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咽喉24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嘉森 李晓雨 李进让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0-193,共4页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近年由于其高发病率也引起耳鼻咽喉科医师越来越多的重视。据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来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近年由于其高发病率也引起耳鼻咽喉科医师越来越多的重视。据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来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有10%的人存在反流症状和体征〔1〕。临床表现为声嘶或发声障碍、咽喉疼痛、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等症状,以及声带后连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室带肥厚、喉室消失、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等体征,但这些症状和体征并非咽喉反流性疾病所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喉反流 24h pH监测 多通道阻抗 胃食管反流
原文传递
基于24h pH-阻抗监测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分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伟岸 张晓 +2 位作者 刘海峰 屈亚威 陈晓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453-1456,共4页
目的建立基于24 h p H-阻抗监测的质子泵抑制剂(PPI)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 GERD)的病理生理分型。方法采用荷兰MMS公司开发的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 目的建立基于24 h p H-阻抗监测的质子泵抑制剂(PPI)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 GERD)的病理生理分型。方法采用荷兰MMS公司开发的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 H,MII-p H)对武警总医院GERD专病门诊2013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46例r GERD患者进行监测,并与同期就诊的50例非r GERD患者比较。根据反流参数和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SI,≥50%为阳性),r GERD患者分为反流相关和非反流相关者。根据反流物的酸度,将反流相关者分为酸反流(p H≤4)、弱酸反流(4<p H<7)和弱碱反流(p H≥7)。结果 MII-p H监测发现,与非r GERD组相比,r GERD组患者总反流次数[76(52,114)vs 54(32,63),P=0.005]和弱酸反流次数[43(21,63)vs 22(11,34),P=0.009]均显著增多。r GERD组患者气体反流次数[37(19,52)vs 22(16,31),P=0.021]和气液混合反流次数[53(37,72)vs28(21,40),P=0.001]均显著增多。在r GERD患者记录到的1 287次液体反流中,84.6%为非酸性,15.4%为酸性;2 865次气液混合反流中73.5%为非酸性,26.5%为酸性。其中82.6%(38/46)症状与反流相关,17.4%(8/46)症状与反流无关,诊断为功能性烧心(functional heartburn,FH)。根据反流物的酸度,症状反流相关的r GERD中弱酸反流者占57.9%。与FH患者相比,r GERD患者的酸反流、弱酸反流、弱碱反流、液体反流和气液混合反流次数均增高(P均<0.05)。结论 r GER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MII-p H监测确定的病理生理分型包括症状反流相关因素,如残余酸反流、非酸反流、食管高敏感状态等;与症状反流无关因素,如FH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多通道阻抗-p H监测 病理生理学分型
下载PDF
多通道腔内阻抗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梁雄 苏秉忠 《胃肠病学》 2014年第8期504-506,共3页
多通道腔内阻抗(MII)监测是一种能全面监测食管功能以及胃食管反流物性质和成分的技术,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尤其适用于对弱酸或非酸反流、难治性GERD以及非典型症状GERD的诊断。本文就MII技术及其在GER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多通道腔内阻抗(MII)监测是一种能全面监测食管功能以及胃食管反流物性质和成分的技术,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尤其适用于对弱酸或非酸反流、难治性GERD以及非典型症状GERD的诊断。本文就MII技术及其在GER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通道阻抗 胃食管反流 食管pH监测 诊断
下载PDF
联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 被引量:9
4
作者 雷小雨 崔振泽 黄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评价24 h联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24 h MII-pH)在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伴有反复肺炎的胃食管反流婴幼儿的反流特点。方法疑诊胃食道反流的反复肺炎婴幼儿17例,行24 h MII-pH监测,分析反流物性质和特点。结果... 目的评价24 h联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24 h MII-pH)在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伴有反复肺炎的胃食管反流婴幼儿的反流特点。方法疑诊胃食道反流的反复肺炎婴幼儿17例,行24 h MII-pH监测,分析反流物性质和特点。结果 17例患儿中阳性11例(65%),共监测到853次反流周期,其中65.3%为酸反流,以餐后2 h以内发生为主(69.5%);71.6%为混合反流;反流发生的体位从多至少依次为直立位、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反流物的高度以远端反流为主。根据Biox-ochoa评分,重度反流的患儿占73%(8/11)。结论联合食管MII-pH监测可分析反流物性质,增加胃食道反流病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联合多通道阻抗pH(MII—pH)监测 反复肺炎 儿童
原文传递
食管阻抗监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子强 张月峰 +1 位作者 李勇 王其彰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4-115,135,共3页
多通道腔内阻抗监测(MII)是一种研究腔内液体和气体流动的新技术,国外已广泛应用于食管排空和胃食管反流监测等领域,此文就食管MII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多通道阻抗监测 食管排空 胃食管反流
下载PDF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丽娜 李福青 +3 位作者 李清清 谢文星 王玲 王红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4期398-401,共4页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易漏诊及误诊,如反流相关症状控制不佳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对NERD的诊...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易漏诊及误诊,如反流相关症状控制不佳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对NERD的诊断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内镜技术为食管黏膜细微改变的观察提供了直接证据,24h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MII-pH)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HRM)的应用为NERD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本文概述了NERD的最新诊断进展,旨在为提高NERD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尽早减轻NERD患者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24h多通道阻抗-pH监测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 诊断进展
