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干湿交替格局下土壤Birch效应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君 宋新山 +1 位作者 严登华 陈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7期120-125,共6页
为了探究多重干湿交替格局及土壤团聚体粒径对土壤呼吸作用尤其是Birch效应的影响机理,以3种不同团聚体粒径的表层土(0~20 cm)为受试土壤,通过采用室内孵育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多重干湿交替循环及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对Birch效应产生的影... 为了探究多重干湿交替格局及土壤团聚体粒径对土壤呼吸作用尤其是Birch效应的影响机理,以3种不同团聚体粒径的表层土(0~20 cm)为受试土壤,通过采用室内孵育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多重干湿交替循环及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对Birch效应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水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但对微生物量和呼吸作用产生的激增效应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复水3 h后呼吸速率达到峰值,并且随着干湿周期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大土粒降低幅度最小。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对Birch效应的影响强度不同,但二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总之,土壤团聚体能够保护部分有机质不被微生物分解矿化,多重干湿交替干扰了这种保护作用,提高了有机碳的生物相容性。Birch效应中被矿化的有机碳更多是来自于新的有机质的暴露,部分来自干旱期微生物细胞内积累的溶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干湿循环数的增加,被暴露的新的有机质在被矿化分解前可能还存在其他中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干湿交替 Birch效应 土壤团聚体 呼吸速率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氮素过程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垚 程启洪 +1 位作者 甘春娟 任萍萍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16,共6页
雨水生物滞留技术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优选技术,但其除氮性能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缺乏良好的弹性,特别是干湿交替过程中的氮素淋失,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氮素多介质(植物-土壤-微生物)过程为主线,总结了雨水生物滞留系... 雨水生物滞留技术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优选技术,但其除氮性能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缺乏良好的弹性,特别是干湿交替过程中的氮素淋失,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氮素多介质(植物-土壤-微生物)过程为主线,总结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氮素控制面临的新问题,从多重干湿交替对氮素过程的影响、不同时空尺度氮素过程的表征及多介质对氮素过程的贡献3个方面阐述了生物滞留系统氮素过程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从多重干湿交替下多介质对氮素转化与归趋的贡献定量、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氮素代谢特征等角度阐释氮素淋失机理,并掌握氮素过程与环境因素的耦合响应关系是雨水生物滞留技术未来重点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干湿交替 生物滞留 氮素 淋失 转化与归趋
原文传递
多重干湿交替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君 宋新山 王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35,共5页
土壤干湿交替对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土壤矿化作用和微生物生长代谢有重要影响。文章以表层土(0~20 cm)为受试土壤,通过室内孵育试验,模拟自然的干湿交替循环,同时设置恒定含水量的对照试验,重点研究了缓慢干旱和快速复水的处理方式对土... 土壤干湿交替对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土壤矿化作用和微生物生长代谢有重要影响。文章以表层土(0~20 cm)为受试土壤,通过室内孵育试验,模拟自然的干湿交替循环,同时设置恒定含水量的对照试验,重点研究了缓慢干旱和快速复水的处理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与恒定含水量的对照组相比,多重干湿交替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矿化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复水后的24 h内迅速增加,4个干湿周期使得总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增加了50%左右。土壤中部分溶解性有机碳在复水后被微生物利用,降低幅度为10%~20%。但是在没有外源碳供给的情况下,4个干湿交替使得土壤总有机碳较原始水平降低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干湿交替循环 土壤呼吸作用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