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江M5.9地震农危改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戴必辉 陶忠 +2 位作者 叶燎原 高永林 皇甫双娥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1-131,共11页
墨江M5.9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地震也是对该地区近年来农村危房改造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为验证农危改工作实施成效,总结农房加固改造震害经验,首先,根据该区域强震动观测记录,从地面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和地震波频谱特性方面对地震动... 墨江M5.9地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地震也是对该地区近年来农村危房改造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为验证农危改工作实施成效,总结农房加固改造震害经验,首先,根据该区域强震动观测记录,从地面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和地震波频谱特性方面对地震动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在震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灾区建筑结构特点对Ⅶ度区、Ⅷ度区农房震害特征进行阐述,对农危改房屋在地震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震害经验;最后,结合本次震害调查从加强地震观测、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推广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和重视震害调查等方面,对提高农房抗震防灾能力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江M5.9地震 震害分析 农房 抗震加固
下载PDF
2018年云南墨江M5.9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青华 赵云峰 +2 位作者 陈兆辉 刘芳 祝意青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2-387,共6页
对南北地震带上的绝对重力数据和多期相对重力数据进行平差处理,获得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M5.9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图,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墨江M5.9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年9月-2017年9月,震区周边区域重力场变化呈... 对南北地震带上的绝对重力数据和多期相对重力数据进行平差处理,获得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M5.9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图,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墨江M5.9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5年9月-2017年9月,震区周边区域重力场变化呈现明显的四象限分布特征;②2015年9月-2018年9月,在重力场变化的时空演化上,震区附近重力场变化显示出重力正变化→重力正变化扩展→重力零变化的平静期→重力变化呈四象限分布→重力场反向变化→临震前重力零变化的平静期的过程,反映出地震前震区附近的断层由单个独立活动向多个协同活动的演进过程,与处于亚失稳状态的断层活动具有一致性;③地震前重力场四象限变化形态与震源机制显示的压缩区和拉张区一致,表明地震前震中附近构造应力作用下的物质迁移可能是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江M5.9地震 重力变化 四象限分布
下载PDF
2018年云南墨江M_S5.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孙赫 刘传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9-384,I0001,共7页
采用D-InSAR技术得到2018年云南墨江MS5.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此为约束,利用SDM程序反演同震形变场和发震断层面的滑动分布,并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墨江地震造成地表LOS向最大形变量约为6cm,同震形变场呈对称分布。发震... 采用D-InSAR技术得到2018年云南墨江MS5.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此为约束,利用SDM程序反演同震形变场和发震断层面的滑动分布,并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墨江地震造成地表LOS向最大形变量约为6cm,同震形变场呈对称分布。发震断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符合区域构造的运动性质。断层面的最大滑动量为0.19m,大约分布在沿断层走向10~13km、且沿倾向向下3~6km处。断层在近地表处滑动量较小,同震错动未破裂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墨江MS5.9地震 SDM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
下载PDF
2018年云南墨江5.9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与烈度评定 被引量:13
4
作者 卢永坤 周洋 +2 位作者 代博洋 杨健强 闫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I0002,共8页
介绍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烈度分布情况,给出了各烈度区的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和各类结构房屋的破坏比、震害指数,并与中国地震烈度表进行了对比,探讨地震烈度评定的主要依据与方法。结果表明:墨江地震灾区各类结构房屋的抗震... 介绍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烈度分布情况,给出了各烈度区的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和各类结构房屋的破坏比、震害指数,并与中国地震烈度表进行了对比,探讨地震烈度评定的主要依据与方法。结果表明:墨江地震灾区各类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依次为框架结构最好,砖混结构次之,传统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较差,空心砖墙抬梁结构最差;各烈度区、调查点震害指数与烈度对应关系良好;本次地震烈度评定结果符合国家标准和云南地区地震烈度分布规律。建议现场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应以灾区占比较高的房屋结构的震害作为主要依据,并通过计算房屋平均震害指数定量评定地震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江5.9地震 地震烈度 破坏比 震害指数
下载PDF
