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1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干旱化趋势 被引量:536
1
作者 黄荣辉 徐予红 周连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5-476,共12页
利用1951 ~1994 年全国336 个测站夏季(6~8 月) 降水和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资料来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在1965 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华北地区从19... 利用1951 ~1994 年全国336 个测站夏季(6~8 月) 降水和太平洋海表面温度资料来分析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在1965 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华北地区从1965 年后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化的趋势明显,这种趋势与西非萨赫尔地区干旱化的趋势相似; 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80 年代的气候与70年代的气候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长江、淮河流域从70 年代末起降水增多,涝灾明显增多,而华南和华北在80 年代降水明显比70 年代少, 干旱趋势加重。然而,从90 年代中期开始,华北地区北部的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上述所发生的气候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60 年代中期和从80 年代到90 年代初赤道东、中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加,而在70 年代明显降低所造成。这种现象似如年代际的“ENSO 循环”现象,它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有较大影响,特别对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有很大影响。然而从90 年代中期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有下降的趋势,这有利于华北降水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夏季 降水 年代际变化 干旱化趋势
下载PDF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被引量:270
2
作者 黄荣辉 张振洲 +1 位作者 黄刚 任保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0-469,共10页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 利用ECMWF所分析的1980~1989年每日各层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夏季风的水汽输送特征,并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于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东亚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经向输送要大于纬向输送,而印度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则以纬向输送为主。分析结果还表明东亚季风区由于夏季水汽分布是南边大、北边小,偏南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湿平流。因此,水汽的辐合主要由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所造成,而印度季风区季风气流所引起的水汽平流是干平流,它利于水汽输送的辐散,水汽的辐合主要是由于风场的辐合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区 水汽输送通量 比湿 夏季 南亚季风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被引量:221
3
作者 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1-340,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历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及大气环流模式,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进行了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结... 本文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历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及大气环流模式,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进行了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未旋转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北夏季降水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东西相反变化的东多(少)西少(多)型;南北相反变化的南多(少)北少(多)型。旋转后的前6个载荷向量可较好地代表西北夏季降水的6个主要异常敏感区:青藏高原东侧区、渭水流域区、青海高原区、北疆区、沙漠盆地区和河西走廊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30~60年中,西北地区最干旱的时段在60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除沙漠盆地外,各区程度不同地呈现出降水增加趋势。当初夏(6月)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同期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使7~8月西北西部、北部降水偏少;东部、南部降水偏多。利用IAP2-LAGCM数值试验表明,在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大面积异常增强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明显西伸,江淮处于副高西伸脊控制下,冷暖气流在长江和黄河上游交绥,有利于中国西北东南部降水偏多,多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降水 成分分析 数值试验 降水量
下载PDF
关于我国夏季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研究 被引量:174
4
作者 周连童 黄荣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74-290,共17页
利用我国 1 60个台站 1 951~ 2 0 0 0年夏季 (6~ 8月 )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 ,以及NCEP/NCAR海温、风场和水汽的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我国夏季风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 利用我国 1 60个台站 1 951~ 2 0 0 0年夏季 (6~ 8月 )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 ,以及NCEP/NCAR海温、风场和水汽的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我国夏季风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在 1 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 ,从 1 977年到 2 0 0 0年夏季长江流域的降水明显增加 ,而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 ,出现了严重干旱。分析结果还表明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 5~ 8年 ,华北地区气候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是从 1 977年起降水减少 ,气温上升 ;但西北地区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则温度升高 ,降水增多。此外 ,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气温同样有年代际变化 ,但不如降水年代际变化明显。作者还从热带太平洋SST (海面温度 )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中印半岛和东亚上空水汽输送的影响 ,分析了上述我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分析结果表明 ,热带中东太平洋的SST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从 1 976年以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水明显增暖 ,出现了明显的“类似ElNi no型”的SST距平分布 ,呈现出“年代际的ElNi no现象”。这种海温异常分布减弱了亚洲夏季风 ,从而减弱了从热带太平洋、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向东亚的水汽输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降水 年代际变化 水汽输送 中国 夏季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155
