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观照历史、文化与生命的“根性写作”——论新世纪以来的壮族散文
1
作者 刘铁群 王丹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3-149,共7页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观念转型以及90年代文学桂军的“边缘崛起”,新世纪的广西文学呈现出多民族文学多元共生、文体丰富的新局面(1)。其中,壮族作家的散文创作也在时代的潮流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关键词 广西文学 多民族文学 90年代文学 观照历史 多元共生 边缘崛起 观念转型 壮族作家
原文传递
论壮族作家黄钲的小说创作
2
作者 刘纪新 陈旺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7-99,共3页
黄钲的小说主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特征颇为鲜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巨大变革,坚持文学写人性,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位壮族作家,他善于描写少数民族风情,并将其融合于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之中。另外,由于急于迎合... 黄钲的小说主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特征颇为鲜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巨大变革,坚持文学写人性,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位壮族作家,他善于描写少数民族风情,并将其融合于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之中。另外,由于急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加入文学主潮,也导致在小说的主题与故事之间出现裂痕。八十年代末,黄钲的小说转向追求通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钲 壮族作家 小说 民族风情 创作现象 通俗文学
下载PDF
以《理发师》为例浅析汉文小说的壮文翻译策略
3
作者 蒙树起 《民族翻译》 2015年第3期44-48,共5页
在对小说进行"汉译壮"时,不仅要在文艺美学、文学真实上下工夫,还必须把握一定的技巧。本文以凡一平的中篇小说《理发师》"汉译壮"为例,探讨对广西壮族作家以汉文创作的小说进行壮文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 壮族作家 汉译壮小说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广西当代壮族作家的人性书写简述——以凡一平、韦俊海为例
4
作者 张啸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凡一平、韦俊海在创作中对人性问题的书写和表达,展现了新时期以来广西当代壮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主题上的转变。他们直面社会现实,用温暖的笔调执着描绘人性的诉求和美好,用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探求着在社会转型期人性的发展和走向。他们的... 凡一平、韦俊海在创作中对人性问题的书写和表达,展现了新时期以来广西当代壮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主题上的转变。他们直面社会现实,用温暖的笔调执着描绘人性的诉求和美好,用冷静和理性的思考探求着在社会转型期人性的发展和走向。他们的笔墨留给读者永久性的感动和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作家 凡一平 韦俊海 人性书写
下载PDF
自然美与理想美浑然一体——论长篇小说《风雨望江楼》的审美鉴赏
5
作者 黄绍清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51-54,86,共5页
《风雨望江楼》是一部以盘龙镇为视点,描述红水河畔近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所叙述的故事跨越了盘龙镇20多年的时空,人物形象众多,故事头绪纷繁。但从其民族审美机制来考察,红水河的自然美和主人公卢苇的理想美浑然... 《风雨望江楼》是一部以盘龙镇为视点,描述红水河畔近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所叙述的故事跨越了盘龙镇20多年的时空,人物形象众多,故事头绪纷繁。但从其民族审美机制来考察,红水河的自然美和主人公卢苇的理想美浑然一体,体现出“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巧妙结合的美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作家韦编联 红水河 盘龙镇 风雨望江楼 自然美 理想美 显线 隐线
下载PDF
云南电影一奇才——记十六大代表、壮族剧作家甘昭沛
6
作者 龙符 《中国民族》 2002年第12期36-37,共2页
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一大批脍炙人口、“叫好叫座”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片,红透影坛,名噪中国。这些经典之作的不朽旋律和动人艺术形象,让观众广为传唱,铭记在心,并经久不衰,弥久愈真。以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为代表的传世之... 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一大批脍炙人口、“叫好叫座”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片,红透影坛,名噪中国。这些经典之作的不朽旋律和动人艺术形象,让观众广为传唱,铭记在心,并经久不衰,弥久愈真。以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为代表的传世之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形成一股“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热。”“触电”是作家们对编剧电影的“戏称”。就云南作家群体而言,编剧者不多,“触电”者更少。可有一位优秀编剧,却一直“触电”,且屡屡成功,数次获奖,令人刮目相看。他就是云南省文化厅艺术创作中心(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剧目工作室的国家一级编剧、壮族剧作家甘昭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昭沛 壮族作家 云南 中国 艺术创作 生平事迹 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文学地理视角下的当代壮族女性作家小说研究
7
作者 魏霞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45-48,共4页
自壮族女性作家浮出地表进行创作,她们的小说就凝结了一定的桂地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写作场域上,更体现在其作品异曲同工的风格上。由此,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探讨她们的作品提供了可能,即文学地理学。作为新兴的批评视角,文学地... 自壮族女性作家浮出地表进行创作,她们的小说就凝结了一定的桂地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写作场域上,更体现在其作品异曲同工的风格上。由此,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探讨她们的作品提供了可能,即文学地理学。作为新兴的批评视角,文学地理学旨在探究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而处于桂地山水之间的壮族女性作家,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居住地理环境的点滴成为创作的源泉,在清淡与哀伤之间讲述着西南边陲的女性旧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女性作家 地理基因 女性 哀伤
下载PDF
岑献青散文的诗意叙事策略
8
作者 谢恩临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83-87,共5页
在壮族中青年女性作家中,像岑献青这样对散文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是不多的,她的散文呈现了一个个如梦如幻的意象图景,展示了她对民族历史、生命意识、生存状态的多元关照与沉思,并在诗意叙事过程中构建了她的散文体系。
关键词 壮族女性作家 岑献青 诗意叙事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