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41
1
作者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1-292,共2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药物治疗 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经导管射频消融 控制心室率 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应用价值 房颤患者 房室交界区 多部起搏
原文传递
多部位心脏起搏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方正 姚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2期67-69,共3页
随着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适应证也有了扩展,并非仅限于心动过缓。近年临床应用的多部位心脏起搏由于它具有恢复心房或心室电机械同步的作用,因而可用于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DCM)、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充血性... 随着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其适应证也有了扩展,并非仅限于心动过缓。近年临床应用的多部位心脏起搏由于它具有恢复心房或心室电机械同步的作用,因而可用于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DCM)、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性心脏疾病。1理论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多部起搏 起搏方式
下载PDF
多部位起搏植入术的护理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丽芬 郭燕梅 《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3,共2页
目的 :探讨多部位起搏植入术护理在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及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应用护理程序予护理、实施分期健康教育 ,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严防起搏电极脱位等。结果 :(1)所有的起搏电极均在理想的位置 ... 目的 :探讨多部位起搏植入术护理在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及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应用护理程序予护理、实施分期健康教育 ,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严防起搏电极脱位等。结果 :(1)所有的起搏电极均在理想的位置 ,无脱落移位、断裂、起搏感知、阈值正常 ;(2 )患者心功能改善 ,心律失常消失或明显减轻 ;(3)切口无感染 ,愈合良好 ;(4 )患者均能掌握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自我监测及其他注意事项。结论 :护理程序的应用、正确的体位、密切的观察、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起搏 护理 健康教育 心脏起搏
原文传递
多部位及特殊部位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宿燕岗 何梅先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2期70-72,共3页
多部位心脏起搏(Multisitecardiacpacing)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全新起搏技术,旨在通过起搏器调整心脏除极路径,恢复心房或心室的电机械同步,以获得良好的抗心律失常和血液动力学效果[1]。多部位心脏起搏可... 多部位心脏起搏(Multisitecardiacpacing)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全新起搏技术,旨在通过起搏器调整心脏除极路径,恢复心房或心室的电机械同步,以获得良好的抗心律失常和血液动力学效果[1]。多部位心脏起搏可定义为在心房和(或)心室内存在多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多部起搏 临床应用 三心腔起搏
下载PDF
多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参战 崔长琮 +5 位作者 张全发 薛小临 傅文 刘维维 刘引会 徐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 :比较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等 5种不同起搏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5例患者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6 6± 6 4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例 ;Ⅲ... 目的 :比较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等 5种不同起搏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5例患者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6 6± 6 4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7例。分别行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左心室基底部及双心室同步起搏 (VVI ,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 (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QRS波群宽度和电轴。结果 :①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 ,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双部位、左心室基底部、双心室同步起搏的CO、CI显著增加 ,PCWP明显降低 (P均 <0 0 1) ;②右心室双部位、双心室同步起搏较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基底部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 ;③右心室双部位与双心室同步起搏、右心室流出道与左心室基底部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 ;④右心室双部位、双心室同步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右心室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基底部起搏显著缩短 (P均 <0 0 1) ,而左心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和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起搏 急性血流动力学 对比研究 QRS波群宽度 右心室双部起搏 双心室同步起搏 心电图
下载PDF
多部位起搏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澍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00-102,共3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多部起搏 导线连接方法
原文传递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初红霞 阮磊 +6 位作者 樊静静 谭含璇 白融 林立 吕家高 刘启功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极 跨室壁离散 楔形心肌块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部起搏
下载PDF
多部位起搏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雷新军 张葳 马爱群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3年第4期254-257,共4页
