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7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波分析的河北平原降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42
1
作者 许月卿 李双成 蔡运龙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76-1183,共8页
利用1955~2000年月平均降水和年平均降水资料,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河北平原近45年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河北平原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 利用1955~2000年月平均降水和年平均降水资料,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河北平原近45年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河北平原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根据主周期对未来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各季节和年降水均存在8~12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其次,4~6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也较明显.夏季和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均有1年和12年尺度的主周期,夏季降水完全控制年降水.经降水变化趋势分析,预测2003年前后河北平原降水将偏少,大约在2004~2007年河北平原降水将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降水变化 降水 周期特征 夏季降水 时间尺度 降水资料 季节 降水序列 利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23
2
作者 吴国雄 毛江玉 +1 位作者 段安民 张琼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8-540,共13页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南亚高压 气候研究 孟加拉湾 最新进展 夏季降水 春季 冬季 东部
下载PDF
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30
3
作者 李建 宇如聪 王建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29-832,共4页
利用北京市1961-2004年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长期演变趋势。分析结果指出,北京市夏季降水日变化在降水量和降水频次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均以午后至次日清晨为高值区,而在中午前... 利用北京市1961-2004年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长期演变趋势。分析结果指出,北京市夏季降水日变化在降水量和降水频次上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均以午后至次日清晨为高值区,而在中午前后达到最低值;高值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2个峰值区间,一个峰值位于午后至傍晚,另一个峰值发生在清晨。结合每次降水的持续时间对日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对降水量的2个峰值进行区分。下午至前半夜的降水主要表现为持续时间少于6h的降水事件,而后半夜至清晨的降水峰值则主要由持续时间大于6h的降水事件累积而成。在近40多年间,北京市夏季降水发生了结构性调整,短持续性降水的降水总量逐步增多,而长持续性降水事件的降水总量却大幅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日变化 夏季降水 降水持续性 长期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92
4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9-380,共12页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 ,85 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 ,85 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出现反气旋性环流 ,副热带地区呈气旋性环流 ,5 0 0hPa垂直速度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减弱 ,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加强 ,5 0 0hPa高度上东亚高纬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阻塞高压 ,高纬冷空气直达中纬度 ,梅雨锋扰动加强 ,造成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多。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北或脊点异常偏东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异常型 ,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气环流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被引量:92
5
作者 何金海 吴志伟 +1 位作者 祁莉 姜爱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的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W)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环状模 东北冷涡 夏季降水 环流异常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被引量:84
6
作者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 30~ 6 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 ,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 ;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 ,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亚季风指数 动力学因子 东亚季风区 副热带地区 综合处理 研究结果 夏季降水 环流特征 带通滤波 低频振荡 位相关系 亚热带 热力学 西南风 高度场 功率谱 季风涌 风场 气温 沿海
下载PDF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布的季度预报方法 被引量:87
7
作者 廖荃荪 赵振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1-9,共9页
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个制作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大范围降水趋势分布的长期预报方法。经近37年资料检验,拟合率达95%。1989—1991年的试验预报效果也令人满意。
关键词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高 北太平洋涛动 长期预报 距平 极涡 大气环流异常 雨型 预报方法 合率
下载PDF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73
8
作者 孙秀荣 陈隆勋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 年际变化 东亚季风 夏季降水 环流场 热力 降水异常 指数 表示 周期
下载PDF
184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演变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探 被引量:78