下载PDF
Reflux characteristics of 113 GERD patients with abnormal 24-h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 tests 被引量:3
7
作者 Yuan-yuan NIAN Cheng FENG +2 位作者 Fu-chun JING Xue-qin WANG Jun Z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805-810,共6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reflux parameters by means of combined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and pH (MII-pH)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symptoms off medication, and to ... Objective: To analyze reflux parameters by means of combined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 and pH (MII-pH)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symptoms off medication, and to find the reflux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ERD patients and the influences of gender, age, body posture,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GER). Methods: Between Dec. 2008 and May 2014, 125 patients with typical GERD symptoms were subjected to 24-h MII-pH monitoring. Twelve patients with normal MII-pH profiles were not considered for analysis. The reflux parameters of 113 GERD patients with abnormal Mll-pH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1) DeMeester scores were above the normal range in 46.90% (53/113) of GERD patients. Weakly acidic refluxes were prevalent in GERD patients, and the frequency of abnormal weakly acidic reflux was 75.22% (85/113). The frequencies of abnormal symptom index (SI) and symptom association probability (SAP) were 19.47% (22/113) and 14.16% (16/113), respectively. (2) The frequencies of DeMeester scores, the %time at pH〈4, and the numbers of reflux episodes and of long reflux episodes 〉5 mi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patients than in female patients. (3) The %time at pH〈4 was much higher during upright periods than during supine periods. During supine periods, 31.86% (36/113) of GERD patients had delayed bolus clearance time, compared with 19.47% (22/113) during upright periods. (4) The number of abnormal DeMeester scores, %time at pH〈4, and the number of acid refluxes during upright period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bese GERD patients than in GERD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MI. Over- weight GERD patients also had many more acid refluxes during upright periods than GERD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MI Conclusions: Weakly acidic refluxes were prevalent in Chinese GERD patients. The factors male, gender, upright position, obesity (BMI〉25), but not age, may increase the f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 (MII-pH) Reflux characteristics Off medication
原文传递
24h食管阻抗监测在儿童吞气症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志峰 郝理华 +2 位作者 金玉 王珏 孔桂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98-500,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吞气症的临床特点及24 h食管阻抗监测在儿童吞气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5年7月至201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接诊和住院部吞气症患儿30例,其中8例行24 h食管阻抗监测,分析其临床特点.患儿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吞气症的临床特点及24 h食管阻抗监测在儿童吞气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5年7月至201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接诊和住院部吞气症患儿30例,其中8例行24 h食管阻抗监测,分析其临床特点.患儿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疏导、饮食调节及口服乳果糖、多潘立酮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经过上述处理仍然无效的患儿给于口服西甲硅油治疗.结果 30例患儿年龄2-13(8.6±4.5)岁,临床主诉为腹胀[30例(100.00%)],可以看见的或不自主的吞气现象28例(93.33%),频繁嗳气27例(90.00%),食欲不振25例(83.33%),便秘22例(73.33%),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15例(50.00%),反复腹痛10例(33.33%),慢性腹泻3例(10.00%),急性腹痛3例(10.00%).8例行24 h食管阻抗监测,24 h气体吞咽最多553次,最少1例47次,平均149.63次.经过心理疏导、饮食调节、口服药物治疗,其中24例(80.00%)得到缓解;6例(20.00%)严重者口服西甲硅油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儿童吞气症多表现为腹胀、不自主的吞气现象、频繁嗳气、食欲不振、便秘及反复腹痛.经心理疏导、饮食调节,适当的通便药、胃肠动力药和多种维生素治疗多可治愈.24 h食管阻抗监测检查可监测气体吞咽及气体反流,对儿童吞气症诊断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气症 功能性胃肠病 多通道阻抗技术 儿童
原文传递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原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珂佳 李蒙 +1 位作者 金超琼 吕宾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9期1326-1328,共3页
