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 被引量:69
1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3 位作者 杨立强 王建平 高帮飞 刘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27-533,共7页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而优越的条件。地质演化历史中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基础 ,其引起的区域壳幔物质交换、岩浆活动等系列事件及耦合作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成矿物质、良好导流网络、丰富成矿流体、持续成矿能量等必备条件 ,最终导致矿集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西北金矿集区 结构 构造体制转换 成矿流体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2
2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3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8-612,i004,共16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结果给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细节不足。近年来已经用分辨率达到几千米甚至百米级的主动源地震 (包括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和深反射地震 )方法 ,揭示出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精细结构。本文对近 30年来深地震探测获得的青藏高原各个地块的莫霍面深度、壳幔结构和上地幔盖层速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青藏高原 上地 结构 天然地震 深反射地震 地块 基本数据 尺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卫星重力场及所反映的壳幔结构和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28
4
作者 周国藩 陈建国 张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91-197,共7页
针对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十分复杂的特点,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 WDM89的位系数,计算了多个阶窗的卫星重力异常,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低阶窗的异常图形,可能反映了板块碰撞挤压所造成的深部密度重新分布的特征;中阶窗... 针对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十分复杂的特点,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 WDM89的位系数,计算了多个阶窗的卫星重力异常,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低阶窗的异常图形,可能反映了板块碰撞挤压所造成的深部密度重新分布的特征;中阶窗的异常,则显示出板块运动过程中可能形成的深部构造痕迹,如超壳深断裂等;高阶窗的异常图,可以与实测的空间异常图及均衡异常图相对比,它醒目地指出了青藏高原边缘一些不均衡的地带;利用多阶窗的异常图,还可指明地壳-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的岩浆室或其他地质不均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异常 深部构造 青藏高原 结构
下载PDF
福州盆地及邻区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与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朱金芳 徐锡伟 +5 位作者 张先康 黄宗林 陈祥熊 方盛明 刘保金 郑荣章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38-749,共12页
福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端.通过在该地区开展了中国第一条高分辨率地震折射、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地震反射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和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结果表明,该地... 福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端.通过在该地区开展了中国第一条高分辨率地震折射、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地震反射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和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厚约32km,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特征,可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2个组成部分.上地壳介质速度为5.9~6.2km/s,在埋深10~15km之间存在厚3~4km的弱低速层(体);下地壳介质速度介于6.3~7.27km/s之间,Moho面上部厚约3km范围内为一个强速度梯度层,速度从6.5km/s增加到Moho面上界面的7.27km/s;福州盆地及其邻区近地表至浅部高角度正断层发育,但规模较小,延深浅,是缓倾正断层上盘发育的次级反向正断层,发震能力有限;而长乐—诏安断裂带至滨海断裂带下部存在着切割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面的高倾角深断裂,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是未来产生对福州市有影响地震的震源区.这一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深部构造的探测精度,在东南沿海地区首次发现上地壳的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并在深浅部构造组合方面首次取得了统一的解释结果,深化了东南沿海地震带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同时在深部地震探测方法综合应用方面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高分辨率地震折射 宽角反射/折射 结构 福州盆地 联合探测 高分辨率 精细结构 地震折射 上地
原文传递
山西中南部壳幔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祝治平 张建狮 +7 位作者 张成科 赵金仁 刘明清 唐周琼 盖玉杰 任青芳 聂文英 杨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2-49,共8页
对进入山西中南部地区的5条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重新对比解释,结果发现:在剖面通过的林县震区、临汾震区及邢台震区,存在着异常的壳幔结构和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它们被看作地震发生的深部标志。
关键词 山西 中南部 深地震测深 结构 深部构造
下载PDF
福建陆缘壳幔异常结构与深部热储潜能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滕吉文 司芗 +5 位作者 庄庆祥 刘有山 闫雅芬 赵彬彬 郑霜高 刘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6-38,共33页
中国东南陆缘福建省境内地热资源丰富,近地表主要属于中、低温和中温水热存储。这种清洁的绿色资源如何有序规划与高效利用是福建地域可持续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地球物理场和壳幔介质物理属... 中国东南陆缘福建省境内地热资源丰富,近地表主要属于中、低温和中温水热存储。这种清洁的绿色资源如何有序规划与高效利用是福建地域可持续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地球物理场和壳幔介质物理属性与结构环境分析和研究提出:(1)福建省大量的浅层水热资源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民用中可形成一个中、低温及中温长期利用的网络平台;(2)探查福建陆缘地域地下是否存在热岩体乃能否有效替代部分化石能源的核心;(3)福建热田区地球物理边界场响应和壳幔介质属性与空间结构是探索与厘定地下热能能否稳定、安全、可靠和长期供给的基石;(4)漳州盆地深部可能存在干热岩的背景和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 结构 低速层(体) 干热岩 热能潜力
