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4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93
1
作者 孙正聿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1,125,共8页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质内容和世界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实质内容和世界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中,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国家独立为首要前提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以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使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原文传递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基于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的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42
2
作者 黄承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0,176,177,共8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乡村振兴,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农村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做出的决策部署。以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深入分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相关问题具有现实的理论实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乡村振兴,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农村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做出的决策部署。以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深入分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相关问题具有现实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从脱贫攻坚的理论历史意义、乡村振兴的时代特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理论实践逻辑、乡村振兴理论构建、乡村振兴的历史担当等方面,尝试全面解读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理论、实践、历史逻辑,提出相关思考,旨在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理论视野 历史观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教学的整体性及其实践路径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玉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27,共5页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课题,"四史"教学的问题导向是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新课题,"四史"教学的问题导向是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推动"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关键在于从实践逻辑、价值立场、理论创新与世界进步4个层面科学把握"四史"的共通性,实现理论与历史相统一、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在教学中,实现"四史"教学的整体性必须坚持"大历史观",着重从主流与本质的科学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历史比较、情感与理性的有机结合中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史 初心使命 整体性 碎片化 历史观
原文传递
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被引量:24
4
作者 苑鹏 《红旗文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6,共4页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进一步的全面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2021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进一步的全面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切实做好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篇大文章,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发展阶段 小农户 现代农业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有机衔接 历史观 新发展理念
原文传递
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君如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1-17,共7页
具有深邃的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他领导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点。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是揭示和反映历史规律的科学思维,是党中央以史为鉴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源自他的大历史观... 具有深邃的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他领导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点。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是揭示和反映历史规律的科学思维,是党中央以史为鉴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源自他的大历史观,其依据是习近平的"文化基因"说。他强调历史研究要研究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文化基因就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史研究也要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重视历史及其中贯通的"文化基因"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在党内和全社会形成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即"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历史思维 历史观 文化基因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以大历史观统领中共党史教育与教学 被引量:22
6
作者 杨凤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8,共7页
党史教育教学要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唯物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要运用大历史观把握百年党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总结和评价不同阶段的特征与贡献,可以用"新革命、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命名不同历史阶段,用"... 党史教育教学要准确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唯物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要运用大历史观把握百年党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总结和评价不同阶段的特征与贡献,可以用"新革命、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命名不同历史阶段,用"苦难辉煌、艰辛探索、凯歌行进、实现复兴"概括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与特征。要从国际的宽视野看党的百年奋斗及其价值,使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党史教育 主题主线 内涵与特征 唯物辩证 苦难辉煌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道路之新”的矛盾体系与出场逻辑 被引量:19
7
作者 任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7,231,共14页
我们决不能以单向度、静态化的教条方式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之“新”。在更深层次上,阐明“道路之新”出场的关键在于重新发现和激活中国式现代化辩证法这一内在灵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对西方式、旧... 我们决不能以单向度、静态化的教条方式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之“新”。在更深层次上,阐明“道路之新”出场的关键在于重新发现和激活中国式现代化辩证法这一内在灵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对西方式、旧中国式、苏联式、建国初期之路和改革开放初期探路方式的历史超越,不断创造“道路之新”,根本原因就在于“道路之新”是对以往现代化系列矛盾的辩证扬弃和创造性解决。“道路之新”的超越方式或解决方式是对被超越对象内在矛盾历史地辩证扬弃,既克服又保留,而新道路辩证法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自我否定、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进程远未完结,绝不能将“道路之新”固化理解为某种静态的要素、特征、模式、方案的集合。“道路之新”在充分汲取世界各式现代化道路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同时,也就必然不断以新方式、新形态、新场域重置这些矛盾体系,从而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展开更为复杂、不断变化着的辩证格局。只有以“大历史观”把握“道路之新”出场史的辩证法,才能以真正的历史自信创造历史,赢得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辩证法 矛盾体系 历史观
原文传递
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动因及启示 被引量:19
8
