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降支为蒂外踝上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中前足足背创面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雪涛 王剑利 +2 位作者 高志刚 王涛 王谦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10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探讨以降支为蒂外踝上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中前足足背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06-2018-06收治14例中前足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6例行一期清创急诊以降支为蒂外踝上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8例行一期清创,创面稳定后二期采取以降支... 目的探讨以降支为蒂外踝上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中前足足背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06-2018-06收治14例中前足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6例行一期清创急诊以降支为蒂外踝上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8例行一期清创,创面稳定后二期采取以降支为蒂外踝上穿支皮瓣逆行转移法修复。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5年,10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出现皮瓣下瘀血,皮瓣肿胀瘀斑,间断拆线引流瘀血后皮瓣成活,2例出现皮瓣远端边缘色暗黑痂,清除坏死边缘后换药愈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厚薄适中,均未行皮瓣修整。皮瓣区感觉恢复S1~S3,外观满意,穿鞋无明显影响,步态无明显异常,供区皮瓣及植皮或减张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采用以降支为蒂的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中前足足背创面,手术操作安全可靠,同时减小对足部供区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足背 皮肤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长管状骨结核误诊2例
2
作者 张兴泰 王仲永 黄元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3年第6期24-25,共2页
例1,女,42岁。30年前偶尔感左踝疼痛,同时发现左外踝逐渐长大,末预治疗。2月前发现其外踝上方肿胀,疼痛不适,活动时加重。于1989年6月26日入院。院外X线显示:左腓骨远端呈多房性囊性骨质破坏,散在粒状钙化,左外踝上方软组织肿胀。化验:H... 例1,女,42岁。30年前偶尔感左踝疼痛,同时发现左外踝逐渐长大,末预治疗。2月前发现其外踝上方肿胀,疼痛不适,活动时加重。于1989年6月26日入院。院外X线显示:左腓骨远端呈多房性囊性骨质破坏,散在粒状钙化,左外踝上方软组织肿胀。化验:Hb110克/L、WBC 3.15×10~9/L、SR2mm/小时。拟诊为左腓骨下端骨巨细胞瘤。术中见:左外踝上方皮下坏死组织约15克,有少许淡黄色脓液,腓骨远端病灶内有砂粒样坏死骨组织。外踝上方有一骨瘘孔与其上方软组织病灶相通。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后植入自体髂骨。病理诊断为骨结核。术后配合抗痨治疗半年,随访两年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管状骨 腓骨远端 自体髂骨 骨巨细胞瘤 坏死骨 软组织肿胀 抗痨治疗 预治疗 坏死组织
下载PDF
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穿支皮瓣在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宋科 周明武 +4 位作者 熊颖杰 朱光显 仓飞成 胡智玉 幸超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为8~67岁,平均42.9岁。损伤位置均位于足部跖跗关节...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为8~67岁,平均42.9岁。损伤位置均位于足部跖跗关节以远,创面面积4.0 cm×4.0 cm^8.0 cm×12.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于大腿取游离刃厚皮片进行修复。术后采用电话及网络、门诊和家访等方式定期随访。结果21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泡,拆除部分缝线后,皮瓣成活。本组术后获得6~12个月的随访,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患肢行走无明显影响,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外踝上穿支皮瓣穿支恒定,切取简便,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转点 前足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外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郑宁 肖代坤 苏国礼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良好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采用外踝上皮瓣治疗小腿下段、内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7例。结果:随访6~33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单安全,皮下脂肪少,一期手术即可完... 目的:探讨一种良好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采用外踝上皮瓣治疗小腿下段、内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7例。结果:随访6~33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单安全,皮下脂肪少,一期手术即可完成,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可有效地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皮瓣 皮瓣 修复 下肢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外踝上皮瓣皮支来源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荣凯 陈超 +2 位作者 侯致典 陈刚 王增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 目的研究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源,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8例接受外踝上皮瓣修复的患者进行术中观测,记录外踝上皮瓣皮支的起始位置、相关动脉外径等数据。结果 30侧标本中有22侧(73.3%)以及8例手术患者中有5侧的外踝上皮瓣皮支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另有8侧标本(26.7%)和3侧手术患者的皮支起自腓动脉的骨间膜终末穿支或腓动脉主干。结论外踝上皮瓣皮支主要起自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下胫腓联合近侧的动脉弓,临床应用该皮瓣时应注意明确皮支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应用解剖 胫前动脉 腓动脉 动脉弓
下载PDF
外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冯承臣 彭万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皮瓣 皮瓣 修复
原文传递