9
作者 施雅风 姜彤 +2 位作者 苏布达 陈家其 秦年秀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89-297,共9页
长江洪水灾害是我国频率高、为患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依据可靠资料,选择1840年至2000年间32次大洪水记录,探讨其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知1910s前的19世纪冷期出现大洪水13次(包括1870年的极值大洪水事件)频率为1.9次/10a.1921-2... 长江洪水灾害是我国频率高、为患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依据可靠资料,选择1840年至2000年间32次大洪水记录,探讨其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知1910s前的19世纪冷期出现大洪水13次(包括1870年的极值大洪水事件)频率为1.9次/10a.1921-2000年间出现了大洪水19次,频率为2.4次/10a.20世纪暖期又分出两个变暖时段,前一变暖时段的峰值期1920s-1940s出现大洪水9次,包含1931年全流域大洪水.后一变暖时段,即1980s与1990s出现大洪水8次.实测记录到的最大洪水1954年位于前一变暖时段结束阶段.1990s是全球,也是我国近百年中最暖年代,受东南季风影响大的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是近百年最多的,大暴雨频率也是有较多记录的40年来最高的.以此出现了10年5次大洪水高频率现象,包含1998年全流域型大洪水,表明了全球变暖的显著影响.也指示30-40年问周期性振荡中多雨年代.如此可预期21世纪初期降水会有小幅度下降与大洪水频率在短期内降低的可能性.长江上游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19世纪下半期与20世纪上半期为多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高.20世纪下半期为少降水期,大洪水频率较低.关于气候变化研究有待深入,前景不易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暖 气候变化 洪水频率 夏季降水 降水 大暴雨 东南季风 长江洪水 流域 洪水记录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资料分析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79
10
作者 韦志刚 罗四维 +1 位作者 董文杰 李培基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0-47,共8页
该文对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1958~1992年)、NOAA卫星观测的积雪面积(1966~1990年)和美国宇航局微波遥感积雪水当量(1979~1987年)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资料能较好地反映青... 该文对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1958~1992年)、NOAA卫星观测的积雪面积(1966~1990年)和美国宇航局微波遥感积雪水当量(1979~1987年)等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地面站雪深资料能较好地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积雪量的年际变化.青藏高原地面站前冬春积雪量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前冬春积雪量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显著水平平均达到0.05.7、8两月长江流域为正相关区,其南北两侧为两大片负相关区;9月整个相关区系统地南移约5个纬距;4、5两月长江以南,尤其东南沿海附近为正相关区,长江以北为负相关区;6月转变为7月相关型,但显著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资料 前冬春积雪量 夏季降水
下载PDF
近44年来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9
11
作者 卢鹤立 邵全琴 +2 位作者 刘纪远 王军邦 陈卓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46-958,共13页
利用1961-2004年青藏高原97个站点的夏季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累积距平、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功率谱方法等,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比较少的地区,夏季降水... 利用1961-2004年青藏高原97个站点的夏季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累积距平、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功率谱方法等,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比较少的地区,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较高,夏季降水与全年降水的相关性也较强;夏季降水相对变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的最干旱地区,最小的地区是三江源区;夏季降水趋势增加和减少的站点分别为54个和43个,通过较显著检验的站点占总数的18.6%;在2000m以下的站点中,海拔和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相关度达0.604(显著性0.01);1961-1983年和1984-2004年两个时间段相比,除了3000~3500m海拔范围外,其余海拔范围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都表现为增加;夏季降水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场:高原东南部类型场、高原东北部类型场和三江源类型场,高原东南部类型场和高原东北部类型场表现出南北变化相反的降水特点,分界线大致沿着35oN线;在90%的置信概率下,三种类型场分别表现出5.33年、21.33年和2.17年的潜在周期;4500m以上海拔范围的站点夏季降水周期通过很显著检验(!=0.01),站点海拔和降水周期存在-0.626的高相关度;在三江源地区,3500m以上的站点夏季降水周期随海拔升高而减小,3500m以下的夏季降水周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气候倾向率 降水类型 降水周期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 被引量:72
12
作者 苗秋菊 徐祥德 张胜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3-99,共7页
文中采用“箱体”模型边界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描述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收支总体效应 ,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箱体”模型整层水汽输送收支总量呈显著相关 ;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构成周边水汽输送特殊流型结构 ,大地形动力强迫导致高... 文中采用“箱体”模型边界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描述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收支总体效应 ,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箱体”模型整层水汽输送收支总量呈显著相关 ;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构成周边水汽输送特殊流型结构 ,大地形动力强迫导致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在高原南侧与东侧存在经向或纬向不同分量的水汽流型 ,且它们分别对长江流域梅雨带“箱体”模型水汽收支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高原南侧经向水汽输送与高原东侧纬向水汽输送分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特征 ,此研究揭示了长江流域洪涝过程上游高原周边关键区水汽输送不同分量间的“转换”特征 ,且此类水汽输送流型对夏季长江全流域各区域降水具有不同程度影响。上述高原周边水汽输送经向 纬向分量间的相互“转换”效应 ,是认识长江流域异常洪涝过程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分量相关结构及区域边界水汽收支问题将为长江流域洪涝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长江流域 水汽收支 高原 分量 特征描述 夏季降水 热力强迫 动力强迫 相关特征 区域降水 关键环节 科学依据 洪涝预报 区域边界 相关结构 梅雨带 周边 体效应 模型 箱体 原动力 流型 纬向 经向 大地形 关键区