关键词 难治性心力衰竭 多部起搏 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小红 孙红芳 +2 位作者 辛玉杰 姜红菊 李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7年第6期24-25,共2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通过植入右室及左室电极同时起搏左右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心室同步收缩,可改善心力衰竭伴心室失同步患者的心室整体功能,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减少间隔矛盾运动及二尖瓣反流。2004年5月-2006年2月,我院对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通过植入右室及左室电极同时起搏左右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心室同步收缩,可改善心力衰竭伴心室失同步患者的心室整体功能,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减少间隔矛盾运动及二尖瓣反流。2004年5月-2006年2月,我院对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了再同步化治疗。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4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心脏再同步治疗 化治疗 护理 多部起搏 心室同步 二尖瓣反流 充盈时间
下载PDF
心室多部位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尚勤 梁爽林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多部位起搏是指心房或心室多个部位起搏或感知。经左心和右心室(或心房)起搏称为双心室(或双心房)起搏,而在同一心腔内两个部位起搏称为双部位起搏。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进展,起搏器的临床适应症已不仅限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而具有... 多部位起搏是指心房或心室多个部位起搏或感知。经左心和右心室(或心房)起搏称为双心室(或双心房)起搏,而在同一心腔内两个部位起搏称为双部位起搏。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进展,起搏器的临床适应症已不仅限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而具有更多的生理性功能及新的治疗作用。心室多部位起搏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心室 多部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房 心腔 缓慢心律失常 感知 同一 生理性
下载PDF
左心室多部位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慧 蓝荣芳 徐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09-311,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使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明显获益[1-2].但CRT也存在30%左右的无反应性[1]及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的作用[3-5].近年来新的CRT植入技术的改革,使得左心室多部位起搏CRT(multi-sit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CRT,MS...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使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明显获益[1-2].但CRT也存在30%左右的无反应性[1]及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的作用[3-5].近年来新的CRT植入技术的改革,使得左心室多部位起搏CRT(multi-sit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CRT,MSLV CRT)逐渐进入临床医生的视线[6-7].部分临床研究提示,与目前传统方式双心室起搏CRT(bi-ventricular pacing CRT,Bi-V CRT)比较,MSLV CRT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室再同步,还能降低心肌复极离散度[6-8].本文就Bi-V CRT面临的困境及MSLV CRT临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部起搏 左心室 心肌复极离散度 应用 临床研究 CRT 致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心房纤颤的介入治疗进展
12
作者 永福 《神经药理学报》 2000年第4期113-115,共3页
心房纤颤(AF)是常见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外收缩,占第三位。正常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0.4%,有心脏病人中约占4%,而心脏扩大并伴有心衰病人中约40%。AF影晌患者心功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和住院次数,故AF的治疗... 心房纤颤(AF)是常见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外收缩,占第三位。正常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0.4%,有心脏病人中约占4%,而心脏扩大并伴有心衰病人中约40%。AF影晌患者心功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和住院次数,故AF的治疗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最近AF的非药物治疗领域取得可喜的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心房起搏 冠状静脉窦 心房纤颤 抗心律失常药 心房颤动 多部起搏 心房除颤 发生率 射频导管消融
下载PDF
1例经皮肝静脉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13
作者 徐英 李源 方进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第5期260-262,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技术通过多部位起搏,使房室、室间和室内恢复同步收缩,改善心脏电传导,增加心脏排血量[1],其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2].研究显示,CRT能有效降低再入院率和... 心脏再同步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技术通过多部位起搏,使房室、室间和室内恢复同步收缩,改善心脏电传导,增加心脏排血量[1],其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2].研究显示,CRT能有效降低再入院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 2005 年美国心脏协会已将CRT作为适应指针患者的Ia类推荐. CRT电极导线的常规植入路径主要是通过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经上腔静脉走形实现;针对不适于此方式的患者,常采用开胸行心外膜电极植入法,而开胸术创伤大、心外膜电极功能稳定性欠佳,使得开胸植入术应用局限[5].经皮肝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能到达与常规方法最为相似的起搏位点,但肝外周静脉穿刺技术难度较大,是限制该路径应用的主要因素[6].由于本例患者上腔静脉闭塞、身体基础状况较差,无法经常规途径安置CRT实现心脏再同步化,经多学科讨论决定优选经皮肝静脉穿刺实现电极植入.现将本例患者的治疗护理经过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肝静脉穿刺 患者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 静脉穿刺技术 多部起搏 心外膜电极
下载PDF
018心衰患者常见QRS问期室间和室内收缩不同步[英]/Ghio S…//Eur Heart J
14
作者 杨家林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2期120-121,共2页
对严重心衰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实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及临床状况。最近有研究指出,即使是QRS间期或轻度延迟正常的患者也会出现心室间和心室内收缩不同步。因此,实施多部位起搏已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患者 心衰 常见 QRS间期 心室 轻度 多部起搏 同步 延迟 重心
下载PDF
心力衰竭的多部位起搏综述
15
作者 田福利 张宾综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8年第14期8-9,共2页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多部起搏 二尖瓣反流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左心功能 综述 充盈时间 窦性心律
下载PDF
多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研究进展
