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傩图》综合论说 被引量:10
1
作者 麻国钧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宋代绘画《大傩图》(旧题)公之于世以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而,笔者认为,对它的认知尚有不清、不明、不深、不尽合理之处,进一步论说是必要的。本文从舞队的行进路线、人物装束、手持道具等诸多... 宋代绘画《大傩图》(旧题)公之于世以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而,笔者认为,对它的认知尚有不清、不明、不深、不尽合理之处,进一步论说是必要的。本文从舞队的行进路线、人物装束、手持道具等诸多方面展开讨论,结论是:该图描绘的是江南近水乡村以迎春祈晴为主要目的的村田社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火 迎春舞队 八仙
原文传递
南宋《大傩图》名实新辨 被引量:8
2
作者 孟凡玉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8,共6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艺术珍品《大傩图》。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撰文指出该图与《周礼》等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傩形象不符。此后,学术界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大傩图》名不副实。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宋代大傩世俗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所作的艺术珍品《大傩图》。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撰文指出该图与《周礼》等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傩形象不符。此后,学术界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大傩图》名不副实。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宋代大傩世俗化发展达到极点,成为包罗万象的世俗歌舞表演,该图正是当时大傩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代傩仪式歌舞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田乐 南宋 世俗化
原文传递
金代陶瓷上的秋葵——兼谈秋葵纹样的多重意味 被引量:2
3
作者 常樱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3,共4页
秋葵花纹是12至13世纪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的流行纹饰,广泛出现在陶瓷器、装饰绘画、墓葬美术等图像领域。秋葵花纹除外形雅致纤丽、开放于仲秋不与百花争春、食用植物全株入药等植物属性优势外,还在文人笔下演绎出了新的内涵,包括超越性... 秋葵花纹是12至13世纪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的流行纹饰,广泛出现在陶瓷器、装饰绘画、墓葬美术等图像领域。秋葵花纹除外形雅致纤丽、开放于仲秋不与百花争春、食用植物全株入药等植物属性优势外,还在文人笔下演绎出了新的内涵,包括超越性之道妆、饮酒之金盏、向阳之忠心等。尤其是后者,在宋室南迁之际被北方遗民纳于心。后又因游牧民族的太阳崇拜而进一步发展,大江南北均以其为向阳性花卉的代表,甚至出现于民间春季迎阳的仪式中。明清两代为秋葵花纹余音,内涵未有出以上种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葵花 金代陶瓷 砖雕
原文传递
论阴阳文化视域中的“大傩图” 被引量:1
4
作者 孔含鑫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宋人《大傩图》主题与假面涂面之辨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津津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6-89,共4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人绢本绘画《大傩图》,引起不少学者关注与研究,其主题和画中人物到底是假面还是涂面,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笔者在研究中不仅发现了前人所未言及的史实,还意外地在《大傩图》中找到了假面的确凿证据。因此,笔者认为...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人绢本绘画《大傩图》,引起不少学者关注与研究,其主题和画中人物到底是假面还是涂面,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笔者在研究中不仅发现了前人所未言及的史实,还意外地在《大傩图》中找到了假面的确凿证据。因此,笔者认为,"逐旱魃"一说难以成立,《大傩图》人物确有戴假头套的明显迹象,应为假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 宋画 主题 假面
原文传递
基于民俗仪式与符号阐释的《大傩图》补证
6
作者 黄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49,共14页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火 求雨 民间信仰 仪式 符号
原文传递
古人如何防疫
7
作者 郑学富 《人民周刊》 2020年第4期82-83,共2页
在科技和医学都不发达的古代,一旦来了疫情如何应对?古人有很多防治的办法,如巫术、药酒、掩埋尸体、建隔离医院、药物医治等。本文讲述的只是其中几种。跳“大傩舞”驱疫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傩图轴》是一幅描绘民间驱除疠疫习俗的... 在科技和医学都不发达的古代,一旦来了疫情如何应对?古人有很多防治的办法,如巫术、药酒、掩埋尸体、建隔离医院、药物医治等。本文讲述的只是其中几种。跳“大傩舞”驱疫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傩图轴》是一幅描绘民间驱除疠疫习俗的风俗画,为宋代佚名创作。画中一共12个人,他们身上所穿是稀奇古怪的服装,衣纹细致;头上所戴也是丰富多彩,有的是面具、冠帽、竹斗笠和牛首,有的是斗、柳篓或簸箕,有的裹幞头,有的插花枝、松、柏、梅,有的饰有蝴蝶、飞蛾或翎毛等。人物老少皆有,身躯矮小,头大面阔,身材比例失调,神态各异,形象夸张。或击鼓,或鸣法器,手舞足蹈,做出与妖魔鬼怪、瘟疫疾病决斗的姿势。人物姿态生动活泼,动作幽默诙谐,神情表达细腻,富于变化。画面构图新奇,线条流畅,场面气氛欢快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了人们驱恶避邪的决心和美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帽 比例失调 幽默诙谐 故宫博物院 神态各异 画面构 艺术感染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