下载PDF
合成风场的统计检验和蒙特卡洛检验 被引量:65
13
作者 施能 顾骏强 +2 位作者 黄先香 刘锦绣 顾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50-956,共7页
提出了二维风场的F检验及二维风场的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将方法用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印度夏季风的研究中 ,表明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 风场 夏季降水 夏季 蒙特卡洛 统计检验 长江流域 二维 度夏 检验方法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3
14
作者 柏晶瑜 徐祥德 +1 位作者 周玉淑 张雪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3-368,共6页
探讨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分布特征 ,对高原地区地 气温差与感热的合成分析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年春季高原近地层热力结构分布呈显著差异 ;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试验也证实了春季高原下垫面感热南北非均匀异常分布 ,对长江中下游地... 探讨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分布特征 ,对高原地区地 气温差与感热的合成分析表明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年春季高原近地层热力结构分布呈显著差异 ;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试验也证实了春季高原下垫面感热南北非均匀异常分布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着显著影响 ,即春季高原下垫面感热非均匀异常分布特征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的“强信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青藏高原 感热 长江中下游 夏季降水 旱涝 统计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我国夏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64
15
作者 陈文 康丽华 王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9-269,共11页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从1951~2000年的月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6、7、8月)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并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异常与海温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雨型分布主要有3种,这些雨型的时间变化除了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外,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尤其是华北地区的降水从1965年左右开始减少,特别是大约1976年后有显著的减少。SVD分析揭示的我国夏季降水和全球海温异常的耦合关系表明,这种耦合关系最主要的时空变化特征表现在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我国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夏季降水从1976年前后明显减少,与之显著关联的海温异常的关键区包括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特别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以及热带和南大西洋海水,从1976年前后也明显增暖。本研究揭示的华北持续干旱与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的耦合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见到,因而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我国夏季降水和海温的耦合关系,还表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异常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著相关上。当南海和黑潮区域以及相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海温为正异常时,热带和北大西洋海温也为正异常;而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为负异常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偏涝;反之,该地区则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海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61
16
作者 张永领 高全洲 +1 位作者 丁裕国 姜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8,共8页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站1958~2002年逐年夏季降水量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主要有3种空间振荡型、7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其中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湘江-赣江上游区域夏季降水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25.8mm/10a、69.4mm/10a、31.0mm/10a,信度水平在95%以上;岷江流域则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率为40.7mm/10a,信度水平在99%以上;岷江流域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80年代降水最多,而其它区域在1990年代降水最多。夏季降水量江汉-洞庭湖平原在1985年、鄱阳湖平原在1994年、长江三角洲和汉水-长江三峡在197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而岷江流域则在1963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各个区域都存在明显的年际或年代际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降水变化敏感区 演变趋势
下载PDF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 被引量:63
17
作者 王遵娅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0-715,共6页
