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川渝地区的汉代多人合葬墓
1
作者 楚展鹏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8,共10页
川渝地区的汉代多人合葬墓肇始于西汉早中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发展兴盛于东汉中晚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丧葬习俗和文化。墓葬规模以中型墓为主,整体等级不高,使用人群多属社会中下阶层,其发展过程、使用主体及分布特点... 川渝地区的汉代多人合葬墓肇始于西汉早中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发展兴盛于东汉中晚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丧葬习俗和文化。墓葬规模以中型墓为主,整体等级不高,使用人群多属社会中下阶层,其发展过程、使用主体及分布特点深刻反映出与豪族大姓和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研究汉代多人合葬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汉代 墓葬 合葬
原文传递
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的多人合葬
2
作者 夏之乾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3-89,共7页
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的多人合葬夏之乾多人合葬是一种颇为奇特的丧葬文化现象。它是以二次葬的方式将不同时间正常去世并以安葬的死者的遗骨同时迁葬于同一墓穴或同一木棺之内;也有以一次葬的方式将不同时间的正常死亡者先后分别置放于同... 谈谈我国民族地区的多人合葬夏之乾多人合葬是一种颇为奇特的丧葬文化现象。它是以二次葬的方式将不同时间正常去世并以安葬的死者的遗骨同时迁葬于同一墓穴或同一木棺之内;也有以一次葬的方式将不同时间的正常死亡者先后分别置放于同一木棺之中进行安葬的。多人合葬的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葬习俗 民俗 考古研究 墓葬类型 大石墓 民族调查 社会组织 丧葬形式 民族地区
全文增补中
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分期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德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安宁河流域及周边地区,东周秦汉时期流行一种在地面直接用石起建墓室,顶部再以大石覆盖的墓葬形式,考古学界通常称之为“大石墓”。这类墓葬早在20世纪40年代即已发现,郑德坤称为“大石文化”的“墓石遗迹”[1]...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安宁河流域及周边地区,东周秦汉时期流行一种在地面直接用石起建墓室,顶部再以大石覆盖的墓葬形式,考古学界通常称之为“大石墓”。这类墓葬早在20世纪40年代即已发现,郑德坤称为“大石文化”的“墓石遗迹”[1]。20世纪70年代,多家单位联合组队进行了调查,并对西昌坝河堡子大石墓开展试掘[2],掀开了通过科学发掘对其进行研究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宁河流域 大石墓 石构墓 二次合葬 滇西地区
原文传递
邓州八里岗遗址仰韶文化多人二次合葬墓M13葬仪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弛 何嘉宁 +5 位作者 吴小红 崔银秋 王华 张江凯 樊力 严文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7,共9页
八里岗遗址多人二次合葬墓M13共埋葬有约126人,死亡时间差在200年以上,其中至少5个个体分别来自三个母系血统,群体的继嗣系统应当是父系。随葬的138副猪下颌骨,来自长达400年以上的收藏。墓中所葬人骨来自所搜集的聚落中部分死者的尸骨... 八里岗遗址多人二次合葬墓M13共埋葬有约126人,死亡时间差在200年以上,其中至少5个个体分别来自三个母系血统,群体的继嗣系统应当是父系。随葬的138副猪下颌骨,来自长达400年以上的收藏。墓中所葬人骨来自所搜集的聚落中部分死者的尸骨,这样的墓葬应是聚落中施行合葬仪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邓州市 八里岗遗址 仰韶文化 二次合葬 埋葬仪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