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耐药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炜 苏建荣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8期610-613,共4页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究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不同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采用三维水解试...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探究体外联合药敏试验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不同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采用三维水解试验检测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检测多重耐药菌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结果 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三维实验检测,其中15株产MBL、13株产AmpC酶。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加入MC-207,110后约38%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MIC下降4个梯度。检测试验菌株,21株携带IMP基因,18株携带ampC基因;检测OprD2通道蛋白,159株中约有48%的菌株OprD2丢失。结论北京友谊医院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不是IMP、AmpC水解酶;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外排泵及外膜孔道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耐药 外排泵抑制剂 外膜孔道蛋白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41株分布及耐药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宋静 戎建荣 侯辰蕊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1163-1166,1171,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流行病学资料,研究耐药趋势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对其进行鉴定、药敏及表型筛选。通过PCR方法检测主要碳青霉烯...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流行病学资料,研究耐药趋势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对其进行鉴定、药敏及表型筛选。通过PCR方法检测主要碳青霉烯耐药基因[A类丝氨酸酶(KPC),B类金属β-内酰胺酶(NDM型、IMP型、VIM型)以及D类丝氨酸酶(OXA)-48等]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OmpK35、OmpK36),并对孔道蛋白基因检测的阳性菌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经分析,CRKP的分离率为4.91%。CRKP时间分布以2019年1月分离率最高,为29.27%;CRKP年龄主要集中在21~80岁,其中以41~50岁分离率最高,为24.39%;科室分布以重症医学科为主,分离率为24.39%,其次为普通外科21.95%、康复医学科14.63%及神经外科12.20%;标本分布以痰标本为主,分离率为31.71%,其次为尿19.51%、血19.51%及分泌物12.20%。CRKP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0.24%、100.00%;对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5.12%和56.10%,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率均较高。改良碳青霉烯灭活实验(mCIM)和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实验(eCIM)显示有31株(75.61%)菌株表型表现为丝氨酸酶,有3株(7.32%)为金属酶;检出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有39株(95.12%)为KPC型,1株(2.44%)NDM型,1株(2.44%)同时具有以上KPC型和NDM型;只有1株(2.44%)菌株缺失OmpK36基因,余均存在OmpK35及OmpK36。进一步分析OmpK35中41株只有9株(21.95%)表达下调,而OmpK36中40株有38株(95.00%)表达下调。结论CRKP耐药现象严峻,感染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重症医学科,以痰液标本为主;其CRKP的耐药机制主要为产KPC型丝氨酸酶和外膜孔道蛋白OmpK36缺失及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抗生素 耐药趋势 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耐药基因 外膜孔道蛋白
原文传递
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炜 苏建荣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10期737-739,共3页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 目的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分离的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测定单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联合用药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判断药物组合的效应。结果 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单药MIC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10推荐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低,呈现多重耐药表型。不同药物组合对于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全部菌株在亚胺培南单药耐药的情况下,亚胺培南+妥布霉素表现出53.3%的相加作用,美罗培南+妥布霉素的相加作用与此类似,接近50%。结论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通常情况下也会对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等产生多重耐药性。对于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甙类体外实验表现出较高比率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金属酶多重耐药 外排泵抑制剂 外膜孔道蛋白
下载PDF
粘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袁园 王中新 +1 位作者 朱亦林 陈继中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355-3360,共6页
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的耐药率和临床分离率在逐步上升,这给医院感染防控和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粘质沙雷菌可通过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外膜孔道蛋白的改变或缺失,主动外排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整合子... 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粘质沙雷菌的耐药率和临床分离率在逐步上升,这给医院感染防控和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粘质沙雷菌可通过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外膜孔道蛋白的改变或缺失,主动外排机制,抗菌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整合子的作用等产生耐药性,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做一综述,为临床抗细菌治疗及新型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粘质沙雷菌 外膜孔道蛋白 外排泵 青霉素结合蛋白 整合子 碳青霉烯酶
原文传递
高渗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及其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海峰 谭艾娟 +5 位作者 吕世明 罗钰嘉 纪琦琪 艾仁丽 路星星 冯丹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73-3482,共10页
