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地貌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巩敦卫 耿娜 张勇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8-712,共5页
针对多地貌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微粒群算法解决该问题.首先,采用区域权值表示机器人在各种地形下的通行困难度;然后,结合局部优化准则计算机器人的通行时间,通过计算机器人与危险源之间覆盖的面... 针对多地貌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微粒群算法解决该问题.首先,采用区域权值表示机器人在各种地形下的通行困难度;然后,结合局部优化准则计算机器人的通行时间,通过计算机器人与危险源之间覆盖的面积来衡量路径的危险程度,并将上述问题转化为两目标优化问题;最后,采用多目标微粒群优化算法优化上述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地貌 通行时间 危险程度 微粒群算法
原文传递
南海西南海盆的渐进式扩张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家彪 丁巍伟 +2 位作者 吴自银 张洁 董崇志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96-1905,共10页
在总结渐进式扩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西南海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及其与多道地震剖面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磁条带异常的识别,建立了西南海盆渐进式扩张的构造演化动力模式.这种渐进式扩张从北东向西南逐步推进,在构... 在总结渐进式扩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南海西南海盆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构造地貌分析及其与多道地震剖面的综合对比研究,结合磁条带异常的识别,建立了西南海盆渐进式扩张的构造演化动力模式.这种渐进式扩张从北东向西南逐步推进,在构造机制上表现为从稳态的海底扩张,到非稳态的初始海底扩张,再向陆缘张裂的逐步转化.西南海盆的扩张属构造主导型的海底扩张,存在一系列非均匀的构造、沉积作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海盆 渐进式扩张 波束构造地貌 构造分区 构造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东沙海底峡谷的地貌沉积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3
作者 殷绍如 王嘹亮 +1 位作者 郭依群 钟广法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5-289,共15页
东沙海底峡谷是南海东北部峡谷群中最西边的一条大型峡谷,其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晚新生代南海东北部峡谷群的成因、沉积输移机理、台西南前陆盆地及台湾造山带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多道反射地震和多波束海底测深数据,研究东沙海... 东沙海底峡谷是南海东北部峡谷群中最西边的一条大型峡谷,其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晚新生代南海东北部峡谷群的成因、沉积输移机理、台西南前陆盆地及台湾造山带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多道反射地震和多波束海底测深数据,研究东沙海底峡谷的地貌、沉积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东沙海底峡谷是一条陆坡限定型峡谷,它发源于东沙群岛东部上陆坡区,自NWW往SEE方向于水深3000 m处汇入台湾浅滩南峡谷,全长约190 km,平均宽度10 km.根据地震层序分析,在峡谷充填沉积物中识别出了11个层序界面,解释为峡谷的古下切侵蚀面.地震相分析表明,该峡谷及有关沉积主要表现为平行上超充填、杂乱充填、丘状发散和迁移波状等地震相类型,分别解释为浊流或其他重力流沉积与半远洋沉积的交互、滑坡或碎屑流及峡谷底部滞留沉积、浊流溢流形成的天然堤,以及发育于天然堤或峡谷口外海底扇上的沉积波.ODP1144孔合成记录层位标定表明,东沙海底峡谷的发育大致始于中更新世约0.90 Ma.东沙海底峡谷最先形成于现今峡谷中游的上段,随着浊流或其他重力流不断的下切侵蚀,峡谷顺陆坡而下逐渐向海盆方向延伸,同时在溯源侵蚀作用下逆坡向陆架破折带方向延伸至现今峡谷头部.上述11个地震层序界面的年代大致可以与全球低海平面期进行对比,表明海平面变化是控制东沙海底峡谷多期下切-充填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认为,东沙海底峡谷的成因与台湾隆升及台西南前陆盆地的发育这一大的区域构造背景有关,但没有证据表明东沙海底峡谷的形成与断裂、岩浆活动等存在直接联系.陆坡重力搬运过程(包括滑坡及浊流)对东沙海底峡谷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海底峡谷 波束海底地貌 地震层序 地震相 沉积要素 南海
原文传递
南海海盆盆西峡谷的形态与结构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罗伟东 周娇 +2 位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王哲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72-2183,共12页
盆西峡谷是南海中建南盆地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峡谷,整体呈NW向,水深介于2 850~4 300m,全长约188km,宽为1.5~14.5km,起始于中建南盆地,延伸到西南次海盆,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和形成演化的研究,为后续西南次海盆浊积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 盆西峡谷是南海中建南盆地中东部的一条大型峡谷,整体呈NW向,水深介于2 850~4 300m,全长约188km,宽为1.5~14.5km,起始于中建南盆地,延伸到西南次海盆,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和形成演化的研究,为后续西南次海盆浊积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入了解浊流沉积物的搬运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单道和多道地震的最新资料,研究盆西峡谷的形态特征和结构及形成演化,结果表明盆西峡谷具有"分段性"特征,剖面形态从WN向ES依次表现为上段U型、中上段V型、中下段下V上U型和下段U型4段形态;上段以沉积作用为主,发育多期下切河道充填沉积,厚度可达1 200m;中上段以侵蚀-沉积过渡作用为主,发育浊积水道砂体;中下段以冲刷作用为主,发育内堤岸和块体流沉积;下段发育块体流和滑塌体沉积.研究表明,盆西峡谷的形成受古地貌条件、侵蚀-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侵蚀-沉积作用、断裂活动和海平面变化为主控因素.揭示出盆西峡谷沉积演化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中中新世的峡谷蕴育阶段、晚中新世的峡谷侵蚀-充填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的峡谷"回春"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西峡谷 波束海底地貌 峡谷形态 内部结构 深水沉积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沙波运移的观测与理论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林缅 范奉鑫 +3 位作者 李勇 阎军 江文滨 龚德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76-784,共9页
针对南海北部海域特点建立了模拟该区域小尺度沙波运移过程的准三维力学模型.以多波束海底地貌扫描数据和水文资料为基础.预测了研究区域沙波的运移.其结果在沙脊脊沟处与实际观测一致.而在脊背上与实际观测值存在差异.分析表明,本文所... 针对南海北部海域特点建立了模拟该区域小尺度沙波运移过程的准三维力学模型.以多波束海底地貌扫描数据和水文资料为基础.预测了研究区域沙波的运移.其结果在沙脊脊沟处与实际观测一致.而在脊背上与实际观测值存在差异.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物理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南海海域以推移质泥沙运动为主的小尺度沙波运移规律.这一结果对该区域海底管线等工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小尺度沙波 准三维力学模型 波束海底地貌扫描
下载PDF
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卫新东 李立平 李海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83,共7页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提出管道建设类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跨多地形地貌区管道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其对土地损毁程...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提出管道建设类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跨多地形地貌区管道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其对土地损毁程度主要为中度和重度损毁。此类项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宜采用参比法。土地复垦工程设计主要为土壤重构工程、植被重建工程和监测与管护工程。研究结论:管道建设类项目具有与生产类项目不同的特点,其复垦方案有其特殊之处,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编制跨多地形地貌区输煤管道项目复垦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输煤管道 编制要点 地形地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