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 被引量:58
1
作者 何宏林 池田安隆 +6 位作者 何玉林 东乡正美 陈杰 陈长云 田力正好 越後智雄 冈田真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4-574,共11页
部分由于缺乏破坏性地震记录,部分由于处于边远山区,作为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一部分的大凉山断裂带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以至于在描述该断裂系时,往往不把大凉山断裂带算在其中.造成大凉山断裂带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断裂带... 部分由于缺乏破坏性地震记录,部分由于处于边远山区,作为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一部分的大凉山断裂带长期被研究者们忽视,以至于在描述该断裂系时,往往不把大凉山断裂带算在其中.造成大凉山断裂带被忽视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构造带,新生性决定了其成熟度低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其他断裂带,所反映的线性断裂地貌特征不如其他断裂带明显.两年多详细的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大凉山断裂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1)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的大凉山断裂带无论是连续性还是成熟度都明显低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其他断裂带;(2)大凉山断裂带南、北两段的活动性高于中段,而且北段的左旋位错量是南段的3倍,小震活动在中段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空区,说明大凉山断裂带还没有完全贯通,尚处于从两端向中间发展的早期阶段;(3)大凉山断裂带上地质体反映的总位错和水系的位错基本相同,说明大凉山断裂带开始于该地区水系成型之后,而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其他断裂带上的总位错远大于水系所反映的位错;(4)探槽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和用断错地貌和GPS观测结果估计的水平滑动速率3~4mm/a,都表明大凉山断裂带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一样也是一条强震构造带;(5)在滑动速率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并假定各断裂带在整个发育历史中滑动速率基本不变,大凉山断裂带产生11km的滑移量需要2.7~3.7Ma,而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完成47~53km的位错量需要12~18Ma.进一步推断,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产生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而“裁弯取直”是由于青藏高原南东块体相对刚性的顺时针旋转造成的.随着“裁弯取直”的持续发展,大凉山断裂带将可能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新生断裂 鲜水河-小江断裂 南东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被引量:41
2
作者 周荣军 黎小刚 +2 位作者 黄祖智 何玉林 戈天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6,共6页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 大凉山断裂带呈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展布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东侧的大凉山腹地 ,是一条连接鲜水河、小江断裂的贯通性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长约 2 80km。航、卫片解译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表明 ,大凉山断裂带由海棠—越西、普雄河、布拖及交际河四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在3m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凉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下载PDF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 被引量:40
3
作者 宋方敏 李如成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7-34,共8页
沿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 4条次级断裂开挖了 4个探槽 ,共揭露出 9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年龄样品的测试结果 ,分析了各次事件的距今年龄及其重复间隔。其中 ,有 3个探槽共揭露出4次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 9次古地震的垂直位移量在 0... 沿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 4条次级断裂开挖了 4个探槽 ,共揭露出 9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年龄样品的测试结果 ,分析了各次事件的距今年龄及其重复间隔。其中 ,有 3个探槽共揭露出4次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 9次古地震的垂直位移量在 0 5~ 1 5m之间 ,与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历史地震所产生的垂直位移量进行对比 ,估计它们的震级都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凉山断裂带 古地震 探槽 垂直位移量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7-212,共6页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凉山断裂带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认为在历史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无论是频次还是强度都高于大凉山断裂带,这与活断层及古地震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且,地震活动性分段比较的结果显示...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凉山断裂带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认为在历史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无论是频次还是强度都高于大凉山断裂带,这与活断层及古地震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而且,地震活动性分段比较的结果显示,普格附近的空段2和冕宁附近的空段1发生强震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为西昌钝角交汇区。另外,需要注意强震前先发生中强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地震活动性分析 则木河 安宁河 对比分析 地震研究 可能性 活断层 交汇区 中强震 强震前 频次 分段