2018年云南地区GNSS面应变变化及地震关系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4 位作者 茶文剑 何应文 叶泵 陈佳 王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利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处理后获取位移场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获得均匀分布的位移场,再进行应变计算获取面应变信息,动态分析2018年云南地区面应变变化特征,探讨... 基于2018-01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利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处理后获取位移场并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进行网格化插值,获得均匀分布的位移场,再进行应变计算获取面应变信息,动态分析2018年云南地区面应变变化特征,探讨其与通海2次5.0级地震及墨江5.9级地震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2018-01~11云南地区面应变经历了拉张为主、区域应变快速积累、区域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双柏-新平-墨江条带)、区域应变快速调整、震后应变格局改变(双柏-新平-墨江条带消失)的动态过程。通海2次5.0级地震和墨江5.9级地震分别发生在区域应变调整过程中以易门-塔甸为代表的强张拉和以景东-思茅为代表的强挤压高梯度带上,可能是在应变显著积累和应变调整双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不同的是,墨江5.9级地震改变了以双柏-新平-墨江条带为界的强挤压和强拉张并存的区域特征,对云南整体区域面应变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连续观测 面应变 通海5.0级地震 墨江5.9地震
下载PDF
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云南普洱大寨流体异常特征及机理
6
作者 胡小静 付虹 +4 位作者 张翔 李利波 黄江培 李琼 高文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91,共15页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多次出现过可重复、可类比的异常变化,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但相比以往震例,墨...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多次出现过可重复、可类比的异常变化,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但相比以往震例,墨江5.9级地震发生前,无论是化学离子还是物理参数均出现了观测以来幅度最大的变化,异常状态较以往强烈很多,但发震的震级只有5.9级。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文中尝试从区域深部物质活动和区域应力水平2个方面对墨江5.9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开展讨论,得到以下认识: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整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从深部到浅部、从背景到短期微观异常再到临震宏观异常的演化过程;墨江5.9级地震前,普洱大寨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浓度异常和井-含水层渗透性的改变是由于区域内垂向剪切应力持续增强引起的含水层受挤压,从而形成了垂向的流体补给,最终引起不同含水层水体发生交替混合而产生的结果;本次异常形成初期还伴随深部物质剧烈活动的现象,较为显著的由深部到浅部的耦合作用过程可能是导致墨江5.9级地震前出现自观测以来地下流体异常幅度最显著的原因。因此,流体活动从深部开始,随着区域应力不断积累,不断向地表传递的演变过程是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演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深部物质活动程度不同,是引起墨江5.9级地震前异常特征与研究区其他历史震例前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文中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洱大寨井地下流体异常的预测意义和地震前流体异常的深浅耦合演化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异常 深浅耦合 普洱大寨井 墨江5.9地震
下载PDF
2014年景谷MS6.6和2018年墨江MS5.9地震前视应力、视体积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彭关灵 孔德育 +1 位作者 孙楠 杨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5-362,共8页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显示,岩石破坏前会出现扩容现象,可用累积视体积的变化来度量岩体体积的变化。结合岩石破坏前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对滇西南块体震源参数的计算,探讨2014年景谷MS6.6和2018年墨江MS5.9地震前后,震源区及邻区视应力、视体...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显示,岩石破坏前会出现扩容现象,可用累积视体积的变化来度量岩体体积的变化。结合岩石破坏前应力-应变关系,通过对滇西南块体震源参数的计算,探讨2014年景谷MS6.6和2018年墨江MS5.9地震前后,震源区及邻区视应力、视体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地震视应力与震级、地震矩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0.58,视应力与震级的相关性较大,与地震矩存在正相关关系;景谷MS6.6地震前8.4个月和墨江MS5.9地震前4.2个月,视应力和归准化视应力均出现高值异常,累积视体积增长,且增长速率增大。景谷地震前其震源区、墨江地震前震源区同一断裂带南段为视应力高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MS6.6地震 墨江M_S5.9地震 视应力 视体积
下载PDF
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预测回顾与资料论证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建文 赵家本 +3 位作者 张鹏映 何应文 王军 茶文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通过分析墨江5.9级地震前预测意见和预测资料,认为云南地区M≥5.5地震平静异常突出,M≥5.0地震连续间隔时间达200天以上,通海2次5.0级地震震级偏小是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通海地震的指示意义、前兆异常M≥5.7地震中期和M≥5.0地... 通过分析墨江5.9级地震前预测意见和预测资料,认为云南地区M≥5.5地震平静异常突出,M≥5.0地震连续间隔时间达200天以上,通海2次5.0级地震震级偏小是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的显著特征;通海地震的指示意义、前兆异常M≥5.7地震中期和M≥5.0地震短临综合预测指标是判断地震短期可能性的主要依据;1900年以来,通海50km范围内M≥5.0地震后云南地区发生M≥5.0地震优势对应关系和GNSS表征的区域面应变变化特征为地点判定提供了线索。墨江5.9级地震的预测经验及资料的论证丰富了对地震孕育复杂性的认识,为震例积累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江5.9地震 地震活动 综合预测 GNSS面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