目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治疗的一线药物,但部分患者对PPI反应不佳,分析其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PPI治疗至少8周反酸、烧心等症状持续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中18例同时合并功能... 目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治疗的一线药物,但部分患者对PPI反应不佳,分析其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PPI治疗至少8周反酸、烧心等症状持续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中18例同时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FD).44例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中出现症状,症状与反流无关(SAP-)15例,症状与反流相关(SAP+)29例,其中症状与酸、弱酸、非酸反流相关分别占58.6%,31.0%,10.3%.根据MII-pH及症状问卷结果,24例最终诊断为GERD,11例为食管高敏感,9例为功能性胃灼热(FH).高分辨食管测压(HRM)显示,5例患者有严重动力障碍,其中2例为贲门失弛缓症,3例分别为结缔组织疾病,远端食管痉挛,高压收缩食管.结论PPI抵抗患者,其病因除了残余酸、弱酸、非酸反流、食管高敏感等反流相关因素外,还可能有其他非反流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 胃食管反流病 质子泵抑制剂 多通道阻抗-pH监测 高分辨食管测压
下载PDF
联合阻抗-pH技术在喉咽反流中的作用
10
作者 马丽晶 张馨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0年第5期261-263,共3页
1喉咽反流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以上的咽喉部,与上呼吸道的黏膜组织相接触,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咽喉部的症状,包括经常清嗓、慢性咳嗽、咽喉异物感... 1喉咽反流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以上的咽喉部,与上呼吸道的黏膜组织相接触,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咽喉部的症状,包括经常清嗓、慢性咳嗽、咽喉异物感、咽痛、声音嘶哑及发音疲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pH监测(Esophageal pH Monitoring) 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多通道阻抗(multichannel intralumminal impedance)
原文传递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在儿童中的应用
11
作者 雷小雨 黄燕 《医学综述》 2014年第7期1242-1244,共3页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是一种新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监测技术,是通过记录食管腔内阻抗变化来反映食团的性质及运动情况。相对于传统的胃食管反流监测手段,它可以全面监测反流,并在一定程度反映食管的动力和功能。食管多通道腔内阻... 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是一种新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监测技术,是通过记录食管腔内阻抗变化来反映食团的性质及运动情况。相对于传统的胃食管反流监测手段,它可以全面监测反流,并在一定程度反映食管的动力和功能。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儿童,并被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脏和营养学组推荐为儿童GERD的首选监测方法,但在国内,其在儿科的研究较少。该文结合儿童的特点,从技术原理、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对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技术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多通道阻抗技术 胃食道反流病 儿童
下载PDF
动态pH监测技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程俊秀 熊玉玲 +2 位作者 管祥栋 贺燕燕 刘一品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385-388,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其不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为非胃肠道症状,病程较长,且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由于其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故及时确诊至关重要。动态pH监测是诊断G...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其不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为非胃肠道症状,病程较长,且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的发病密切相关。由于其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故及时确诊至关重要。动态pH监测是诊断GERD常用的检查技术,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练掌握pH监测技术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就动态pH监测技术用于GERD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 无线pH胶囊监测 DX-pH
下载PDF
基于24 h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海洋 张丽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患者伴有烧心或食管外症状。24 h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技术可以较全面、客观地监测反流,有助于分析导致RGERD的原因。R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高敏感(RH)、功能...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患者伴有烧心或食管外症状。24 h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技术可以较全面、客观地监测反流,有助于分析导致RGERD的原因。RGERD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高敏感(RH)、功能性烧心(FH)及伴有食管外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酸暴露异常、非酸反流、近端反流、气体反流等反流模式是其难治性的原因,临床可依据反流模式调整PPI的种类和剂量,辅以促动力药物、抗焦虑药物和中药治疗,或考虑转诊至精神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24 h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 食管外症状 平均夜间基线阻抗 治疗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游婷 王雯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8年第1期59-61,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于局部或全身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不全,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的烧心等一系列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于局部或全身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low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功能不全,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的烧心等一系列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组织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法 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 无线pH胶囊 镜功能性管成像探头 唾液胃蛋白酶检测
原文传递
食管动力检查方法新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敖 侯晓华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4年第3期131-131,共1页
随着对食管动力障碍和功能性疾病的认识,近年来对各种食管疾病中的动力障碍的研究增加。目前检测手段众多,本文就2013年5月美国召开的消化疾病周(DDW)上关于食管动力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关键词 食管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多通道食管阻抗-pH监测 镜功能性管成像探头 阻抗装置 美国消化疾病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