下载PDF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朱金芳 方盛明 +4 位作者 张先康 曲国胜 黄宗林 张成科 赵金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5-417,共13页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通过该地区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获得了该区地壳几何结构与速度结构、地壳深浅部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通过该地区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获得了该区地壳几何结构与速度结构、地壳深浅部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的厚度为16.5~18.8km,下地壳厚度为12.0~13.0km。上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地壳下部有一个低速层,速度约为6.00km/s,低速层顶面深度为12.0km左右,厚度约为5.0km。下地壳也分为上下两部分。Moho界面的深度为29.0~31.8km。该区6条地壳浅部正断层大部分向地下延伸深度不超过4km,最大延伸深度达5km左右。据推测,浅部正断层下方有一条高倾角地壳深断裂带,该断裂带向下断至Moho面,向上断至上地壳下部低速层中。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漳州盆地深浅部构造组合特征表明,九龙江断裂带是该区内一条特征明显、具有复杂深浅构造背景的深断裂带。这一深地震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该地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对深浅部构造的组合可作统一解释,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对漳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折射 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 结构 深部构造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南段远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小明 丁志峰 张风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41-4051,共11页
南北地震带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克拉通的过渡地带.本文收集了该区域内90个固定台站和356个流动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了88691个P波走时残差数据,应用FMTT(Fast Marching Teleseismic Tomograp... 南北地震带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克拉通的过渡地带.本文收集了该区域内90个固定台站和356个流动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拾取了88691个P波走时残差数据,应用FMTT(Fast Marching Teleseismic Tomography)层析成像方法获取了南北地震带南段深部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了研究区深部的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腾冲火山地区深部400km以浅的深度内分布着明显的低速异常;四川盆地西南部下方300km内具有较强的高速异常;在上地幔顶部,沿川滇菱形块体周边的大型断裂带及川滇菱形块体南端分布着显著的低速异常,这些低速异常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挤出提供了必要的通道;保山地块下方存在一东倾的高速异常带,该高速异常带为印度板块岩石圈向东俯冲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震层析成像 南北地震带 走时残差 结构
下载PDF
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70年 被引量:18
10
作者 滕吉文 杨顶辉 +7 位作者 田小波 徐涛 陈赟 白志明 梁晓峰 张晰 吴晶 刘有山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46-1564,共19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时代最新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几十个百万年以来高原隆升、喜马拉雅山系崛起是地球演化史上最为壮观的构造事件之一.青藏高原壳幔结构和深部过程备受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关注.近七十年来的地球物理研究与...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时代最新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几十个百万年以来高原隆升、喜马拉雅山系崛起是地球演化史上最为壮观的构造事件之一.青藏高原壳幔结构和深部过程备受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关注.近七十年来的地球物理研究与探索表明:(1)青藏高原地壳巨厚,岩石圈较薄;(2)壳内存在软弱层,但厚度和联通性有限;(3)高原下地壳及Moho面广泛发育叠瓦状反射特征,存在明显的脆性变形;(4)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南部存在双Moho现象/迹象;(5)印度大陆岩石圈向高原下方俯冲的形态存在显著的东西向差异;(6)高原主体上地幔各向异性以NEE向为主;(7)青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四周高、中间低,异常场边界与地形梯度变化密切相关;(8)高原内部磁异常较弱,周边地区较强,其分界与区域构造边界基本一致;(9)青藏高原水热活动强烈,大地热流值高,主要来自加厚地壳的贡献.但是,有关青藏高原深部过程,诸如是否存在中/下地壳流、印度与欧亚大陆岩石圈的俯冲模式等重大科学问题目前仍存在争议.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和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关键区域组织实施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可望在地学领域取得创新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结构 大陆动力学
原文传递
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岩石圈电性结构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国兴 韩凯 韩江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6-544,共9页
为了研究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布设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相应的二维地电模型,并结合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地壳由于碰撞汇聚作用变厚,东部地壳由于太平洋... 为了研究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壳幔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布设了4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了相应的二维地电模型,并结合相关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对地电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地壳由于碰撞汇聚作用变厚,东部地壳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剧烈减薄。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岩石圈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西厚东薄'的特征,研究区东西两端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推测西段岩石圈增厚主要形成于陆内挤压造山或陆内碰撞汇聚造山作用,而东端岩石圈增厚可能由于大洋板块俯冲时洋壳残留物叠置在岩石圈的下部所形成,而中部岩石圈的减薄与软流圈物质上侵有关,造成此区域大规模软流圈物质上侵的动力来自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深部热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东南沿海地区 电性结构 结构 动力学 岩石圈