5
作者 孙力 安刚 +1 位作者 丁立 沈柏竹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0-82,共13页
利用中国东北三省 69个测站 ,1 961~ 1 995年 6~ 8月降水量资料 ,采用 EOF、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 ,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 利用中国东北三省 69个测站 ,1 961~ 1 995年 6~ 8月降水量资料 ,采用 EOF、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 ,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 ,也存在着南部和北部及东部和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 ,并且可以把整个东北地区划分为 7个主要的降水异常型 :辽东半岛型、西部平原型、中南部型、东部山区型、三江平原型、辽西型和东北北部型。近 90 a来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呈多雨、少雨或是波动等阶段性变化 ,没有明显的变干或是变湿倾向。各异常型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 35~ 45a中 ,东北地区 1 960年代中期至 1 980年代初降水的减少比较明显 ,具有突变性质 ,1 980年代总体上讲降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1 990年代处于旱涝交替出现的波动状态。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主要有 34,2 2 ,1 1 a以及 2~ 4a左右的周期变化 ,但各异常区所盛行的主要周期以及同一异常区在不同年代所盛行的主要周期均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夏季 降水异常 气候分析
下载PDF
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和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0
6
作者 丁金才 张志凯 +1 位作者 奚 红 周红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2-420,T002,共10页
摘 要 根据1997~1998年的7~8月高温加密观侧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技术(EOF),对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的气候平均场和第一特征场进行了分析。上海地区盛夏平均高温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征。作者详细... 摘 要 根据1997~1998年的7~8月高温加密观侧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技术(EOF),对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的气候平均场和第一特征场进行了分析。上海地区盛夏平均高温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征。作者详细讨论了市区建成面积、土地利用类别、人口密度和人为热等都市化因素对热岛效应范围和强度的影响,并做出定量的估计,提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若干对策。第一特征场分析表明,风向是影响上海地区热岛效应范围和强度变化的最主要的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 地面风 上海 夏季 气温 卫星遥感资料 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技术 土地利用类别 人口密度
下载PDF
夏季持续高温天气对北京市大气细粒子(PM_(2.5))的影响 被引量:125
7
作者 宋宇 唐孝炎 +4 位作者 张远航 胡敏 方晨 曾立民 王玮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36,共4页
在 1 999 0 6 2 3北京市出现长达 1 3d的持续高温期间对细粒子 (PM2 5)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 .数据表明 ,持续高温期间细粒子质量浓度比非高温期间要高出 2~ 3倍 .但是通过对持续高温期间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还是很利于污染物扩散 ... 在 1 999 0 6 2 3北京市出现长达 1 3d的持续高温期间对细粒子 (PM2 5)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 .数据表明 ,持续高温期间细粒子质量浓度比非高温期间要高出 2~ 3倍 .但是通过对持续高温期间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还是很利于污染物扩散 .进一步分析同步监测的O3浓度、颗粒物中SO2 - 4的粒径范围及其含量等数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持续高温 细粒子 TEOM 光化学反应 北京 大气监测 大气污染评价
下载PDF
华北各区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 被引量:117
8
作者 陈烈庭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7-485,共9页
利用1951 ~1997 年华北地区26 个测站的6 ~8 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各站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空间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站降水标准差和旱涝的一致性,对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进... 利用1951 ~1997 年华北地区26 个测站的6 ~8 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各站夏季降水标准差的空间分布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地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站降水标准差和旱涝的一致性,对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进行分区,研究了各区降水长期变化的趋势及其阶段性和跃变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华北地区目前这个少雨期何时结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夏季 降水 年代际变化 地域性特征
下载PDF
索马里急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11
9
作者 王会军 薛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5,共8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 ( 196 8~ 1998年 ) ,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 (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 ....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气候资料以及Xie和Arkin分析的月平均降水资料 ( 196 8~ 1998年 ) ,针对索马里低空急流 (SMJ)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问题展开了分析研究 .结果揭示 ,SMJ作为最主要的越赤道气流 ,对两个半球间水汽输送起最关键的作用 ,它把水汽从冬半球输送到夏半球 .夏季SMJ的年际变化有全球范围内的环流异常与之相联系 ,特别是东亚沿岸的波列状异常分布、南亚高压以及澳大利亚以南的偶极型异常分布 ;它也同春季的北印度洋等海区的海温异常有密切关系 .研究还表明 ,春季SMJ的年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影响 ,由于SMJ影响的超前性 ,因此它在东亚夏季气候预测上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变化 水汽输送 夏季 降水 索马里急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北极涛动的显著相关 被引量:111