下载PDF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3 位作者 赵敏 宫悦 张致伟 乔慧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4-1136,共13页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或M_L5.2)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越西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 2014年10月1日越西M5.0(或M_L5.2)地震发生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Cut and Paste)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越西M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同时,利用波形资料,计算了该地震的视应力值,并与2001年以来附近区域M_L≥4.0地震的视应力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越西M5.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I走向256°/倾角62°/滑动角167°,节面Ⅱ走向352°/倾角79°/滑动角29°;P轴方位121°,仰角11°,近水平;T轴方位217°,仰角28°;震源矩心深度为11km;矩震级约为MW5.1。根据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主要构造展布,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大凉山断裂带中段分支断裂——NNW向普雄断裂,与该断裂走向相近的节面Ⅱ为同震破裂面。本次地震为兼具小量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型地震,是NNW向大凉山断裂带在近水平的NWW-S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左旋走滑活动所致。此外,利用波形资料计算获得的越西M5.0地震的视应力值(0.99MPa)高于汶川8.0级地震后其附近区域的地震视应力,反映了震源区当前的背景应力水平相对较高,有利于中、强地震的发生,越西地震的视应力高值还可能反映了川滇块体整个东边界区域当前的应力水平在逐渐升高,因而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也在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西M5.0地震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大凉山断裂带 视应力
下载PD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孕震深度研究及其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姜一 周本刚 +3 位作者 李铁明 杨永林 李正芳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69-3682,共14页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及东侧的大凉山断裂带作为大凉山次级块体西侧与东侧边界,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活动构造背景.本文意在用有限的形变数据和地震数据两种资料评估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的孕震深度及其地震危险性.采用弹性半空间模型...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及东侧的大凉山断裂带作为大凉山次级块体西侧与东侧边界,具有发生大地震的活动构造背景.本文意在用有限的形变数据和地震数据两种资料评估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的孕震深度及其地震危险性.采用弹性半空间模型对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和大凉山断裂带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了90%、95%和99%不同分位数的小震深度下界值并与GPS得到的闭锁深度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异同点.结果显示,安宁河断裂北段闭锁深度为6.2 km,不到90%分位小震震源深度16 km的一半,表明该段在1952年M S63/4地震后,断层逐渐趋于闭锁;而在6~16 km深度主要以小地震和无震滑动两种形式释放能量,存在深部蠕滑运动.大凉山断裂北段在0~10 km范围内完全闭锁,而10~25 km闭锁程度较弱.安宁河断裂南段、则木河断裂、大凉山断裂中段和南段均处于完全闭锁阶段,闭锁深度接近90%分位数小震深度的下界值,标准差约为0.94 km.此外,A、B、C三个剖面的反演结果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的运动自北向南具有顺时针旋转特性,与川滇块体顺时针运动特征吻合.大凉山次级块体北、中、南三段边界断裂及块体内部总的滑动速率分别为9.8 mm·a^-1、8.9 mm·a^-1和8.4 mm·a^-1,呈自北向南递减趋势.大凉山断裂南段布拖断裂和交际河断裂积累的能量分别能够发生一次矩震级为M W7.5的地震,离逝时间已经接近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未来100年大地震的发震概率分别为7.1%和5.9%,应对其地震危险性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大凉山断裂带 闭锁深度 孕震深度 潜在地震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竹马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被引量:15
7
作者 孙浩越 何宏林 +1 位作者 魏占玉 高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0-454,共15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支断裂构成,竹马断裂是其北段的一条分支。文中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构造地貌的高精度GPS测量和断错时间的约束,得出竹马断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5~3.1mm/a;利用古地震探槽揭示出竹马断裂的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0.3±5.7)~30ka BP和30^(17.4±1.2)ka BP。考虑到断裂带北段还存在一条与竹马断裂平行的分支断裂——公益海断裂,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滑动速率与南段基本一致。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在大凉山断裂带上分配的滑动速率与并行的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也大体相当,断裂系中段的滑动速率之和与南北两段的速率大致吻合。大凉山断裂带的存在使断裂系在几何上成为一个完整的弧形构造,也弥补了中段滑动速率的亏损,使各段的滑动保持协调一致。此外,沿竹马断裂大量发育的冲洪积台地,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结果,认为是新仙女木事件后末次冰消期的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堆积,类似的地貌面可能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晚第四纪 活动性 滑动速率 古地震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中段普雄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伟 何宏林 +1 位作者 孙浩越 魏占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7-816,共20页
大凉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大型强震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段的普雄断裂是断裂带中最长的1条次级断裂。该次级断裂的古地震活动情况对评价该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建立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开展的活动断... 大凉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大型强震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段的普雄断裂是断裂带中最长的1条次级断裂。该次级断裂的古地震活动情况对评价该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建立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开展的活动断层填图和古地震探槽研究表明普雄断裂是1条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的略向W倾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沿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分别揭露了2次和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8206 BC—1172 AD、1084—1549 AD和17434—7557BC、1577—959 BC、927—1360 AD。结合探槽古地震结果和历史地震记载,进行建模分析得到断裂的离逝时间约为0.7ka,与距今倒数第2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2.3ka。同时,根据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经验公式估算古地震事件震级在7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普雄断裂 古地震探槽 离逝时间