下载PDF
利用地震面波频散重建川滇地区壳幔S波速度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智 陈赟 李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4-1122,共9页
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分析覆盖川滇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记录,计算了周期10~100 s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对研究区进行划分尺度大小1.5°×1.5°分格后,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求取各分段射线的长度和时间,得到各个格子的纯路径频散... 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分析覆盖川滇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记录,计算了周期10~100 s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对研究区进行划分尺度大小1.5°×1.5°分格后,采用射线追踪方法求取各分段射线的长度和时间,得到各个格子的纯路径频散.继而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求解,反演得到该研究区壳幔S波速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地区表现出地壳增厚和缩短,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与其外部相比,虽然存在局部速度负异常,总体上呈相对高速,其周边的走滑断裂带呈现深至上地幔顶部的负速度异常,这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此外,云南西部和四川西部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存在被认为是与部分熔融的物质或与滑脱构造相关联;从纬向剖面和经向剖面可以得到四川盆地莫霍面平均深度大约为45 km,云南地区莫霍面深度南北方向不一致,云南地区最北端深度达到49 km,南端莫霍面深度大约为36 km,这说明不同构造块体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时分析 面波频散 结构 增厚 S波速度分布
下载PDF
西藏错勤—申扎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闫永利 马晓冰 +4 位作者 陈赟 王光杰 王显祥 兰海强 吕庆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36-2642,共7页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km深度,其...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km深度,其根部可追踪到上地幔.从高导层(体)的发育特征推断:错勤—申扎剖面壳幔高导层(体)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主、晚碰撞阶段地幔热流物质上涌和后碰撞阶段地壳东西向拉张作用下,导致中、下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期部分熔融的结果.而当惹雍错可能是一条深度可能达到上地幔的深、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大地电磁测深 结构 深断裂
下载PDF
河南林县地震区地壳深部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祝治平 吴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9-236,共8页
利用菏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与河南省林县微震区有关的6个炮点(分支)的观测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解释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县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逆转;林县震区及其东侧的内黄隆起和西侧的太行... 利用菏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与河南省林县微震区有关的6个炮点(分支)的观测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解释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县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逆转;林县震区及其东侧的内黄隆起和西侧的太行山隆起壳幔结构与构造具有明显的差异;西浅东深的林县西断裂沿震源深度包络线向深部延伸与震区下方的近垂直的地壳断裂在15km深处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县 微震区 结构 深部断裂 深部构造
下载PDF
汤阴地堑及邻区的壳幔结构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任青芳 张先康 +2 位作者 张成科 赵金仁 周雪松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利用菏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和郑州-济南剖面南段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一、二维计算与解释,获得了汤阴地堑及邻区的二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该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局部存在低速块体,... 利用菏泽-林县-长治剖面西段和郑州-济南剖面南段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一、二维计算与解释,获得了汤阴地堑及邻区的二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该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在纵、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局部存在低速块体,对应汤阴地堑为一M面隆起,隆起高点M面埋深为31km,向东浚县方向,隆起区M面逐渐加深到32km,向西太行山前方向,隆起区M面为一陡变带,至长治附近,M面埋深增至40km。根据华北地区历史地震与深部结构和构造的相关分析认为,汤阴地堑及邻区可能存在发震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阴地堑及邻区 结构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伽师-阿图什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的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5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成双喜 张建狮 聂文英 潘素珍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7-325,共9页