10
作者 龚道溢 朱锦红 王绍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46-549,共4页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的变化对随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观测的降水长序列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去掉1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超过99%信度水平.... 分析了春季北极涛动的变化对随后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利用观测的降水长序列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去掉10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近百年的5月北极涛动指数与夏季降水相关最高达-0.39,超过99%信度水平.当北极涛动偏强一个标准差时,整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日本南部一带,降水减少3%~9%左右,而中国华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则偏多3%~6%左右.降水的这种变化与对流层东亚急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春季北极涛动强,随后夏季急流位置偏北,雨带位置也北移,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减少和北方降水的增加,反之亦然.这为汛期降水的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降水 北极涛动 夏季
原文传递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 被引量:108
11
作者 江吉喜 范梅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3-270,共8页
运用1998年6—8月逐日逐时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 红外辐射亮温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揭示了它们形成和发展的月际变化和地理分布、强度、日变化、移动和传播等诸多特征... 运用1998年6—8月逐日逐时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 红外辐射亮温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揭示了它们形成和发展的月际变化和地理分布、强度、日变化、移动和传播等诸多特征,以及与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云 中尺度对流系统 夏季 气象卫星 长江流域 月际变化 日变化 暴雨过程
下载PDF
西北地区大风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4
12
作者 李耀辉 张存杰 高学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利用选取的西北5省(区)以及内蒙古西部(110°E以西)分布均匀的127个气象站1960—2000年41a逐月大风出现日数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大风的空间、时间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大风与沙尘暴的时空关系,揭示了西北地区大风分布的一些新事实... 利用选取的西北5省(区)以及内蒙古西部(110°E以西)分布均匀的127个气象站1960—2000年41a逐月大风出现日数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大风的空间、时间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大风与沙尘暴的时空关系,揭示了西北地区大风分布的一些新事实。西北大风天气可划分为较少区(年均大风日数小于10d)、较多区(年均大风日数10~50d)、多发区(年均大风日数50~100d)和频发区(年均大风日数大于100d)。西北地区大部分区域为大风较多区,占总站数的61 4%,大风频发区分布最小;大风最频繁发生的地方在新疆西北部的阿拉山口,年平均大风日数超过160d,平均不到3d就有一次大风天气,大风日数最少的地方是陕西北部延安,平均每年发生大风天气的日数不到1d。大风日数空间分布与地形有很大关系,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以及高山和青藏高原极易出现大风天气。西北地区多数台站近40a来大风呈减少趋势,其中新疆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和陕西东部等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大风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东北部到青海西部地区,其代表站年均大风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后增加了近3倍,达到190d。总体来讲,西北地区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以5月最多,其次是夏季,秋、冬季特别是秋季大风最少;陕西、甘肃中南部夏季大风较多,青海东南部则夏季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天气 沙尘暴 西北地区 时空分布特征 沙源 台站 气象站 夏季 南疆 冬季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06
13
作者 孙继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5-452,共8页
首先指出了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即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一般出现在白天高温背景下或发生局地暴雨的夜间,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特征,急流核高度一般为600~900m。从中尺度扰动方程出发,并通... 首先指出了北京地区夏季边界层急流的基本特征,即北京地区边界层急流一般出现在白天高温背景下或发生局地暴雨的夜间,强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鼻状”结构特征,急流核高度一般为600~900m。从中尺度扰动方程出发,并通过天气过程演变实例,研究了地形热力作用、局地强降水在边界层急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指出:(1)夏季高温背景下,平原与山区之间温度梯度方向、强度的变化,是造成低空风垂直切变加速或减速,即边界层急流形成或消失的直接原因,因此这种边界层急流的高度一般要低于山体的高度。(2)局地暴雨与边界层急流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反馈现象:由于局地暴雨同时改变了对流层中层和近地面层气温的水平分布,这种热力强迫作用造成了边界层气流加速;反过来,边界层气流的加速又加强了急流前方的风速辐合——如果急流方向水平垂直于山坡,这种迎风坡上的辐合将更强,造成局地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急流 地形热力作用 局地暴雨 北京 夏季 形成机理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 被引量:95
14
作者 佟华 刘辉志 +2 位作者 李延明 桑建国 胡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 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市热岛现状作观测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地面的温度分布特点。使用北京大学城市边界层模式从气象观点就“楔形绿地”规划对北京城市气候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模式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进行细致描述,建立了一个细致模拟城市特点的城市边界层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能量平衡模式得到的地面温度作为下边界条件,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建立一个最小分辨率为500m的城市边界层模式系统,来研究城市边界层在中尺度背景场作用下的精细结构。通过个例模拟,模式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城市边界层的风温场分布情况,可以用来对楔形绿地规划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规划后的气象场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建造大型的楔形绿地后,绿地区域及绿地周围约1km以内的地区温度有所降低,降低的程度由规划前后的地表类型改变的剧烈程度、风速大小及与绿地的距离决定,但是这种规划方案却会因城市的下风方向的风速减小而导致通风不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绿地规划 楔形 现状 城市边界层 能量平衡模式 缓解 夏季 边界条件 边界层模式 最小分辨率 遥感技术 观测研究 分布特点 城市气候 北京大学 地面温度 气象模式 模式系统 精细结构 分布情况 模拟试验 气象条件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影响 被引量:92
