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渗透通风条件建筑结构对室内PM2.5浓度水平影响评价模型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超 陈紫光 +2 位作者 吴玉琴 魏绅 王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61-1768,共8页
我国京津冀地区近年频遭大气PM_(2.5)污染侵扰,相关研究表明,既使关闭建筑外窗,大气中PM_(2.5)仍可以通过渗透通风方式进入室内污染环境.为定量评价建筑渗透通风及无室内污染源条件下建筑结构(如外窗缝隙结构、房间建筑结构等)对室内ρ(... 我国京津冀地区近年频遭大气PM_(2.5)污染侵扰,相关研究表明,既使关闭建筑外窗,大气中PM_(2.5)仍可以通过渗透通风方式进入室内污染环境.为定量评价建筑渗透通风及无室内污染源条件下建筑结构(如外窗缝隙结构、房间建筑结构等)对室内ρ(PM_(2.5))的影响规律,基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6个不同建筑结构的房间室内外ρ(PM_(2.5))实时监测数据,重点比较分析了建筑结构对室内外ρ(PM_(2.5))关联特性的影响规律.此外,根据颗粒物穿透特性及沉降特性机理,提出了反映建筑外窗缝隙结构(如缝高、缝深)的无量纲特征参数AP与反映房间建筑结构(如层高、开间、进深)的无量纲特征参数Ak.在前期提出的室内ρ(PM_(2.5))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二者(AP与Ak)对室内ρ(PM_(2.5))影响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室外PM_(2.5)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一定时,建筑结构对I/O[室内外ρ(PM_(2.5))之比]影响较大,其范围在0.4~0.7之间;随着建筑外窗气密性等级的提高,对应室内ρ(PM_(2.5))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建筑外窗缝隙结构对室内ρ(PM_(2.5))影响程度远大于房间建筑结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建筑外窗缝高每降低50%或缝深每提高50%,对应室内ρ(PM_(2.5))约可下降33.6%与31.9%.研究显示,气密性等级较高的建筑外窗缝隙缝高往往较小、缝深较长,渗透通风条件下对控制室内ρ(PM_(2.5))水平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污染 建筑缝隙通风特性 缝隙结构特征 房间建筑结构特征 评价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