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董玉云 费良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7-91,共5页
通过室内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试验,研究了肥液入渗下湿润锋的运移特性,建立了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经验模型。试验显示,交汇界面处的垂直湿润锋运移速率大于膜孔中心处垂直湿润锋运移速率;膜孔多向交汇入渗交汇界面的湿润锋形状... 通过室内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试验,研究了肥液入渗下湿润锋的运移特性,建立了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经验模型。试验显示,交汇界面处的垂直湿润锋运移速率大于膜孔中心处垂直湿润锋运移速率;膜孔多向交汇入渗交汇界面的湿润锋形状近似于半椭圆型,并建立了湿润锋形状的纵剖面方程,研究了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进行膜孔灌溉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多向交汇 肥液入渗 湿润体特性
下载PDF
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董玉云 郭小雷 费良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77,共5页
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个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模型。减渗量模型建立在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参数和减渗量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分段函数模型建立在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各阶段入渗模型均为幂函... 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个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模型。减渗量模型建立在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参数和减渗量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分段函数模型建立在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各阶段入渗模型均为幂函数的条件下,增渗率模型建立在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清水多向交汇入渗增渗率和清水入渗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减渗率模型建立在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肥液自由入渗的减渗率、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的减渗率和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参数已知的条件下。经实测资料验证,所提出的4个模型计算精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肥液入渗 多向交汇 入渗特性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及减渗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钟韵 费良军 +1 位作者 陈琳 傅渝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9-273,共5页
浑水灌溉是我国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灌溉的主要特点,其中浑水中的泥沙含量对土壤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为揭示浑水膜孔灌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通过开展浑水及清水膜孔灌入渗试验,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相对于清水的减渗率及浑水膜孔灌多... 浑水灌溉是我国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灌溉的主要特点,其中浑水中的泥沙含量对土壤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影响,为揭示浑水膜孔灌交汇入渗的减渗特性,通过开展浑水及清水膜孔灌入渗试验,建立了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相对于清水的减渗率及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相对于自由入渗的减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量化关系,提出了由清水膜孔灌自由入渗量推求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量的模型。结果表明: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较清水的减渗量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增大幅度慢慢变小,入渗后期其减渗量基本呈线性增加,其减渗率随时间的增大先快速增大后缓慢减小,入渗后期减渗率基本稳定;当入渗产生交汇后,入渗能力明显减小,多向交汇入渗和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自由入渗的减渗率均随入渗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多向交汇入渗相对单向交汇入渗也存在减渗作用,3条减渗率曲线的变化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膜孔入渗 减渗作用 多向交汇 减渗率
下载PDF
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土壤硝态氮运移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玉云 穆红文 费良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25,30,共5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相同供水条件下不同取土时间的土壤NO_3^--N在湿润体剖面的分布及运移特性。结果表明:在供水入渗阶段,土壤NO_3^--N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土壤表层;土壤NO_3^--N浓度锋运移距离和最大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供水停止时...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相同供水条件下不同取土时间的土壤NO_3^--N在湿润体剖面的分布及运移特性。结果表明:在供水入渗阶段,土壤NO_3^--N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土壤表层;土壤NO_3^--N浓度锋运移距离和最大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供水停止时,随着与膜孔中心距离的增加,土壤NO_3^--N含量逐渐减少;膜孔中心两侧的湿润面在土体表层12 cm范围内NO_3^--N含量变化梯度较小,湿润锋处的土壤NO_3^--N含量变化梯度较大;先交汇中心界面的NO_3^--N含量比后交汇中心界面的NO_3^--N含量稍大;土壤垂向含水率在土壤表层10 cm范围内相差较小,且分布均匀;在10 cm以下变化梯度较大,各中心垂向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梯度为:ab>DC>AB;垂向土壤NO_3^--N含量在表层8 cm范围内相差较小,且分布均匀;810 cm范围内,后交汇中心ab的土壤NO_3^--N含量比AB和DC中心的稍小;10 cm以下的土壤NO_3^--N含量变化梯度为:ab>DC>AB。进入再分布阶段,土壤NO_3^--N浓度锋运移距离随时间继续延长,湿润土体内NO_3^--N浓度的分布逐渐均匀;随时间的延长,土壤剖面NO_3^--N浓度的最大值逐渐减小,且位置逐渐向下迁移。说明对于灌水定额较小的膜孔肥液多向交汇入渗,NO_3^--N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多向交汇 肥液入渗 NO3- -N运移特性
下载PDF
多向交汇劲性清水混凝土斜柱施工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建生 《中国住宅设施》 2015年第5期42-47,共6页
清水混凝土作为作为一种建筑表现形式,宏伟的建筑往往体现在一个建筑物的立面转角处的斜柱+悬挑梁板结构正是体现建筑物宏伟气势的重要手段。多根斜柱交汇的节点,一直是工程施工的复杂部位。为此,施工中重在过程控制,在模板、钢筋... 清水混凝土作为作为一种建筑表现形式,宏伟的建筑往往体现在一个建筑物的立面转角处的斜柱+悬挑梁板结构正是体现建筑物宏伟气势的重要手段。多根斜柱交汇的节点,一直是工程施工的复杂部位。为此,施工中重在过程控制,在模板、钢筋、混凝土、细部做法等各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通过对各工序质量全方位严格控制和精细施工,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交汇 劲性 清水混凝土 斜柱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多向交汇劲性清水混凝土斜柱施工技术
6
作者 韦树龙 《建筑·建材·装饰》 2015年第12期255-255,251,共2页