作者 郑淋议 张应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6-54,194,195,共11页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性制度,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具有重要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的变迁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权合一"、集体化时期的"两权分离"、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权分离&...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性制度,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具有重要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的变迁先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权合一"、集体化时期的"两权分离"、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权分离"和新常态以来的"三权分置"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农地制度变迁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现实环境约束以及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产权演变存在短期强化和长期分割的相互交织,演变目标则在共时和历时上都呈现多重性特征。未来农地制度的变革应当根据环境约束调整发展战略,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稳步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农地制度 产权演变 历史观 土地“三权分置”
下载PDF
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金龙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2,共8页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在宽广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只有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坐标下进行评价,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赢得民族独立,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实现中...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在宽广时空背景下发生的,只有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坐标下进行评价,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赢得民族独立,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开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实现新旧制度更替,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空间由西方拓展到东方,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展现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中国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基于大历史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还应揭示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阐释百年历史的内在关联、总结百年历史的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 百年历史
原文传递
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高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共14页
大历史观提供了理解经济演变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本文指出:大历史观不仅强调历史因素对经济变迁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应从长时段、本土化、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变迁,这三者分别从时间、空间、结构维度揭示了大历史观的特征。运用... 大历史观提供了理解经济演变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本文指出:大历史观不仅强调历史因素对经济变迁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应从长时段、本土化、整体性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变迁,这三者分别从时间、空间、结构维度揭示了大历史观的特征。运用大历史观来审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可以发现:从时间维度看,农业农村发展是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时段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命题,并在不同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多重贡献;从空间维度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是对已有国际经验或"一般规律"的简单验证,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中国"自身的故事";从结构维度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是嵌入在中国整体发展阶段和制度背景之中,是与城镇之间开展互动并伴随着制度变迁而推进的。立足于大历史观视域下予以审视,我国在政策层面必须动态理解农业农村发展及其作用,突破从经济效率来看待农业农村的局限,注重在城乡互动和体制变迁背景下探寻发展路径,并从农业农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中形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农业农村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转化 经济体制变迁
原文传递
以正确党史观阐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炳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坚持正确的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党史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是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根本原则。坚持正确的党史观要树立大历史观,在纵向历史梳理与横向历史比较相结合中把握党的百年奋斗;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立... 坚持正确的党史观是唯物史观在党史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是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根本原则。坚持正确的党史观要树立大历史观,在纵向历史梳理与横向历史比较相结合中把握党的百年奋斗;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既要准确把握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又要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要坚持系统观念,贯通把握历史、现在、未来,坚持聚焦党的百年奋斗与重点突出新时代成就相统一,坚持已有结论与新的认识相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确党史观 历史观 系统观念 历史决议
下载PDF
大历史观:新时代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发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贾丽民 赵聪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2,F0002,共9页
大历史观立足唯物史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具体时空场域,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球背景场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奋斗目标场域。大历史观突出了“整体性”的意涵,从历史视野、科学方法、价值指向... 大历史观立足唯物史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具体时空场域,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球背景场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奋斗目标场域。大历史观突出了“整体性”的意涵,从历史视野、科学方法、价值指向三个层面内蕴了立体框架下的“大逻辑”。立时代之基,答时代之问,新时代唯有树立大历史观,才能直面和解答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唯物史观 史观
下载PDF
从唯物史观到大历史观:历史自信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乐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4,共14页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透过历史现象来把握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和普遍原理蕴含着具体化的内在要求,与其说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抽象的普遍性,倒不如说在于其方法论和普遍原理的具体...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透过历史现象来把握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和普遍原理蕴含着具体化的内在要求,与其说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抽象的普遍性,倒不如说在于其方法论和普遍原理的具体化运用。而大历史观恰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具体形态。大历史观主张从长时间周期、大空间视野、整体性思维、深层逻辑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是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看问题的理论思维和方法。只有以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为指导,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科学内涵,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把握它们的根本特质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从理论思维向战略谋划再向实践方略的正确转化,增强未来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坚定历史自信,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顺势而为,走好当下和未来的路,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历史观 历史自信 历史主动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思维
原文传递
大历史观的理论内涵与思想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路宽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7,共8页