利用1951—2004年我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夏季长江中下游典型旱涝年季节内振荡周期、强度和位相等特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降水季节内振荡周期较旱年长,涝年以30~60d周期为主,而旱年以10~30d周期为主。旱涝年长江中... 利用1951—2004年我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夏季长江中下游典型旱涝年季节内振荡周期、强度和位相等特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降水季节内振荡周期较旱年长,涝年以30~60d周期为主,而旱年以10~30d周期为主。旱涝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10~30d振荡整体上均强于30~60d振荡;10~30d及30~60d振荡,涝年的强度都大于旱年。季节内振荡在旱年的北传较涝年强,能达到50°N附近;而涝年不仅有明显的季节内振荡从低纬度地区向北传播,同时还有弱的振荡从中高纬度地区向南传播,两者汇合于长江流域形成强的振荡中心。影响我国低频降水的低频异常环流分布模态在旱涝年是一致的,但涝年的低频环流强于旱年,而这种低频环流场的差异正是造成涝年的低频降水强于旱年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夏季降水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9
18
作者 江志红 何金海 +2 位作者 李建平 杨金虎 王冀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75-686,共12页
利用1951 ̄2001年NEC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东部366站1957 ̄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提出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定量指标,分析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标准降水指数为1.5的等值线较好反映了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 利用1951 ̄2001年NEC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东部366站1957 ̄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提出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定量指标,分析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标准降水指数为1.5的等值线较好反映了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以及雨带推进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与突变性特征。东亚夏季风的推进过程具有显著年代际变化,与夏季风前沿位置有关的指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后发生显著变化,与夏季风推进强度有关的指标则在70年代末出现突变。60年代中期前,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较迟,但北推较快,夏季风前沿到达华北地区时间较早,在华北地区维持时间长,夏季风的北界位置偏北,华北雨季、淮河梅雨明显。70年代末以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较早,夏季风前沿附近南风强度明显偏弱,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华北雨季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东亚夏季 年代际变化 夏季降水
下载PDF
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55
19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朱锦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67-575,共9页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 32个测站 1 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 6个站 1 2 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 ,1 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 1 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 1 2 0年中 1 2次异常多雨...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 32个测站 1 951以来的降水记录以及上海、南京等 6个站 1 2 0年降水序列的分析表明 ,1 990年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百年来降水最多的 1 0年。降水的偏多导致洪涝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加强。最近 1 2 0年中 1 2次异常多雨的年份 ,出现在 1 990年代的就有 4次。 1 951年以来的 6个异常多雨夏季个例的合成分析表明 ,与洪涝直接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形式是在江南有偏强的向北经向风及水汽输送异常 ,而在华北及偏北地区有异常的向南经向风异常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辐合造成降水的异常偏多。 1 990年代北方地区偏强的向南经向风异常可能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的主要原因。模式模拟及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都说明在气候偏暖的时候 ,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出现过量降水形成洪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长江中下游 大气环流 全球变暖
下载PDF
高原地区NCEP热通量再分析资料的检验及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20
作者 宋敏红 吴统文 钱正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7-475,共9页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为了寻求表征高原热力作用的新的、长时间序列的资料源 ,本文首先用高原地区NCEP 1 982~ 1 994年间逐月月平均 2 .5°× 2 .5°Lat. Lon.的地面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对照实测值...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为了寻求表征高原热力作用的新的、长时间序列的资料源 ,本文首先用高原地区NCEP 1 982~ 1 994年间逐月月平均 2 .5°× 2 .5°Lat. Lon.的地面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对照实测值等进行了检验 ,然后用EOF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原地面热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最后利用再分析资料和降水量实测资料 ,初步分析了高原地面热源强度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 )高原地区的地面热通量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反映该区热源强度的年及年际变化特征 ,该再分析资料是可用的 ;(2 )高原地区地面热源强度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3)高原西北、东北及西南区早春 (2~ 4月 )、夏季 (6~ 8月 )的地面热源强度分别与南疆、河西及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存在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热源强度 夏季降水 高原热力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