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伟雄 王明月 +1 位作者 季鹏 王瑞雪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1-403,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创面19例,皮瓣切取面积10cm×5 cm- 16cm×8 cm,皮瓣旋转点位于胫腓前韧带近端12例,位于外踝尖前5例,... 目的 探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方法 自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采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背创面19例,皮瓣切取面积10cm×5 cm- 16cm×8 cm,皮瓣旋转点位于胫腓前韧带近端12例,位于外踝尖前5例,位于外踝尖与第五跖骨基底连线中点近端2例.皮瓣切取平均时间40 min. 结果 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延迟愈合.随访8-24个月,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厚薄适中,皮瓣无溃疡发生,8例吻合神经者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5-10mm,其余11例恢复大部分感觉;足穿鞋及行走正常,足、踝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改良外踝上皮瓣具有简单易取、损伤小、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显微 前足 显微科手术 @@
原文传递
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 被引量:16
8
作者 宫旭 路来金 李雷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02-1204,共3页
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对36例足踝部皮肤缺损分别采用同侧外踝上皮瓣或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其中男35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机器伤12例,车祸伤22例,感染1例,冻伤... 目的探讨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0月,对36例足踝部皮肤缺损分别采用同侧外踝上皮瓣或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其中男35例,女1例。年龄6~62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机器伤12例,车祸伤22例,感染1例,冻伤1例。其中急诊行皮瓣修复24例,12例于伤后7 d^1个月手术,修复部位包括足背、足跟、前足和内、外踝,皮肤缺损范围5 cm×4 cm^20 cm×10 cm。其中外踝上皮瓣15例15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5 cm×4 cm^15 cm×8 cm;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21例22个皮瓣,切取皮瓣范围6 cm×4 cm^20 cm×10 cm。就其术后疗效及两种皮瓣的成活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外踝上皮瓣完全成活10个,完全坏死3个,尖端部分坏死2个。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完全成活21个,其中3个尖端出现表皮坏死;1个在术中即出现动脉供血不足,改行其他方法修复。术后经3周~6个月随访,两种皮瓣修复后的疗效相似,皮肤质地、厚度与足踝部相接近,皮瓣的痛、触觉为S0~S1。修复足跟跖侧的两种皮瓣术后均较臃肿,皮瓣与跟骨之间存在滑动,皮瓣表面出现压迫性表皮坏死。结论外踝上皮瓣适用于内外踝部、足背近侧等距皮瓣供区较近的部位,皮肤缺损面积相对较小的创面;对于缺损较大或距离踝关节较远的足部创面,应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但有踝关节动脉网破坏严重时需谨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腓肠神经皮瓣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带双套血供的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万强 赵云珍 +3 位作者 何贤标 方勇 应志强 赵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带双套血供的外踝上皮瓣逆行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7月-2014年10月,应用蒂部含外踝上血管升支和腓浅神经伴行的腓浅血管等双套血供的逆行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创口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4... 目的探讨带双套血供的外踝上皮瓣逆行修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7月-2014年10月,应用蒂部含外踝上血管升支和腓浅神经伴行的腓浅血管等双套血供的逆行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缺损创口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4~56岁,平均40岁,车祸伤6例,重物压砸伤4例,机器绞压撕脱伤1例,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合并骨折、关节脱位9例,缺损面积积6.0cm×4.0cm~11.0cm×7.0cm,皮瓣面积7.0cm×5.0cm~12.0cm×8.0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外观、弹性。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无皮肤边缘坏死。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无明显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该皮瓣血供可靠,有稳定可靠的穿支血管及链式供血网,保证了皮瓣的血供,减少皮瓣远端坏死,手术设计、操作简单安全,不需吻合血管,不损伤主要血管,有可吻合的神经,是修复近中足背皮肤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足背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爱心 陈廖斌 潘振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8-600,共3页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 65岁,平均36.1岁,左侧6例,右侧9例,7例为感染创面,4例创面坏死界限不...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 65岁,平均36.1岁,左侧6例,右侧9例,7例为感染创面,4例创面坏死界限不清,4例创面暴露时间超过8h,缺损范围3.0 cm×3.0cm~21.0cm×9.0cm.先行清创,创面用VSD封闭,二期行外踝上皮瓣转位修复. 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 12个月,平均7.7个月,其中14例皮瓣及伤口一期愈合,1例局部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l5例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功能满意,皮瓣边缘恢复浅触觉及痛觉. 结论 VSD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能有效控制感染,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外踝上皮瓣可旋转覆盖足踝部各个区域的软组织缺损,转位皮瓣外形美观,手术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皮瓣 显微科手术
原文传递
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辉 孙建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9期93-94,共2页
