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型斜视手术治疗5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春霞 孟兆岩 +1 位作者 孙彦秋 邢阿燕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0期777-777,共1页
关键词 V型 手术
下载PDF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彭海鹰 张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0-385,共6页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 目的研究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眼球外转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7例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初次行斜视矫正术并且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患者资料。非手术眼的测量值作为对照组(61眼)。将113眼术眼分为4个组:(1)外直肌后退(LR)组(27眼):单条外直肌后徙7~8 mm;(2)小量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简称小量R-R组(24眼):外直肌后徙5~6 mm,内直肌缩短4~5 mm;(3)中量R-R组(29眼):外直肌后徙7~8 mm,内直肌缩短5~6 mm;(4)大量R-R组(33眼)组:外直肌后徙8~10 mm,内直肌缩短7~8 mm。三棱镜交替遮盖测量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码照片记录手术后的眼球外转位置,计算手术后的眼球运动幅度,弓形视野计测量手术前后的外转单眼注视野。结果87例患者术后6个月,71例为正位,手术成功率为81.61%,手术失败为16例,失败率为18.39%,其中过矫5例,占5.56%,欠矫11例,占12.64%。数码照相显示,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病例术前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6±1.11)、(12.04±0.68)、(11.58±1.06)、(11.86±0.93)和(12.22±0.60)mm,术后平均外转幅度分别为(11.81±1.03)、(11.81±0.70)、(10.78±1.05)、(10.54±1.07)和(9.90±0.82)mm,术前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P=0.12),术后各组外转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4,P=0.00),组间比较对照组和LR组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其余各手术组术后外转幅度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弓形视野计测得对照组、LR组、小量R-R组、中量R-R组和大量R-R组术前平均单眼外转注视野分别为(50.82±3.30)°、(51.48±2.39)°、(50.13±3.51)°、(51.06±2.90)°和(52.09±2.61)°,术后各组单眼外转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视/手术 眼球运动/转力 立体视 单眼注视野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萍 刘婷 孙先桃 《临床研究》 2020年第6期25-26,共2页
目的分析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斜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50例患者采纳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实验组50例患者采纳下斜肌减弱术+... 目的分析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斜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50例患者采纳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实验组50例患者采纳下斜肌减弱术+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视功能以及5m斜视度。结果两组手术效果、视功能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5m斜视度治疗后均显著比治疗前改善(P<0.05),且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中实施下斜肌减弱术,不会影响治疗效果、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减弱术 共同性视矫正手术 手术效果
下载PDF
共同性外斜手术的屈光状态及双眼视觉观察
4
作者 李淑英 金辉 《吉林医学信息》 1997年第5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共同性手术 屈光状态 双眼视觉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被引量:5
5
作者 林惠玉 李月平 +1 位作者 要青清 曲艳青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9期675-681,共7页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外直肌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外斜视<-8△,内斜视<+5△;NDD<5△。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4.2△、-25.8△±3.7△下降至-1.4△±4.6△、-0.1△±4.1△,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72,P<0.001;t=32.54,P<0.001)。各组术后NDD(A组1.8△±1.9△,B组0.8△±2.1△,C组0.9△±2.5△)均较术前(A组10.0△±0△,B组11.2△±1.5△,C组13.3△±2.2△)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01;t=17.2,P<0.001;t=13.6,P<0.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1.9△、10.3△±2.5△、12.4△±3.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P<0.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型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t=5.32,P<0.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 集合不足 直肌形后退手术 远近视度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