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腔灌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洋虹 张婧 +1 位作者 刘恋 施晓波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39-544,共6页
目的探讨宫腔灌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36名RIF患者于冻融胚胎移植(FET)前24 h行自体PBMCs宫腔灌注,随访妊娠结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宫腔灌注前、后外周... 目的探讨宫腔灌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36名RIF患者于冻融胚胎移植(FET)前24 h行自体PBMCs宫腔灌注,随访妊娠结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宫腔灌注前、后外周血及宫颈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RIF患者经宫腔灌注自体PBMCs治疗后得到了较高的临床妊娠率(47.22%);宫颈分泌物中IL-6、IL-6/TNF-α均显著升高(P<0.05),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中IL-6、TNF-α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灌注自体PBMCs治疗能提高RIF患者宫腔局部IL-6水平及IL-6/TNF-α比值,有效改善RIF患者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种植失败(RIF) 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 宫腔灌注 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原文传递
动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方法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永波 展群岭 +7 位作者 刘海朋 霍康 杨德雨 徐鸣明 张英英 何丰 胡子成 谢鹏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0年第6期835-839,共5页
目的 探索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多种属动物外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可行性及评价其分离效果,建立一种适于野外大规模多种属动物PBMCs的分离方法.方法 采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来源于新疆的伊犁马、新疆驴、不同品种犬、新疆双峰... 目的 探索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多种属动物外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可行性及评价其分离效果,建立一种适于野外大规模多种属动物PBMCs的分离方法.方法 采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来源于新疆的伊犁马、新疆驴、不同品种犬、新疆双峰驼、天山马鹿和来源于重庆的荣昌猪、中国荷斯坦奶牛、简阳大耳黑山羊外周血PBMCs.随机抽样检测分离的动物PBMCs细胞总数、细胞纯度和细胞活率.结果 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成功分离上述8种动物PBMCs,每毫升动物外周血分离的PBMCs细胞总数为0.52×106~2.03×106个,纯度为67%~93%,细胞活率为92.5%-98.0%.结论 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多种动物PB-MCs的方法宜在动物的病毒分子流行学调查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细胞分离 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
原文传递
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保存方法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军英 秦丹 徐存拴 《河南科学》 2009年第2期183-186,共4页
通过观察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形态,了解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保存时期对PBMCs活性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建立其短期保存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RPMI1640培养液中4℃保存和冷冻保护剂中-8... 通过观察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形态,了解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保存时期对PBMCs活性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建立其短期保存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RPMI1640培养液中4℃保存和冷冻保护剂中-80℃保存,并分别在第1-4天和第7天,14天,21天,28天,35天用台盼蓝染色法测定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分离获得的PBMCs成活率为97.69%±1.59%,基本处于G0/G1期.PBMCs置4℃保存4d后,存活率在60.84%±2.75%;置-80℃保存35d后,存活率在78.54%±2.97%,PBMCs基本处于G0/G1期.最后得出-80℃低温保存方法对PBMCs活性和细胞周期检测有一定影响,但其活性率接近80%,是一种简便易行短期保存PBMCs的方法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 -80℃保存 细胞活力 细胞周期
下载PDF
胃癌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相互作用
4
作者 马桂芬 缪青 +1 位作者 刘以梅 陈世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立胃癌细胞和PBM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然后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和PBMCs中FoxP3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两种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oxP3表达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胃癌细胞与PBMCs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MKN28胃癌细胞的FoxP3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增加(P=0.031;P=0.015);与单培养相比,来源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其FoxP3 MFI均明显增加(P=0.016;P=0.034),且IL-2能促进间接培养条件下PBMCs的FoxP3表达(P=0.024),而对直接共培养影响不大。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FoxP3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增加更明显(P=0.035)。结论胃癌细胞与PBMCs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方式,FoxP3的表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跟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样蛋白3(FoxP3) 胃癌 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 共培养