目的对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疗效分析。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11例,轴点在外踝尖上1~3cm处,平均2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6×8cm~12×8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 目的对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跟骨骨折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疗效分析。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应用低旋转点逆行外踝上皮瓣11例,轴点在外踝尖上1~3cm处,平均2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6×8cm~12×8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有2例远端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组织生长,其中1例经换药愈合,1例采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经6个月至1年以上随访,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结论应用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转移、切取方便,成活率高,外观满意,是跟骨骨折术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修复补救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旋转点 皮瓣 跟骨骨折术后 修复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外踝上皮瓣治疗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占锋 池凯 王丽英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74例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伴感染患者,其中40例创面清创VSD治疗后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缺损;34例常规换药...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外踝上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74例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伴感染患者,其中40例创面清创VSD治疗后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缺损;34例常规换药,待创面新鲜、感染控制后外踝上皮瓣修复缺损。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创面感染情况、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瘢痕增生、功能状况。结果经VSD或改良VSD治疗1~2周后,创面感染率明显降低,肉芽组织新鲜;行外踝上皮瓣修复术,仅6例出现远端少量坏死,无皮瓣下感染及液化,经换药后愈合,与常规换药相比创面感染率低(P〈0.05)、皮瓣成活率高(P〈0.05)、切口愈合时间平均缩短1周、住院时间平均缩短2周,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外形、瘢痕增生情况与保守换药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功能影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较常规换药能有效地应用于复杂创面,有助于控制感染,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皮瓣移植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创面早期修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外踝上皮瓣解剖位置恒定,切取范围大,简便易行,成活率高,二者联合应用是修复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皮瓣 儿童 足部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腓动脉终末穿支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创面 被引量:8
13
作者 熊颖杰 幸超峰 +4 位作者 胡智玉 宋科 朱光显 仓飞成 周明武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严重创伤导致的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共16例,所有创面一期先行扩创、VSD处理控制感染...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严重创伤导致的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共16例,所有创面一期先行扩创、VSD处理控制感染,合并有跟骨慢性骨感染者,行病灶扩大切除后形成的骨缺损暂时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8.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8.5 cm×5.5 cm。皮瓣供区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采用植皮修复。跟骨慢性骨感染患者术后6~8周诱导膜形成后行骨水泥取出、自体骨移植术。术后均获随访,其中7例为门诊随访,9例为电话随访。结果16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3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色泽与足跟皮肤相似,局部无色素沉着。踝关节屈、伸活动无受限。4例跟骨慢性骨髓炎患者二期植骨后骨折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8.5个月。结论采用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逆行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手术方法简单,皮瓣血供可靠,是一种修复足跟外侧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腓动脉穿支 修复 足跟创面 显微科技术
原文传递
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子田 陆野 +2 位作者 韩健 张晶 胡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8期856-858,共3页
目的 观察应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6—2014-01诊治的23例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所有患者入院后急诊行一期清创术,待创面条件较好时,择期行二期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术。结果 ... 目的 观察应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6—2014-01诊治的23例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所有患者入院后急诊行一期清创术,待创面条件较好时,择期行二期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术。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0 ml。14例皮瓣一期愈合;5例皮瓣出现皮下积血,皮瓣颜色发紫,拆除部分缝线后症状缓解,皮瓣愈合;3例皮瓣术后3 d部分边缘颜色变黑坏死,切除坏死皮瓣边缘,加强伤口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1例皮瓣出现大面积缺血,表面颜色由暗红色逐渐变为黑色,切除坏死组织后发现皮瓣深部组织成活好,加强伤口换药后,择期给予全厚皮植皮后愈合。23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1.4个月。部分患者皮瓣外形略显臃肿,但不影响日常穿鞋,皮瓣质地、色泽与受区周围皮肤软组织相近。结论 应用改良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背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背远端 皮肤软组织缺损 改良皮瓣 皮瓣修复
原文传递
低位旋转点的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黎明 王刚 刘毅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32-936,共5页