下载PDF
大凉山断裂带中段越西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庆 刘韶 张世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1-337,共17页
越西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凉山断裂带中唯一一条以逆冲作用为主的分支断裂。该断裂控制了越西第四纪盆地,断层2盘有2 000m的地形高差,与其东侧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的普雄断裂构成了大凉山断裂带中段的正花状构造。前人发现了越西断裂在... 越西断裂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凉山断裂带中唯一一条以逆冲作用为主的分支断裂。该断裂控制了越西第四纪盆地,断层2盘有2 000m的地形高差,与其东侧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的普雄断裂构成了大凉山断裂带中段的正花状构造。前人发现了越西断裂在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断层陡坎,但目前尚没有相关古地震的研究报道。文中在断错地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槽探与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等方法揭露了越西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年代分别是25260—23880BC、 23930—23500BC、 20980—1400BC、 1270—1500AD,最新事件可能为1480年越西地震。根据普雄断裂已有的古地震研究结果分析,这次历史地震可能导致越西断裂与普雄断裂同步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越西断裂 晚第四纪 古地震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大凉山断裂带中段断层氡气特征及活动性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文龙 巴金 +2 位作者 朱兵 李小平 金灿海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65,共10页
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中段普雄河断裂、甘洛-汉源断裂、洪溪-美姑断裂进行野外的氡气测量,分析讨论各断裂带的氡气特征、相对活动性强弱以及与现代地震的发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3条断裂均表现出氡气多峰异常的特征,指示其为多条断层... 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中段普雄河断裂、甘洛-汉源断裂、洪溪-美姑断裂进行野外的氡气测量,分析讨论各断裂带的氡气特征、相对活动性强弱以及与现代地震的发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3条断裂均表现出氡气多峰异常的特征,指示其为多条断层或隐伏断层组成的构造带。其中,普雄河断裂带由6条断层组成、甘洛-汉源断裂带由3条主要断层组成、洪溪-美姑断裂由3条断层组成;与野外及地形地貌有着较好的对应性;(2)3条断裂带内各断层氡气最大峰背比介于3.89~16.30;异常平均峰背比介于3.11~7.09;异常平均值/异常下限值介于1.82~4.15,相对活动性判别表明,虽然普雄河断裂带最宽,次级断层最为发育,但甘洛-汉源断裂的活动性却更强,表明中生代以来的控盆作用更明显;(3)与区内已有发震断层资料对比总结出,当断层氡气异常平均峰背比介于4.67~5.12、异常平均值与异常下限值比介于2.73~3.00时,断层具有发生5.0级中强震的能力。而甘洛-汉源断裂带中侯波日哈断层、瓦依拉达断层氡气异常平均峰背比介于5.52~7.09、异常平均值与异常下限值比介于3.23~4.15,因此具有发生大于5.0级中强震的可能,也为监测区内活动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 大凉山断裂带 氡气 发震断层
原文传递
大凉山断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1
作者 赵德杨 周晓成 +13 位作者 何苗 天娇 李静超 董金元 颜玉聪 欧阳澍培 刘峰立 姚炳宇 王昱文 曾召君 陈曲菲 张晓明 杨耀 罗志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2010—2021年对大凉山断裂带10个温泉开展采样,测定了15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进行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了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δD、δ^(18)O的测量值分别为-86.8%~-100.54%和-11.7%~-13.7%... 2010—2021年对大凉山断裂带10个温泉开展采样,测定了15个水样中的常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进行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了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δD、δ^(18)O的测量值分别为-86.8%~-100.54%和-11.7%~-13.7%,分布于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温泉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其补给高程为2.1~2.5 km;(2)温泉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_(3)-Ca·Mg、SO_(4)·HCO_(3)-Ca·Mg、HCO_(3)-Ca、HCO_(3)-Na·Ca、HCO_(3)-Na和SO_(4)·HCO_(3)-Ca;(3)主量元素来自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水-岩反应;(4)Na-K-Mg三角图表明该区温泉水样均为未成熟水;(5)运用硅-焓模型图解法得到该区热储温度为105.9℃~203℃,冷水混入比例约为68%~86%,其循环深度为1.9~3.9 km;(6)循环深度越深,地震活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断裂带 温泉 水文地球化学 循环模型
下载PDF
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预测意义
12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2 位作者 赵敏 宫悦 乔慧珍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9期21-21,共1页
2014年10月1日9时23分29秒,四川大凉山地区越西县发生5.0级地震。本次地震余震稀少,截止到2014年10月10日,四川区域地震台网仅记录到该地震32次余震,最大余震为10月1日20时31分35秒越西ML2.9;余震主要集中在主震后的1周内。 越西5.... 2014年10月1日9时23分29秒,四川大凉山地区越西县发生5.0级地震。本次地震余震稀少,截止到2014年10月10日,四川区域地震台网仅记录到该地震32次余震,最大余震为10月1日20时31分35秒越西ML2.9;余震主要集中在主震后的1周内。 越西5.0级地震是大凉山断裂带自1944年6月20日昭觉51/4级地震以来间隔70余年再次发生的1次5级地震,也是继2013年10月14日昭觉M4.3地震之后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又一次M≥4.0的地震事件。该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块体东边界地区强震危险性具有何种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余震 发震构造 大凉山断裂带 预测 区域地震台网 强震危险性 凉山地区 地震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