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的精细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1
作者 汪权方 晋雨涵 +4 位作者 孙佩 肖英 陈志豪 卢泽如 梁恒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60-5068,共9页
土地利用变化普遍呈广域分散式的斑块状分布,且在点位尺度上产生复合碳效应,从而导致基于传统方法的碳排放(或碳吸收)估算结果难以用于精细尺度上碳减排压力的对比分析.依据任意两种地类之间的转换都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碳效应等,提出了可... 土地利用变化普遍呈广域分散式的斑块状分布,且在点位尺度上产生复合碳效应,从而导致基于传统方法的碳排放(或碳吸收)估算结果难以用于精细尺度上碳减排压力的对比分析.依据任意两种地类之间的转换都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碳效应等,提出了可应用于点位尺度可比性分析的碳排放观测指数(CEOI).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复合碳排放系数核算法和基于CEOI指数的碳减排压力分级等,对2000年以来渭河流域各地类变化的碳效应进行评估,并对流域内碳减排压力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一直表现为净碳排放,其中,近10 a流域内的净碳排放量703.1万t,约为前10 a(2000~2010年)的1.97倍,其主要原因与碳排放能力居首的超强增排类地理本体持续增加等密切相关;②流域内碳减排压力仍在上升,但由于碳汇功能的减排类地理本体发挥了较强的碳中和作用,使得近20 a间流域内净碳排放量大约减少了19.21%,尤其是在前10 a,减排类地理本体的这一贡献度更是高达37.4%;③包括减排类和增排类在内的所有地理本体在流域内的空间分布都极不均衡,它们的碳排放(或碳吸收)重心在近20 a间大多呈现出远距离迁移,甚至是省际迁移的特征,其中,主要由“草地转为林地”构成的强减排类地理本体尤为突出,其重心点从流域西部海拔较高的天水市境内,沿着西南-东北方向迁移至海拔稍低的平凉市境内,然而其他地理本体的空间重心大多从海拔较低的渭河中下游盆地,按照东南-西北方向迁往海拔较高的流域中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排放观测指数(CEOI) 复合排放核算系数 减排压力度 渭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