下载PDF
PBMCs和血浆中HC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5
作者 孙亚臣 岳希全 云庆军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9期1825-1826,1872,共3页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 目的检测HCV感染者血浆和PBMCs中HCV基因型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不同型的HCV与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应用特异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FLP)—酶切分型法。结果在82例血浆HCVRNA阳性的病例中Ⅱ型为37例,Ⅲ型为34例,Ⅱ/Ⅲ型为11例。在PBMCs中HCVRNA为阳性的为54例,其中Ⅱ型为38例,Ⅲ型为12例,Ⅱ/Ⅲ型为4例。结论HCV感染人体后,不但在血浆中可以检测到HCVRNA,而且也可以在PBMCs中检测到HCVRNA。同时HCVⅡ型比Ⅲ型更易感染PBMCs,并且HCVⅡ型感染者易出现慢性持续性感染,以至于发展为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HCV) 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 基因型 多聚酶链反应(PCR) 限制性内切酶
下载PDF
乙肝肝移植受体术后骨髓CD34^+细胞和PBMCs内乙肝病毒DNA的同步检测
6
作者 赵冀 卢实春 +3 位作者 赖威 严律南 戴军 金胜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680-683,共4页
目的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严重影响预后,HBV感染的病毒来源值得研究。采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术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的存在,然而PBMCs的寿命有限,其中的病毒来源仍不清楚。该研究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方法采集1... 目的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严重影响预后,HBV感染的病毒来源值得研究。采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术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的存在,然而PBMCs的寿命有限,其中的病毒来源仍不清楚。该研究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方法采集13例乙肝肝移植术后受体外周血和骨髓标本,运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免疫磁性分离法(MACS)分别从外周血和骨髓标本中分离出PBMCs和骨髓来源CD34^-细胞即造血干祖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的HBV DNA,同时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和血清HBV DNA。结果13例病人术前血清HBV DNA阳性8例,阴性5例。术后平均37个月的随访期内(16~77个月)血清中HBV DNA,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全为阴性;13例PBMCs中均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为100%。PBMCs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40±0.85;13例骨髓来源CD34^+细胞中都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也是100%。CD34^+细胞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30±0.58。病人PBMCs和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人PBMCs与CD34^+细胞HBV DNA同时为阳性。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PBMC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预防措施下,乙肝肝移植受体虽然外周血清中不能检测到HBV DNA和HBV抗原成分的存在,但术后骨髓CD34^+细胞和PBMCs中皆长期存在HBV DNA。含有HBV DNA的骨髓来源CD34^+细胞可能是含有HBV DNA的PBMCs的来源,也可能是肝移植术后PMBCs内HBV DNA长期存在的原因,及以后导致HBV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然而,现在尚无有效方法可以完全清除这些残存病毒,术后长期的抗病毒药物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肝复发 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 骨髓造干祖细胞(CD34^+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GBX2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位点对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7
作者 张莹 谢艳 +2 位作者 李培龙 杜鲁涛 王传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2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DNA差异甲基化修饰位点在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对25例乳腺癌(BCa)患者以及20例乳腺良性结节患者(发现队列)PBMCs的DNA差异甲基化位点(DM...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DNA差异甲基化修饰位点在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对25例乳腺癌(BCa)患者以及20例乳腺良性结节患者(发现队列)PBMCs的DNA差异甲基化位点(DMPs)进行分析,基于特定筛选原则获得DMPs,进一步提取42例BCa患者和42例乳腺良性结节患者(验证队列)PBMCs的DNA并通过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比较BCa组和良性对照组之间DMPs的表达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上述DMPs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队列的BCa患者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PBMCs差异DNA甲基化图谱具有显著差异,通过筛选得到5个DMPs(cg05391486,cg05492964,cg13848429,cg14220764,cg21426003)。在验证队列中,BCa组PBMCs的cg2142600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P<0.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95%CI:0.707,0.885),优于CA15-3。结论:cg21426003在BCa患者PBMCs中甲基化水平较乳腺良性结节患者明显升高,可以作为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良性结节 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s DNA甲基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