通过对两条测深剖面资料的处理计算和综合研究后发现 ,研究区壳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在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上、下地壳的分界C界面和M界面是具有较大起伏变化的界面 ,由伽师下方最浅的 30 0km(... 通过对两条测深剖面资料的处理计算和综合研究后发现 ,研究区壳幔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性 ,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在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上、下地壳的分界C界面和M界面是具有较大起伏变化的界面 ,由伽师下方最浅的 30 0km(C界面 )、4 5 5km(M界面 )向西昆仑山区急剧加深至 4 4 0km和 70 0km ;塔里木块体较高的速度结构意味着地壳结构相对“稳定”的特性 ;根据伽师地区震源深度大多分布在 2 0~ 4 0km这一现象 ,可以认为 ,C、M界面的局部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发震背景 地质构造 伽师-阿图什震区 深部结构
下载PDF
郯庐断裂北带地区主要构造单元壳幔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牛雪 卢造勋 +2 位作者 姜德录 雷清清 石盛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以东北地区的地学断面及其相关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郯庐断裂北带地区的地壳 -上地幔结构特征与不同地壳构造单元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北带两侧的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断裂带本身的发育与壳幔结构变异带关系密切 ;... 以东北地区的地学断面及其相关资料为基础 ,分析了郯庐断裂北带地区的地壳 -上地幔结构特征与不同地壳构造单元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郯庐断裂北带两侧的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断裂带本身的发育与壳幔结构变异带关系密切 ;断裂的活动特点及分段明显受到地壳介质力学特性影响 ;郯庐断裂北带地区软流层的起伏与地貌形态呈明显的镜像关系 ,前者还制约着不同地壳构造单元的构造活动性及变形方式 ;郯庐断裂北带地区南、北两端地震较为活跃地段均与壳内低速 -高导层发育地段相对应的事实 ,证明了刚性地块中壳幔结构较为复杂的活动断裂段是构成中强地震的主要控震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北带 结构 低速-高导层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噪声层析成像在壳幔结构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琼 高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81,共12页
噪声层析成像是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用环境噪声为数据研究地球结构,摆脱了对震源信号的依赖。由于噪声资料含有丰富的短周期信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地壳浅层结构的分辨能力,并可有效用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 噪声层析成像是一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用环境噪声为数据研究地球结构,摆脱了对震源信号的依赖。由于噪声资料含有丰富的短周期信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地壳浅层结构的分辨能力,并可有效用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噪声成像的发展现状、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的综述,分析了噪声层析成像的优缺点,对噪声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噪声资料结合地震面波和体波反演的各向异性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揭示壳幔结构和深部动力特征。综合运用噪声分析技术与其它有源信号的分析技术,将会促进对壳幔地震学参数动态变化和地震前后的物性变化的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噪声 层析成像 结构 各向异性 无源信号
下载PDF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系列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燊 迟效国 +2 位作者 李才 金巍 王天武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0-235,共6页
自始新世 (4 5Ma)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以来 ,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相当频繁 ,在空间上自南向北随时间早晚依次形成了羌塘、可可西里和喀喇昆仑—玉门 3个火山岩带 ,依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 5个火山岩系列 :①钠质碱性玄武岩... 自始新世 (4 5Ma)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以来 ,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相当频繁 ,在空间上自南向北随时间早晚依次形成了羌塘、可可西里和喀喇昆仑—玉门 3个火山岩带 ,依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 5个火山岩系列 :①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 ;②白榴石碧玄岩 -响岩系列 ;③高钾钙碱性系列 ;④可可西里钾玄岩系列 ;⑤喀喇昆仑—玉门钾玄岩系列。通过对各系列火山岩成因的研究 ,可以作为了解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成因 结构 青藏高原 岩石圈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朱金芳 方盛明 +6 位作者 张先康 曲国胜 黄宗林 洪星 刘保金 杨卓欣 段永红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段。通过对泉州盆地进行深地震反射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这是该区第一条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分析结果表明,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厚度...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段。通过对泉州盆地进行深地震反射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这是该区第一条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分析结果表明,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厚度变化在29.5~31.0km,由上地壳和下地壳组成。上地壳和下地壳又可以各分为2层。泉州盆地及其邻区近地表至浅部断裂发育,这些断裂向地壳深部最大延伸深度为6-12km,断裂的倾角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呈铲形正断层终止于上地壳上部反射界面C1,以上。在永安-晋江断裂带之下的上地壳下部和下地壳中,存在着切割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面的高倾角深断裂,尽管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但由于深部存在深断裂,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这一深地震反射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泉州盆地及其邻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深浅部构造组合取得了统一的解释结果;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了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泉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及台湾海峡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结构 深部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