目的探讨低位旋转点的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14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14~77岁,包括足底... 目的探讨低位旋转点的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14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14~77岁,包括足底皮肤肿瘤者4例、足底慢性溃疡者4例、足部交通伤者4例、足部深度烧伤残余创面者2例。肿瘤切除后或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2.0 cm~7.0 cm×5.0 cm,采用以外踝上穿支降支为蒂、旋转点位于外踝前下缘的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为3.0 cm×2.0 cm~8.0 cm×6.0 cm,血管蒂长度为8.0~14.0 cm,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创面。皮瓣供区创面采用大腿外侧中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及其供区外形、足部功能。结果14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无血管危象、静脉淤血等发生。随访2~24个月,皮瓣外形较佳、不臃肿、耐磨,穿鞋、行走无影响;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结论以外踝上穿支降支为蒂、旋转点位于外踝前下缘的岛状皮瓣血运可靠,设计、操作简单,无须吻合血管,旋转点低、血管蒂长、旋转半径大,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皮瓣 足损伤 软组织损伤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血管危象
原文传递
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16
作者 施洪臣 章雪松 +2 位作者 李宝山 徐格 周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1-763,共3页
目的总结采用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16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2例,女4例;年龄6~48岁,平均22.3岁。外伤12例,烧伤3例,冻伤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11 c... 目的总结采用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2011年3月,收治16例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2例,女4例;年龄6~48岁,平均22.3岁。外伤12例,烧伤3例,冻伤1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11 cm×6 cm。以外踝上0~3 cm处为轴点切取外踝上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6 cm×5 cm~12 cm×8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3 d 2例发生皮瓣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皮瓣外形略臃肿,色泽与受区正常皮肤相似,质地良好。术后3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4~6 mm。结论低旋转点外踝上皮瓣覆盖范围广,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旋转点皮瓣 前足软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及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宏 王欣 +3 位作者 章伟文 费剑荣 李文东 方文冲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5期416-417,共2页
目的报道以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11 例足背及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远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最大19 cm×9 cm,最小5 cm×4 cm.结果 11 例皮瓣完全存活,随访时间2~21个月,皮瓣质... 目的报道以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11 例足背及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远端为蒂的外踝上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最大19 cm×9 cm,最小5 cm×4 cm.结果 11 例皮瓣完全存活,随访时间2~21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远端为蒂的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该皮瓣具有血管恒定,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且不需牺牲主要动脉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软组织损伤 部软组织缺损 腓动脉穿支 皮瓣修复 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足部 皮瓣 随访时间 穿支皮瓣 远端
下载PDF
临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8
作者 谭鸿 汪红 +3 位作者 曾端 谢德 杨乐晋 黄道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313-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 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2个月~3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单。该方法扩大了小腿皮瓣面积,皮瓣血供可靠,提供了对于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动脉 腓浅神经
原文传递
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先早 廖苏平 郑波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11期872-874,共3页
目的 探讨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外伤性足踝部皮肤缺损15例,其中合并踝关节,蹠跗关节骨折10例.常规清创后二期设计外踝上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10 cm×8 ... 目的 探讨外踝上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10月,应用外踝上皮瓣修复外伤性足踝部皮肤缺损15例,其中合并踝关节,蹠跗关节骨折10例.常规清创后二期设计外踝上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面积最大10 cm×8 cm,最小5 cm×4cm,平均8 cm×5 cm.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其中3例术后24 h皮瓣远端出现水泡,经处理后愈合.结论 外踝上皮瓣血管解剖恒定,切取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缺损 移植 显微
下载PDF
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6
20
作者 卜凡玉 寿奎水 +4 位作者 强力 顾黎明 张全荣 芮永军 许亚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6例逆行岛状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 目的探讨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足中部、前足部皮肤和软组织缺损9例。结果6例逆行岛状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外观佳,功能好,无需二次皮瓣整形。结论外踝上动脉降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皮下脂肪少、质地好、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可较好地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降支 岛状皮瓣 显微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