜悦之中潜藏着深深的悲哀.这种悲哀是个人的,它以个人的巨大牺牲为前提;同时它又是社会的,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悲哀.我国元代高则成(高明)的《琵琶记》就是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记》 大团圆 赵五娘 悲剧性 封建社会 封建制社会 大孝
下载PDF
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邱紫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介绍了印度戏剧的起源;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即古典主义戏剧都采取了大团圆的结局,悲剧艺术被排除在戏剧创作之外;古典主义戏剧表现出了强烈的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的审美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本文介绍了印度戏剧的起源;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即古典主义戏剧都采取了大团圆的结局,悲剧艺术被排除在戏剧创作之外;古典主义戏剧表现出了强烈的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的审美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本文还细致地分析了形成这些美学特征的哲学、宗教等文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戏剧 大团圆 唯美主义 理想主义 戏剧的形式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