16
作者 臧小彪 张嘉莹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1期84-87,共4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得到肯定。它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并能减少心衰相关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然而,经传统方法植入的CRT近1/3出现无应答。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部起搏 心衰患者 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 再住院率 病死率 无应答
原文传递
继续探寻生理性起搏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宇博 栾颖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5期799-802,共4页
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 心脏起搏是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尽管随着几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但模拟正常人体心脏生理的理想心室起搏部位仍是个难题。以心房同步右室心尖部起搏开始,继而至可代替右室的起搏位点,如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以及希氏束起搏。现综述现有起搏方案的地位,并特别关注希氏束起搏。左室同步起搏、左室多部位起搏、左室心内膜起搏作为新颖的起搏方案为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双心室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室多部起搏 左室心内膜起搏
下载PDF
左室多部位起搏对心脏电激动同步性及复极参数影响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慧 蓝荣芳 +2 位作者 林若薇 刘威 徐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8期1475-1478,1505,共5页
目的:探讨与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entricular Pac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Bi-V CRT)相比,左室多部位起搏(Multisit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MSLV)CRT对术后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及心肌复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 目的:探讨与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entricular Pac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Bi-V CRT)相比,左室多部位起搏(Multisit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MSLV)CRT对术后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及心肌复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最新指南推荐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或/和除颤器(CRT-P/CRT-D)适应症的患者。术中设定左室单部位与右室(1LV+RV)起搏和左室双部位与右室(2LV+RV)起搏。同时采集即时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2种起搏模式下患者的术后起搏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JTc间期及Tp-e间期。结果:(1)共采集了21份左室单部位与右室起搏心电图,18份左室双部位与右室起搏心电图;(2)与1LV+RV相比,2LV+RV可进一步缩短术后QRS时限(△QRS:-5.57±12.52 ms vs-14.94±14.01 ms,P=0.034);(3)1LV+RV与2LV+RV比较,QTc、JTc及Tp-e时限无差异(P>0.05)。结论:与Bi-V CRT相比,MSLV CRT可进一步缩短QRS时限,但不能缩短心肌复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室多部起搏 QRS时限 心肌复极参数
原文传递
不同部位心房起搏防治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19
作者 章杨龙 王梦洪 +1 位作者 彭景添 吴友平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8年第7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合并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的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40例合并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窦患者(房速、房扑、房颤)分别行右心耳、右心房间隔十部(Koch三角),右心耳+冠状静脉窦(左房)双房...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合并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的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40例合并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窦患者(房速、房扑、房颤)分别行右心耳、右心房间隔十部(Koch三角),右心耳+冠状静脉窦(左房)双房AAI或DDD起搏,三组分别为20、12、8例,所使用的起搏器为Medtronic、Vitatron、Biotronic公司生产。起搏器植入后随访跟踪患者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术前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2)右心室VVI起搏组、右心耳起搏组、Koch三角起搏组、双心房同步起搏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年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8%、56%、25%、23%;(3)各组均无并发症,无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无电极脱位情况发生;(4)提高心房起搏频率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结论双心房同步起搏、右心房房间隔下部Koch三角起搏,因为能减少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有防治心房纤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房多部起搏 心房纤颤 房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右室多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与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俞杉 陈启旸 +2 位作者 陈欣 夏旻 张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的QRS宽度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分别于术中行RVA、RVOT及RV-Bi起搏,在同一起搏频率下测定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QRS宽度(QRSd)和电轴(QR...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的QRS宽度和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例患者分别于术中行RVA、RVOT及RV-Bi起搏,在同一起搏频率下测定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QRS宽度(QRSd)和电轴(QRSa)。结果与RVA起搏相比,RVOT和RV-Bi起搏的EF、SV和CO均增加,以RV-Bi增加明显(P<0.01);RV-Bi和RVOT起搏较RVA起搏的QRSd分别缩短43ms和17ms,而RV-Bi则比RVOT缩短2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比较三种起搏方式,RV-Bi起搏的QRSd最窄,心功能最优,RVOT起搏次之,RVA起搏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部心脏起搏 QRS宽度 心功能 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