清水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表现形式,宏伟的建筑往往体现在一个建筑物的立面转角处的斜柱+悬挑梁板结构,正是体现建筑物宏伟气势的重要手段.多根斜柱交汇的节点,一直是工程施工的复杂部位.为此,施工中重在过程控制,在模板、钢筋等各方面... 清水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表现形式,宏伟的建筑往往体现在一个建筑物的立面转角处的斜柱+悬挑梁板结构,正是体现建筑物宏伟气势的重要手段.多根斜柱交汇的节点,一直是工程施工的复杂部位.为此,施工中重在过程控制,在模板、钢筋等各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通过对各工序质量全方位严格控制和精细施工,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交汇 劲性 清水混凝土 斜柱 施工技术
原文传递
多向交汇劲性清水混凝土斜柱施工技术
7
作者 魏文斌 《建筑·建材·装饰》 2015年第9期289-289,285,共2页
清水混凝土作为作为一种建筑表现形式,宏伟的建筑往往体现在一个建筑物的立面转角处的斜柱+悬挑梁板结构,正是体现建筑物宏伟气势的重要手段.多根斜柱交汇的节点,一直是工程施工的复杂部位.为此,施工中重在过程控制,在模板、钢筋、混... 清水混凝土作为作为一种建筑表现形式,宏伟的建筑往往体现在一个建筑物的立面转角处的斜柱+悬挑梁板结构,正是体现建筑物宏伟气势的重要手段.多根斜柱交汇的节点,一直是工程施工的复杂部位.为此,施工中重在过程控制,在模板、钢筋、混凝土、细部做法等各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通过对各工序质量全方位严格控制和精细施工,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交汇 劲性 清水混凝土 斜柱 施工技术
原文传递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发文 费良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5-109,共5页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了膜孔直径、膜孔间距、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影响,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膜孔交汇入渗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膜孔...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和影响因素,研究了膜孔直径、膜孔间距、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影响,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膜孔交汇入渗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机理,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交汇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 影响因素 机理 膜孔灌溉 土壤水分运动
下载PDF
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特性和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费良军 朱兴华 吴军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装置进行了膜孔入渗模拟试验。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于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三阶段入渗模型和减渗量模型,分析了膜孔交汇入渗参数随入渗阶段... 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装置进行了膜孔入渗模拟试验。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于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三阶段入渗模型和减渗量模型,分析了膜孔交汇入渗参数随入渗阶段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膜孔交汇入渗减渗率的概念,并推导得到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与入渗时间的幂函数关系,并根据试验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多向交汇入渗 减渗特性 减渗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发文 张行南 费良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48,共5页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 ,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和影响因素 ,研究了膜孔直径、膜孔间距、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影响 ,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膜孔交汇入渗量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了...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 ,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特性和影响因素 ,研究了膜孔直径、膜孔间距、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等因素对膜孔多向交汇入渗的影响 ,提出了各影响因素与膜孔交汇入渗量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机理 ,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交汇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 膜孔直径 膜孔间距 土壤质地 土壤容重 土壤初始含水率 入渗量
下载PDF
浑水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征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瑞瑞 费良军 康守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0-195,共6页
为了研究浑水膜孔灌不同膜孔直径对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特征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大小的膜孔直径,通过室内试验,在膜孔灌入渗方式下,测量不同膜孔直径多向交汇湿润体特征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膜孔直径越大,相同入渗时间内水平和垂直湿... 为了研究浑水膜孔灌不同膜孔直径对多点源交汇入渗湿润体特征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大小的膜孔直径,通过室内试验,在膜孔灌入渗方式下,测量不同膜孔直径多向交汇湿润体特征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膜孔直径越大,相同入渗时间内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大;自由入渗剖面,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与入渗时间符合幂函数模型,运移参数随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运移指数则减小;交汇剖面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符合对数函数模型;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膜孔周围土壤含水率均接近土壤饱和含水率,其他相同位置土壤含水率增大,发生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的时间逐渐减小;浑水膜孔灌湿润体内灌水均匀系数均大于90%,灌水均匀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水膜孔灌 多向交汇入渗 湿润体 膜孔直径
下载PDF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世君 《地下水》 2004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大量膜孔多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湿润体形状、湿润锋运移和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膜孔交汇入渗规律和膜孔灌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膜孔多向交汇入渗 湿润体 会水率 膜孔灌溉
下载PDF
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交汇界面面积特性和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呼唤 程东娟 +1 位作者 高然 费良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29,共4页
通过室内膜孔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量、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与交汇界面面积的线性函数关系,由此建立了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量的... 通过室内膜孔入渗试验资料,分析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量、减渗量和交汇界面面积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膜孔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特性,建立了膜孔多向交汇入渗减渗率与交汇界面面积的线性函数关系,由此建立了膜孔灌多向交汇入渗量的计算公式。以上研究成果为膜孔灌理论与技术要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多向交汇入渗 交汇减渗特性 减渗率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