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脐静脉插管与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结合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进行脐静脉插管,拍片确认末端位置再进行静脉输液,1周后行PIC...目的探讨脐静脉插管与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结合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进行脐静脉插管,拍片确认末端位置再进行静脉输液,1周后行PICC穿刺术,拍片确认PICC导管末端位置后拔除脐静脉导管,给予PICC导管静脉输液。结果 30例均置管成功,无院内感染,置管期间未发生局部渗血、机械性静脉炎、血管栓塞等并发症,28例患儿好转或痊愈出院拔管,拔管后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2例因需转院治疗,PICC置管6~10 d带管出院。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使用过程中正确掌握脐静脉导管及PICC导管的维护方法 ,各项护理操作认真、细致,动作要轻柔,是安全留置脐静脉导管及PICC导管的重要保证,可以有效的提高脐静脉导管及PICC导管的使用率。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手段的差异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根据药敏情况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的分布,研究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及炎性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较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氨苄西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主要通过对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耐药。观察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穿刺口感染、导管移位和脱出、管端细菌定植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对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复方黄柏液涂剂,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炎性反应显著下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手段的差异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根据药敏情况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的分布,研究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及炎性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较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氨苄西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主要通过对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耐药。观察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穿刺口感染、导管移位和脱出、管端细菌定植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对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复方黄柏液涂剂,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炎性反应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