15
作者 龚道溢 何学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5-193,共9页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流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发现在1979/1980年前后,其强度和范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副高明显偏强,范围向西...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流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发现在1979/1980年前后,其强度和范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1980年代以来,副高明显偏强,范围向西向南显著扩展。副高的年代际变化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近2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华南地区夏季气温显著偏高,以及西太平洋20°N以南台风活动相对偏弱而20°N以北洋面台风活动相对增强。副高的年代际变化与冬、春季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及同期热带印度洋海温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代际变化 中国 夏季 气候 降水 温度
下载PDF
华北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评估方法 被引量:103
16
作者 张尚印 宋艳玲 +1 位作者 张德宽 王守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3-390,共8页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1961~2000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探讨了华北地区主要城市高温过程,建立该地区强高温过程较完整的序列.分析华北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市等夏季危害性高温气候特征.给出了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1961~2000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探讨了华北地区主要城市高温过程,建立该地区强高温过程较完整的序列.分析华北主要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市等夏季危害性高温气候特征.给出了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压的活动特点.观测结果表明,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压对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在各地有很大差异,与相对湿度大小有密切关系.东亚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变性高压的活动是造成华北地区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华北主要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候、旬、月评估方法.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影响评估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气候特征 评估方法 夏季 城市 高温
下载PDF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被引量:89
17
作者 陈忠明 徐茂良 +1 位作者 闵文彬 缪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应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8年盛夏西南低涡活动的主要特征,指出该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偏强,该年长江上游暴雨偏多与此有关。
关键词 1998年 夏季 西南低涡活动 长江上游 暴雨 统计学方法 天气学 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PDF
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93
18
作者 刘德 李永华 何卷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利用重庆市长年代气温及降水观测资料,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方法分析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降水变化较气温更复杂;重庆市夏季平均气温... 利用重庆市长年代气温及降水观测资料,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方法分析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降水变化较气温更复杂;重庆市夏季平均气温变化以3年周期振动最强,而降水变化则以10年周期振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夏季 气温变化 降水变化 小波分析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严重旱涝特征诊断分析 被引量:77
19
作者 孙安健 高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 1 3个站 1 951~ 1 995年 6~ 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 ,发现各有 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 6、7月份 ,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 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 利用华北平原地区 1 3个站 1 951~ 1 995年 6~ 8月的降水量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发生的严重旱涝特征 ,发现各有 7年出现严重干旱和雨涝。严重干旱主要发生在 6、7月份 ,严重雨涝主要发生在 7、8月份。特大旱涝发生最频繁的地带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 50年代多雨涝 ,60~ 80年代多干旱 ,进入 90年代雨涝增多 ,反映华北平原地区旱涝变化阶段性和群发性。东西伯利亚 (或鄂霍茨克海 )阻塞高压及亚洲中高纬度东高西低分布的稳定维持 ,则分别对华北平原的严重干旱与雨涝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西 (偏南、偏东 ) ,华北平原地区易发生严重雨涝 (干旱 )。夏季风偏强 (弱 )年份 ,华北平原多发生雨涝 (干旱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海温处于明显正距平阶段 ,华北平原地区易分别发生严重干旱与雨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季 旱涝 诊断分析 旱灾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6
20
作者 李春 孙照渤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 2 0世纪 3 0年代末之前和 40年代末到 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 ,2 0世纪 3 0年代末到 40年代末和 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 ,东亚夏季风偏弱 ,亚洲地区 50 0 h Pa高度场为正距平 ,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 ,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华北 降水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夏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