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凶年纪事》复调话语的空间维度
1
作者 朱晓媛 杨毅隆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9期111-113,共3页
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主体性之后进入了一个"杂语"的时代。巴赫金的"复调"之义正在于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彼此相互对话交流。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 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主体性之后进入了一个"杂语"的时代。巴赫金的"复调"之义正在于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音彼此相互对话交流。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通过杂糅了虚构与非虚构,在《凶年纪事》中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使作品极端地体现其复调话语无限的空间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与后现代 复调话语 对话性 《凶年纪事》
下载PDF
论中国经验的表达与复调叙述话语——以莫言等人为例
2
作者 刘诗宇 《理论界》 2013年第9期138-144,共7页
中国经验,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内核;中国经验的表达,是当代文学走向自立的不二良法。然而如此重要的中国经验表达,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及巴赫金的理论,一种叫做复调话语的叙... 中国经验,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内核;中国经验的表达,是当代文学走向自立的不二良法。然而如此重要的中国经验表达,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及巴赫金的理论,一种叫做复调话语的叙事形式横空出世。西方的叙事形式,看似与中国的经验表达水土相异,然而实际上却有可能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钥匙。本文将试图分论中国经验的复杂性与复调话语的艺术特性,并将二者结合,辅以当代文学中莫言等作家的创作实绩,探讨复调话语对于处理中国经验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验 复调话语 莫言
原文传递
“性别复调”叙事模式及其文学体现
3
作者 李祥林 《新余高专学报》 2002年第1期4-8,共5页
从性别研究角度看,投影在文学艺术中的有男权话语也有女权话语,还有两种性别话语彼此扭结、共存其中的“性别复调话语”。透视历史上的“凰求凤”、“人神恋”文本,对于研究者从深层次上把握作为文字叙事模式的“性别复调”,多有裨益。
关键词 文学叙事 性别文化 复调话语
下载PDF
《无问西东》叙事策略与主题意蕴刍议
4
作者 周景辉 聂英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84,共3页
李芳芳编导,张震、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等出演的影片《无问西东》以各自独立又和谐共进的复调话语讲述了四段青春故事,以时间、空间、逻辑三重脉络形成了环形叙事,层叠套印,环环相扣,以倒叙、插叙、补叙、顺叙等多重记叙方式,经纬交... 李芳芳编导,张震、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等出演的影片《无问西东》以各自独立又和谐共进的复调话语讲述了四段青春故事,以时间、空间、逻辑三重脉络形成了环形叙事,层叠套印,环环相扣,以倒叙、插叙、补叙、顺叙等多重记叙方式,经纬交错,纲举目张,通过青年人在人生交叉路口所做出的崇德重义、刚毅有为、济世救民、捐生殉国的郑重抉择,传达了向真、向善、向美的主题意蕴。该片的热映给国产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问西东》 叙事策略 复调话语 环形叙事
下载PDF
通俗文学的现代性与复调话语的生成
5
作者 石少涛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7-89,共3页
在大众文化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对当下话语氛围下的通俗文学进行透视,发现一元的特征性命名难以达到对通俗文学的合理界定。深究通俗文学的意识形态趋向以及大众对此的颠覆、反拨,这种对应结构的存在,让我们确信———复调话语是我们探讨... 在大众文化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对当下话语氛围下的通俗文学进行透视,发现一元的特征性命名难以达到对通俗文学的合理界定。深究通俗文学的意识形态趋向以及大众对此的颠覆、反拨,这种对应结构的存在,让我们确信———复调话语是我们探讨通俗文学难以绕开的一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现代性 复调话语
下载PDF
复调话语理论视角下美国《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政策话语建构研究
6
作者 梁砾文 王雪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75-79,共5页
美国《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体现了官方、学术、公众三重话语并置一处的鲜明特色。借用巴赫金"复调话语理论",梳理这三重话语在文本层面体现出的各自功能,分析其在实践层面为官方、学术、公众三类主体打开的话语空间,使他... 美国《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体现了官方、学术、公众三重话语并置一处的鲜明特色。借用巴赫金"复调话语理论",梳理这三重话语在文本层面体现出的各自功能,分析其在实践层面为官方、学术、公众三类主体打开的话语空间,使他们既发出体现各自价值的声音,又相互构成对话,共同实现"三声部共鸣"的"复调"效应,推动政策实践。分析该教育信息化文本复调话语特色,可以为创新我国立体化政策话语体系,推动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调话语理论 教育政策 文本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