为了探究高渗对多重耐药菌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应用生长曲线和相对适应性测定,对比考察不同盐胁迫条件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和敏感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生长差异,采用RT-PCR方法考察2种盐胁迫条件下外排... 为了探究高渗对多重耐药菌外排泵和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应用生长曲线和相对适应性测定,对比考察不同盐胁迫条件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QL15和敏感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生长差异,采用RT-PCR方法考察2种盐胁迫条件下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大肠杆菌QL15为高水平多重耐药菌,其中对大观霉素和恩诺沙星耐药最为严重,可达耐药标准MIC的32倍;独立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对NaCl胁迫的敏感性大于大肠杆菌ATCC 25922,并且在6.0%NaCl胁迫下,大肠杆菌QL15在10 h内生长缓慢,但是在24 h细菌峰值浓度更高;混合培养时大肠杆菌QL15在6.0%NaCl胁迫时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在体外培养中更具竞争优势。大肠杆菌QL15共携带5大类、15种耐药相关基因,其中含8种外排泵基因和3种外膜孔道蛋白基因;大肠杆菌ATCC 25922在6.0%NaCl浓度下的5种基因表达量较3.5%NaCl均出现约50%的显著下调(P<0.05),大肠杆菌QL15在6.0%NaCl浓度下除acrB、ompF基因下调外,其余3种外排泵与外膜孔道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上调(P<0.05)。推测大肠杆菌QL15对盐胁迫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的原因可能与细胞膜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排泵 外膜孔道蛋白 大肠杆菌 相对适应性 盐胁迫
下载PDF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俞静华 单国栋 +6 位作者 楼滨 陈洪潭 胡凤玲 杨铭 陈文果 陈李华 许国强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75-679,共5页
目的:探讨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大肠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 C 抗体(anti-Omp C)、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 I2抗体(anti-I2)、细菌鞭毛蛋白抗体(anti-CBirl)在 IBD 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 IBD 患者87例,分为 ... 目的:探讨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大肠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 C 抗体(anti-Omp C)、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 I2抗体(anti-I2)、细菌鞭毛蛋白抗体(anti-CBirl)在 IBD 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至2013年 IBD 患者87例,分为 CD 组、UC 组,其中 CD 组66例,UC 组21例,并根据IBD 患者的年龄及男女比例收集健康对照组62名。空腹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 mL,使用 ELISA 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 ASCA,anti-OmpC,anti-I2和 anti-CBirl 4种抗微生物抗体的表达。分别绘制 ROC 曲线比较各抗体对 IBD,以及 UC 与 CD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结果ASCA 在区分 IBD 与健康对照组、CD 组与 UC 组的 AUC 分别为0.580,0.512,有较低的诊断准确性。anti-CBirl 在区分 IBD 与健康对照组的 AUC 为0.617,其余血清抗体在各组间比较无鉴别诊断意义。ASCA 在 IBD 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2.1%(54/8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8.7%(24/62)。anti-OmpC,anti-I2在 IBD 组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其余各对比组间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ASCA 阳性鉴别 CD 与 UC 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4%、66.7%、81.48%、33.33%,anti-OmpC,anti-I2和 anti-CBirl 鉴别 CD 和 UC 的特异度在81.0%~100.0%,敏感度在9.1%~37.9%。联合 ASCA 阳性或 anti-I2阳性诊断 CD 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86.4%、82.6%、50.0%。CD 患者中 ASCA 或 anti-I2的阳性率显著高于 UC 组[84.8%(56/66)比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3,P =0.018)。结论ASCA 阳性对于中国 IBD 患者的检测有一定意义,检测 anti-I2可用于 ASCA 阴性 CD 患者的辅助诊断。anti-OmpC和 anti-CBirl 由于敏感度和阳性率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 诊断 鉴别 抗体 真菌 抗体 细菌 抗酿酒酵母抗体 细菌外膜孔道蛋白C 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12
原文传递
外膜孔道蛋白38缺失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代荣 李曦 +1 位作者 祝宏 王爱华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外膜孔道蛋白38(Omp38)在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前期通过体外诱导试验获得1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Omp38缺失突变株,应用回补试验验证突变基因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菌株细胞膜电位变化;通过测... 目的探讨外膜孔道蛋白38(Omp38)在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前期通过体外诱导试验获得1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Omp38缺失突变株,应用回补试验验证突变基因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菌株细胞膜电位变化;通过测量菌株的相对生长率评估突变基因的适应性代价。结果Omp38被证实涉及降低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Omp38降低鲍曼不动杆菌膜电位并具有约3%的适应性代价(P<0.05)。结论 Omp38在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Omp38微弱的适应性代价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孔道蛋白38 适应性代价 膜电位 鲍曼不动杆菌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秋婷 张焕萍 +2 位作者 李良 王淑峰 李浩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9期838-840,共3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31株,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组(21株)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10株)。另设1株标准株ATCC 27853,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31株,根据药敏结果分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组(21株)和碳青霉烯类敏感组(10株)。另设1株标准株ATCC 27853,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属酶,采用PCR法检测各菌株的外膜孔道蛋白oprD2基因,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结果21株耐药株有7株产生金属酶;21株耐药株经oprD2基因扩增,15株阴性,6株阳性,10株敏感株全部阳性。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碳青霉烯类耐药组与敏感组oprD2基因阳性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oprD2基因缺失和金属酶是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孔道蛋白oprD2 金属酶 细菌耐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