大历史观是一种观察历史和社会的思维、视野和科学方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大历史观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分析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从横向的空间视野来审视和把握该历史事件和与之相联系的不同地区和... 大历史观是一种观察历史和社会的思维、视野和科学方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大历史观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分析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从横向的空间视野来审视和把握该历史事件和与之相联系的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总体史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历史事件在其所处的综合网络中的历史坐标,从而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大历史观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分析历史事件的科学思维与方法,是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历史观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51,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我国所处“两个一百年”交汇期这一历史特点,不仅提出了大历史观,而且娴熟运用大历史观分析当今时代的变化,认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进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运用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我国所处“两个一百年”交汇期这一历史特点,不仅提出了大历史观,而且娴熟运用大历史观分析当今时代的变化,认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进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运用大历史观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正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大历史观,坚持从历史全过程和社会大场域中考察历史和现实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作为科学方法论的真正形成。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形成的“新历史观”,是全面认识和深度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 整体性
下载PDF
历史主动精神:生成逻辑、认同功能与深化路径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冲亚 高福进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1,共10页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品格,反映出主体在历史活动中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实践能动力。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历史主动精神孕育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构成涵育历史主动精神的...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品格,反映出主体在历史活动中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实践能动力。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历史主动精神孕育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构成涵育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厚底蕴,而伟大斗争精神则“编写”了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发展的基因密码。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伟大事业、迈向伟大征程的动力之源,其蕴含的国家认同功能,不仅能够确保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历史必然性,以精神力量形式推进国家治理达到“善治”之境,而且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之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需要大力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包括树立“大历史观”以树立正确历史认知,涵养“主体理性”以解蔽资本逻辑异化的历史图景,加强“精神生产”以化解技术理性僭越引致的历史意义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国家认同 历史观
原文传递
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世界历史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龚云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4-9,79,共7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除了西方国家制造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的思维定势,克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所带来的资本至上、两极分化、生态破坏等痼疾,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除了西方国家制造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的思维定势,克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所带来的资本至上、两极分化、生态破坏等痼疾,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国情和历史传统探索出一条独立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的终结,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观 党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大历史观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解逻辑及实践展望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锡辉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3,共9页
历史主动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高度概括,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政党理念与行为的重要范畴。以大历史观审读历史主动精神发现: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史看,历... 历史主动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高度概括,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政党理念与行为的重要范畴。以大历史观审读历史主动精神发现:从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看,历史主动精神指的是创造了三次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理论武装、组织赋能、成就彰显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推动形成,最终作用于中国历史,将其从近代以来的被动转为历史主动。新时代应当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认识到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历史动力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而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建党百年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动态演进与逻辑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亚东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36,共21页
本文基于"大历史观",在梳理农地制度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有助于党和国家判断并顺应历史潮流,制定科学有效的农地政策。研究发现,第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 本文基于"大历史观",在梳理农地制度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这有助于党和国家判断并顺应历史潮流,制定科学有效的农地政策。研究发现,第一,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经历了5次农地制度变迁,分别是由"国家公有、农民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地主所有、租赁经营"、向"农民私有、农民经营"、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农民经营"转变;本文构建"国内国际环境与农地制度调整变迁"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农地制度百年变迁史。第二,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表明,每次农地制度变迁都伴随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第三,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践逻辑表明,农地制度调整是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时,结合国内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经验总结对农地制度进行的修正。第四,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表明,党和国家在推进农地制度变迁和调整过程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中国农村实践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 农地制度变迁 逻辑 历史观
原文传递
从第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金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2,共4页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宏阔空间背景下来叙事和评价,以求客观呈现历史、科学总结历史,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习近平在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史时,要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宏阔空间背景下来叙事和评价,以求客观呈现历史、科学总结历史,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习近平在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史时,要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叙事和评价,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评价,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历史观,也彰显了大历史观作为历史叙事和评价方法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议》 历史观 主题主线 历史叙事 中华民族发展史 空间背景 党的历史 决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